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加固及墙体钢丝网加固方案_第1页
墙体加固及墙体钢丝网加固方案_第2页
墙体加固及墙体钢丝网加固方案_第3页
墙体加固及墙体钢丝网加固方案_第4页
墙体加固及墙体钢丝网加固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根据现场现有情况,建议采用以下两种加固方案采用灌浆料加固对现有墙面采用凿除,凿除至结构层,对裸露钢筋纠正,如断损,建议采用绑扎(焊接)至结构钢筋符合设计要求,然后采用支模浇筑灌浆料加固。具体工艺流程:粉刷层凿除→结构面凿毛→涂刷界面剂→墙面的模板支撑→灌浆料搅拌、浇注→养护1.基层清理(1)首先将与灌浆料接触的旧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不应有油污、浮灰、粘贴物、木屑等杂物。也不应有活动的混凝土碎块和石子等。

(2)混凝土表面有“蜂窝麻面”等缺陷需修补时,将需修补的部位按修补规范要求凿除、清理干净。如钢筋裸露需重新灌筑时,应将钢筋表面油污或粘着物一同清理。2.模板安装要求

(1)坚固、稳定、无渗漏。

(2)采用专用模板,质量可靠、适应性强。

(3)模板对口应当刨平,模板与模板对接缝贴塑料基粘胶带,贴在内侧效果好,不可能时贴在外侧。

(4)原混凝土基础表面满涂425#水泥净浆以确保新浇灌浆料与旧混凝土的粘结。模板与模板间的接缝处用水泥浆、胶带、发泡剂等密封,水泥净浆要干稠一些,达到整体模板不漏水的程度。(5)检查方法:一般用手电筒从外往里照射,模板里边没光线表示严密,再就是用灌水法检查,应达到不漏水的程度。(6)模板连续支护高度超过2m、宽度超过2.5m时,从下至上每增加1.2m高度时在模板上预留一宽×高=20㎝×15㎝的灌浆孔,同时准备好相同尺寸的木板以便灌浆完成后将孔堵严,首先从下面一组灌浆孔灌浆,当灌至接近预留孔时,可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板将孔堵严,再从上面一组预留孔继续灌浆,依次类推,直至灌浆完成。

(7)如缺陷较大则在缺陷的中下部支护模板,上部留出足够的空间用来灌浆。(8)对较大的缺陷可先从模板顶部灌浆,当灌到接近模板上端时,再用较干稠的CGM填抹至未支护模板处,对较小的“蜂窝”可将拌和较干稠的CGM用抹子直接填充、抹平。2.灌浆料拌料操作方法(1)灌浆料拌和时,加水量应按随货提供的产品合格证上推荐用水量加入,搅拌均匀即可使用,用水量也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当减少,拌和用水应采取饮用水,使用其他水源时,应符合现行《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2)灌浆料的拌和可采用机械搅拌或人工搅拌。采用机械搅拌方式,搅拌时间一般为2~3分钟(严禁手电钻式搅拌器);采用人工搅拌时,先将倒在拌板上,而后加80%水量搅拌4~5次后,再加所剩的20%水搅拌4次。搅拌要边翻倒,边插捣。一般要求5分钟以上,使之彻底均匀,并增大流动性,无浮浆,即可使用。(3)搅拌地点应尽量靠近灌浆施工地点,距离不宜过长。(4)每次搅拌量应视使用量多少而定,搅拌完的拌合物,随停放时间增长,其流动性降低,保证40分钟以内将已拌和料用完。(5)冬季施工时,灌浆料及拌和水应符合现行《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6)发现刚搅拌完的拌合物表面上有浮水,这表明水量过多,应适当加一些GGM干料,搅拌使其将浮水“吃”光,有浮水将会降低膨胀效果。5.灌浆(1)再次检查模板是否严密不漏水。

(2)在灌浆前12~24小时,将模板和混凝土基础表面润湿,在灌浆1~2小时前,用棉丝、泡沫塑料将积水吸净。(3)自重法和高位漏斗法相结合,在灌浆料施工中,利用该材料流动性好的特点,在需灌浆范围内自由流动,满足灌浆要求的方法,仅靠其流动性不能满足要求时,利用提高灌浆的位能差,满足灌浆要求。(4)采用二次灌浆必须从一侧或相邻的两侧多点灌浆,直到从另一侧溢出为止,以利于灌浆过程中排气,不允许二侧、三侧、甚至四侧同时灌浆,灌浆时必须考虑排除空气,二侧以上同时灌浆会窝住空气,形成空气夹层影响质量。

(5)从灌浆开始,用竹劈子不停地往复拉动,疏导拌合物。一可以加快灌浆进度;二能促使拌合物流进模板内各个角落;三是当灌浆由于某种原因中断时,要加强往复拉动,以延长可流动时间,否则已灌入的拌合物开始凝结,失去流动性无法继续灌浆,而造成工程事故。

