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4[1].童年期的心理发展_第1页
发展心理学4[1].童年期的心理发展_第2页
发展心理学4[1].童年期的心理发展_第3页
发展心理学4[1].童年期的心理发展_第4页
发展心理学4[1].童年期的心理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同 学 们 好 !,发展心理学,第四章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童年期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童年期的学习 第三节 童年期认知的发展 第四节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第五节童年期的心理卫生,第一节 童年期儿童的一般特征 童年期是指儿童从6、7岁到11、12岁的时期, 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从这个时候起, 儿童开始进入学校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学习逐渐 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理发展迅速,尤其是智力和思维能力。 2.心理发展协调。协调性是其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3.心理发展开放。心理活动显得纯真、直率,能将 内心活动表露出来,“闭锁性”不明显, 具有较强的“开

2、放性”。 4.心理发展可塑。,发展心理学,儿童在学校里所进行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义务,是狭义的学习。,发展心理学,第二节 童年期的主要活动学习,一、学习的一般特点 ()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一)学习动机的发展 (二)学习态度的发展 (三)学习兴趣的发展 (四)学习能力的发展,发展心理学,二、学习活动的发展,(一)学习动机的发展 学习动机是学习需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包括学习意图、学习欲望(求知欲)、学习兴趣等需要成分。 童年期儿童的主要学习动机大体上可以归为两类: 一类是

3、远景的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 一类是直接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 共同趋势:由近景性动机向远景性动机、由实用性动机向 社会性动机过渡,其中正确的近景性的低水平 学习动机占主动地位。,(二)学习态度的发展 小学时期是学习态度初步形成的时期。在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上,儿童对教师、对班集体、对作业和对评分等的态度是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1.对教师的态度 2.对班集体的态度 3.对作业的态度 4.对评分的态度,发展心理学,1.对教师的态度 低年级儿童对教师的态度特点是对自己的教师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的心情。 中年级以上的儿童对教师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不再无条件地信任教师,崇拜教师,而是带有选择性地评价

4、教师对自己的爱。 高年级学生对教师的爱的体验更加复杂。,2.对班集体的态度,初入学的儿童相互间的关系还不是集体关系。同学间的关系常常受一些偶然因素决定的。 从中年级开始,儿童才真正看到比较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意识到要以优良的成绩和行为取得班集体的肯定的评价,意识到学习是班集体的共同的事业,不再事事依赖教师。 班集体对个人学习态度有直接影响。,发展心理学,3.对作业的态度,对作业的正确态度的形成要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工作质量。 儿童对作业的态度的发展: (1) 不能经常以负责的态度对待作业; (2) 能按一定时间来准备功课,完成作业,能随时停止别的 活动,而立刻

5、开始完成作业; (3) 能按一定顺序来完成作业; (4) 能按教师的指示集中精力地、细心地完成作业。,发展心理学,4.对评分的态度,低年级儿童,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了解分数的客观 意义,但常常是不准确的。 教师应注意: (1)结合作业的质量使儿童对分数有真正的理解和体验; (2)使儿童理解只有努力才会得到好的分数,并进一步知道 如何努力学习; (3)使儿童理解分数不是教师随便给的,学生不是为分数 学习。 (4)使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发展心理学,(三)学习兴趣的发展,发展心理学,第一,最初对学习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 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 作

6、业更感兴趣。 第二,儿童的学习兴趣最初是不分化的,在教育的影响 下,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的分化性兴 趣。,第三,对有关具体的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 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 第四,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一定的作用, 而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逐渐降低。 第五,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是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 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四)学习能力的发展,决定儿童能否在学校中成功地进行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 和学习兴趣在内; 另一个是儿童学习能力方面,即顺利进行学习所必需的 技能技

7、巧。,发展心理学,小学儿童的学习能力是在教师的影响下逐渐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应注意:,发展心理学,1.使学习变成儿童的独立活动 向儿童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 教会儿童掌握完成任务的学习方法 2.使儿童学会进行智力活动,第三节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二、注意的发展 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 四、言语的发展,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广度)的增加 (二)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四)儿童元记忆的特点,(一)记忆容量的增加 成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 研究表明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学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相当。,(二)记忆发展的主

