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高考语文 (浙江专用),1.(2018浙江,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才之美:美好的才华。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五年高考,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答案(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
2、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解析(1)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理解的能力。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推崇和拥护。 (2)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第二则材料表明了孔子对德和才的态度,孔子认为一个人“使骄且吝”,品德不好,“其余”的才华都不足称道,强调了品德比才华重要。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论语述而) 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但如果他骄傲又吝啬,那
3、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论语泰伯),2.(2017浙江,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2分)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答案(1)德行言语 (2)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
4、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 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3.(2016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1
5、分)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答案(1)去无用之费 (2)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合理地节约用度。 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解析(1)本题考查形式为填空,实质是要概括本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本段文字,从圣人为政说起,谈到节省费用对为政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本段文字的中心是从为政需要谈节约费用,即原文中的“去其无用之费”,这便是符合要求的答案。 (2)回答“为政”思想,即治理国家的措施。这一小段文字有三个层次,从文中句号也可看出来。第一个层次是论点,圣人施政的结果;第二个层次为不掠夺土地,根据国家实际情况而去无用之费;第三个层次为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在
6、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墨子的“为政”思想即可。 译文 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靠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明的君主当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也就很多。,4.(2015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
7、,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2分)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答案(1)浩然之气 (2)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解析(1)答案句是孟子名言,材料是对孟子名言的解释。 (2)解答本题,要以“知言”“养气”为陈述对象压缩两个分句,并且注意句式的一致。 译文 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的人,竭尽自己的心了解事物的原理,对于天下所有的言论,没有不探究挖掘它根本的
8、原理,来知道它是非对错得失的原因由来的。浩然,是很强势的水流行进的情状。气,就是使身体充盈的,本来气是很强大的像强势水流行进的样子,不养它就会衰竭。只有孟子善于养气,使它像开始那样充盈。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那么就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这是他担当重任能不使他的心意惊动的原因。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5.(2014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
9、长) 注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醯(x):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1分)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答案(1)择友 (2)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解析(1)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的择友观。哪三种朋友可交,哪三种朋友不可交,对朋友类别的取舍原则就是择友观。 (2)孔子认为,别人来借小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必向别人去借来
10、表明自己的善良,所以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至于对孔子评价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面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了。”(论语季氏)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家讨了点给人。”(论语公冶长),1.(2018北京,1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
11、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斯:就。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5分),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三次回答:孔子告诉子路不应听到某种道理就立刻去实行它,要先听听父兄的意见。 孔子告诉冉有可以听到某种道理就去实行它。 孔子认为冉有容易退缩,所以鼓励他进取;认为子路勇于作为,胆子太大,所以要他谨慎些。 思想:此则短文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子路和冉有同问“闻斯行诸”,孔子根据两人不同
