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惠州市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20年)目录前言(6)一、惠州科技发展回顾(7)(一)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效(7)(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2)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13)(一)指导思想(13)(二)主要原则(13)(三)总体目标(14)三、区域布局(15)四、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16)(一)电子信息(17)(二)石油化工与新材料(19)(三)先进制造与现代装备(21)(四)生物医药与中药现代化(22)(五)节能、环保与循环经济(23)(六)纺织服装与鞋业(24)(七)现代农业(25)(八)现代服务业(27)(九)其他(28)五、重点工程(29)(一)关键领域重点技术攻关工程(29)(
2、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30)(三)产学研与对外合作工程(32)(四)科技园区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34)(五)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工程(35)(六)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示范工程(36)六、重点任务(37)(一)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7)(二)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38)(三)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竞争力(39)(四)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发展(40)(五)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40)(六)加强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推动新农村建设(40)(七)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1)(八)实
3、施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战略,打造自主品牌(42)(九)引进、培养和激励创新人才,为持续创新提供智力支撑(42) (十)培育和发展创新文化,提升公众科学素质(43)七、保障措施(44)(一)加强组织领导(44)(二)加大对高新区的支持力度(44)(三)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45)(四)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机制(45)(五)改革科技管理体制(46)(六)建立运用政府采购推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机制(46)(七)加快科技型企业集聚区建设(46)(八)加强产学研合作(47)(九)大力扶持企业技术改造(47)(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47)(十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47)(十二)大力实施专利战略
4、(48)(十三)加快制订行业技术标准(48)(十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49)(十五)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49)前言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近年来,惠州市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绩显著,已经成为惠州市的支柱产业,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新能源等领域继续保持了全省领先地位,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科技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并初步形成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科研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也取得了稳步发展。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链条不完善、竞争能力不强等。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研
5、发活动不断加速,新发明新技术不断涌现,国际经济和产业结构正面临新一轮的调整,地区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未来十到二十年期间,我们必须认真总结以往科技发展取得的经验,在发扬优势的同时完善自身不足之处,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市科技竞争力,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为更好地给我市科技发展提供战略性指导,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及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惠州市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一、惠州科技发展回顾近年来,我市科技工作围绕经济结
6、构优化升级这条主线,把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作为全面贯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主旋律,把加快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科技园区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培育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措施,开拓奋进,务求实效,促进了全市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一)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效。1.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高。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2008年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技术自给率达到
7、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0%。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表明,2006年惠州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地级市第7位。在广东省党政领导推动科技进步实绩考核中,惠州市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领导的考核成绩位居全省前列;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表明,2004年惠州科技竞争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居全省21个地级市的第4位;两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惠城区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示范区。科技人力资源发展壮大。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才人,其中高级人才547人。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市在岗职工总数的20.62%,与往年相比有了大幅度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自2003年以
