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分析跟随经济周期踩准行业波动脉搏_第1页
基本分析跟随经济周期踩准行业波动脉搏_第2页
基本分析跟随经济周期踩准行业波动脉搏_第3页
基本分析跟随经济周期踩准行业波动脉搏_第4页
基本分析跟随经济周期踩准行业波动脉搏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跟随经济周期 踩准行业波动脉搏我们把 2005 年至 2009 年,五年来牛熊交替的行情中出现的牛股数量分行 业进行统计,我们发现在无论是阶段性行情中,年度行情中还是五年来的长期 行情中,机械设备,金属非金属,石油化工,医药生物,房地产 ,商业贸易, 采掘业,食品饮料等行业都位居牛股数量前十名,这八个行业在各个统计区间 累计制造了 72.53%的牛股。 进一步研究这八个行业的景气情况与行业的市场表 现,我们发现五年这八个行业的市场表现跟随了经济周期波动及其自身行业景 气周期变化,同时基金对这些行业的持有情况也与其市场表现和景气周期呈现 正向波动。基金超配的行业恰是牛股集中、经济周期受益、行业景

2、气高位或上升中且 市场表现较好的行业1、2005 年至 2009 年的五年间,从季度行业超 (低)配比例来看,基金对于 强周期行业的超 (低 )配跟随了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行业景气变化以及行业市 场表现。2005 年-2007年 3季度,伴随着企业业绩增长,股票市场也走出了前所未 有的大牛市。 2002-2007 年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拉 动经济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后,由于刚刚完成房改,商品房市场处于大力 发展时期,也就是说房地产行业虽然是周期性行业,但在中国这段特殊的历史 阶段,它有高成长的特征,这段时期房地产行业景气处于上升期。房地产行业 成为期间经济快速增长的核心

3、推动力。 2005-2007 年间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 快速发展,第二产业的比例不断扩大,对资源的需求处于加速阶段。对资源的 大量需求成为金属非金属行业、采掘业和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 段时期强周期行业景气度随 GDP震荡上扬。基金在这段时期对这些行业全部超配,这些行业在 A 股市场也表现为涨幅不断扩大的趋势。2007 年 4 季度-2008年 4 季度,国际金融危机叠加在中国经济的调整周期 上,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明显下滑。 2007年 3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断下滑, GDP出现向下的拐点,中国经济周期进入自身调整阶段。2008年爆发的百年不 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出口受到很大影

4、响,加大了中国经济的调整速度与 幅度。周期性行业景气出现迅速下滑,在股票市场上位居行业跌幅榜前列。强 周期行业遭到基金减持,石油化工、采掘业和房地产业虽然没有被调为低配, 但也大幅降低了其配置比重至标配,金属非金属行业则直接被调为低配并逐季 下调。2009年1季度-2009年 3季度,在世界各国政府陆续推出史无前例的救市 政策后,中国政府挽救危机的政策效果初步显现,周期性行业的景气开始有所 恢复,GDP也走平后缓步向上,中国经济率先出现复苏迹象越来越明显。A股市场上,周期性行业再成为领涨行业。强周期性行业再次得到基金的青睐,超 配比重比经济危机时期有所上升,但仍未回到经济繁荣背景下的大牛市时期

5、。2、2005 年至 2009 年的五年间,从季度行业超 (低)配比例来看,基金对于 处于高速成长期的弱周期行业的超 (低)配,跟随了行业景气变化以及行业市场 表现。食品饮料和商业贸易虽然属于防御型行业,受到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收入 增长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长期动力驱动, 2005-2007 年行业一直保持高景气。2008 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景气度有所下降,2009 年再回到高位。基金 5 年中对于这两个行业一直超配,超配的幅度基本跟随了其行业景气指数 变化情况及其行业市场表现。医药行业属于成长性行业,由于关系到国计民生,其特殊属性使其和经济 周期波动的关系不大。医药行业的发展主要受政

6、策支撑、收入水平提高和人口 老龄化趋势的影响。 2005-2009 年医药行业始终处于较高景气度,并有继续上 升的态势,基金对于医药行业的配置也呈现逐步上升趋势。2005-2007 年经济处于繁荣阶段,周期型行业时期景气指数较高时,医药行业的市场表现较为平 稳,活跃度低于周期性行业,基金对其保持了标配。 2008 年-2009年基金超配 医药生物行业的比重加速增长,其时医药行业也成为涨幅居前的行业。机械设备行业中子行业众多,其中服务于周期型行业的子行业受经济周期 波动影响较大。服务于成长型行业的子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整体来看 2005-2009 年机械设备行业虽然表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但