8、要特点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记忆发展的质变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三)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儿童采用的记忆策略主要有两种:背述和组织 1. 复述(背诵): 复述是能促进儿童记忆的一种简单有效的策略,是注意不断指向输入信息、不断重复记忆材料的过程,也是为了达到识记目的而主动作出的意识活动。 弗拉维尔(1967)研究表明,复述策略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5岁儿童10%有复述行为; 7岁儿童60%有复述行为; 10岁儿童85%有复述行为。,2. 组织 组织 是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 意义联系归类成系

9、统以帮助记忆的过程。 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归纳 系列化,(1)归类:把要识记的材料按某种标准或关系进行归并, 以帮助记忆的过程。 按简单联想归类、以功用关系归类、按概念进行分类 (2)系列化:把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 理化,以帮助记忆的方式。 三年级归纳能力开始提高。,(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 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 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 记忆的以及个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 (人们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1、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 2、记忆监控,1、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 弗拉维尔把记忆的元

10、认知知识分为三个方面: ()有关自我方面的知识:是指对记忆主体的认识与了解, (见下图) 如记忆不同于知觉、思维, 不同年龄以及同年龄的人在记忆能力 方面是有差别的。 ()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指个体对记忆材料的难度和不同 记忆反应难度差异的认识。 ()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小学儿童逐渐掌握一些改进记忆的方法。,2、记忆监控 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控制和调节。 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还缺乏对自己的记忆活动进行有效监控的能力; 三年级学生的记忆监控能力有明显提高,甚至有些方面已经 接近大学生的水平。,(五)儿童记忆的培养和促进 1

11、. 丰富儿童的知识和经验 2. 提高言语和思维发展水平 3. 利用记忆发展特点,促进记忆发展进程 4. 编织记忆之网,四、思维及想象的发展 思维的基本特点 思维形式的发展 想象的发展, 思维的基本特点及思维形式的发展 (一) 思维的基本特点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 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1. 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 2. 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3. 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皮亚杰

12、认为小学儿童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特点是: (1) 掌握守恒 即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 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能抓住事物的本 质进行抽象概括。 68岁儿童达到数概念守恒 79岁儿童达到液体和物质守恒 8、910岁达到面积和重量守恒 11、12岁达到容积守恒,(2) 思维具有可逆性 思维活动既可以向一个方向运行,也可以返 回,向另一个方向运行。 思维的可逆性活动有两种: 反演可逆性形状改变可以复原 互反可逆性,则反算;或B,则反算BA,、 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1) 类别体系化 体系化是一种重要的分类能力,也称类群集。安类别体系分类,实际上是将子类包含到一个更大、更普遍的

13、类中去的过程,这是类包含问题。 如图:,(2) 序列化 序列化也称关系群集。它主要反映儿童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 在对称关系中,序列化的演绎表现为: 在A、B、C中,已知A=B、B=C,儿童能推论出A=C的结论; 在不对称关系中,儿童可以根据AB、B C演绎出A C的结论。 序列化的能力还表现在儿童能将两组相对应的项找出来。(见图),想象的发展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2.想象逐渐符合客观现实 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小学儿童的想象最初具有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以后独特性和新颖性才逐渐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想象,不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最初都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性,以后概括性、逻辑

14、性才逐步发展起来。,发展心理学,第四节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道德意识和判断的发展 三、亲子关系的发展 四、同伴交往的发展 五、友谊的发展 六、欺负与被欺负,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 (三)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 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 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儿童的自我描述反映其自我概念的变化,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认识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的认识。 但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自己的认识都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二)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 小学生

15、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 发展,但不是直线的、匀速的,既有上升时期,又有平稳时期。 小学13年级处于上升时期。 12年级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时期的主要发展时期。 23年级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在上升时期属次要地位。 小学35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级间无显著差异。 56年级由处于第二个上升时。,发展心理学,(三)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1.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增强。 2. 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 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蒙达.哈特尔: 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 社会