12、的性格特点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子路性格鲁莽直率,故孔子要他向父兄请教后再去做;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故孔子鼓励他遇事要立刻去做。一进一退,显示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解题步骤内容概括“三步骤”:第一,确定话题内容;第二,确定观点和态度;第三,结合语句分析。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有爸爸哥哥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 冉有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听到就干起来。” 公西华道:“仲由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有爸爸哥哥活着(,不能这样做);冉求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听到就干起来。(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糊涂,大胆地来问问。”孔子道:“冉
13、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2.(2015福建,8)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注易:修治,耕种。 (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3分) (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分),答案(1)要点“忧”的内容不同: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而忧。(意思对即可) (2)要点“得人”
14、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意思对即可),解析在弄懂文段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分析、概括。 译文 尧把得不到舜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当作自己的忧虑。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当作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为天下物色贤才叫仁。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的。,解析注意审题,这里只有孔子和曾皙在对话,一问一答,区分发问者和回答者即可。 本题利用不同的断句来考查考生对于文本效果的认识,是一道很新颖的题目。做题时要把握出题人的意图。注意选定立场,态度要明确,不要
15、模棱两可。题设比较偏向于第二种解读,建议选择第二种解读进行分析。首先应分析两者的不同,阐述一人自问自答和两人对话的差别;然后从语句表达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入手分析。 译文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4.(2014福建,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16、,不处也。(论语里仁)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不处:不享有。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1)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意思对即可)(2)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意思对即可),解析论语选段强调以“道”为原则取得“富”与“贵”,孟子选段强调以“义”和“道”为原则来决定“与”和“取”。应综合解读两个选段,理解清楚“富”和“贵”、“义”和“道”、“与
17、”和“取”的关系,进而分析两个选段主张的异同。 译文 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论语里仁) 如果不合道义,一点也不给予别人,一点也不取于别人。(孟子万章上),1.(2013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
18、),C组教师专用题组,答案(1)颜子恶衣恶食 (2)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解析(1)“箪食瓢饮”的典故出自颜回,即颜子;由“衣敝缊袍”“而不耻”可得知“不耻恶衣恶食”。前一空难度小,后一空难度大。 (2)本题可分为两个层次作答,首先是对贫富两种人生状态的认知;然后是孔子对在贫富两种境遇中的人格操守的肯定与赞美。注意在子贡和孔子的问答中,孔子的观点有明显的倾向性,这应是答题要点。 译文 子贡说:“(一个人)贫穷却不谄媚,富贵却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
19、:“可以,但比不上贫困但乐于追求道,富贵而又喜欢礼(的人)。”(论语学而) 孔子说:“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论语宪问) 颜回一箪食物一瓢冷水,在破陋的巷子生活,也不改变他的追求道德快乐,子路穿着破旧的衣服,跟穿着贵重裘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觉到羞耻,这些都是不因不好的食物衣服感觉到耻辱的人。(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2.(2012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
20、度。(2分)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答案(1)贵人贱马。 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解析(1)不同标点断句,表达不同的意思。主要区别在于,论语中的理解是“不问马”;而经典释文中的理解是问马,只不过是后问。 (2)本题具有开放性,但要在对孔子思想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来思考。要客观体会后人断句的理由,他们认为孔子不仅对人有仁爱之心,对动物也有仁爱之心,这在论语其他章节有体现。但孔子对人与对动物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人、马并重”
21、并非孔子本意。 译文 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3.(2011浙江,232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 韩非子: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答案(1)孔子:为政以
22、德(或“以德、礼治国”) 韩非子:以法治国 (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解析(1)全文的内容很明确,比较简单。抓住孔子的“德”字,抓住韩非子的“法”字,答案就很容易得出。 (2)本题涉及的考点是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从文中找出两种为政观的异同,再评析即可。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可以免除罪过,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老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自我完
23、善,要的是那种使人不敢做坏事的局面。要是靠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完善,国内找不出十几、几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能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4.(2010浙江,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