7、该行业部分子行 业的具有高成长性,不同子行业在不同的行情阶段各领风骚,成为制造牛股的 温床。2008 年-2009 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 基金超配该行业的比重大幅增加, 表现出成长性行业的特征。基金对于该行业一直超配,由于基金对于机械行业 的子行业配置情况没有完整的数据 ,我们无法做进一步分析。3、基金低配了牛股出现少的行业, 其中即有防御型的行业, 也有成长型的 行业。防御型的行业虽然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小,但由于缺乏成长性,基金 在 5 年中一直给予标配甚至低配,其中也少有大牛股产生。部分在发达经济体 中属于成长型的行业在中国行业景气虽然上升,但尚且处于幼稚期,投资风险 较大。或者某些行

8、业的上市公司对行业的代表性较差。这些行业中有少数牛股 基金对于防御型行业和部分成长型行业的低配比重较高。 2008 年国际经济危机 爆发后,基金对这些行业的配置比重有逐步提高的趋势。 2005-2009 年间基金 低配的行业牛股出现的频率与数量都较低,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部分 行业随着景气度提高,逐渐开始受到基金关注,这或许将是下个五年创造牛股 的温床。产生,但波动性较大。基金对这些行业也给予低配2005-2007 年大牛市中,牛股成长过程伴随着基金参与数和持仓比重的不断增加2005 年-2009 年,无论是在阶段性行情中还是在年度行情的牛股中,基金 的整体持仓与牛股的上涨呈现正向相关。

9、基金平均持有家数和持有股数占总股 本的平均比重都是逐季增加的。在 2005 年 6 月 6 日至 2007 年 10 月 16 日大牛市行情中,随着牛股上涨, 参与牛股的基金平均家数由期初的 7 家增加到期末的 34 家,基金持股占这些 牛股总股本的平均比重由期初的 2.80%上升到 14.43%;2007年10月17日至 2008 年 10 月 28 日股票市场调整中,虽然抗跌的基金寥若晨星,但参与其中的基金 平均家数由期初的 8 家增加到期末的 21 家,基金持股占这些牛股总股本的平 均比重由期初的 7.14%上升到 10.25%;在2008年10月29日至 2009年8月4日 的市场反弹

10、中,持有牛股的基金平均家数由期初的 7家增加到期末的 17 家, 基金持股占这些牛股总股本的平均比重由期初的 2.30%上升到 4.74%;2009年 8 月 5 日至 2009 年 12 月 31 日,只有 2009 年报一个报告期的数据,显示持有牛 股的基金平均家数为 19 家,基金持股占这些牛股总股本的平均比重为 9.94%。我们可以看到, 2005-2009 年的五年期间和各年度内,基金平均持有家数 和持有股数占总股本的平均比重都是逐季增加的。 2005-2009 年五年间,基金 持有牛股平均家数由期初的 6 家增加到期末的 47家,基金持股占这些牛股总 股本的平均比重由期初的 2.7

11、2%上升到 14.41%;2005年股票市场呈现 V 字型震荡,基金持有牛股平均家数由期初的 9 家增加到期末的 19 家,基金持股占这 些牛股总股本的平均比重由期初的 4.27%上升到 9.08%;2006 年大牛市中,基金 持有牛股平均家数由期初的 10 家增加到期末的 23 家,基金持股占这些牛股总 股本的平均比重由期初的 4.73%上升到 11.10%;2007 年大牛市高潮时期牛股奔 腾,基金持股相对分散,基金持有当年牛股平均家数由期初的 3 家增加到期末 的 14 家,基金持股占这些牛股总股本的平均比重由期初的1.42%上升到7.14%;2008年调整市来临,只有极少数基金实现正收益,基金持这些股票的平 均家数由期初的 2家增加到期末的 12 家,基金持股占这些牛股总股本的平均 比重由期初的 1.86%上升到 7.47%;2009 年市场大幅反弹,基金持有牛股平均家 数由期初的 6 家增加到期末的 19 家,基金持股占这些牛股总股本的平均比重 由期初的 2.78%上升到 7.06%。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这样的一条线索:无论长期大牛市,还是震荡市 ; 无论股市的丰收年,还是歉收年。绝大多数的牛股出现在位居涨幅榜前列的行 业中。而在我们所选取的各个时间段中均排在牛股制造数前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