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点导析】1. 考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重点: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难点: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方法导拨】1如何理解西汉初年“无为而治”?首先要知道道家的“无为”指的是什么,然后要结合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情形看实施“无为而治”的历史必然性,最后看“无为而治”对西汉所产生的影响。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其意为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它并不是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

2、经济凋敝,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如何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统治政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这里的儒学“新”在哪里;“独尊儒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然而,汉武帝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汉武帝还创造性地将独尊儒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3、的重要载体,它在客观上还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当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他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是与政治专制相呼应的产物。【要点导学】要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 ”的思想,采取 的政策,使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 ,国力日盛。2有为:西汉初年,尽管经过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但是仍然潜伏着危机,如: 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北部边境的_为患等。为了加强 ,适应_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要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提出:(1)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

4、、 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汉武帝时期,他曾三次参加_,阐发他的儒学思想。2内容: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 ”和“ ”的主张;为了加强君权,宣扬“ ”,提出了“ ”和“ ”学说;同时还提出了后人归纳为“ ”的道德标准。3作用:有利于巩固_,维护统治秩序,对于扭转 的局势十分有利。要点三:儒学成为正统1政治举措:汉武帝起用很多 参与国家大政, 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得以大兴。2教育举措:从汉武帝时起,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 ”。同时,汉武帝还兴办 ,打破以往由 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 的地位

5、;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教育系统。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探究导引】1.阅读下列材料,以“无为”“有为”为突破口,探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的社会背景。材料一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材料二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材料三 至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仍存在着许多矛盾。北方匈奴的对西汉的威胁,河西走廊、河套地区被控制在匈

6、奴手中;诸侯王一般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甚至还有轻死重诺的“豪桀之士”。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就曾描绘了这样的情景:“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1)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教材,概括西汉初年出现了怎样的经济状况?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2)材料三反映汉武帝时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对其统治策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阅读下列材料,感受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

7、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分别回应了怎样的现实问题?(2)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精题导析】 例1(2009年高考安徽卷)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思路:首先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然后用排除

8、法。A项主要强调“为政以德”;B项主要意思也是强调德政;C项“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绝其道”不是六艺、孔子思想的不能推行,符合题意;D项意思是出来做官是为了天下人,也要排除。答案:C。评析:本题属材料选择题要求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对被选项的史料分析翻译整理,能力要求较高。第一是从题干中获取信息,找出关键词;第二是对选择肢进行准确、合理地解读,理解大致意思。第三,排除选择肢中不相关的项。千万不能因为是文言文就放弃。例2 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一段话

9、的核心思想是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思路:可用排除法。根据题眼“董仲舒”“天人相与”,排除B、C。根据材料“观点论证结论”的表述模式,得出材料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与”,由此排除D。答案:A 。评析:本题属材料选择题要求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然后对应董仲舒的主张,能力要求较高。其中C、D选项的干扰特别大,应结合材料仔细辨析。【基础导练】一、选择题1“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这是汉朝百姓们称颂曹参的歌谣,它反应汉朝初年的统治思想是A儒家主张 B道家主张C墨家主张 D法家主张2以下著作

10、是董仲舒的作品的是ABCD3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西汉时,一位书生若要到长安报考太学,他所准备考试的内容不应包括A.春秋 B墨子C.诗经 D. 尚书4“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上述观点应属于 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D萧何5今天的博士,是高学位高知识的象征。其英文为Doctor,也有“医生;学者、教师”的意思,但最初的博士是指A.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B.儒家学派的弟子C.博闻广记、学问高深的士人D.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6. 西汉末年,发生强烈地震,山崩地裂,人民死伤无数。有大

11、臣指出皇帝应为此事负责,皇帝不得不因此下一道罪己诏,宣布改元,重新受命。材料体现的西汉政治思想是A.黃老无为 B.经世致用 C.民贵君轻 D.天人感应7儒学开始“定为一尊”与哪两个人物密切相关 孔子 荀子 董仲舒 汉武帝A. B. C. D.8. 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带有浓厚迷信思想 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A BC D9.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武帝在长安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太学的设立实质上反映了A学在官府 B

12、对教育的重视 C对教育的垄断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0三纲五常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完整地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家和著作是A孟子孟子 B孔子论语 C董仲舒春秋繁露 D老子道德经11“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法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A尊儒抑法 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 D内儒外法12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13、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材料二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1)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2)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

14、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材料二中文名:董仲舒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汉代的广川郡出生日期:公元前179逝世日期:公元前104职业:哲学家,经学家信仰:唯心主义主要成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所用。代表作品: 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为董仲舒作一小传

15、。要求:200字左右,不能完全照抄材料。【创新导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由于董仲舒推崇孔子,因此,把孔子所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春秋看成是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的理论依据。因此,他在当朝廷官员时,凡是遇到政治、法律等一切疑难问题,大多从春秋中去寻求答案。有个年轻的女子,她的丈夫出远门,在乘船渡海时,不幸掉进海里淹死了,尸首无法找到。过了一段时间这女子的父母为她找了一门亲事,并把她嫁了出去。当时汉朝的法律规定,丈夫没有落葬前妻子是不能改嫁的。官府根据这条法律把那个女子抓了起来并判了她的死罪。董仲舒知道了这件事后认为判刑不当。他引用春秋中的一个条例,大意是丈夫死了后没有男人就可以再嫁。而且那年轻女子并

16、不是德行不好,去和其他男子私奔而是顺从父母的意思去嫁给别人,没有违反春秋中的原则,因此不能判罪。(1)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儒家思想的?参考答案: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点导学】要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恢复和增强2诸侯国,匈奴,中央集权,国家统一要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道家,法家,对策2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君权,内外松弛要点三:儒学成为正统1儒学家,儒家学说2儒家经典,博士,太学,贵族官僚,儒学,地方

17、3、正统思想【探究导引】1.(1)状况:汉初社会经济凋敝,天子、将相生活条件很差,民众困苦。政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轻傜薄赋,重视黄老。(2)问题:土地兼并、富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 影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2(1)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材料1和2);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独尊儒术”。(材料3)(2)对扭转西汉的内外松弛的局面十分有利;也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深受汉武帝的赏识,并付诸实践,儒学得以大兴。【基础导练】1答案:B解析: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施政贵清静”即可。2答案:

18、 C解析:只要熟记基本知识即可。3答案:B解析:西汉的太学主要学习儒家的“五经”,而墨子是墨家的经典。4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的“天”“人”“春夏秋冬”等词可知,材料反映的思想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5答案:A解析:汉武帝为加强统治,推崇儒学,设五经博士,研究并在太学教授儒学。6.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地震”“罪己诏”等语可见,大臣依据的是“天人感应”的学说。7答案:B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8. 答案:C解析:“仁政”是先秦时期儒家的主要思想,而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后,儒学首先是要服务于中央集权的统治。9.答案:D解析:本题的关键是“实质”。A、B、C都是历史现象的表述。10答案:C解析:只要基础知识牢固即可。11答案:C解析:从“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儒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12答案:C解析:A是道家的主张,B是秦始皇时期的政策,D是孟子的主张。13(1)“三纲五常”(2)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着大量的封建的、唯心的成分;“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