24、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欧阳修的话语:但凡君子和君子因志同道合成为朋友,小人与小人因追求相同的利益成为朋友,这是自然的规律。 译文 “一般来说,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5.(2009浙江,24)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
25、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答案(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评析略。,解析(1)本题属于知识运用题,可以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一句中概括出四字成语“举一反三”。 (2)当子贡指出孔子“不言”时,孔子以“天何言哉”来回答,以四时的运行、百物的生长来回答子贡的疑问,其实是孔子强调教师无须多言,要注重身教的原则。评析要言之有理。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时)不到他苦思冥想而想不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想说而表达不出时,不去启发他。提示给他某一方面,他却不能推知出其他几
26、个方面,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孔子说:“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了,那我们这些学生还记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过什么话了吗?四季照常运行,万物依然生长,天说过什么话了吗?”,1.(2018温州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1)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2)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注妻:嫁给,给某人做妻子。缧绁:捆绑犯人用的绳索,指牢狱。子:这里指女儿。 (1)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为人处世的的态度。(1分) (2)根
27、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察识学生的。(5分),三年模拟,A组 20162018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答案(1)爱憎分明(是非分明、扬善嫉恶) (2)着重审察品德,如公冶长虽被囚却素有美德。不能只看身份贵贱(遭遇荣辱、处境穷达),如公冶长虽是囚犯,但仍有值得赞赏之处(有才能)。细察言行、动机,如冉求为季氏加税敛财,不合德政,不明是非善恶。“观过,斯知仁矣”(了解一个人的“过错”,就可知他是否具有仁德了),因为“过错”有真假、大小和主客观原因之分,如公冶长虽被囚,却可能是被人冤枉。全面辩证地考察,如冉求虽然是贤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但也有犯错的时候。,解析(1)通读语句,疏通大意,找到答题
28、区间。根据原句的意思,冉有的做法不仅没有尽到人臣谏正的责任,更违反了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的思想;季氏是大夫,周公是诸侯,季氏富于周公这是越礼;公冶长虽身囚犯,却素有美德,有才能。由此可以概括孔子为人处世时的是非分明、扬善嫉恶的态度的政治主张。(2)这道题要求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察识学生的。通读上述材料,疏通文意。这类题目在解答时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又要指出其消极的影响。 译文 (1)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了!” (2)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公冶长被关进牢里,不是他的罪过。”把女儿嫁给公冶长
29、做妻子。,2.(2018绍兴适应性考试,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选自战国策秦策) (1)苏秦为什么认为人生不能轻忽势位富贵?(2分) (2)综述上文材料,简析孔子的富贵观与苏秦的富贵观。(4分),答案(1)苏秦认为人生世态,一个人富贵,那么亲戚畏惧,而贫
30、穷就会被人看不起。所以不能忽视势位富贵。 (2)孔子的富贵观:以仁义为重,安贫乐道;追求富贵,要合乎道义。苏秦的富贵观:通过个人奋斗以求富贵;以富贵为重。,3.(2018台州高三调考,2122)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第一段文字中的“忠”“恕”是什么意思?请简要说明。(2分) (2)孔子一方面强调仁者爱人,强调忠恕之道,一方面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要“以直
31、报怨”,这是否自相矛盾?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案(1)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不矛盾。孔子认为仁者具有最高美德,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明辨善恶。孔子还认为应该用正直来回报仇怨,是非恩怨要分明,孔子所说的仁爱宽容是有是非原则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爱,不能正确地爱,等于不爱,或者实行了爱,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应该公正地对待怨,毫无原则的宽容,是纵容,反而会害了别人,这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解析(1)尽己之力待人,曰忠;推己之心及人,曰恕。离开人事、人情而把孔子的道神秘化,形
32、而上的,就不是孔子的道了。 (2)解答本题,需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孔子的思想分析。“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直”的解释偏向“是非曲直,理直气壮,耿直”,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孔子认为应该用正直来回报仇怨,是非恩怨要分明,孔子所说的仁爱宽容是有是非原则的。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着。”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先生的学说,不过忠恕二字罢了。”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喜爱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厌恶某人。”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怎么样?”孔子说:“
33、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应该用正直来回报仇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4.(2018杭州高三教学质检,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1)上述材料强调了儒家“中庸之道”中的内涵。(不得抄用原文,不超过5个字)(1分) (2)孔子为什么对“乡愿”(即文中的“乡原”)深恶痛绝?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5分),答案(1)讲究原则 (2)“乡愿”是指那些看似忠厚、中正,实际上却没有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
