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道岔常见病害整治_第1页
提速道岔常见病害整治_第2页
提速道岔常见病害整治_第3页
提速道岔常见病害整治_第4页
提速道岔常见病害整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杭深线客专07(004)1/18可动心轨道岔结构病害整治一、 尖轨部分1 位移不足病害病害表现:尖轨23#34#枕范围内,道岔来回操动后出现小轨距,尤其在27#枕前后范围最为突出的情况,但是运用撬棍扳动或者脚踢均能明显改善。原因分析: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尖跟支距不良、滚轮尺寸不达标作用不良、尖轨底部与滑床板有卡阻、框架尺寸超标、尖轨硬弯或者尖轨后部出厂前预弯不足,另外就是尖轨三动电务扳动力过小、导致尖轨不密贴离缝。整治方法:1、检查整治尖跟支距。直尖轨侧35#(181.2)、36#(191.9)及37#38#枕中间(208.6)支距(用卡尺或者钢卷尺检查两根钢轨作用边之间的距离)是否符合括号内

2、的标准值。如果不符合,尤其是181.2处不能大,一般以略小0.51.0mm为宜;191.9处不能小,可以略大0.51.0,同样37#38#枕中间支距也是宜大不宜小。关键是要通过这两个扣件作用点,形成尖轨靠向基本轨的趋势,减缓尖轨靠向道心的趋势,以达到减少和改善位移不足的病害。整治方法:通过调整弹条扣件铁轨距块使支距达标和优化,然后通过调整硫化垫板下的缓冲轨距块将破环的轨距还原、达标。2、检查整治尖轨轨底卡阻情况。特别重点检查尖轨后部(30#34#枕)是否存在底部与滑床板是否有卡阻迹象,滑床板磨耗、明显发亮。整治方法:在尖跟35#枕轨下基本胶垫上部垫11.5mm的垫片,抬高尖轨以达到改善卡阻现象

3、。3、检查整治尖轨滚轮。检查尖轨转辙部分滚轮状态,尤其是尖轨二动尖轨跟范围的滚轮,是否与标准一致。整治方法:如果不符合标准,运用专用工具进行调整,并来回操动道岔进行调试确认效果。一般情况,通过以上13项步骤均能取得较明显的效果。4、检查整治三动密贴。如果不密贴、轨距偏小,而且电务钩头有调整空间必须进行调整。整治方法:如果电务钩头明显有调整加片的空间,就要和电务沟通调整。特别注意:电务尖轨第三动位置转辙机的最大扳动力标准为2832N,因此可以联系电务要求其带扳动力测试仪,检测其扳动力情况:如果距离最大扳动力标准还有足够空间就可以加片,而不是简单用脚踢、锤敲看沟头很紧就判断不能加片,应该以测试仪器

4、数据来判断。另外:尖轨第一、第二转辙机处扳最大动力标准分别为712N、294N。5、检查整治尖轨13动范围框架尺寸和电务三个转辙机处的动程。检查二、三动尖轨密贴情况和尖轨13动范围框架尺寸,防止尖轨尖端二动范围由于框架尺寸偏小、尖轨前部提前密贴到位,导致尖轨后部无法靠贴了;另外,电务动程不符合标准,也会影响尖轨密贴状况。整治方法:将尖轨框架尺寸按照标准达标,前提是将外直股方向拨正达标,再按照标准把每根轨枕的框架通过改动曲基本轨达标,同时必须兼顾直股轨距控制;电务尖轨动程不达标,要责成电务整改达标。6、检查整治尖轨硬弯和后部预弯不足。在以上整治基本到位情况下,局部还存在小轨距情况,就要考虑尖轨是

5、否存在硬弯病害和预弯不足。检查整治方法:运用目测和一米钢直尺,对轨距有突变点前后进行观测、判断,找出硬弯点,然后使用弯轨器进行弯折调整。注意在弯轨作业时:必须要求电务将尖轨附属杆件全部拆除;弯轨作业每次弯轨操作宜小、不宜过量,可以进行多次反复弯轨,防止一次弯折量过大对尖轨产生伤损;在弯轨前必须检查尖轨表面情况,弯轨点前后有明显缺陷时不得弯轨处理;弯轨作业必须考虑轨温情况,要选择适度的气温进行。以上检查处理到位后,位移不足病害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就要考虑尖轨后部(三动尖轨跟)是否存在出厂前预弯不足的病害。具体整治方法:通过弯轨来解决处理。弯轨作业必须要电务将尖轨上附属杆件全部拆除,弯轨注意事项

