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应用汉字学概要前言教学研究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回答“教什么”和“怎么教”。一、汉字符号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任何一种文字都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它应记录语言的需要而生,对语言有依存性和辅助性;另一方面,作为完整的符号体系,又必然有其独立于语言的系统性。当一种文字能够完整记录语言时,就已经可以说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了。然而只有不同于其它文字的个性形成并稳定之后,才能说它是一种完全成熟的文字体系。汉字符号体系从形成到完全成熟,同样经历了这样两个阶段。(一)汉字符号体系的形成汉字形成之初,假借方法就已普遍应用;在汉字的原始文字阶段,文字和图画曾混杂在一起使用;形声字在原始文字阶段就已出现等。1.原始记事
2、方法的启示根据他们所收集的资料,在文字产生之前的原始记事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实物记事、符号记事和图画记事三种。实物记事。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利用原物件(或原物件的一部分),或借用它物,取其形状、颜色、含义或声音与原事物有关者。最引人注意的是流行于处在恋爱中的景颇族青年男女间的“树叶信”。“树叶信”不仅在方法上已综合利用了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而且注意到异词同音这一事实并巧妙地加以运用,这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文字假借方法的滥觞。符号记事。A.结绳。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孔颖达正义引郑玄注:“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绳的做法在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中至今仍有实例:傈僳族人黑麦燕
3、曾用涂了墨的麻绳按月打结,计算他供侄儿上学的时间;哈尼族人买卖田地时,也有用打结的单股麻线作为凭证,标志田价银子的。B.刻契。红河哈尼族人杨伟法娶儿媳时,女家以一根木刻作为财礼收据,木刻两侧所刻缺口数即为钱数。图画记事。这种用图形来表示记事的方法,由于具有形象化的优点,较前两种记事方法更为明确直接。综观诸例,可见:这些方法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帮助自己记忆,一是作为交际工具或相互间经济往来的凭证。这说明,人们除了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外,还需要将一些信息越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保留下来、传递出去。综上所述,实物记事与符号记事中的结绳方法没有也不可能直接发展为文字,因为它们并不是与语言成分相对应,而
4、是跟一个个具体的事物甚至是特定的事件相联系。至于记事图画,由于形象与名称之间可以建立对应关系,较之前两者更容易建立与语言的联系,因此才有可能成为文字的前身,象形符号才能成为文字体系形成的基础。唐兰先生曾指出:“真正的文字,要到象意文字发生才算成功的。”汉字是世界上几种古老文字体系之一,观察已经见到的这些文字资料,可以归纳出一些相似之处。一是这些文字体系形成时的社会背景比较相似,这或许可以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所能提供的条件去解释;二是除了上文中提到文字中有一部分记号来源于刻划符号外,绝大多数文字符号最初的形体象形意味都很浓,说明它们脱胎于图画;三是这些文字符号最初往往都与语词相对应。这些共同之处说
5、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和人的思维方法中所存在的共同性。但相应的问题亦随之而来。为什么人类的记事要向记录语词的方向发展?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将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感觉与表象”称为“人和动物所共有的现实的第一信号系统”,而词所构成的是“我们所特有的现实的第二信号系统,它是第一信号系统的信号”。他认为,言语“是现实的抽象化,它可加以概括,它组成了那种附加的,即为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思维人类在周围世界及其本身之间的高级定向工具”。然而,巴甫洛夫把人的言语视为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语言的产生和运用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认识已经突破了具体、个别形象的限制,意味着概括抽象的高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就语言分析的角度而言,
6、词作为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具有一定的语音特征和意义,因而最容易从语言中被分析出来。2.假借与文字体系的形成裘锡圭先生注意到“跟图画有明确界线的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是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但在汉字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假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文字符号是怎样与句子中的词逐一对应的?这些问题对我们了解汉字体系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拟以纳西原始文字作为参照物来对汉字体系的形成进行分析和推测。由 在较长时间里,纳西族已经接受并使用汉字,因此,纳西文字只作为宗教用字再现在东巴教的经书里。学者将东巴文经书文字分为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两种。在纳西象形文字中,文字符号单位与语音及语言单位之间