34、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乡愿没有原则,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似乎很有道德,实则似是而非,是伪君子,所以孔子对乡愿极为反感。如在生活中的好好先生,他们在生活矛盾中看似谁都不得罪,其实是无是非,少原则。,解析(1)上述材料强调了儒家“中庸之道”的内涵,结合“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等分析可知,强调的是准则、原则。(2)这里涉及对“乡愿”概念的理解和他们对道德的负面影响。“乡愿”之人有一定的迷惑性,让人分辨不清是非,但最主要的还是对道德原则的损害。答这道题时需要认真审视。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而是和义在一起
35、。” 孔子说:“所谓乡愿(指没有真是非的人),是败坏道德的人。”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到极点了吧!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5.(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1)“割鸡焉用牛刀”,有的书解读为“喻子游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礼乐大道”,你认为这句话还可以怎样理解?(2分) (2)“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中的“道”、“君子”与“小人”,分别指
36、“礼乐之道”、“有地位的人”与“卑贱的人”,请从现代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来评价孔儒的这种“教化观”。(4分),答案(1)(示例)这句话包含孔子对子游极其欣赏、惋惜的情感,子游是我的得意门生,有如此大才却无大的用武之地,只任职武城这样的小邑。 (2)孔儒认为无论君子与小人均应接受礼乐教化,这种“教化观”有可取之处,也有需要批判的地方。可取之处:统治者学道不仅可以修身还能施行德政、惠及百姓,这点无疑有可取之处。不可取之处:被统治的人学道则可以被驯服并且自愿成为臣民、顺民,这种“教化观”,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君主与贵族统治的社会秩序,其教化的产物只能使“君子”(统治者)永远为“君子”,“小人”(臣民)永远
37、为“顺民”,这不是提倡建设、自由、平等、和谐的现代公民社会所应该有的图景。,6.(2017温州六校协作体期末联考,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材料2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在孔子的门徒中,与原宪生活态度类似的典型人物还有,这体现了儒家精神。(2分) (2)结合上面两则材料,谈谈
38、你对“子贡惭”的认识。(4分),答案(1)颜渊安贫乐道 (2)子贡既是为不明道义而惭愧,也是为自己不能实践道义而惭愧。子贡的“惭”,表明他能自我反省、知错必改,也反映了他对孔子之学的尊重。这在当今对我们加强道德修养仍有教育意义和启迪性。,解析(1)先理解文本,理解原宪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他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孔子逝世以后,原宪就到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隐居起来。说明原宪能安贫乐道。而孔子的弟子中,颜渊与之相似。原宪身上表现的是儒家的安贫乐道的思想。(2)答题前,先通读两则材料,整体理解材料内容。理解句子的含意要坚持“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子贡惭”是因为他见原宪时见他衣着破旧,觉得羞耻,
39、于是问原宪处境困窘吗,原宪的回答使他很惭愧。说明子贡不明道义,以贫为病(耻辱),有违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学道贵在践行,同为孔子门徒,子贡没做到,因此他感到羞愧。同时羞愧本身又能表明子贡能及时反省,知错能改。 译文 材料1孔子说:“士人追求正道,却以吃穿不好为耻辱,这样的人不值得跟他讨论。” 材料2孔子逝世以后,原宪就跑到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隐居起来。子贡做了卫国的国相,出门车马接连不断,就排开丛生的野草,来到偏远简陋破败的小屋,前去看望原宪。原宪整理好破旧的衣帽,会见子贡。子贡见状替他感到羞耻,说:“难道你很困窘吗?”原宪回答说:“我听说,没有财产的叫作贫穷,学习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叫作困窘
40、。像我,贫穷,不是困窘啊。”子贡感到很惭愧,不高兴地离去了,一辈子都为这次说错了话感到羞耻。,7.(2017浙江重点中学期末联考,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甲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乙子路问成人注。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注成人:全人,完美无缺的人。 (1)甲段文字中孔子将“贤者”分为四个等级。论语选读教材中提到的人物当中和属于第一个等级。(2分) (2)对照乙段文字中孔子对“成人”的理解
41、,甲段文字中的“贤者”能不能被称为“成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答案(1)长沮桀溺(楚狂接舆、石门晨门等也可) (2)不能。在孔子看来,要成为“成人”,要么得理智、寡欲、勇敢、有技艺、明礼乐,要么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始终不忘初心;而所谓的“贤者”,无论他处于四等中的哪一等,都是“避”字当头,他们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是却逃避社会责任,只顾洁身自好。所以“贤者”是不能被称为“成人”的。(意思对即可),解析(1)避世之人,就是与孔子为代表的积极入世者相对的隐士们。注意文字书写即可。(2)这个题目涉及对“义”的理解,根据材料乙可知,孔子所说的“成人”应具备理智、寡欲、勇敢、有技艺、明礼乐等
42、条件中的一个,退一步说应该有大义之心。义者,宜也,应该为天下的公平正义付出,应该有一定的社会性,而这些所谓的“贤者”,消极避世,逃避社会责任,是不能被看作“成人”的。 译文 甲孔子说:“贤德的人在政治昏暗的时候就离开官场而归隐;其次,在动乱的时候迁到平安地带;再次,发觉别人的脸色不对,礼貌不周,就避开不再见面;又次,当与人说话不合时就避开不谈了。 乙子路问什么是完美无缺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智慧,孟公绰那样寡欲,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也就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人了。”又说:“现在的完美无缺的人哪里一定要这样呢?看见利益能想起该得不该得,遇到危难敢于献身,经
43、过长久的穷困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人了。”,8.(2017浙江“七彩阳光”联盟联考,212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1)请用一个短语概括一、二