8、来,我市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05个,其中承担国家863计划2项,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各1项,火炬项目12项,星火计划项目22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1项;获省级以上重点新产品称号40项,成果推广计划17项,省级的其他项目共计230项。建立省、市各级重点实验室6家,在仪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科研投入等方面均有大幅度提高。完成科技成果鉴定118项,实施重点科技成果推广34项;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4项,颁发市级科技进步奖156项。2008年,全市56家工程中心投入研发经费28.49亿元,依托的企业工业总产值748.68亿元,新产品产值达491.5
9、4亿元,税后利润达21.98亿元,技术自给率达54%以上。知识产权事业稳步发展。我市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结构逐步优化。2008年,全市专利申请1160件,其中发明专利252件,实用新型专利510件,外观设计398件。授权1011件,其中发明专利66件,实用新型专利426件,外观设计专利519件。自2001年以来,专利申请量累计7315项,授权4967项,获得中国专利金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省专利金奖1项、省专利优秀奖4项。全市累计注册商标11996件,其中国家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65件,市知名商标132件,中国名牌产品1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31个。2.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10、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08年底,我市企业共组建国家级、省级及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中心84家,比“九五期末增加14.5倍,其中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3家,省级工业技术研究院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0家(其中4家为省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7家,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4家,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9家。另外,还建立博士后工作站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专业镇创新平台9个,省级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镇2个,省级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个和星火产业带3个,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型企业不断增多。2008年,按照国家新颁布的
11、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我市共有44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08年,经省、市科技部门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累计达到174家。创新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达10多家,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此外,我市已有几十家企业分别与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高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成立了华工研究院、武大研究院、中科院技术转移中心、华工科技园等,初步形成了产学研合作体系。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不断强化服务职能,在科技项目申报、中小企业培训、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努力为科技企业提供专业服务。3.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
12、扩大,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据初步统计,2008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46.29亿元,比2007年增长8.67;产品增加值206.44亿元,出口产品销售收入98.27亿美元,产品利税总额48.95亿元,其中利润12.65亿元。其它各项指标比“九五期末均成倍增长。高新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电子信息产品占高新产品的比重由2002年的92下降到2008年的70,新材料由2002年的2上升到2008年的22,基本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与新材料两大产业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科技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骨干优势行业实施高起点改造,提升了电子信息制造、纺织服装、食品、石化
13、、医药和鞋类等行业主导产品的档次,组织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2008年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据初步统计,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9.07%,高新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4.63%,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为打造惠州特色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科技兴农成效显著。全市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进一步加快,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架构的发展格局。推广应用了科学育种、科技养殖、立体种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种子包衣、良种脱毒等一批新技术;加大农业科技项目实施力度,仅2007年就争取省、市立项45项,扶持经费516.5万元;加快农业创新平台和农业示范基