7、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它在写经时出现以下三种记录方式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三种方式是:以字记忆,启发音读。用这种方法写成的经文,只起到“以字记忆,启发音读”的作用,没有完整准确地记录语言。以字代句,帮助音读。与第一种方式相比,每句话所用的字数有所增加,而每个字所代表的音节数明显减少,字基本上起着“以字代句”的作用,字不仅说明意义,还可帮助音读。以字代词,逐词标音。通过纳西象形文字记录东巴经的三种方式,我们可以约略地把它看作是文字如何脱胎于记事图画逐步发展渐趋成熟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视为符号脱胎于记事图画,已与语言挂钩,但这种联系并不十分密切,提醒记忆占了主要成分,记录方法亦极不完备,需要由人
8、们(主要是经师)用语言来补足;第二阶段较之第一阶段有明显进步,符号的重复出现表达了人们有逐词记录的愿望,以期更准确地表达和交流。第三阶段可以看作是一种飞跃,用文字符号记录语言的目的已基本达到,而只有这种对应关系完全建立,文字才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成体系的文字尽管它依然粗糙帮助完成这种飞跃的是假借字的大量运用。(二)汉字符号体系的发展与完全成熟当一种文字体系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时,便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了;但只有整个系统个性的形成与稳定,即最适合它所对应的语言的记录方式被确认,才能说它已经完全成熟。显然,通过事物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语词与视觉符号的联系,以及通过假借完成与语音的对应,是古老文字体系得以
9、形成与成熟的共同途径。1.词类与造字方法了解词类与造字方法的关系是正确认识假借的基础。造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的功用。不妨可以这样说,词类对造字方法是有选择的。但这不是绝对的,一则,词义有引申、转变,语词有兼类,记录它的符号也就有可能表示不同的词类。二则,即便是象形意味很浓的文字符号,与语词的联系也是约定俗成的产物。在记录语词时采用象形的符号(即通常所说的表意字)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象形符号之所以能与语词建立联系,是因为有表象的中介作用,即符号形体与具体事物形象的近似。换言之,表意字是根据语词的词汇意义而造的。因此仅有语法意义而无词汇意义的虚词、人名、地名、干支等各种专名是很难、甚至无法以
10、表意方法为它们造出字来的。因此,假借的成因不是“字不敷用”,而是“法不敷用”。2.形声化与汉字符号体系的完全成熟通过对甲骨文形体与它所代表的词的读音、意义间关系的分析,甲骨文中造字诸法皆备。显然,各种造字方法已能满足不同词类的要求,甲骨文完全可以完整地记录当时的语言。(1)假借字与形声字数量的消长综上,至迟在战国末期,形声化已告完成,形声字的优势已经确立。而且从此以后,汉字中的形声字始终保持了80%上下的比例。据统计,7000个现代汉语通用字中,属于形声结构的有5631个,仍占通用字总数的80.5%左右。形声优势的确立,意味着汉字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种看法是:形声字比重增加,说明汉字中的表音
11、成分增加。如:高名凯与石安石两位先生:“表音成分在汉字中大大增加了,这主要表现在形声字的毕重上。”又如,蒋善国先生认为:“在隶变以前的汉字,是象形兼表意的,隶变以后的汉字是表意兼标音的,而以形声字为主要形式。”形声字“在表意的基础上增加了标音的成分,解决了汉字字形与语音表达的矛盾。”另一种看法却与此相反:形声字的产生是“注形”不是“注音”,它的数量的持续上升,说明了注音化倾向被抑制。稍加观察,不难发现,人们之所以对同一现象(形声化)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是因为对这种现象产生的背景的了解和理解不同。首先,是对形声字产生途径的了解。认为形声字是通过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产生的,对形声化自然持增加表音
12、成分的观点;了解到形声字主要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产生的,自然得出形声化说明汉字在记录语言时需要表意成分的补充这一结论。其次,是对形声优势出现之前,假借字在整个汉字中占多大比重的了解。李孝定先生在对甲骨文、金文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看法:假借“本身已是纯粹表音文字,”“已进入表音阶段”。假借早于形声,“形声造字的办法,是受了假借字启示,才被发明出来的,它在六书的位置,必在形声之前,应是毫无疑义的”。“从假借字变成形声字,多半是就原字加注形符而成。”比较恰当地说是“注形”。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后世新增的文字,几乎全是形声字”,连原有的象形、指事、会意或假借,一部分也改成了形声字。因此
13、提出了“文字声化的趋势,在甲骨文里已相当显著。”据上文所列李氏对甲骨文进行六书分类得到的统计数字:属于表意范围的象形、指事、会意三项之和为693字,约占总字数(1226)的56.3%;而假借仅129字,约占10.52%。而且说文六书爻列和六书略中比例更小。难怪李孝定先生仅把假借看作是形声字没有发明之前,汉字从表意到表音的过渡阶段里所采取的变通办法。姚孝遂先生在对甲骨文辞例逐字进行分析时,根据字形与词义的关系将字分为三类:一是形与意义无涉的,“只有单纯的表音作用”的假借字。约占总字数的74%;二是字形“与所表概念之间,也有一定的距离,属于所谓引申义之列的占17%”;三是“形义一致”的,只占9%。