16、的自我、心理的自我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二、道德意识与判断的发展 小学时期的儿童在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实践活动, 其道德意识得以产生,并且能够运用这些道德意识来 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 (一)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发展心理学,(一)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儿童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 1. 对道德概念的掌握从表面、具体到初步的本质和概括。 2. 道德判断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全面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3. 儿童道德信念初步形成,但不稳定,儿童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二)道德判断能力发展 、道德评价标准带有明显的

17、“他律”的特点,道德评价对 象首先是他人而不是自己。 、 道德评价只注重道德行为的结果。 、道德评价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 通过告状以获得老师的赞许和喜爱。,三、亲子关系的发展 小学儿童,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发生变化: 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 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 发生变化; 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发生变化。,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在一定范围内监督和引 导儿童的行为,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 (如解释行为标准、说明如何减少危害)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儿童自己作出更多重要决定

18、。,四、同伴关系的发展 童年期的社会交往主要是指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正常的同伴交往不仅可以满足儿童集体归属感的心理需要,还可以促进他们的人格和社会认知的发展。,(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受欢迎的儿童: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 乐于助人;善于交往并易于合作。 不受欢迎的儿童: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 乏合作精神;常出些不良主意的恶作剧。 受忽视的儿童:退缩、安静;有依赖性或顺从性;既不为同 伴所喜欢,也不为同伴所讨厌。,(二)同伴团体的形成 儿童对同伴关系的需要是逐渐建立的,儿童与同伴的 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小学时期是开

19、始建立同伴团体 的时期,因而也被成称为“帮团时期”。,、依从性集合关系期: 一年级学生,依从于权威人物的教师,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尚处于薄弱地位。 、平行性集合关系期: 二年级开始,儿童之间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伙伴协同的社会交往趋势。 、整合性集合关系期: 五六年级,儿童伙伴社会交往倾向突出。各伙伴集团均以班集体为中心形成大的团体,儿童的班级团体意识更强,共同遵守班级行为规范,维护班集体的荣誉。,五、 友谊的发展 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 关系。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一)童年期儿童的友谊有如下意义: 朋友为儿童提供学习上的相互帮助; 社会交往中的相互支持; 情感上的共鸣

20、; 提供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力量; 增加快乐和兴趣。 童年的友谊为以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发展心理学,(二)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第一阶段(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尚未形成友谊概念。 第二阶段(69岁):单向帮助关系。 友谊是活动行为与自己一致或 对自己有帮助,否则就不是朋友。,第三阶段(912岁):双向帮助关系。 友谊具有相互性,双向帮助,但有功利性, “顺利时的合作”但不能“共患难”。 第四阶段(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阶段。 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和忠诚,相互分享和帮助, 兴趣一致并相互倾听,共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困难,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排他性。,发展心理学,(

21、三)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相互接近: 客观条件使儿童具有较多的接触机会。 幼儿50%,小学低年级30%。 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以儿童自身特点为主要因素选择朋友。 小学儿童5065%。,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注重学习、行为特点以及品质特 征和心理协调。 小学低、中年级20%, 小学高年级35%, 初中和高中4060%。 人际交往中协同关系:在社会环境和工作集体中选择协 同合作好、关系协调者为择友对象。 小学儿童10%,中学15%。,发展心理学,六、欺负与被欺负 欺负是儿童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 攻击性行为。,欺负对儿童有很大影响 对被欺负者: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涣散、孤

22、独、 逃学、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导致自杀。 对欺负他人者:可能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儿童欺负存在性别差异 女生:更多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 男生:更多使用身体欺负。,发展心理学,对欺负的解释 “竞争假设”理论 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在学校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 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 儿童之所以受欺负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 异常特征,如肥胖、戴眼镜、讲方言等。,依恋理论 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心理理论” 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 关系的推理或认知;儿童头脑中形成的一整套理解别人 思想、感情和动机的方式。 因此,此理论认为,欺负他人是儿童知道如何去伤害对方,如何选择逃跑的机会,这些儿童对对方的心理有较好的把握,但他们喜欢给别人带来痛苦。,发展心理学,第五节童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学会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品行,一、学会学习 家长和教师应帮助儿童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 包括学习态度、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