14、地建设,目前全市建立省、市各类农业创新平台13个、农业示范基地5个;实施“马铃薯、甜玉米示范工程和良种产业化工程,培植八大优势特色产业,促使一批龙头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加强农技“信息直通车建设,完成了市、县(区)农业科技信息综合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实现省、市、县(区)信息资源共享,为我市农村铺就了信息化之路。科技在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骨干企业、重点行业和工业园区率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对投资过亿元的产业大项目,逐一实施节能、节水和清洁生产新工艺。扶持了一批循环经济与环保科技开发项目,大力开发与推广应用西湖综合治理、化工行业节能环保、生态林业等技术;培育了一
15、批从事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类民营科技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了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类的省级工程中心各2家,市级工程中心4家。4.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科技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的实施意见、惠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惠州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与技术创新五年行动纲要和惠州市加快引进和开发使用高级人才优惠政策规定等一系列科技扶持政策,为我市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开展产学研合作,完善科技合作机制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16、。(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科技发展中一些长期困扰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自主知识产权少,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专利申请总量长期在全省中游徘徊,发明专利与前4位的城市差距非常大。二是各产业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电子信息技术、石化与新材料产品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95%,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相当薄弱,在区域分布上主要以惠城区(含市直)、惠阳区和大亚湾开发区为主。三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实力较弱,企业规模过小,目前全省三分之一地级市的民营科技
17、企业工业产值总量占其全市的10%以上,我市还不足5%。四是科技创新的支撑条件相对不足。科技人才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科研机构数量少而且实力也不强。五是科技投入存在软肋,投融资机制和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市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与珠三角发达城市的差距还很大,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合作难、研究开发难等问题仍没得到有效的解决,科技中介服务能力也还有较大差距。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
18、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广东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以及科学发展“惠民之州的总目标,积极实施“创新强市和自主创新战略,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充分利用原始创新成果、突出抓好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和创新环境建设为重点,大力构建创新型区域创新体系,推动“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转变,全面增强我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二)主要原则。先行先试。坚持解放思想,发扬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精神,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综合试验,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争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排头兵。统筹兼顾。主动融入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在应对金融危机,
19、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突破。围绕惠州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集中力量办大事,努力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开放创新。把握科技、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宽广的国际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开放式配置国内外创新资源,努力赶超珠三角先进地区。(三)总体目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机制完善的开放型科技创新体系,在若干关键技术和优势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的转变。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同
20、时,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与创新服务体系,产生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成果和产品,为我市实现“工业富市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形成以一批具有较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群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创新型惠州,将惠州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产业技术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 到2012年,全市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初步建成创新型惠州。发展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科技进步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比“十五期末增长6个百分点;技术自给率达到54%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50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6%以上,比“十五期末增