14、在这种情况下观察字形与词义的关系时,那些有词无字的假借字便显露出来 了。魏建功先生便曾说过:“其字自有文字以来似乎便做了同音假借字。”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人们注意到,“其”虽然没有直接用来记录“箕”这个词,但作为合体表意字的一个组成部分时,表示的确实是“箕”的意义。如上文提到的“ ”(弃),表示两手持“箕”盛婴儿去扔掉;甲骨文中还有作“ ”或“ ”者,像以两手持“箕”与“帚”。(2)汉语特点与形声化直到汉代,越往后形声字就越特别多了。裘锡圭先生曾根据对古文字资料的研究指出:“最早的形声字不是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而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产生的。”而且大量形声字地通过前一
15、种产生的。文字应记录语言的需要而生,因此,它采用什么样的记录方式,必然受到语言的影响。形声优势的确立与持续存在,说明这种记录方式符合汉语的特点。假借方法的普遍运用,使同音异词的矛盾愈演愈烈,因为这时,一个视觉符号形体所代表的是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同音词。符号形体与语词对应关系的不固定,使人在判断字词关系时过多地依赖语境。因此增加音符以造成区别特征,明确字词关系的做法势在必行。(3)意符的成熟与形声优势要完成从假借到形声这一演变过程,必须先具备意符。许慎说文叙中曾对汉字的发展作过如下叙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直益,即谓之字。”这一看法基本上符合汉字的发展过程。后人因此有“
16、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先有独体,后有合体”之说。汉字的确是以象形符号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意符的形成,标志着汉字发展的新阶段。在形声字中,参与组字的符号之间呈组合关系,有的提示整字的意义范畴,有的表示读音,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意符的形成和形声字定于一尊,才是汉字完全成熟,形成独立的、具有个性的文字体系的标志。二、汉字的性质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字母文字称为表音文字,将与之具有不同特征的汉字名之曰表意文字,这一分类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80年代王伯熙先生提出,对汉字应从文字的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关系、文字的符号形式、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文字的性质和文字发展规律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一种文字的性质是由
17、这种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决定的。裘锡圭先生指出:各种文字的字符,大体上可归纳为意符、音符与记号三大类:“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拼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汉字则三类符号都使用。”在意符中,那些通过自己的形象与词义建立联系的象形符号可以称为形符,而通常由已有的字充当的表意偏旁,依靠本身的字义来表意的,可以称为义符。一般来说,汉字中的表意字与形声字形旁使用的是意符,假借字与形声字声旁使用音符。(一)表意、表音两分法与文字性质1.表意、表音两分法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文字只有两种体系即:表意体系(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
18、符号却与赖以构成的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和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概念书写符号 声音符号很早以前人们把文字体系分为三种类型:图画文字、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2.从文字对应的语言单位看文字的性质表音文字不是表意文字,形义通道形成的情况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字母文字中形义通道的形成完全有赖于符号形体与语词间约定关系的多次重现,而汉字由于符号形体本身所具有的鲜明特征尤其是与词所对应的事物形象有联系更容易建立起与概念的直接联系,也就是说形义通道的形成比字母文字有可能快捷得多。正因为各种文字单位所对应的语言单位各不相同,因此
19、在比较它们相互之间形成的对立时缺乏统一的标准。然而,汉字属于表意的看法在国内颇为盛行,并非完全是受了外国学者的影响,不少人甚至并未见到或理会过前面所引的那些议论。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国内汉字研究影响最大的说文作一回顾。因为“它曾支配了中国文字学一千八百年”。(二)“六书说”与汉字性质研究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书,是中国最早的字书。说文继承和完善了“六书说”,并把它作为分析小篆字形的依据。由于许慎精通典籍,享用“五经无双”之誉,因此,在分析字形探求字义的同时,保留了大量先秦的语言资料。后人称说文为通向古文字的桥梁,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说文无论是在保留古汉字资料与有关研究成果,还是在字形结构分析与汉字基