44、两则材料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2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4分),答案(1)礼崩乐坏。 (2)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先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这样才能做到统治有序。孔子的“正名”是为了维护等级伦理制度,恢复礼治。,解析(1)第一则,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指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季氏不是周天子,却用八佾。孔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因此在议论季氏时说:“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这个材料在证明周礼被破坏。第二段,孔子与子路的对话中反复论述“必也正名乎”,概括文中孔子所持的观点便
45、是名正言顺,针对的就是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所以从两则材料看都是针对社会上礼崩乐坏的现象说的。(2)从“必也正名乎”的观点和“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的论述,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首先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这样才能做到统治有序。第一则材料,孔子批评季氏用天子乐舞等级是破坏周礼等级,可见孔子的“正名”是为了维护等级伦理制度,恢复礼治。 译文 孔子评论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呢?”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还是觚吗?这还是觚吗?”,子路(对孔子)说:
46、“如果卫君等待先生去治理国政,先生将先做什么?”孔子说:“那一定是纠正名分吧!”子路说:“先生的迂阔竟然到了如此地步啊!这又何必去纠正?”孔子说:“好粗鲁啊,仲由!君子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大概应该存而不论吧。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百姓就会手足失措。因此,君子给事物定的名分和称谓一定可以顺当说出来,说出来的事情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辞,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算罢了。”,9.(2017温州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212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各题。(6分) 材料一子钓而
47、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 材料二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情怀?(2分) (2)材料二中孔子“不问马”的言行跟材料一是否矛盾?你怎么理解?(4分),答案(1)仁爱(或“怜悯”“博爱”“对万物皆有爱”等)。 (2)不矛盾。孔子并非不爱马,孔子问人,是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是下意识的举动,可见其仁心。这与材料一的仁爱并不矛盾。,解析(1)首先理解意思,然后再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怀。材料意思是孔子为了生活,曾钓过鱼、射过鸟,但都不过分。钓鱼,适可而止;射鸟,鸟归巢后,让它们休息,不出其不意地射杀它们。孔子的这种做法,表现了他的仁爱。当然,这种做法
48、也符合生态法则,体现了孔子的生态伦理意识。(2)解答本题,应先明确态度,即“不矛盾”,然后分析“不问马”这一行为与“钓而不纲,不射宿”中的共性。“不问马”涉及的事件是“厩焚”,孔子问“伤人乎”,他问人并非不关心马,这不违背仁爱之心。 译文 材料一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纲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栖宿中的鸟。 材料二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10.(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考试,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6分)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9、 (1)孔子认为,君子实践“义”的条件有符合礼仪、。(2分) (2)孔子的“杀身成仁”应如何理解?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有何关联?(4分),答案(1)态度谦逊有诚信 (2)孔子用“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和行为方式,那就是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而孟子“舍生取义”的主张,正是对孔子“杀身成仁”思想的进一步阐明。,解析(1)注意结合句中词语“孙以出之”“信以成之”概括“态度谦逊”“有诚信”。(2)注意结合句子“无求生以害仁”分析“杀身成仁”的内涵,然后分析二者之间的继承关系。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
50、成它,真是位君子呀!”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论语卫灵公),11.(2017浙江“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 (1)根据上述材料,用一个词概括孔子和荀子在政治上的共同主张。(2分) (2)上述材料中,孔子与荀子对“刑”的态度有何不同?请做简析。(4分),答案(1)礼(或礼治)。
51、 (2)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反对为政以刑(法),认为一旦用刑(法)来执政,会使百姓丧失道徳感(“无耻”)。荀子提倡“隆礼重法”,“礼”“法”并用,对百姓不仅要用“礼义”教化,还要用“法度”禁之治之。,解析(1)解答本题,首先应理解题中给出的两段话的意思,然后再概括两人在政治上的“共同主张”。孔子列出两种情况,从两种情况的结果来看,一是“民免而无耻”和“有耻且格”,显然孔子强调的是“礼治”;荀子则主张礼法并施。从共同主张的角度来看,二人都强调礼治。(2)解答本题,应先找出二人有关“刑”的内容,然后理解概括作答。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就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
52、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服。” 所以古代的圣人认为人性恶劣,偏邪而不端正,导致人叛逆作乱,不守秩序,因此设立君主用威势来管理他们,明确了礼义的规范来教化他们,用公正的法律管理他们,用严厉的刑罚来禁止他们为非作歹,这样使天下人都受到治理,行为合乎道德规范。,12.(2017温州中学高三高考科目模拟,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兒,小车无车兀,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
53、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 注车兒(n):牛车车槅两头的关键(活销)。车兀(yu):马车车衡两头的关键(活销)。斗筲(sho)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1)孔子认为士的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其后两个层次分别是、。(2分) (2)三则材料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儒家“信”的理解。(4分),答案(1)有孝悌之行言必信行必果 (2)不矛盾。“信”即守信,“信”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人而无信