21、长14个百分点;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0%,比“十五期末增长6个百分点,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2.0。到2020年,全市科技综合实力有显著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主导产业跻身国际分工的中高端环节,全面建成创新型惠州。全市技术自给率达60%以上,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达3%以上。三、区域布局立足于珠江三角洲整体协调,统筹区域发展,积极融入“粤港澳的整体区域架构,呈现“核心区密集区辐射区”梯度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核心区指惠州市中心区,充分发挥行政中心、商业与公共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际商业物流发展中心的优势,集聚创新资源,着力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
22、积累,逐步发展成为科研机构较多、科技基础设施先进、科技中介服务完善、投融资体系健全的惠州市知识创新体系的网络中枢,成为惠州市战略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策源地和辐射中心,孕育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及都市型工业。“密集区包括惠城区、惠阳区和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区域集中了大亚湾石化区、仲恺高新区、惠州工业园、三和开发区,是目前我市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大力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和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产业创新集聚,不断提高产业链条的核心竞争能力与价值附加能力;推动产业向东西两翼及山区合理有序地转移,带动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辐射区”包括博罗县、惠东县(滨海旅游等)和
23、龙门县(旅游、农业为主)。积极接受“核心区与“密集区的技术与产业辐射,逐步发展成为我市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基地与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园区各具特色、区域性产业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科技创新示范区。在有优势和特色的领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技术与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培植和壮大特色产业。惠东沿海以鞋业、海水养殖、海洋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要方向,博罗西南部以现代中药、电子、服装、化工为突破口开展自主创新。大力推进“科技富民工程和“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加快建设一批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培训及示范基地,全面提升科技服务“三农的质量和水平。四、重点领域和
24、关键技术根据国家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以及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实际,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提出我市科学与技术中长期重点发展领域,集中力量实现突破。(一)电子信息。1.通信设备。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站,基站控制器,网络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和装备,新一代移动通信相关辅助配套技术和产品,移动通信终端产品,宽带多媒体网络技术和产品,信息安全技术及产品,下一代网络(N
25、GN),数字微波,数字集群,卫星通信,智能天线,宽带无线接入,智能终端技术和产品。2.数字家庭。高清晰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数字家庭网络,数字家庭终端技术和产品,数字音视频编解码设备,数字音视频广播设备,数字光盘,数字式高密度视盘刻录播放机,便携式数字音频和视频产品,多媒体视听产品,高档扬声器及音箱,统一互联互通的标准协议。3.新型显示器件。大尺寸TFT-LCD面板和材料,低温多晶硅材料,有源OLED/PLED全彩色器件和材料,高亮度、大功率、长寿命LED显示,小型前投显示器件等。4.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中高档片式元器件,高亮度外延片,半导体照明装置以及芯片关键技术,环保型、高密度、挠性PCB等材
26、料,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高精度温敏磁性材料和关键生产技术。5.计算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业。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高性能主机和服务器,海量存储和输入输出(包括手写、语音、图像以及生态识别)设备及其它计算机关键零部件与耗材,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融(ATM、POS机等)、财税(税控收款机等)应用系统设备。6.集成电路。IP复用技术和产品,可重构SOC创新开发平台与设计工具,通信设备、数字家庭、新型显示器件(如3G、NGN、数字音视频、高清晰数字电视)等产品的专用芯片设计,RFID芯片设计,多芯片集成技术,倒装焊技术,圆片级封装技术,高端IC测试技术,SOC芯片故障测试分析,嵌入式IP的并发测试等。
27、7.汽车等专用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燃油喷射电控装置、节油环保型电子点火装置、车载多媒体信息系统等产品、车用电脑和通信终端、数字音视频播放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电子传感器及元器件,汽车网络(计算)平台,汽车发动机和底盘控制系统等。8.软件产业。基于LINUX的中间件、系统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工业、通信类与消费电子类的嵌入式软件,网络公共系统资源管理平台及面向不同领域的应用平台软件,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等。9.智能信息家电。冷媒流量控制技术,可回收空调器设计技术,改变系统效率的实用技术,网络家电技术,传感器技术,数字化和智能化音像技术与产品。10.节能环保家电。高效制热制冷技术,
28、变频分时控制技术,家庭集中供热技术,空调多联机技术,太阳能技术,微波分布与热力控制技术,新冷媒替代技术,家电有害物质替代技术,半导体技术,家电回收技术(特别是重金属回收技术),废旧家电分解技术,电机和风动降噪技术,清洁环保技术与产品。11.绿色家电制造技术。家用电器绿色产品设计评价系统模型的建立,绿色产品清洁生产技术,产品可拆卸、可回收技术,面向环境、面向能源、面向材料的绿色制造技术。12.现代照明产业。在发展节能灯、照明灯、装饰灯产业与相关器材原料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向半导体光源(LED)、半导体晶圆、半导体管芯、芯片设计、加工制作、封装和应用等节能光源产业链中上游延伸。(二)石油化工与新材料
29、。1.清洁汽油和柴油的脱硫和精制生产工艺。常温非氢化选择性吸附深度脱硫生产清洁汽油柴油技术,进行油品催化加氢脱硫和精制的高效催化剂技术,研究和开发满足欧IV排放标准的清洁汽油、柴油生产成套技术。2.专用化工产品制备技术。新一代覆铜板、环氧树脂塑封料和抗蚀干膜等电子化学品,汽车用硅橡胶、高档建筑密封胶、电子用导电橡胶,高性能变性淀粉,专用纳米粉体低成本制备技术,光刻胶、高纯化学试剂、印刷电路板等技术用于电子市场。3.特殊功能材料。超大容量信息储存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新型电子陶瓷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型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4.绿色精细化工产品。环境友好的高性能工业涂料和建筑涂料制备技术与工艺,水