20、本结构规律的发掘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但另一方面,作为时代的产物,必有时代的局限,大量古文字出土以后,学者们陆续发现了说文中不少字形讹误和说解错误的例子。王力先生的议论值得注意:“文字本来只是语言的代用品。文字如果脱离了有声语言的关系,那就失去了文字的性质。但是,古代的文字学家们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仿佛文字是直接表示概念的:同一个概念必须有固定的写法。意符似乎是很重要的东西;一个字如果不具备某种意符,仿佛就不能代表某种概念。这种重形不重音的观点,控制着一千七百年的中国文字学(从许慎时代到段玉裁、王念孙时代)。直到段玉裁、王念孙,才冲破了这个藩篱。文字既是代表有声语言的,同音的字就有同义的可能
21、:不但同声符、不同意符的字可以同义;甚至意符、声符都不同,只要音同或音近,也还可能是同义的。这样,古代经史子集中许多难懂的字都讲清楚了。这是训诂学上的革命,段、王等人把训诂学推进到崭新的一个历史阶段,他们的贡献是很大的。”说文是分析汉字构形之书。换句话说,许慎对“六书”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反映出当时汉字构形特点对他的影响。1.“象意”与“会意”如前所述,许慎所能见到是基本上是战国到秦汉的文字资料。汉字发展到秦汉时,构形上已经发生许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形符向义符的转变已经完成。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合体表意字由形合变为意合。“六书说”中,从班固的“象意”到许慎的“会意”是这一变化在汉代学者
22、中的客观反映;二是形声字中的意符,基本上已由形符演化为义符。(1)“象意”与“会意”之别六书说是汉代已有的最早的关于汉字构形的理论。“六书”一名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是“六艺”中的一项:“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权,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书”分名出现于典籍,已是汉代。分别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郑众周礼保氏注、许慎说文解字叙。三家所述“六书”名称及排顺序如下:班固汉书艺文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周礼保氏注: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对于三家定名和排序的不尽相同之处
23、,后人虽有议论而并无结论。唐兰先生(1949)在六书批判一节中,第一次用历史观点来审视“六书说”,指出“许氏的义例的本身问题”。关于会意字,唐兰先生批评许慎对例字“武”、“信”的解释不合造字本意:“古文字只有象意,没有会意。象意字是从图画里可以看出它的意义的。”“比类合谊,以见指撝,这种会意字,在秦以前的古文字里,简直就没有看见过。”显然,唐兰先生认为,“象意”属于古文字,“会意”是属于以后的文字的。两者的形体特征不同。如果用字符来说明,则“象意”以直观图示法提示词义,属于形符的组合;“会意”如“人言为信”、“止戈为武”,是依靠组成成分本身的意义表意。因此,会意字已是义符的组合。(2)“象意”
24、到“会意”的演变象意是形符的组合,会意是义符的组合。象意怎样才算演变成会意。换言之,形符和义符的差别是什么?根据诸家所述,我们可以约略归纳出形符的两个特点:一是象形程度高,只有象形程度高才有可能通过自身形象唤起对事物的联想,即通常所说的表意;二是字符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我们称之为关系位)在表示字义上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形符及相互位置关系十分接近生活中的客观实际,这使整个字形十分接近生活画面。换句话说,由形符组成的合体表意字是通过直观图示的方法对事物的客观描摹来表意的。而对关系位的客观记录是直观图示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伐”和“荷”中戈与人的相互位置的不同说明:虽然两者都由戈形和人形两部分组成
25、,“却是各不相同的完整图形”。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合体表意字形符的含义除了符号本身象形程度高以外,还应当包括关系位。而形符向义符的演变过程就是符号形体象形程度的逐步降低和字符间关系位逐渐被破坏的过程。例如“涉”,徒步涉水,从步从水。原形用两“止”(脚)分跨于水的两边,或作 ,或作 ,石鼓中仍作 ,尚可归于“象意”;小篆作 ,虽仍保留一定的象形意味,然关系位已被破坏,只能用“水”和“步”的字义来会意。对比前后两种写法,字的构成成分同样都是“步”和“水”,但前者使用形符,后者使用义符。而这种变化很有可能是受到其它一些从水形声字中“ ”旁所处位置的影响所致。又如“ ”,原形作 、 ,表妇女产子,
26、它的异体可从“人”;“子”可以正写,可以倒写。但子的位置略低于“女”或“人”,而且这一关系位是与“好”字形成对立的区别性特征之一。小篆改为从“每”,从“ ”,且二者齐平,关系位也被破坏。综上所述,形符与义符共存于小篆中:一方面,形声字已占所有汉字的80%左右,形声字形旁所用意符表示的是模糊和广义的类概念,它们和表意字中由于关系位被破坏,形体变得不象形的那些字符,都已经演变成义符了。但在一部分表意字中,由于关系位的保留和象形意味的残存,字符仍具有用形象起表意作用的功能,仍可算作形符。因此,小篆中既有会意字,也有一些象意字。而小篆义符大量存在以及绝大多数形声字中,音符和意符11的简明组合方式显然对
27、许慎认识汉字构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慎说文叙“六书”分名中,“象意”已变为“会意”。2.从“造字之本”到“四体二用”(1)“造字之本”与“四体二用”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六书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明代的吴元满便已说过:“自象形指事,以至会意谐声,而文字之体备矣。”至清戴震,则明确提出指事、象形、谐声、会意四者为“书之体”;转注、假借乃“所以用文字者。”即所谓“四体二用”说。一改以往说者并列的局面,前四书与后二书地位已不平等。如果用字符说加以对照,则“四体”中象形、指事、会意与形声字形旁皆使用意符,只有形声字声旁使用音符。如前所述,大量形声字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