(6)在灌浆过程中发现已灌入的拌合物有浮水时,应当马上灌入较稠一些的拌合物,使其吃掉浮水,或适当投入一些干料将浮水“吃掉”。

(7)灌浆过程中,应不断检查模板情况和排气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8)灌浆开始后,必须连续灌浆,不能间断,尽可能缩短灌浆时间。(9)在灌浆过程中严禁振捣,必要时可以用竹片导流,加快流动。(10)灌浆完毕,立即进行表面加工,然后用麻袋等物覆盖、潮湿养护。终凝后(终凝时间一般约5小时左右,但气温不同,终凝时间在变化),立即凿除“肥边”以及漏斗、疏导孔、排气孔处的多余部分,灌浆后3d进行砂浆抹面[灰砂比=1:(2.5~3.0)]。6.养护

(1)施工温度为-15℃~40℃,在此温度范围施工,灌浆料终强不受影响。

(2)气温在+5℃以上时用湿布盖住灌浆孔裸露面,进行3~7d阴湿养护。气温在+5℃以下时则用养护剂或塑料布覆盖干燥养护5~7d即可。

(3)灌浆后24小时内不可受到振动。本工程要求:对较大体积的灌浆料浇筑应掺入适量的连续级配为5-16mm的细石骨料,骨料掺入比按厂家提供的施工指导说明并考虑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二、钢丝网片(钢丝网片)水泥砂浆加固墙体根据现有情况,建议采用挂钢筋网片抹环氧树脂砂浆加固,凿除至结构层,对断损钢筋修复至设计要求,挂钢筋网片根据现场所需修复厚度要求,分几遍进行粉刷环氧树脂砂浆加固1.施工方法采用单面钢筋网片水泥砂浆加固墙体:竖向钢筋Φ8@200,水平钢筋8@200,水平拉筋Φ6@300,采用环氧修补砂浆抹灰。2.施工步骤铲除砂浆面层——钻孔穿拉筋——清除浮灰——安装钢筋网——湿润墙体———抹界面剂——抹砂浆3.施工工艺(1)铲除砂浆面层:严禁采用大锤猛敲猛打,采用小锤打凿,避免破坏墙体。(2)钻孔植筋:采用冲击钻打孔,然后植入筋Φ6@300。(3)清除浮灰:人工逐一清除浮渣,然后用压缩空气吹去浮灰。(4)安装钢筋网:钢筋首先拉直矫正,然后按需要长度下料,绑扎钢筋网,竖向钢筋遇板间隔一根钻孔穿板,穿筋后用1:2水泥砂浆填实。(5)湿润墙体:采用高压喷水将要做的墙体冲洗干净,保证墙体湿润。(6)刷界面剂:老结构表面抹界面剂起到增大新结构附着力。(7)抹砂浆:因需抹灰厚道较厚,采用多次抹灰工序,一道工序完结后,应间隔一段时间再进行下一道工序。4.植筋施工1、植筋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定位放线—成孔(电锤或水钻)--清孔(烘干)--钢筋打磨—配胶—植筋—固化养护。2、植筋施工工序(1)定位放线:按图纸位置要求施工放线;(2)按放线点位及技术要求电锤或水钻成孔,若遇钢筋需要移孔、让筋。因柱头钢筋密度大,钻孔前须把箍筋剔出,再钻孔,减少损伤钢筋;(3)清孔:用气泵吹出孔中灰渣,用棉纱蘸丙酮擦孔壁多遍后,湿时用电热棒烘干,再用棉纱蘸丙酮擦试孔壁至干净为止。(4)钢筋处理:用角磨机打磨钢筋,长度大于成孔深度,以打磨部分露出金属光泽为宜;(5)植筋:把植筋胶用专用工具从内向外缓缓注入,保证孔内胶液饱满。把打磨好的钢筋旋转植入孔底,直至胶溢出为止,如不溢胶需要二次注胶,至钢筋植入孔底有胶溢出为止,确保胶液饱满,植筋深度不小于15d。固化养护:胶在24小时内固化,固化时间内不得乱动钢筋。建议24小时后可做下道工序。徐工,因我司未能勘查现场,你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丰富内容。百胜初中学生公寓墙体钢丝网铺贴施工方案XX建设公司工程概况该工程由安徽信诚建设公司承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1027平方米,无为设计院设计,无为监理公司监理,无为质量监督站监督。施工说明该工程主体验收时实体检测墙体砂浆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经过实体回弹推定一层墙体砂浆实测值为2.5MPA,三层墙体砂浆实测值为4.0MPA,二层墙体砂浆强度离差率过大不作评定,一至三层墙体砂浆强度均不符合设计要求,设计墙体砂浆强度为7.5MPA,针对上述情况,我公司与设计单位联系后拿出书面处理方案,一至三层墙体均采用直径0.9毫米网格尺寸12.7×12.7毫米的镀锌钢丝网片双面铺贴,1:3水泥砂浆粉刷20毫米厚(二层C~E交2、10、11、12轴墙体不作处理)。施工工艺墙体铺贴钢丝网片前先清理墙体表面污垢,以确保粉刷层与墙体的粘结,在铺贴钢丝网片时应从上至下,先固定钢丝网片上部后,每铺好两米后即刻采用铁钉进行将钢丝网片固定,铁钉采用平行状固定,铁钉间距为500毫米,保证钢丝网片与墙体紧贴不起鼓,钢丝网片搭接长度在3~5厘米,搭接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