30、性粘合剂、辐射固化粘合剂,氨基酸系列产品、酶制剂系列产品、新型生物高分子材料。5、环境友好塑料制品。环保可降解塑料,可循环回收再利用的塑料,新型无污染自毁塑料,水溶性无毒无害包装薄膜,高性能无毒无害的塑料制品,废旧塑料的分解利用再生新技术。6.特殊行业塑料。新型高性能、无菌医药卫生包装塑料薄膜及一次性医疗用塑料制品,新型无毒、保鲜、无菌食品包装塑料薄膜,IT行业及电池用离子渗透微孔塑料薄膜产品及生产技术,高阻隔、多功能性特种多层复合包装塑料薄膜,纳米级聚酯多功能塑料瓶,仿天然皮革的平面塑胶制品。7.特种工程塑料。通用塑料(PP、PE、PVC、PS等)的改性技术,交联聚乙烯材料和电器用合成树脂材
31、料,万吨级通信和电力电缆及油气输送用聚烯烃管材及生产技术,氟塑料成形加工技术,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8.新型助剂。优质专用塑料品种的化学与共混改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新一代聚烯烃催化剂,高效硝基苯加氢催化剂,用于废旧塑料催化降解的高效催化剂,新型高效多功能稀土助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9.无机非金属材料及深加工制品。高技术玻璃深加工产品,高品质人工晶体材料生产技术,高新技术和环保产业需求的高纯、超细、改性等精细加工矿物材料,超薄复合石材,高档高岭土加工制品,工业废石膏的应用技术。10.新型建材。轻质、高强、节能、环保等新型墙体材料以及优质环保节能的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新型建筑密封材料,新
32、型管材和管件,优质节能复合门窗及五金配件,优质环保型磨擦与密封材料,水性化、功能化、高性能建筑涂料,高档复合装饰板材及以高档水泥纤维板为基材的高档装饰板材。11.高级涂料。以聚醚、丙烯酸脂、苯乙烯等为主要原料,生产高级涂料。12.聚氨酯(PU)、饱和聚脂(UPR)产品。环境友好的高级油墨和新型合成洗涤剂、化工鞋材等精细化工产品。(三)先进制造与现代装备。1.汽车制造业装备。重点发展集装箱生产、专用特种车辆制造业所需的成套、高效、高精度、高可靠性装备。2.汽车零配件制造。围绕中高档轿车的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包括发动机优化技术,车身设计技术,自动变速箱关键技术,电子系统匹配及应用技术,轻量化材
33、料应用技术,汽车排放后处理技术,试验技术及装备,材料-工艺-装备一体化技术,以及车载多媒体信息系统、汽车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汽车空调器产品、汽车线束及汽车关键零配件等。3.机械制造业装备。面向机械制造行业中的中高档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基础制造装备,精密零部件(如精密轴承、高速齿轮)的成套加工技术。4.电子业装备。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精、高速及微米/纳米制造关键技术与设备。5.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直流输电系统及设备,750KV交流输变电设备和500KV以上直流输变电设备,大型变压器、直流换流变压器、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系统,超高压电缆、开关设备和电抗器,无工补偿设备,柔性交流输电系统及设备。6.塑料业装
34、备。数控、全自动、精密、高速、大吨位塑料成型机械装备,包括注塑机、聚氯乙烯共挤出发泡板材生产线、建筑型材挤出设备、塑料管道挤出设备、中空成型设备,自动化成形装备及集成系统(如精密铸造、精密锻造、精密冲压、超塑性成形、回转成形)。7.液压、气动装备。重点发展具有快速、精密、数控、大型、安全等性能的压力机、自动冲压生产线(配备机械手)、各种金属板材加工专机和大型热模锻压压力机,开展压力机核心技术的研究。8.智能仪器与仪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工业生产自动化仪器仪表,红外热成像仪和处理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子电动仪表及系统,先进传感器。9.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产品设计与制造数字化软件及集成化系统、
35、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制造业信息化和网络化制造共性管理技术。(四)生物医药与中药现代化。1.生物医药技术。生物降解材料及软硬组织替代材料的研究,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骨(牙)及关节系统用的生物活性修复替换材料和体内植入物,介入导管和器件,介入性治疗材料等。2.中药制品、工艺及设备。中药复方药及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冲剂),高效活性物质提取技术,单元制药技术及配套设备,新型中药饮片生产工艺与装备(包括提取、分离、浓缩、纯化、干燥、灭菌、制剂成形、包装及物料传送等生产过程在内的组装式自动化生产线),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3.新型给药系统技术与装备。高效、速效、长效、靶向给药的新型药物制剂,
36、缓释、控释、透皮吸收制剂以及蛋白或多肽类药物的口服制剂,新型给药系统技术与装备。4.医疗器械。新型医用诊断仪器/设备,新型医用治疗仪器/设备,医用电子监护仪器/设备,医用分析仪器以及家庭用自我诊断、医疗、保健器械。(五)节能、环保与循环经济。1.节能与提高能源效率。工业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交通系统节能技术。2.天然气高效利用技术。LNG冷能利用技术,天然气利用技术。3.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核能技术应用,太阳能利用技术,地热能利用技术,海洋能源利用技术。4.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新型高能电池,仪器仪表用长寿命一次电池,燃料电池,高转换率太阳能电池,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及充电设备,畜禽
37、业沼气综合利用技术。5.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应用模式设计与共性技术,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技术与示范,典型地区的循环经济实验示范,最小排放社区实验示范。6.生态系统的综合调控。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补偿,山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海洋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外来物种入侵,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和生态效应,环境分区和总量控制技术、排污权交易技术系统研究。7.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环境污染经济评估与生态补偿,流域水环境综合防治,水土流失与扩散源污染控制。8.污染控制关键技术。水污染治理与废水处理关键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风险评估,环境仪