28、产生的,形声字声旁所用音符多来源于假借字。因此,“造字之本”与“四体二用”决非一般的说法上的差别,它反映出前人在认识“六书”时使用标准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源于先秦与秦汉以后不同时代的人对汉字功用的不同认识。观察上述变化,回顾陈梦家先生的精辟议论“在以文字为语言的符号的意义上来说假借字必须是文字的基本类型之一,它是文字与语言联系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假借与其它各书并列,被称为“造字之本”的“六书”,是文字记录语言的六种方法;而只承认“四体二用”中四体是“造字之本”的六书,只是对汉字形义关系的分析。因此,排除了假借,汉字研究便几乎等同于汉字形义研究了。“汉字表意”的观念也就在这个过程中
29、逐渐树立起来了。然而,“造字之本”与“四体二用”哪一个更符合“六书说”的原貌?在人的认识中,“造字之本”又是怎样渐渐演变为“四体二用”的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六书”是造字之本更符合说文的原貌。对于第二个问题,“四体二用”说的明确提出虽晚至明清,始作俑者却是许慎。班、郑、许三家中,许慎是唯一给六书中各书作出解说的,说文也被视为以六书说分析汉字构形之作。说文叙中虽将“假借”作为“六书”之一,但全书中,明言“借”者,仅一例,即五卷下韦部之“韦”。可见说文全书中不仅对假借几乎没有明确的说解,而且将假借的应用附于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所作分析之后,即所谓“用彼为此,自成一义”者,假借明显成为用字之
30、法,地位与上述四书不等。因此从许慎开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虽然学者们仍然将“六书”并列,但实际上,在文字研究中越来越不给假借以应有的地位,对假借的判断与说明多见于注经释义。(2)“体”、“用”之分成因试析为什么许慎会成为“体”、“用”之分的始作俑者,而说文又能够统治中国文字学一千八百年之久?可谓时代使之然也。囿于这一目的,说文必然完全从字形结构出发来分析汉字。“就形以说音义”成为说文最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决定了说文的局限即对汉字作具体分析时未给假借以应有的地位,皆源于他们对字词关系的认识。换言之,他们所研究的字词关系从一开始便限于文字符号形体与意义的联系。说文全书所收小篆中,形声字已占82%左
31、右。形声结构之所以能够渐占优势,一改假借“触目皆是”的局面,主要是因为它有优于假借的地方,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记录汉语的需要。与假借方法的应用所造成的同字异词弊端(假借方法广泛应用造成的最大弊端是同字异词的矛盾,即同一个符号形体可以是不止一个词的代表字)相比,形声字最突出的优点是明确了字词对应关系,而这种对字词关系的确认对于多义的单音词具有分流词义的作用。清代学者王筠首先提出了分别文(分别字)的说法,认为增加偏旁,有的是为了区别“正义”与“借义”,也有的是为了分担多义中的一义。而且在为为词的各种义项造字时,形声方法确实表现出极强的能产性:用它可以为明确本义造字。如“莫”本是合体表意字,字形用日落
32、草莽之中会天色将晚之意,因符号形体被借去代表否定性无定代词,久借不还,后来为本义造“暮”字;类似的例子如“其”“箕”等。伴随着形声字的大量出现,假借的方法虽然仍在应用,但情况已有了很大的改变。改变之一:“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大量出现,指的是临时写不出来,只好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改变之二:“本无其字”的通假所占比例逐渐减少。“本无其字”的假借,指某个词没有专为它造的字,必须借用代表另一词的“本字”形体来记录。如表意字“莫”。综上所述,从战国到秦汉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变化十分激烈的时期。一方面,汉字符号形体的象形程度大大降低,形符到义符的转换基本完成;另一方面,汉字体系形成之初假借的普遍应用逐渐被形声优
33、势所取代。(三)字符性质界定与汉字性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因此,要了解一种文字的性质及使它与其它文字体系形成对立的区别特征时,需要从两方面进行观察。就汉字而言,应该区别两个不同的平面。一是汉字作为语言的符号,另外一个平面是汉字本身使用的符号。1.表现文字体系共性与个性的不同层次随着文字性质研究的深入,对以下两点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一是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都是既不音又表意的;二是各种文字记录的语言单位不同,是造成相互间对立的区别特征之一。在词这个语言单位层次上,即使是表音体系的文字,也是有音有意的。在词这个层次上,表音体系与表意体系表现出来的差异是:前者是在模写词的一连串连续的声音,后
34、者则用一个符号与整个词联系,也就间接地和词所表达的观念发生联系。2.汉字所用不同字符间的对立如前所述,在不同的文字体系之间形成对立的区别特征,一是各种文字符号的基本单位对应的语言单位的差异;二是文字符号到达词义的途径不同。对于同一种文字符号来说,前一个已不再是区别性特征,后一个才是同一种文字符号的区别特征。以“六书”为例,除转注外,象形、指事、会意与假借、与形声可谓三种不同的类型。根据象形、指事、会意在符号形体方面的共同特征,可归为一类,即通常所说的表意字。与这相对的是假借字。至于形声字,结构方式与前两类不同,可单独进行分析并与前两类作比较。表意字使用意符,假借字使用音符,这一看法,学界已达成
