《素问·调经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素问·调经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素问·调经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素问·调经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素问·调经论》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调经论,主要内容,阐述了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四种阴阳盛衰的寒热病机,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写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于五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

2、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提要,本节论述了气血不和导致五脏虚实病理变化的机理,以及调治经脉气血的重要意义,内容,一)形体“百病”,“皆生于五脏” 五脏内藏五神,五脏功能正常则五神调畅,神明不乱,神形协调一致。五脏主五体的机理有三:一则五脏所化生的精、气、血、津液以营养五体;二则五脏通过经脉而外连筋、脉、肉、皮、骨;三则五脏所藏之五神,通过经脉的传导作用,分别支配着五体的活动。所以原文说:“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魂,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二)调理经脉,处治百病: 人体经脉具有运送气血等精微物质的功能。五脏所产生的气血,凭借着经络运送至全身,营养着脏腑的形体、五官九窍

3、。经脉具有调节机体平衡的重要作用,经脉的这种作用是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通过感应传导信息,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运送气血,调整病理状态下的阴阳气血;其三,经络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由主干(经脉)和不同级别分支(络脉)组成的立体纵横交错,网络状的稳态系统,任何局部病变所致的局部失衡,都可以通过这一自稳系统内部的调控而复归于动态平衡,所以在临床实践中,用针灸、按摩、药物等治疗方法,就能达到调整脏腑关系,使之复归平衡,趋于健康。这也是本篇原文所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施故守经隧也”的主旨,原文,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

4、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

5、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提要,本节主要论述了病因的分类以及内伤外感病因所致的虚实病机,三)病因的分类,自先秦医家医和提出:“天生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微为五声。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缁。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左传 昭公元年)的“六气”病因说以后,中医病因学的研究就步入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轨道。内经在继承前人对病因研究成就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各种治病因素的性质和特点,结合临实践,对病因进行了归类,内经有两种病因的归类方法:一是灵枢 百病始生篇的三部归类法。原文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

6、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二是本节原文所讲的阴阳分类法,即以风雨寒暑等六淫外感为阳,而饮食起居不节、防劳及七情所伤为阴。虽然在所分的类别中有两类和三类的不同,但两者的分类主导思想是一致的,都以邪气伤人时的治病部位为据,四)外感、内伤的虚实病机,1 外感虚实病机:原文以“风雨”为例,论述了外感之邪致“实”的病机病症,以“寒湿”为例,论述了外感之邪致“虚”的病机病症。原文中“风雨”与“寒暑”应视为文法中的互词,两者均可致实、均可致虚,1)外感致时的病机: 2)外感致虚的病机,2 内伤虚实病机:原文以喜和怒为例,阐述了内伤所致虚实的病机病症,1)内伤致实的病机:

7、2)内伤致虚的病机:过喜 过悲 恣食生冷,原文,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写,不写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濇,故中寒,资料,寒热与阴阳: 中藏经把寒热症状作

8、为辨别阴阳盛衰的依据。阴阳者,“从者生,逆者死”。并指出,“夜发寒者从,夜发热者逆,昼发热者从,昼发寒者逆,指外感寒邪早期,寒邪阻遏卫阳,体表失于温煦而出现恶寒的病机。 外感表实证 类似:后世之麻黄汤证。 现代“阳虚”:体内阳气不足,失于温煦的虚寒证病机。 理中汤、四逆汤治疗,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指劳倦伤脾,清浊升降失司,胃中谷气郁而化热的病机 此阴指“脾”,脾为牝脏, 阴虚, 脾虚 食少便溏头晕乏力的补中益气汤证 现代:指阴虚火旺的病机。 知柏地黄汤加减,阳盛则外热,指外邪郁遏卫阳,阳气不得宣越的外感发热病机 解表散寒 现代:表热证+里热证,阴盛则内寒,指阴寒上逆,久留胸中,损伤胸阳,血

9、脉凝涩的病机 胸闷不舒,甚至心胸疼痛,舌暗脉涩,瓜蒌薤白白酒汤,现代:包括阴寒上逆,胸阳受损在内的一切脏腑的阴寒内盛证,原文,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顷,补写奈何?岐伯曰:写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写,必切而出,大气乃屈。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

10、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藏,五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藏者,故得六府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火卒)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提要,本节介绍了虚实证候的取穴刺则原则和补泻手法,内容,九)针刺补泻手法: 1 呼吸补泻 2 开阖补泻,十)因人、因时、辨证施治原则: 因人即以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形体胖瘦及生理特点为刺治依据。 因时即“法天为地” 辨病施治:即应根据病位,病性、病程等情况而定,总结,1掌握阴阳盛衰的寒热虚实病机以及古今认识的差异。 2.熟悉病因的阴阳分类,以及外邪侵犯经络由表入里的过程 3.了解气血以并、阴阳相倾的虚实病机 4.了解调治经络的原则及具体方法,课后思考题,结合本篇原文精神,谈谈什么是“守经隧”?为什么要“守经隧”?怎样“守经隧”? 结合原文精神,试述你对内经所述“虚实”概念的涵义及形成机理,并举例阐述其临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