38、器设备研究开发,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其它污染处理技术。9.环境健康技术。重点研究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及准予标准,阻断或减轻重点毒害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应用技术,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突发性环境事故的应急技术。(六)纺织服装与鞋业。1.针纺织物后整理技术。天然纤维高档化后整理技术,多种纤维混纺和复合纤维染整技术,面料功能性后整理技术,生物酶整理技术,印染、粘胶新工艺和新技术,无制版染整印花技术。2.高附加值纤维生产技术。差别化、功能化、高性能化学纤维原料开发与生产技术,重大绿色环保及可降解化纤开发技术,特种天然纤维加工技术,超细复合纤维生产技术,高支精梳针织
39、纱纺纱技术,高档牛仔布和色织布开发技术。3.产业用纺织制品。汽车等高档产业配套用纺织材料,高性能过滤材料,人工合成材料;新型医用防护材料,新型蓬盖材料,水泥阻裂纤维,农用高性能纤维材料及非织造布。4.纺织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纺织工艺智能设计及管理系统,纺织面料快速反应系统,高档时尚家用纺织品的设计开发技术,三维人体扫描测量技术的开发及三维服装设计技术。5.纺织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技术。印染行业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短流程、节水、节能的新型漂染工艺,印染、纺业中水回用技术,生物精练、生物抛光替代碱精练、碱丝光技术。(七)现代农业。1.动植物新品种。重点发展种植业、渔业、畜牧业优质、高产、
40、高效及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繁育,南方特色优良品种的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及繁育,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的种子、种苗大规模生产技术。2.高效、安全种植与养殖技术。主要农作物、花卉工厂化培育及配套栽培技术,新型温室大棚种植和无土栽培技术,大规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新型生物工程技术,新一代环境友好肥料、农药、兽药等开发及使用技术,新型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开发及使用技术。3.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重金属、农兽药残留快速准确检测技术,农兽药、农业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技术,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藏和流通的控制技术,农产品安全评估、监控、预警、应急处理
41、及系统控制技术,农产品安全评估标准体系的建立。4.农产品深加工。南方特色果蔬保鲜加工技术,与出口保鲜与物流配套的农产品整理、切割、保鲜新技术,果蔬贮运和深加工、畜(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及设备,农产品加工质量全程控制技术及设备。5.农业机械。大中型水畜产养殖机械化生产成套设备,林业及种植业自动化种植机械,生态农业和集约化农业的专用设备,农业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专用设备。6.动植物疫病防治技术。针对我市主要农作物、水产、禽畜常见重大疫病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兽药,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新型疫苗、免疫增强剂、诊断试剂等的开发和研制,外来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以生态和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
42、治技术。(八)现代服务业。1.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物流行业管理系统,专业物流应用服务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中心,惠州物流专用GIS、GPS平台,车船调度监控系统,物流基础信息数据库,物流商务流程系统。2.现代仓储与配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应用,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备,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传输及管理系统,通关检测及监控设备。3.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交通综合管理系统,高速公路控制、指挥、管理及联网收费系统,车辆定位及信息采集、发布终端设备,新型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机,交通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理技术,
43、交通规划和交通特性分析软件等。4.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物流配送、标准规范与信用等电子商务支撑环境建设,电子商务在企业、行业和区域的应用,三维虚拟技术等新型会展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服务体系建设。5.电子政务。政府政务办公和决策支持系统,适用于市、区、镇(办)三级政府(部门)共用的网上办公系统,行业信息应用系统以及公共支撑、安全认证及保障平台,系统集成软件。6.知识服务。大力发展各种研发、设计(特别是工业设计)、检测、咨询、评估、市场研究、知识产权、广告、会计、审计、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战略研究与咨询、投资咨询、技术转让、资产评估、信息服务、法律服务、产权交易、外贸代理等多项服务。7.信息增值
44、服务。信息资源数据分析、收集、加工等增值服务平台建设,在线服务,基于电信、广电和互联网的信息增值服务关键技术,家庭网络平台和应用信息服务(ASP)平台。8.现代旅游服务。重点发展以惠州科技工业园、特色高新技术企业、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组成的精品科普旅游,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结合风景旅游区、现代农庄、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的开发,发展有惠州特色的现代观光生态旅游。9.金融服务业。金融保险数据平台、金融安全监管系统、网上交易系统、程控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等。(九)其他。1.食品安全技术。有害微生物快速检测、食品生产污染微生物控制、有害化学物快速监测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有害物质残留、营养成份不足、微
45、生物超标等快速检测技术,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和流通环节的控制技术,食品安全监控、评估、预警、应急处理及系统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及评估技术。2.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生产机制与生态系统管理体系,海洋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蓝色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体系,近海生物资源补充增值技术与生态安全评估,建立近海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信息系统。3.淡、海水养殖生物技术与新生产体系构建。海洋生物基因工程与基因组资源,海洋养殖生物遗传改良与良种选育技术,淡、海水养殖生物病害控制技术,近海养殖生态容量与新生产体系。4.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技术,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技术,