35、共识。至于两者间对立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它们到达词义的不同途径。象形符号到达词义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符号形体(指形、音、义三者中的“形”)与词所代表的事物的联系;一是符号形体与整个词的联系,包括音和义两个方面,这种关系可以用形义和形音义两种方式来表示。假借字则不然,假借字与词义的联系是通过语音与词义的联系来实现的,这个到达词义的途径可以用形音义的形式来表示。比较上述两种途径,造成二者对立的区别特征,是符号形体与词义有无联系。很明显,表意字的符号形体与词义有联系,因此可以说它使用的是意符;假借字使用的符号形体与词义没有联系,它是通过语音与词义联系的,使用的是音符。综上所述,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裘锡圭
36、先生有关汉字性质的如下结论是符合汉字的客观实际的:“汉字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西周以前),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的一种文字体系;后来随着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使用意符(主要是义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隶书的形成可以看作这种演变完成的标志)。”3.汉字的特点根据汉字的性质,可以归纳出汉字的特点。首先,从汉字对应的语言单位而言,在以单音词为主的古汉语中,汉字对应的绝大多数是词;在以双音词为主的现代汉语中,汉字对应的绝大多数是语素。因此,不妨可以直接说,汉字对应的是语素。这种对应关系决定汉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汉字的数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汉字字数随着词汇
37、量的扩大而增加。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9353字,加上重文共10516字;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收16971字;11世纪宋真宗时编的广韵收26194字;14世纪明洪武年间编的洪武正韵收32200多字;18世纪清康熙年间编康熙字典收47043个;20世纪60年代编中华大字典收字49888个,加上补遗共49905字;1990年全部出齐的汉语大字典共收57000多字。但一般使用汉字的数量在四五千字左右。二是汉字符号的形体特征。汉字符号的形体特征鲜明,各个形体间形成的区别性特征种类多样。主要表现为基本单位的变化与基本单位不同组合间的变化。三是汉字体系为限制符号基本单位数量,必然会进行自我调节。其次,从汉字
38、所使用的字符来看,也是颇具特点的。一是使用的字符种类丰富。字母文字只使用音符,汉字则同时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而且主要使用意符和音符。大量的意符以形声字形旁的形式出现,而形旁由于只表示宽泛的类概念,绝大多数的形旁不能直接表达字的具体意义,它们的作用主要是区别同音异词,因此已十分接近定符。二是汉字所使用的音符,情况比字母文字复杂得多。这种音符都是借音符,由于借的是表意字或形声字的形体,被借字的符号形体具有双重身份,身份的确定常需在辞例中依赖语境解决。三是意符与音符的构字能力不同。由于汉语音节的结构特点,使得同音词大量存在。出于区别的需要,同音而不同形的字必然为数众多。就形声字而言,所用音符同音而
39、不同形的情况也并不鲜见。因此,形声字声旁所使用的音符数量必定远远超过意符。换言之,意符的构字数远多于音符构字数。四是意符的广泛应用,说明在明确字与词的联系时,需要表意功能的补充。五是汉字的同一个符号形体可以处在不同的层次,担任不同的角色,对角色的判断根据的是该符号形体的功能和作用。如“口”,有时是意符,如“喝”;有时是音符,如“扣”;有时是记号,如“湖”中的“口”。三、隶变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次大变革隶书的产生和使用,使方块汉字完全失去了象形的意味。战国晚期是隶书的形成时期。至于隶变的发生,自然更早。上文所述春秋战国之际,形声字已占多数,汉字的意符、音符系统已经形成并逐步稳定,这是有利于隶书
40、产生的汉字构形方面的物质基础。隶变后汉字向着更便于书写和实用的方向发展。正如梁东汉先生指出的那样:“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只有了解隶变,才能真正认识汉字,特别是现代汉字;只有了解隶变的起因、经过、现象、规律和影响,才能够比较清楚地认识汉族文化以及在隶变阶段取得的种种权威。”(一)隶书以前汉字体系的简化与自我调节隶书以前包括隶书,汉字体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形体简化与结构形声化两个方面。而假借可以看作是汉字体系的一种调节手段。1.汉字形体的简化线条化、笔画化,唐兰先生认为,文字的简化工作大概说来有三种:(一)原始文字,近于图画,写的时
41、候太费事了。有两种简化方法:(1)把笔画太肥不便刀的地方,用双钩或较瘦的笔画表现出来,结果和几何里的线条一样了。(2)几笔画多而复杂的字,常趋向到简易的方面。(二)原始文字本是各种整个的图形,后世文字因为连缀成篇章的缘故,有了整齐画一的趋势。(三)太繁的字往往省去一部分。文字增繁也可分为三种:(一)文字的结构,趋向到整齐的方面,因为是在许多地方添一些笔画,使疏密匀称。(二)因为形声的盛行,在较古文字上面增加偏旁。(三)因为文字的书法成为艺术,常增加笔画或偏旁。只有隶书形成之后,构成汉字的线条才逐渐演化成笔画。汉字在形声化过程上,有一部分是通过省形和省声的手段来完成的。对于这种省略,梁东汉先生认