6、同以上第6项,另外具体实施时要从三动尖跟全部范围进行弯轨,弯轨作业时建议按照弯轨器长度的一半作为每次弯折作业点间距的控制标准,弯轨完成一遍后要检验效果,再确定下一步弯轨方案。尖轨降低值病害病害表现:在曲基本轨18#枕(约为尖轨厚度50mm断面处)及以后钢轨顶面有列车碾压的光带痕迹(同时尖轨二动尖轨尖有明显的侧磨痕迹),尖轨15#枕(约为尖轨35mm断面处)向尖端方向顶面有列车碾压的光带痕迹,在尖前易形成光带扭曲不良。另外,可以通过尖轨降低值仪器检测尖轨降低值实际情况,或者采取道尺初步检测尖轨降低值状况。原因分析:列车在转辙器部分通过时,尖轨一侧车轮踏面运行中存在从单点受力(尖轨顶面或者基本轨顶

7、面)、两点受力(尖轨和基本轨顶面)、三点受力(尖轨顶面、基本轨顶面和尖轨作用边)的过渡问题,过渡过程中非单点受力的过渡段越长、越难保证车轮踏面和尖轨、基本轨同时提供的受力顶面吻合良好(即尖轨降低值设置不合适,尖轨顶面和基本轨顶面无法形成与车轮踏面坡率一致的轨顶坡,可能尖轨、基本轨形成的轨顶坡不在一个断面上,或是形成在两个平行平面),很容易产生不平顺状况,极易造成晃车。从不晃道岔尖轨过渡段的光带总结分析情况看,尖轨、基本对顶面共同受力段在1617#枕范围为最优。同时,在转辙部分单点受力段(尖轨为18#枕及以后、基本轨为15#枕及以前),由于降低值设置不合适,使车轮踏面的不同半径接触到不应接触的尖

8、轨顶面或者基本轨顶面,与轮对另一侧(在外直股运动的)车轮踏面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半径运动的情况不同步、不一致,造成轮对滚动一圈或者一定长度后,尖轨一侧车轮运动滞后于基本轨一侧的车轮,而由于轮对的刚性连接又迫使要两侧车轮要同步,因此尖轨一侧车轮的运动就呈现滚动和滑动两种方式并存,因而在尖轨作用边造成侧磨的痕迹和动态晃车现象。整治方法:1、打磨钢轨顶面消除不应有接触段的光带。重点对曲基本轨18#枕及以后部分顶面(直向行车碾压造成的)光带进行打磨处理(侧向有行车时要注意判别光带是否直向行车造成的),打磨后可涂抹油漆便于次日判别光带打磨效果,确定是否继续打磨;另外,对尖轨顶面15#尖端的光带继续打磨,直至

9、消除为止,解决尖轨提前受力问题。2、抽换轨底胶垫、降低曲基本轨顶面高度。特别针对16#24#枕范围内的降低值进行检测,降低值过大的超标部分可以将曲基本轨底大胶垫抽换更薄的胶垫,或者运用精磨机打磨曲基本轨顶面,以达到尖轨相对升高的目的,使降低值达标。整治效果的确认除仪器检测外,对于18#枕及以后可以通过曲股顶面光带判断,特别是侧向不经常行车的可以通过是否有明显的光带判别降低值是否改善、达标,即没有明显的直向行车造成的光带就可以认为降低值达标。曲基本轨弯折点矢度不良。病害表现:4#枕及前后轨距偏小、前后光带明显偏向道心形成一个凸点,而且轨距角有明显侧磨撞痕。原因分析:弯折点矢度超标(一般偏大)。检

