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曲鉴赏与默写专题二第3首水调歌头_第1页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曲鉴赏与默写专题二第3首水调歌头_第2页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曲鉴赏与默写专题二第3首水调歌头_第3页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曲鉴赏与默写专题二第3首水调歌头_第4页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曲鉴赏与默写专题二第3首水调歌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知识,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第3首,作家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水调歌头”,词牌名。这首词作于丙辰年中秋,此时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不禁怀念手足兄弟,遂作此篇。全词着眼于中秋之月,借月抒怀,既表现了词人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的不满,也表现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乐观豁达的精神,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译文:丙辰年中秋节,欢畅饮酒到第二天天明,喝到大醉,写下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作用:词前小序,交代写作的时间及缘由,总领全篇,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第3首,明月

2、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译文: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我)端起酒杯遥问青天。 作用:开篇发问,词人把青天当作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豪放洒脱的气魄,表达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译文: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作用:再次设疑,把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为下文写“乘风归去”做了铺垫,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第3首,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译文: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上,禁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炼字:“欲”和“恐”字写出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词人留恋人世、热爱

3、生活的思想感情。 写法:想象。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想象回到现实,反映了词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第3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译文: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 作用:过渡(承上启下)。词人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情感:表达了词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乐观心态。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译文: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词人自己)。 炼字:“转”“低”生动地描绘出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境。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以及

4、被贬的失意之情,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第3首,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译文:(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 修辞:拟人、反问。把月亮拟人化,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看似是埋怨月亮故意捉弄人,其实写出了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抒发了词人怀念亲人的感情。 语气:反诘、埋怨。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抒发了词人的思亲之切,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第3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译文:人总有悲欢离合之事,月亮也总有阴晴圆缺之时,这样的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 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5、告诉我们,人生不会完美,要有豁达的胸襟。 情感: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第3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只希望人们能各自珍重,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内容:这是千古名句,也是该词的点题句。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祝福,只要人人平安幸福,纵然相隔千里,也能同赏一轮明月,犹如咫尺相依。 炼字:“婵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以美好的意境结束全词,表达了词人积极乐观的旷达胸襟。 情感:这是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慰,同时还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宽慰,表现了词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旷达的豪迈情怀,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6、,第3首,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第3首,统编教材思考题探究 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第3首,答案】这首词以问月开篇,情感高亢激昂,具有诗性宇宙的意识;接下来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象丰富,情感浪漫而又有近乎幽默的别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抒情热烈,情感也转为通达、豪放;下片开头写月光的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词人由对明月的发问,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对人间的留恋。继而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