42、为之所以有省形和省声,是因为“方块字在笔画和结构上要求平衡”。2.假借的调节作用对整个汉字系统来说,假借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其一,假借的产生和应用,是汉字体系为了完整记录汉语所采用的一种自我调节手段。首先,假借是文字体系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象形符号通过与词语代表的事物具象的相似特征建立起联系的,称为表意字。而那些无形可象的,假借就成了与词语联系的极好手段。其次,假借方法不仅在文字体系形成之初普遍运用,即便在大部分词都已有专字记录的情况下,在形声与假借争胜、以形声的胜局告终之后,假借也并没有从汉字应用的舞台上退出。除了一部分已承认的假借字外,还有“本有其字的假借”和“本无其字的假借”。其二
43、,借音符的应用对汉字符号数量起到了限制的作用。由于当时大量的形声字主要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意符的办法产生的,因此这部分形声字的声旁也都是由已有表意字转换而来的“借音符”。不仅如此,所有形声字的声旁都是“借音符”,而不是专为表音而造的新符号。因此,假借虽不因简化而生,但在客观效果上确实起到了限制汉字基本形体数量的作用。而后人根据假借的原理,在选择借音符时,用笔画少的代替笔画多的,便是简化。在现行汉字简化字中可以找到不少这样的用例。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整个字用一个笔画较少的音同音近字代替。如以“了”代“瞭”(谷代榖、确代確等。)有时,这个笔画少的同音字就是被简化字的声旁。如:余馀、表錶、里裏等。二是
44、将形体繁重的声旁改换为笔画少的声旁或以同音字中笔画较少的声旁字取代声旁繁重者。如沈瀋、淀澱、艺兿、苹蘋、扑撲、极極、证證、钥鑰、药藥等。3形声化汉字结构方式的简化古汉字形声字的来源主要有三:假借字+意符;意符+音符;意符+音符。其中以居多,通过这种方法,同一个符号形体承载的多个义项便可行到分流。然而此法一开,符号数量剧增。以往文字学家常以“化简为用,增繁为别”来解释。(1)形声结构方式是对图画表现方法的彻底抛弃文字脱胎于图画,但又区别于图画。对于一幅图画而言,描摹某一具体事物的有线条都是这个实体的组成部分,谁也不会将其中的某一部分提取出来,根据它的形状与某个文字符号的形体相像,而认为它具有某种
45、意义;文字则不然,每个文字符号分别由一个或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线条组合往往具有约定的意义,这正是前人分析字形、整理偏旁或字源的依据。“果”这样的字例,正为我们认识脱胎于图画的古汉字表意字的结构特点和形成过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会意字虽然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常用基本形体,却仍然表现出强烈的整体性,这是整个表意字表现方法的共同特征,也是相当一部分象形字和会意字界画不清的根本原因。如从( )、北( )、出( )、陟( )、降( )、保( )、毓( )、并( )、替( )、代( )、戍( )见( )、圣( )、望( )、走( )、企( )、监( )、刖( )、彘( )、赤( )、臭( )。形声字的
46、结构方式则不然,它由音符和意符组合而成,两者是互相补充的关系(严格地说是意符对音符的补充),因此,这种变革的意义是深远的:从汉字的符号形体与结构方式看,则形声字是以基本符号的组合来与语言单位相对应的。由于形体本身的抽象化以及组合方式的简明,它形成的,通常是对约定关系的联想,而不像表意字那样,从各种个体的搭配、“镶嵌”所形成的“画面”中引起多种直观感受。它标志着汉字彻底摆脱图画影响,形成完全自足的成熟的符号体系。(2)形声结构是对汉字结构方式的简化和规范甲骨文中形声占27%,说文中形声占82%。无论是象形、指事还是会意,都保留着图画表现方法的影响或轨迹。总之,表意字所用直观图示法,构形手段之复杂
47、远远超过形字,其认识、记忆之难亦远大于形声字,加以记录语词受限制之多又远非形声字所有,故由繁复的图示表意到单一结构的形声,当为结构方式的极大简化。也是用字人宁可以形体繁化为代价而采用形声字的主要原因。(3)形声化对整个汉字体系的影响形声结构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明确了表音成分。由于早期大量形声字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产生的,因此是“注形”而非“注音”。但意符的添加,使得原有字的音符角色得到确认。表音成分的明确大大便利了汉字的认读。二是明确了字词间的联系。形声字使绝大多数字词关系的判断通过汉字符号本身就可解决。三是形声具有极强的能产性。它可以为不同的词类造字,不像表意方法有那样大的局限性,也不像假
48、借方法对语境有极大的依赖性。四是形声字与词的联系采用了表达准确的坐标定位方法:在一组属于同一意义范畴的形声字中,声旁(音符)的不同,使所指得到明确;而同一声旁形声字可以通过形旁(意符)所表示的义类得以区分。五是将表意字的直观图示方法改为单纯而明确的音、意组合式,使得汉字认知的难度大大降低。六促进了方块格式的形成与稳定。七是形声化的完成为隶变奠定了基础。首先,根据研究得之形声形成在前,隶变在后。其次,形声字简明的结构方式给汉字形体的变化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形声化对整个汉字体系的影响:形体的简化和对符号数量的限制。(二)隶变书写过程的简省汉字简化的目的,虽然都是为了易于记认和书写便捷,但由于书写方向
49、、笔顺以及连接过渡形式的变化而使汉字完成了笔画化并使整个书写过程得到简省,当推隶变。研究隶变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书写方法的哪些变化促成了隶变,或者说隶变是通过哪些手段简省书写过程的;二是隶变后汉字形体及整个汉字体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1.书写方法的改变与隶变(1)改变方向与化曲为直书写方向以自左至右为符合自然;勾划直线则最短且最快。而书写篆书之难,亦在上述方面:一是书写方向的多变与写法上的推、拉并重;二是篆书线条的宛曲多变;三是篆书书写时要求的匀圆。篆书以中竖为轴,两边对称或对应,笔道线条粗细一致,笔道间距离疏密均匀。(2)接通和省并将篆书的曲线条拉直、接通和省并。如“春( )、泰( )