46、防灾减灾技术,水资源和水环境监测系统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东江流域及西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及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5.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用地集约化利用技术,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技术,国土综合整治技术开发与集成,荒草地开发利用技术。6.土地资源保护和科学管理。农用地保护技术,土地资源遥感动态监测系统关键技术,土地评价和规划技术,土地生态安全评估与预警技术,污染土地修复技术,土地市场监控技术。五、重点工程(一)关键领域重点技术攻关工程。积极争取国家、省重点科技计划支持,管好用活扶持资金,逐步扩大关键技术专项资金的规模,力争到2012年达1亿元。采用重点招标和滚动支持方式,走省
47、、市联动、产学研联合攻关路线,努力在三大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1.加快工业高新技术领域重点技术突破。组织实施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数字家庭,互联网消费类电子,新型发光与显示系统,精细化工与新材料,汽车电子与新一代汽车零部件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制造业重大成套装备,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等八大专项。2.加快现代农业领域重点技术突破。组织实施生物遗传资源创新利用技术,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产品安全技术,生态安全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主要农产品保鲜与深加工技术,农业装备技术等五大专项。3.加快社会发展领域重点技术突破。组织实施重大疾病防治与新特药物创新,中医药现
48、代化,电子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东江流域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化工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等六大专项。(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需求,在惠州具有特色和优势或者可能形成新特色新优势的领域,建立一批达到国家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到2012年,力争新建2个国家级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2个企业博士后流动站,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3家区域创新平台;全市企业创新平台达130家。1.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要以TCL、德赛、华阳等大型企业集团工程中心为基础,通过省、市联动,组建国家级工程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省级工业研究开发院。从事行业发展急需解决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
49、攻关和公共技术研究,提升我市主导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继续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组建工程中心,使之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龙头。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来惠州设立研发机构,与我市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开发活动。2.推动重点实验室建设。以高校、科研所为主要依托,联合重点企业建立高水平、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室,重点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社会公益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提供基础设施和环境,形成一支创新的核心骨干队伍,加强和组织开展应用基础和高技术研究。依托科研院所建设一批重点科研基地,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技术推广与示范,科技培训及科普教育等工作开展。3.加快区域公共创新平
50、台建设。围绕惠州市支柱产业和战略创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一批达到国家一流水平的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华南理工大学(惠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武汉大学(惠州)研究院等建设,积极组建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研究院、纺织服装、鞋业、车载电子、新能源等区域创新平台。4.推动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通过政策、资金引导和市场化运作,激励现有科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建设一批实验室体系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以及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等,逐步形成惠州市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平台网络。有条件的工程技
51、术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等各类国家、省、市级技术研发平台,应向社会和行业开放,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效能。建立和完善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制度,加强对重大科技设备、重点实验室等公共创新平台的使用管理和考核评估,促进公共科技资源使用的公平性、开放性和社会化。市直有关部门应加快研究制定对开放式、专业化、共性研发平台的支持方式和补贴政策。(三)产学研与对外合作工程。结合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深化珠江口东岸城市创新体系对接,构建具有惠州特色的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1.依
52、托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等学校要成为我市产业和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依托、技术源头和人才培养基地。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努力构建科技自主创新平台。深化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学科带头人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积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大力引导高校科研人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要发挥科研机构学科和专业技术人员集中的优势,突出加强与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密切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推动相关技术的汇聚与融合,促进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重大装备消化创新,开发市场急需实用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速成果转化。推动有条件的科研机构成为面向行业的创新中心。发展和扶持民办科研机构