54、,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儒家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儒家认为人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否则就是不问是非、固执己见的小人了!,13.(2017台州中学第一次统练,2122)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 材料二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 注女乐,女子歌舞队。季桓子,鲁国上卿。 (1)材料二中孔子下车想要和接舆说话,接舆为什么“趋而辟之”?(2分) (2)孔子主张“知其
55、不可而为之”,而材料一中,孔子选择逃避,即离开鲁国。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答案(1)(示例)接舆唱歌只想点醒孔子,世道混乱,个人无法挽回。他避开是因为感到多说无益,更怕孔子劝说。(2)(示例)不矛盾。材料二体现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体现了孔子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材料一中所说的是鲁国的权臣醉心于享乐,孔子无法在鲁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孔子选择了周游列国,寻找实现理想的地方。这也符合孔子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思想。,解析(1)孔子有心系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因而他下车找楚狂接舆对话,可以想到,应有对自己行为的辩白和对对方的劝说。
56、(2)题目直接指向孔子政治理想和现实窘境的矛盾,指向坚持与变通的处事方式。应该说,孔子在推行自己政治主张的时候,尽管坚持理想,并没有过多拘囿现实,能适时变通。 译文 材料一齐国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问政事。孔子于是离开了。 材料二楚国的狂人接舆从孔子的车前经过,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的德行为什么衰败了呢?过去的是无法挽回了,未来的还是可以补救的。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当政的那些人危险极了!”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连忙避开了,孔子没能够和他谈。,14.(2017金华十校高三期末,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7、论语为政) 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材料三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材料四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材料五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1)论语中君子常常与小人对比,请分别说出材料一、二中君子与小人的含义。(2分) (2)结合材料,从
58、不同角度简析君子与小人的区别。(4分),答案(1)材料一是从德行修养来区分,君子是有道德的人,小人是德性败坏的人;材料二中君子、小人是就外在身份而言,君子是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者,小人是指统治下的老百姓。 (2)志向不同:君子的志向是修持德行操守,小人追求更多的产业及个人私利。行事原则不同:君子不易被讨好,但办事秉公而行,衡量人的才能加以任用;小人喜欢阿谀奉承,但用人时会求全责备,苛刻挑剔。心态不同:君子敬畏天命,敬畏身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懂得敬畏,不尊重在上位的人,蔑视圣人之言。,解析(1)题干很明显在提示两则材料中君子、小人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
59、上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概括。(2)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有很多,本题需要以所给材料为依托,整合文本,分条概括。 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团结。” 材料二季康子问孔子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材料三孔子说:“君子敬畏的事有三种: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也不知道敬畏,轻视王公大人,轻侮圣人之言。” 材料四孔子说:“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制,小人关心恩惠。” 材料五孔子说:“在君子手下做事很容易,但却难以讨他欢喜。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是不会欢喜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总是量才而用。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但却容易讨他欢喜。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也会欢喜;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总是求全责备。”,1.(2018嘉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2122)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满井游记课件
- 2024年度物业租赁合同(办公场所)2篇
- 二零二四年度企业清算与法律服务合同
- 体育赛事承办合同
- 简易活动板房施工合同范本共2篇
- 2024年度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合同2篇
- 2024年度夫妻财产分割及债务处理协议
- 化工设计-ASPEN软件:第六章分离设备-塔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4化学式与化合价课时1化学式及其读写分层作业课件
- 烧伤整形美容护理教学授课
- 测试卷01(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一上册综合)-【中职专用】中职高二数学题型精析通关练(解析版)
- 2024年新高考Ⅰ卷、Ⅱ卷、甲卷诗歌鉴赏试题讲评课件
- 任务二:诗歌朗诵教案 人教版
- 高职院校高水平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方案(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
- 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单元整体设计的实践探究2000字(论文)】
- 全国清华大学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4课《动物的力量-认识高效运算的函数》教学设计
- 2023年江西飞行学院招聘考试真题
- 2024入团积极分子入团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收购稻草合同范本
- QBT 2739-2005 洗涤用品常用试验方法 滴定分析 (容量分析)用试验溶液的制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