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名师教案鲁教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名师教案鲁教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名师教案鲁教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名师教案鲁教版必修1_第4页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名师教案鲁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校名 推荐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一、课程标准: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教学目标: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三、教学过程:(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地貌名称的由来(阅读归纳)喀斯特是欧洲原南斯拉夫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称,那里发育着

2、各种奇特的地貌。世纪末,欧洲学者借用该地名称呼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后来“喀斯特”一词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2、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与研究(阅读知识窗)19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被称为岩溶地貌、徐霞客,早在欧洲人之前就对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的喀斯特地貌进行实地勘察,记录与成因分析,徐霞客游记中有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现象的最早纪录。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重点分析)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淀积作用。的作用分别体现了化学过程:其溶蚀与淀积caco3+co2+h2o=ca(hco3) 2ca(hco3) 2=caco3+co2 +h2o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可以以下几

3、个方面去分析:( 1)岩石圈:首先岩石不可溶性是最基本的条件,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碳岩、云岩等,其次是透水性,岩石空隙与裂隙越多,透水性愈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2)水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水,气候愈湿润,降水愈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流动性愈好,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3)大气圈:首先大气中的与水体中co2的含量是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物质,其次气温愈高, 有利于加快上进化学反应,可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由此,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较低纬度地带。( 4)生物圈: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水中 co2的含量,而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数量有关

4、,而水中酸性含量与生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4、喀斯特地貌形态(阅读教材图3-3-2 )峰林峰丛地面喀斯特地貌孤峰溶蚀洼地落 水 洞地下喀斯特地貌1溶洞石针乳石笋石柱地 下 河名校名 推荐(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结合前面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因素与中国地理知识, 要求学生从岩石图、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大图层去探究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具体过程为:首先,学生个人根据课本、地图册及资料, 探究原因、其次分组讨论,寻求小组一致意见并委派一名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归纳课后请每位同学写一篇小论文。评估检测一、选择题(第 112 题为单项选择题,第13 18题为双项选择题)图 3-3-1 表示四种

5、地貌景观。读图回答1 4题。1. 图中表示喀斯特地貌的是()图 3-3-1a ab bc cd d2.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a褶皱隆起b流水搬运与沉积作用c水的化学溶蚀作用d可溶性岩石构成地表3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a流水对岩石圈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b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c风力对岩石圈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d冰川对山体的侵蚀作用4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a岩石有风化裂隙b岩石中含有化石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d岩石具有可溶性5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蚀力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多少b二氧化碳和碱性物质的数量多少c碱性物质的数量多少d二

6、氧化氮、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多少6对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流动性影响最小的是()a大气降水b地面坡度c太阳辐射d岩石裂隙的类型和连通性7与桂林山水形成和发育关系不密切的是()2名校名 推荐a岩石条件b土壤条件c气候条件d生物条件8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属于()a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岩浆岩b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c岩浆活动形成的沉积岩d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9有关桂林地区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形与气候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和富积b 漓江谷地自东向西横贯全境c流水的搬运与沉积作用强烈d地势南高北低10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是()a地表崎岖、地基稳定性强,有利于交通线的建设b地表崎岖

7、、地基不稳定,不利于交通线的建设c平地虽小、但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业发展d穷山恶水、资源贫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图 3-3-4 表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56 题。11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12. 下列选项中,描述该地区景观的是()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会当岭绝顶,一览众山小c山在两岸走,人在画中游图 3-3-4d一片孤城万仞山13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最主要岩石有()a石灰岩b花岗岩c白云岩d石英砂岩14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a岩石的硬度b岩石的结构与区域构造c岩石的酸碱度d岩石的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15地面喀斯特地貌主

8、要包括()a峰林b石笋 c石柱d 落水洞16 下列自然景观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是()a壶口瀑布b 桂林山水c路南石林d 黄山群峰17有利于桂林“山水”形成的自然条件是()a桂林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丰富b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岩性纯c桂林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d桂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18桂林山水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桂林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生长,为喀斯特地貌形成创造了条件b桂林地区山地多平地少,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c桂林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d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不利于水的下渗二、综合题19读图 3-3-2 ,回答下列

9、各题。(1)图中的溶洞是由于石灰岩受到含有的流水的作用而形成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图 3-3-2名校名 推荐。(2)图中 a 是,b 是,c 是其形成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3)图中地貌形态主要在我国、(4)写出你所知道的如图景观的著名旅游景点名称两个:20. 图 3-3-3 是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示地形分布在我国(地形区),该 地 形 区 属 于气 候 , 气 候 特 点是。( 2)图中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形成该地貌的最主要岩石是类岩石。(3)图中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是、相互作用的结果。21.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它们是由于作用而形成的。(省或自治区

10、)分布非常普遍。、。图 3-3-3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 ,“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 。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 ;云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缨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 “惟多土,故多雍流成海,而流多浑浊” ;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界于二者之间”。选自徐霞客游记导读(1) 徐霞客为代人,著名的学家。(2) 比徐霞客游记更早记载溶洞的著作包括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和北魏郦道元的等。(3) 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是什么?(4) 文中“雍流成海”的“海”是指;“流多浑浊”的原因是;文中“穿穴之流”是指。22读图 3-3-5 回答下列各题。图 3-3-5( 1)黄果树瀑布位于a 的位置,此地区的地形特点是,气候特点是。(2)从成因看,黄果树瀑布主要由(内力或外力)作用形成,具体表现为受作用的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