53、。2.鼓励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研究开发院、科技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抓好华南理工大学(惠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武汉大学(惠州)研究院、中科院广州分院(惠州)技术转移中心等建设。鼓励企业在高等学校设立实验室或研发机构,使产学研结合点前移。推动企业以资金、设备为要素,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人才、智力和技术为要素,通过联营、参股等多种合作形式,整合优化现有资源,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各类科技计划要向产学研合作项目倾斜。3.加快研发成果转化基地建设。重点抓好高新区、民营科技园孵化基地和华南理工大学大学科技园惠州园区等的建设,使之成为高
54、校科技成果中试、孵化的重要基地。到2012年,力争建成5家成果产业化基地。4.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落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鼓励我市有关单位与珠三角城市、香港、澳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建立实验室,联合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参与科技计划项目的招投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创新。鼓励企业到市外、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外资来惠设立研发机构。(四)科技园区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动力,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快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速特色产业集群优化升级。1.认真做好园区建设规划。
55、按照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总体规划,统筹各园区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我市产业布局,做大做强原有若干个高端产业功能区,同时加快产业转移园区和其他工业园区建设,形成若干特色产业聚集区,实现我市产业的块状组团发展。2.加强科技园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惠州工业园区等科技园区建设创新平台、信息平台和企业孵化器等服务机构建设,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促进科技园区成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区。到2012年,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组建创新服务中心或留学生创业园,其中国家级园区创新服务中心
56、必须通过省级认定。3.推动创新型园区建设。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各类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惠州工业园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家、地方和行业的科技攻关计划、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成果及其他科研成果为依托,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形成特色产业,并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再造新机制、再造新环境、再造新特色,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专业化、高集成、大基地方向发展,推动高新技术园区率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二次创业。4.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建立一批以创新产业集群为依托的科技创新平台,提高基地产业核心技术水平,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与特色产业的有机结合。围绕全市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基地的规划,加大基地建设力度,促进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基地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品牌,增强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形成上、中、下游技术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新兴产业集群,实现基地产业结构的持续发展。(五)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工程。继续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YY/T 1950-2024组织工程医疗器械丝素蛋白
- YY/T 0860-2024心脏射频消融治疗设备
- 贵州财经职业学院《小组工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风景表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陕西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红枣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红枣市场需求持续扩大
- 广州中医药大学《食品微生物学(双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湖南省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山东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广州医科大学《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 期末 (试题) -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3年弥渡县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体能训练讲解健身课件
- 2023年成都温江兴蓉西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地震工程学-反应谱和地震时程波的相互转化matlab编程
-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视频监控布置实施方案
- 施工现场节前安全检查表
- 松下vf100变频器使用手册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实习总结报告——某
- 角的概念推广说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