10、查及整治方法:自基本轨焊缝中心向曲基本轨跟部、非作用边每1947mm共定2个点,加上焊缝中心共3个点,然后在两端定点拉线检测第2个点(尖轨尖端附近)的矢度,一般矢度宜小不宜大。整治可以通过弯轨或者反复改正轨距达到整治效果(改正轨距可能会有个反复变化、整治的过程)。尖轨12转辙机间曲基本轨光带不良。病害表现:曲基本轨6#12#枕范围顶面光带形成与导曲线方向相反的一个曲线、光带明显偏外。原因分析:轨顶坡与车轮踏面不吻合,接触点向非作用边外偏;造成的原因可能是曲基本轨焊接时对正不良造成扭曲,或者大机打磨在作业边侧的切削量过大造成。检查整治方法:1、通过运用精磨机打磨修正钢轨顶面轮廓,重点打磨非作用边

11、一侧的轨顶轮廓,使光带逐步内移、消除光带的反向扭曲不良;在打磨基本轨光带时,基本轨顶面的高度会降低、相对尖轨顶面就会上升,因此在打磨曲基本轨光带时,要兼顾观察直尖轨12#15#枕顶面提前受力的情况出现,一旦出现要同时打磨处理。2、重新更换曲基本轨。二、心轨部分轨距偏小,心轨尖端一动附近不密贴,心轨顶铁离缝。病害表现:在无扣件段特别是9899#枕前后轨距偏小,9495#枕心轨离缝不密贴,个别心轨顶铁顶死。原因分析:岔心位置不正、长短心轨3个间隔铁处支距不良、长心轨尖端翼轨刨切不标准、翼轨咽喉开口尺寸非标、电务转辙机处扳动力偏小、心轨后部活动端支距扣板顶死或滑动摩擦阻力过大、心轨顶铁长度非标顶死。

12、整治方法:1、在保证直基股轨向前提下,直内股80#120#(前后)拉一弦,综合轨向和轨距调整。2、顶贴有磨痕顶死的需要进行打磨,道岔抄到位后,顶贴可以有0.51缝隙。3、106#、107#枕的双边扣板和108#、109#枕的单边扣板除顶到轨腰的面,其他均不能顶死,要保留1mm左右的缝隙,不够的则需要打磨。4、检查咽喉铁几何尺寸,不符合的需要调整。(07)004辙叉咽喉几何尺寸枕号理论值90194.59116692137.593119.1CN-6118AS辙叉咽喉几何尺寸枕号理论值901859115692128931005、检查人字尖间隔铁几何尺寸,不符合的需要调整(07)004人字尖间隔铁几何

13、尺寸枕号理论值100164102191.9103214.6CN-6118AS人字尖间隔铁几何尺寸枕号理论值1001701022301032586、检查心轨动程(07)004心轨动程转辙器理论值一动115二动57CN-6118AS心轨动程转辙器理论值一动78二动387、在保证直基股轨向前提下,直内股80#120#(前后)拉一弦,综合轨向、轨距、支距调整。如轨距块调整不到位,采取移枕作业。8、调整完以上尺寸,还不能调到位,如电务转辙机钩头比较松,则可以加垫片。9、叉跟尖轨不能靠的太紧,顶贴要有0.51mm的缝隙,可以涂润滑油保证叉跟尖轨抄动不受影响。翼轨光带不良。病害表现:翼轨顶面对应心轨50mm

14、断面后有车轮碾压的接触光带,或者9294#枕范围翼轨顶面光带在咽喉岔跟逐渐向非作用边外偏,与前后明显顺接不良。原因分析:翼轨厂制加工尺寸非标、心轨降低值超标,导致翼轨光带不良。整治方法:进行钢轨打磨作业,消除对应心轨50mm断面后翼轨顶面的光带,对心轨50mm至尖端(92#94#枕)的翼轨光带外偏情况进行修磨处理。道岔故障、原因、整治措施提速道岔故障处理和预防(一)、提速道岔工电结合部常见故障1、道岔转换卡阻主要反映为道岔转换杆与钢岔枕间碰卡。2、道岔不密贴主要反映在单股行车的道岔上,原定位时道岔密贴,但在扳到反位时,往往扳不到位,严重的离缝30mm以上,回到定位时又造成定位不密贴。3、道岔出

