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管理职称考试(根据2015年考试大纲整理)_第1页
卫生事业管理职称考试(根据2015年考试大纲整理)_第2页
卫生事业管理职称考试(根据2015年考试大纲整理)_第3页
卫生事业管理职称考试(根据2015年考试大纲整理)_第4页
卫生事业管理职称考试(根据2015年考试大纲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卫生事业管理职称考试(根据2015年考试大纲整理)一、卫生事业管理概述 1基本概念 (掌握)(1)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 保护和增进居民健康方面所采取措施的综合。这些组织和活动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目的,由政府领导并提供必要的经费补助。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卫生事业的性质)。(2)卫生事业管理(掌握)卫生事业管理是指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根据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如何通过最佳卫生服务把卫生资源和科学技术进行合理分配并及时提供给全体居民,并对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组织体系、系统活动和社会措施进行管理。最大限

2、度地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卫生事业的特点(1)主要特点(熟练掌握) A、卫生事业是增进居民健康、防治疾病、提供民族质量的服务性行业; B、卫生事业的服务对象是整个人群; C、卫生事业政策体现了社会和政府的责任; D、卫生服务的垄断性。 3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掌握)(1)社会制度(2)经济基础 (3)管理水平 (4)文化背景(5)人口状况(6)科技发展 (7)生态环境 4卫生事业管理的内容 (1)卫生事业管理的目的(掌握)在有限的卫生资源条件下创造出最大的效益。(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和促进人民的健康。)独特目的:即最大限度地发挥卫生资源的作用,建立和保持整个卫生系统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3、保持社会各阶层在卫生筹资和健康状况上的公平性。(2)卫生事业管理的内容(掌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强卫生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卫生政策、卫生组织、卫生计划与评价、卫生资源、卫生服务体系。自己整理:卫生事业管理内容:A、优化卫生政策B、合理配置卫生资源C、科学地编制和实施卫生计划D、提升卫生系统功能5卫生管理常用的研究方法 (1)定量方法(掌握)P58A、定义:运用概率论以及统计学原理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4、。B、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选题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数据资料的收集阶段数据资料的分析阶段结果解释阶段C、常用定量研究方法a)投入-产出分析预测法(又称部门联系平衡法)b)关键路径/临床路径法 是针对任务或者项目计算分析实现和完成它的最短工期和成本,以发现完成任务或者项目的最佳路线。c)卫生事业管理的督导与评估(2)定性方法(掌握)P45A、定义:是探索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依赖于研究者本人的直觉和哲学的思辩思想,然后根据主观经验判断,相应地提出看法,最终用演绎的方法对自己的设想进行验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强调一种整体的宏观把握与哲学思辩的观念。B、常用定性研究方法a)观察法:包括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参

5、与式和非参与式观察、结构式和非结构式观察b)访谈法:包括非结构式、半结构式、全结构式访谈c)专题小组讨论d)选题小组讨论e)文献分析卫生事业中普遍采用的定性研究方法:a)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进行分析和研究、评估。b)利益相关者分析法c)政策研究情景分析,即幕景分析法,是一种能识别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的方法d)循证政策分析法6相关学科(了解)P10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 二、 卫生方针政策 1公共政策概述 (1)概念(掌握) 其一、公共政策是一个由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而形成的边缘性、综合

6、性的新兴学科,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从而导致其特征、属性的多样性;其二,人们对公共政策的认识具有多视角、多层次的特征,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来对公共政策进行界定,得出了不同的定义。 含义:是社会公共权威部门为了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所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为规范。特点:一是具有权威性和政治倾向。二是针对公共事物,与公众利益有关,不针对一般的私人事物。(2)研究对象(熟练掌握) A、公共政策主体(Subject)B、公共政策客体(Object)C、公共政策目标(Goal)D、公共政策资源(Resource)E、公共政策的形式(Form) (3)特征(掌握)政治性、价值选择性、层次性

7、、阶段性、功能多样性、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 、普遍性 (公共性) 、稳定性。 (4)主要功能(熟练掌握) 公共政策的指导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分配功能。 (5)公共政策分类(掌握)元政策、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2中国卫生基本政策 (1)新中国成立后的卫生方针(了解)P5 “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这四大方针。(2)卫生方针的发展变化(了解)P5(3)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熟练掌握)P5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 动员全社会参加,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国际国内卫生政策(掌握)(1)WHO 人人享