50、、秦( )奉( )、奏( )”字中的上部曲线拉直、接通则变成“ ”。(3)断绝与连接如偏旁“宀”,篆书作“ ”,秦简作“ ”、“ ”,将本来宛曲的笔道“ ”断开,再把原来“ ”、“ ”连接起来。隶变过程中的平直化是上述数项变化相辅相成的结果。至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隶变的简化内容:隶变将篆书中以中竖为轴引向不同方向的线条,通过拉直、断绝、接通、省并等手段,改造成以横画和竖画为主的简洁的书写符号,汉字由带有图绘遗迹的象形符号变成为点、横、撇、捺等笔画组成的符号。2.隶书字形的来源关于隶书的来源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隶书“是在战国时代秦国文字俗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隶书字形有一
51、部分是承袭六国文字的。隶书与篆书写法的最大不同,是书写方向和线条形状的改变。篆书构形以中竖为轴,其它笔道多由两边下行,渐向中间聚拢;或由中间往两边推出并下行,于是左常呈对称之势。改变笔道行进方向时,多成曲线而不断开。隶书则不然,除了竖画与篆书一样,书写时由上而下外,最明显的变化,一是把两边向中间或中间向两边的对称写法改为单向行笔从左到右,同时把曲线变为直线;二是把笔画连接处变为方折,不符合上述基本连接方式者则断开。如“宀”和“女”。四、隶变以后汉字的发展变化隶变以后汉字的发展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于隶变的冲击,汉字的构形(尤其是偏旁)发生的变化;二是汉字继续朝着便于书写的方向发展,
52、表现为新书体的产生、发展与笔顺规则的约定。(一)偏旁系统的发展与稳定汉字的偏旁系统是在不断发展的。首先表现为一部分偏旁的增加;其次表现为偏旁写法与偏旁位置的逐渐稳定。在现行规范汉字中,一个字的形体是固定的,不管它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在合体字中,形体的固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偏旁写法的固定;二是偏旁位置的固定。1.汉字形体由多异构异写到相对稳定从能够完整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样长的时间里,汉字出现异构异写的现象是很自然的,如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等里,一个字头下,常常列出多个字形。(1)观察角度及表现手段的不同造成异构异写甲骨文和金文是由于
53、观察角度的不同和表达手法的差别造成异构异写的。如只取头部的,如牛( )、羊( );作侧面站立形的,如鹿( )、麋( );作侧悬状(头在上,脚横伸)的,如马( )、犬( )、豕( )、象( )、虎( )等。(2)因结构方式的变化造成异体汉字结构方式发展的总趋势是形声化,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原来非形声字有很大一部分被改造为形声字,形成异构;而且其中的一些因偏旁位置不同或形体的进一步简化,造成异写。也有一部分表意字由于组成成分在意义上的相互补充而逐步简化,形成异写。如“铸、凤、鸡、鸣”等就是这种情况。“”(饮)字的变化也比较典型,原来的字形“ ”表示俯首张口伸头去饮酒尊里的酒。后来酒尊上方的“舌”形改
54、为形近的音符“今”,右侧的人形渐变为“欠”。金文中,有从“欠”的,有仅存“人”与“酉”的,而隶书中又以“食”字替换原有的音符“今”与意符“酉”,写作“饮”了。(3)地域性差别造成异构异写如“者”字,秦为( )、楚为( )、齐为( )、燕为( )、三晋为( )。(4)正体与俗体之分正体与俗体之分可造成异构异写。正体与俗体之分首先是由于用途不同。其次还有工具、方法、刻者等多种因素造成的。2.隶变后偏旁形体的变化隶书它与小篆同源于秦文字,但隶变却以快捷的写法改造着偏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偏旁的混同与分化,二是偏旁变体的形成。(1)偏旁的混同与分化偏旁混同例如“秦”“舂”字所从 “奉”字所从
55、“奏”字所从“泰”字所从“春”字所从偏旁分化例火书写形式的规范首推方块形式的确定。西周中期前后方块形式的确定,对汉字构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方块汉字的出现一是使汉字下部拓宽;二是偏旁形体因所处的位置不同、为求得与其它部分在空间分割上达到平衡而发生的变化,即所谓“因地制宜”。下部的拓宽完全出于使整个字重心稳定的需要。(2)偏旁变体的形成现在一般所说的偏旁变体,其实包括两种不同的情况。表现为:(1)笔形改变。有单字中为横画,在合体字中居左旁者变为提的,如“土、王、工、子、止、金”等;有在单字中写作捺,居左旁时改为点划提的,如“足、木、又”等。(2)有些在改变笔形时还伴有笔顺的改变的。如“牛”、“车”
56、,单写时末笔为竖,居左时末笔为横,笔形也变为提。上述这些改变,毕竟只是个别笔形或笔顺的变化,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偏旁变体,而且隶书中极为罕见。属于写草书时因快速钩连过渡而成。但马王堆汉墓简帛书“心”旁的变化便是偏旁形体渐趋形成的典型的例子。如“心”字。偏旁变体及其所处位置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偏旁因所处位置而形成变体,而变体的形成又使这种位置关系得到了确认。3.偏旁位置由多变到逐步稳定(1)隶变前的汉字偏旁位置隶变之前,汉字偏旁位置已相对稳定。至迟在战国中期,汉字偏旁的位置已基本稳定或趋于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同一资料中,同一偏旁中的位置已较固定,因位置变化而造成的异体较少。例如,从“示”的字,中山王器中,“示”旁一律居下,没有例外。二是在不同资料中,同一偏旁在字中的位置趋于一致。如“艸”旁(偶有变形或从“屮”者)皆在字的上部;“辵”皆在左下;“攴”旁绝大多数在右边,极少数在左右上。由于形声化进程的完成早于隶变,对于偏旁位置的选择也应该早于隶变。因此,上述情况应当可以说明:偏旁位置系统有一个逐步约定的过程,并在各系统文字中得到相应的规范。秦王朝统一中国后,是以秦文字的正体小篆为标准推行“书同文”的。(2)古文字偏旁位置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现行规范汉字中,偏旁位置具有区别不同汉字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