15、现红光带4、道岔表示不良(二)、提速道岔工电结合部常见故障的处理1、道岔转换卡阻型钢岔枕、型钢岔枕由于钢枕宽度较小,造成转换杆件与钢岔枕的边缘易碰,且、型钢岔枕的垫板厚度不足,运营中有一部分已折断,为从根本上改善可动心轨的运营条件,宜改造成型钢岔枕。在提速道岔铺设时,、应确保各类转换杆件与钢岔枕上滑床板、耳板、钢岔枕边缘间的缝隙大于25mm;、尖轨跟端和心轨跟端应采用焊接、胶接或冻结技术,使跟端接头阻力大于1700KN,以发挥跟端后扣件的作用;、道岔前后50m范围内应铺设型混凝土枕,并使用型或型扣件;、在钢岔枕与前后型岔枕间采用防爬钢板或木撑,防止钢岔枕窜动;、对长心轨跟端与翼轨间联结的间隔铁

16、,应采取胶接方法联结,以增强心轨阻力;、在钢岔枕处的销钉,应由钢岔枕外向内敲入,以防销钉脱出时与转换杆件碰卡。在提速道岔运营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各类转换杆件与钢岔枕上滑床板、耳板、钢岔枕边缘间的绝缘尺寸。发现缝隙小于5mm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故障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有:、方正调整钢岔枕位置;、调整转换杆件的位置;、进行拉轨并及时锁定扣件。2、道岔不密贴道岔扳不动时,工务部门应检查转换部分与钢岔枕是否卡阻。如未发现卡阻,则故障一般与工务部门无关,应由电务部门解决。对于道岔不密贴,如是在各牵引点尖轨与基本轨或心轨与翼轨不密贴,则应由电务部门调整。如牵引点密靠而牵引点之间不密靠,则首先应检查牵引点的

17、动程,对不满足第一牵引点动程和第二牵引点动程的,应督促电务部门调整,使之符合标准。其次应检查道岔框架尺寸。道岔框架尺寸经调整好后常不能保持而经常扩大,其原因是垫板和混凝土枕间联结螺栓扭力不足或弹簧垫圈失效,造成垫板外挤引起的,需通过调整框架尺寸,更换弹簧垫圈,紧固螺栓的方法解决。孔径磨旷严重的,还应在孔径内加垫垫片。再次是检查尖轨是否有硬弯,顶铁是否过长。对于尖轨硬弯,应通过矫直或更换等方法来解决;对于顶铁过长的,则应通过打磨或更换等方法来解决。3、道岔出现红光带在提速道岔预铺前,绝缘处所必须先由电务部门测试,确认合格后方可焊接铺设。发现跳信号时,工务部门应首先确定钢轨是否导通。如单股钢轨与夹

18、板或与钢岔枕导通,只说明工务设备存在隐患,但不会出现红光带,应由电务部门寻找其他的原因。(三)、提速道岔其他常见故障及处理提速道岔最常见的其他病害有:1、转辙部分顶铁不靠。转辙部分顶铁不靠的原因,一是由于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此时首先要从解决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着手;二是由于顶铁太短,这时应采取在顶铁与基本轨间垫调整片的方法来解决。2、导曲线末端支距偏差过大,与直股轨距矛盾。其原因是,岔枕位置不准确或辙叉位置不对。解决方法是,首先将辙叉位置以直股为标准拨正,其次对岔枕的位置应由尖轨前基本轨接头量起,避免累积误差。3、防松螺栓失效。提速道岔使用的防松螺栓采用的是内外双螺母结构,内螺母起锁紧作用,外螺

19、母起防松作用。其安装标准是:先紧固内螺母,使其达到标准扭矩,再紧固外螺母,使外螺母与内螺母基本密靠;拆卸时,先拆掉外螺母,不能内外螺母同时松紧。另外,可加垫弹簧垫圈来防止松动。4、加强对道岔限位器螺栓的紧固复拧工作。在限位器顶死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严禁松开限位器螺栓。5、加强对道岔扣件的紧固工作,由于轨温变化,限位器顶死,容易造成尖轨跟轨距、轨向变化,特别要加强曲股基本轨及前后轨条的扣件紧固工作,特别是轨温上升,限位器出现离缝时,更要加强扣件紧固工作。如出现限位器顶死,造成尖轨跟轨距、轨向变化的,可通过改正尖轨跟限位器处轨距加以消灭;如果通过改正轨距不能解决尖轨跟轨距和方向时,应及时安排计划将曲