8、有卫生保健:世界上所有的人民都能达到一种按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所能达到的最高可能的健康水平(要使不同国都能按照本国的社会和经济能力,尽力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 (2)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P275世界上所有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并且通过消除和控制妨碍健康的各种有害因素,人们都能达到与他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相适应的那种健康水平,达到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性上的完好状态,使之能有效地工作,积极参加社区的社会生活。(3)中国健康保障制度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 (5)卫生服务体系政策 (6)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政策 三、 卫生组织管理 1概述 (1)概念(了解) 组织:简单地可理解

9、为人群的集合。 组织工作:任何组织或单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都必须进行组织工作,所谓组织工作,是指由主管人员设计某种组织结构状态的活动。(2)组织管理的内容(了解)目标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2卫生行政组织体制 (1)卫生行政组织体系(掌握)P69根据政府组织法规定,国家卫生行政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立。从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市)各级人民政府均设有卫生行政机构,这种设置与国家政权机构相一致,并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及上级政府机构的指导下,负责辖区内的卫生行政工作。在我国,中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省(直辖市、自治区)设卫生厅(局)

10、,地(市)设卫生局,县(区、市)也设卫生局。而在农村乡(镇)政府或城市街道办事处则多为设立卫生专职干部负责所辖地区内的卫生工作。 (2)卫生行政组织表现形式(掌握)隶属关系、职权范围、机构设置、人员编制。(3)设置原则(了解)法制化原则;完整统一的原则;精干合理的原则;职、责、权一致的原则;管理宽度与层次优化原则;协调一致的原则;服务性原则;民主化原则。 3中国卫生行政组织现状 (1)简介(掌握)卫生行政组织:卫生部、卫生厅、卫生局、卫生助理员或文教卫生助理员(乡镇)卫生监督组织:卫生部执法监督局、各级卫生监督所其他与健康相关的行政组织:中医药管理组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组织、爱国卫生运动组织、

11、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组织、劳动和社会保障组织(2)国家卫生部职能(掌握) A、研究拟定卫生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提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制定技 术规范和卫生标准并监督实施。 B、研究提出区域卫生规划,统筹规划与协调全国卫生资源配置,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 划和服务标准,知道卫生规划的实施。C、研究制定农村卫生、妇幼卫生工作规划和政策措施,指导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和母婴保健 专项技术的实施。D、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制定对人群健康危害严重疾病的防治规划; 组织对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发布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名录。E、研究指导医疗机构改革,制定医务人员执业标准、医疗质量标准和

12、服务规范,并监督实 施。F、依法监督管理血站、单采血浆站的采供血及临床用血质量。 G、研究拟定国家重点医学科技、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国家重点医药卫生科研攻关,指导医 学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工作。H、监督管理传染病防治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组织制 定食品、化妆品质量管理规范并负责认证工作。I、制定国家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和卫生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拟定卫生机构编制标准、卫生技 术人员资格认定标准并负责认证工作。J、制定国家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和卫生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拟定卫生机构编制标准、卫生技 术人员资格认定标准并组织实施。 K、组织知道医学卫生方面的支付与民间的多边、双边合作交流

13、和卫生援外工作,组织参与 国际组织倡导的重大卫生活动。 组织协调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它国际组织在医学卫生领 域的交流和合作。 L、贯彻中西医并重方针,推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M、承担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N、负责中央保健委员会确定的保健对象的医疗保健工作,按照规定管理中央各部门有关干 部的医疗工作。 O、组织调度全国卫生技术力量,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重大突发疫情、病情实行 紧急处置,防止和控制疫情、疾病的发生、蔓延。 P、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根据国务院规定,管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3)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了解)P361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4、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领导下负责爱国卫生运动的领导机构。爱卫办是爱卫会的职能机构,设在同级人民政府或同级卫生部门内。(4)其他卫生行政组织(了解) 4卫生专业组织 (1)医疗机构(熟练掌握)P73指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疾病诊断、诊疗的卫生专业组织,但本部分仅指各级各类医院。乡(镇)、街道卫生院、各种诊所等列在基层卫生组织部分。医疗机构是以疾病治疗为主,同时具有预防、康复、健康咨询等多种功能相结合,为保障人民健康进行服务的服务组织。根据任务和服务对象不同分为不同类型,如统合医疗、专科医院、疗养院、康复医院等。为应对突发情况,医疗机构还有一类特殊的组成部分,即

15、急救中心,专门负责院前急救服务工作,承担重大突发性灾害、事故的现场医疗救援任务。(2)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熟练掌握)P73是运用预防医学理论、技术进行卫生防疫工作监测、科研、培训相结合的专业机构,是当地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技术的指导中心。包括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专科防治机构等。卫生防疫机构主要指卫生防疫站、卫生防病中心、预防保健中心、专科防治站(所)、食品卫生检验所、环境监测站等。 (3)妇幼保健机构(熟练掌握)P74是从事妇幼卫生业务工作的专业组织,包括省市自治区地市各级妇幼保健院、所、站及儿童保健所。妇幼保健机构以妇幼人群的预防保健为首任,指导基层妇幼工作为重点,保健与临床医疗相结合,负