20、股钢轨用拉伸器进行拉伸,将钢轨接头进行冻结或胶结,解决尖轨跟轨距、轨向问题。6、无缝线路的锁定轨温必须准确、均匀,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必须进行放散或调整:实际锁定轨温不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以内,或左右股轨条的实际锁定轨温相差超过5。锁定轨温不清楚或不准确。两相邻单元轨条的锁定轨温差超过5 ,同一区间内单元轨条的最低、最高锁定轨温相差超过10。铺设或维修作业方法不当,使轨条产生不正常的伸缩。固定区或无缝道岔出现严重的不均匀位移。夏季线路轨向严重不良,碎弯多。通过测试,发现温度力分布严重不匀。因处理线路故障或施工改变了原锁定轨温。低温铺设轨条时,拉伸不到位或拉伸不均匀。道岔病害分析及整治方案病害1.共

21、性问题 病害道岔与前后线路衔接不良,线路方向和高低超限。 (1)原因分析:是渡线道岔线路的设计线间距与实际线间距有误差,道岔发生纵向位移,造成铺设后线路方向不良;是道岔大修及道岔换填施工过程中,岔区前后及道岔夹直线未换填或挖砟 换填深度、宽度、长度不符合要求,捣固不实,造成道岔不均匀沉降,岔区出现高低偏差;是大机捣固安排线路多,道岔少,未提前测量 标注起道量,造成岔区与前后线路不平顺;是大机作业前未提前测 量岔后线路拨量,大机自动拨道,造成线岔结合部方向不良;五是线 路缺砟,曲股线路捣固不实,道岔侧向过车冲击大,形成岔区水平或方向偏差。 (2)整治方案: 道岔大修前,采用全站仪对道岔位置进行精

22、确定位,对既有线间距进行测量,对线间不符合要求的线路进行全面拨改,确保 道岔平纵断面位置精确。 按照标准对岔区及岔区夹直线进行换砟, 配合道岔大机捣固,采用冲击式捣镐对道岔曲股线路及道岔连接杆、绝缘接头处所进行起道捣固,消除岔区暗坑和一侧水平。 道岔区及前后各不少于 100-150m 线路为一作业单元,道岔大机捣固前精确计算道岔起拨道量,每隔 5m 将直拨道量于线路上,以便大机进行精确拨道。对纵向发生位移的道岔要拨移到位。 精确测量计算岔前、后曲线拨量,大机捣固作业前补足道砟,作业后及时恢复安装道岔地锚拉杆。对过车较多的侧向道岔,转折部位加密地锚桩,严格控制道岔方向变化。 日常拨道作业时,有定

23、位观测桩 首先测量线路横向位移量,利用测量结果确定拨道方向和拨道量;无定位观测桩的,首先要 从线路前后两个方向来确定拨道方向,然后根据方向偏差,确定各部 位拨道量并合理确定回弹量。 (3)整治标准:岔区方向顺直,与线路中心位置最大横向偏差控制在2mm 以内,最大垂向偏差控制在3mm 以内。病害 2:轨距超限。 (1)原因分析:一是道岔预铺过程中,道岔轨距调整块号码安设不对;二是岔枕横纵向发生位移,造成轨距挡板不能按标准设置; 三是轨距挡板、大垫板螺栓锈蚀磨耗,造成挡板及螺孔扩大离缝; 四是扣件松动,在动载冲击下,轨距发生变化;五是顶铁不密靠,动态扩大。 (2)整治方案:在道岔预铺时,严格按照道

24、岔设计图铺设岔枕和安装联结零件,并严格进行预铺检查验收。 在日常养护维修作业中,加强轨枕间距及横向位移的检查,按照铺设标准对轨枕进行方正,调整轨距块。及时更换和补充失效、锈蚀和缺少的轨距挡板。加强车工电联合检查,全面改正道岔转辙部分轨距。加强扣件养护工作,及时复紧连接零件和更换立螺栓,减少旷动间隙。 (3)加装经发行的绝缘轨距杆。 整治标准:轨距误差控制在1mm。 病害 3:轨向不良(包括钢轨不均匀侧磨) (1)原因分析:一是轨距变化不均匀;二是与区间无缝线路锁定轨温差超标,钢轨发生纵向位移,限位铁(限位器)扭曲或顶死;三是铝热焊头支嘴形成硬弯;四是局部一侧水平或暗坑吊板,造成两股钢轨受力不均

25、匀;五是钢轨交替不均匀侧磨。 (2)整治方案:对无缝道岔进行应力调整,消除道岔应力集中。整治失格铝热焊接接头。 对线路方向容易发生变化处所,安装地锚拉杆。 对不均匀侧磨的轨件及时调边、打磨或更换。 (3)整治标准:用 20m 弦测量,连续轨向偏差控制在1mm以内,单个轨向偏差控制在 2mm 以内。消灭接头、辙叉、尖轨、钢轨 作用边肥边和轨顶内铡不圆顺。病害 4:高低超限。 (1)原因分析:一是道床污染板结、排水不良,造成线路暗坑吊板和翻浆;二是接头、焊道凸凹不平;三是可动心轨部分与翼 轨间存在高低不平顺;四是道岔转辙部分及可动心轨、电务转辙机等 无法实施正常捣固,道床不密实;五是尖轨及心轨变截

26、面处轨面出现 坑洼;六是钢轨母材垂直方向轨面原始不平达 0.8-1mm。 (2)整治方案:弹性。 对接头焊缝进行仿型打磨,消除接头焊道轨面不平顺。对道床板结的道岔及前后平直线进行清筛换砟, 恢复道床除或减缓附加冲击力。(3) 整治标准:以整个道岔群为整治单元,20m 弦测量高进行尖轨、可动心轨的轨面修理,消除或减缓附加冲击力。 加强道岔转辙及可动心轨部分的捣固工作,消除暗坑吊低控制在 2mm 以内。 病害 5:直尖轨拱腰变形。 (1)原因分析:一是道岔锁定轨温过高或过低,基本轨发生纵向位移;二是对岔区没有完全锁定,造成钢轨伸缩量大;三是尖轨顶铁顶碰尖轨轨底,或滑床板摩擦阻力过大。整治措施:规范

27、无缝道岔管理工作,按照跨区间无缝线路管理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无缝道岔进行应力调整,恢复尖轨与基本轨设计位置,调整限位铁。 加强岔区锁定,岔区连接零件必须齐全、完好、有效,对道岔曲股及岔后 150m 线路加强锁定。 对变形的尖轨进行直轨处理。病害 6:尖、基本轨离缝。 (1)原因分析:一是尖轨拱腰变形;二是转辙部分暗坑吊板;三是曲股轨距过大;四是顶铁磨耗;五是电务转辙设备调整不到位。(2)整治方案:认真落实病害六整治措施要求,解决好尖轨拱腰问题。整治岔区连接零件病害,消灭转辙部分的暗坑吊板。及时消灭曲股大轨距,保证曲股圆顺,在曲股轨距准确情况下,对顶铁加插片,保证尖轨、基本轨密贴。调整拉杆及顶铁

28、,消灭尖轨、基本轨离缝。病害 7:钢轨歪斜。(1)可动心轨道道岔 病害 1:心轨离缝。 原因分析:基本轨外侧轨撑离缝、顶铁不密、扣件松动造 原因分析:轨下垫片位置不正或铁垫板下垫普通垫片。整治措施:道岔内取消垫片作业,改为冲击捣固镐捣成轨距扩大。 整治措施:在电务配合下进行调整。病害 2:心轨滑床板、轨撑折断。 原因分析:心轨处道床不密实,暗坑吊板严重,扣件松动,列车通过时造成折断。 整治措施:回填道砟,复紧扣件,用冲击式捣镐捣固密实。病害 3:可动心辙叉轨顶面刨切坑洼不平,心轨与翼轨相对高度不符 合要求,心轨拱腰、离缝。整治措施:打磨轨面及工作边顶面圆弧,打磨心轨前部或在翼轨轨底 垫片,调整

29、心轨及翼轨相对高度。 (2) 固定辙叉道岔病害 1:心轨、翼轨磨耗低塌。原因分析:辙叉心轨及翼轨受列车冲击磨耗。整治措施:一是加强心轨及翼轨的肥边打磨,预防心轨、翼轨掉块;二是对心轨和翼轨进行打磨,消除轨面不平顺。 病害 2:护轨扭曲变形。 原因分析:一是护轨不均匀磨耗;二是整治时不规范地加插垫片造成护轮轨变形。 整治措施:一是更换严重磨耗和变形护轨;二是调整护轮轨垫片,保持直线段顺直。 病害 3:道岔构造病害 原因分析:道岔转辙部位轨面不平顺、叉心有害空间、心轨端部与翼轨的相对高差等。 整治措施:加强轨面修理。病害 4:固定辙叉位置偏斜。 原因分析:一是安装和更换辙叉时就形成辙叉位置偏斜;二

30、是轨距挡板离缝或叉心垫板螺孔磨耗旷动,造成辙叉方向偏斜。 整治措施:调整轨距挡板号码、安装螺孔防磨套管,整治辙叉偏斜。 (2)木岔枕道岔病害分析及整治方案 病害 1:道岔内连接轨过短,形成低接头,高大腰,过车时暗吊严重。整治措施:更换短轨,与前后钢轨进行冻焊接(锰钢辙叉冻结,绝缘 接头胶结,其他焊接) 。 病害 2:道岔内配轨多,接头多。 整治措施:更换道岔内短轨为长轨,取消道岔内一对接头。 病害 3:冻结接头失效、压溃、掉块。整治措施:对严重低调、压溃接头进行切除,重新换轨,对病害轻微 的接头进行打磨、倒棱,重新冻结。 病害 4:岔枕道钉(含螺纹道钉)浮离旷动,形成吊板,轨距不易保持。原因:

31、一是道钉浮离; 二是日常改道作业时未加木楔, 造成螺孔扩大; 三是岔枕腐朽。 整治措施: 加装木楔复紧道钉。更换失效岔枕、磨耗的轨距挡板与垫板。加强对螺纹道钉等连接零件的复紧工作。改正轨距作业后,及时加装轨距拉杆。病害 5:转辙部分基本轨轨撑、轨距调整块磨耗引起转辙部分轨距不良。 整治措施:对 AT-1/12 道岔尖基轨轨距调整块磨耗问题,采用加装标准铁片等进行调整,之后加轨距杆锁定。 病害 6:道岔间隔铁磨耗引起线路方向不良。 整治措施:加装槽型垫片,整治间隔铁磨耗,消除间隔铁处所的轨向 偏差。 病害 7:曲尖轨、直基本轨磨耗严重。 整治措施:在直尖轨接头区安装防磨护轨,加强对曲尖轨作用边的

32、涂 油,延缓侧磨。其他病害及浅滩方法同混凝土枕道岔。新铁德奥道岔信号设备检修作业程序(适用于有砟轨道60kg/m 钢轨18 号道岔)一、作业前的准备1.工作前,由当日值班人员调阅微机监测相关道岔电流曲线,分析道岔运用状态,向工长报告。2.天窗开始前提前100分钟由工长打印出当日的天窗修作业明细表,召开班前碰头会布置天窗修任务,明确每个人的作业地点、作业内容以及安全注意事项。3.作业人员准备工具、材料、联络电话、防护用具和手摇把,工长组织试验相互间的联络电话畅通。4.工长指派驻站联络员在天窗开始前按照规定时间,在运统-46上按照路局公布的天窗修登记格式进行登记。5.待行调发布天窗修命令,作业负责人确认后,由天窗修把关人员通知作业人员由安全侧上道到指定的作业区域(尤其要注意跨区作业上道时劳动安全的防护把关)。二、道岔结合部检查1.作业人员到达现场后与室内驻站联络员联系,确认要作业的道岔号码。2.将道岔操到定位和反位检查尖轨和基本轨宏观密贴状况良好:尖轨和基本轨密贴段的竖切部位无肥边、最大的不密贴量要满足第一牵引点前密贴间隙0.5 mm,尖轨第一牵引点后整个密贴段密贴1 mm,轨腰处的顶铁作用良好,不得顶死,且与尖轨间隙1 mm3.查看尖轨在尖基轨处的窜动印子,检查单根尖轨前后串动之和不超过10mm。5.装有辊轮的滑床板辊轮作用良好,在尖轨底部和尖轨辊轮之间插入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