16、责妇幼卫生监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法宝的监测任务,开展妇幼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婚前体检、优生、遗传咨询工作,并承担保健、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和宣传任务,为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及出生人口素质服务。上级妇幼保健机构对下级机构负责有指导责任。指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及妇幼保健站(所),但不包括计划生育指导站(所、中心) (4)血液及血液制品生产机构(掌握) (5)药品检验机构(掌握)(6)基层卫生组织(掌握)A、农村的乡(镇)卫生院;B、全国工业及其他部门除医院和疗养院以外的厂、矿(单位)门诊部(所);C、城市街道卫生院。 (7)医学科研机构(掌握)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

17、医研究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5 群众性卫生组织 (1)学会(掌握) 中华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 (2)协会、研究会、基金会(掌握)中国医师协会、中国防涝协会、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6 环境变化与组织改革(1)组织环境(了解) A、社会大环境: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法制特征、人口特征、经济特征、自然资源特征、自然环境特征。 B、工作具体环境小环境:消费者部分、供应者部分、竞争者部分、行政管理部分、技术部分。 (2)环境对组织工作的影响(掌握)

18、(3)组织改革与发展(掌握) 四、 卫生计划1概述(1)概述(了解) 计划:既是管理过程的首要步骤,也是管理的重要职能,制定计划是任何一个管理者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为了使组织或集体更有效地在一起工作,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明确该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 卫生计划:指以卫生资源为基础、以提高卫生服务能力为手段、以保护和发展人民健康为目的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方案。 常见的卫生计划包括:卫生项目计划、卫生机构计划和卫生发展计划。(2) 计划的特点(了解) 领先性和主导性、普遍性、效率。(3)计划的意义(了解) A、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B、弥补不确定性和变化带

19、来的问题 C、有利于更经济的进行管理 D、有利于控制 (4)计划的分类(掌握) A、按时间分:长期计划(10 年以上)、中期计划(5 年)、短期计划(1 年以内) B、按范围分:全面工作计划、专项工作计划 C、按对执行的约束力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D、按职能分:程序、实体计划、组织计划、功能计划。 2制定计划的原则和依据 (1)基本原则(掌握) 整体性原则、分类指导原则、前瞻性原则、科学化原则、滚动调节原则。 (2) 制定卫生计划的原则(熟练掌握) A、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B、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适应原则 C、公平与效率想兼顾原则 D、均衡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 E

20、、成本与效果相统一原则 (3)制定卫生计划的依据(掌握) A、国内外卫生发展的理论、相关政策及卫生发展趋势 B、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规划 C、当地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水平及拥有的和潜在的卫生资源状况 3制定计划的程序(熟练掌握) (1)形式分析 内容:A、社会经济基本状况;B、卫生资源情况;C、卫生服务状况;D、人群健康 状况。 基本思路:A、问题分析;B、需求分析;C、资源分析。 (2)确定目标和指标 确定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特征:时间性、可测量性、可考核性。 (3)制定策略和方案 (一)制定备选方案 A、目的:提出尽可能多的对策和备选方案以解决存在问题,确保目标实现。 B、原则:要与

21、问题分析,需求分析,目标确定,以及限制因素分析相一致,相匹配。 C、内容:方案的主要特征;描述主要服务内容;被利用的资源种类;估计各种备选方案的成本和代价;对危险因素和障碍因素的估计;方案本身的优缺点。 D、制定备选方案时应注意的问题:应吸收不同层次人员参加;同时考虑硬件与软件;针对关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方案;制定备选方案无固定程序可循,方案的具体程序因问题的性质、种类、严重程度、范围、可获得资源和技术,以及主要限制因素不同而异。(二)限制因素分析 A、目的:找出限制规律,以便采取相应对策。 B、分析内容:问题系统本身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有可能出现的限制因素,如疾病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

22、,疾病的严重程度、复杂程度等。实施系统的限制因素:属于客观因素,包括人、财、物等资源;时间是否充足;社会经济环境等。 (3) 策略方案的评价和选择 A、目的: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B、评价方法:技术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及管理可行性分析。 C、方案的选择: a、增进健康和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防治疾病产生的一级预防。 b、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二级预防。 c、对症治疗、防止 、加强康复的三级预防。 (4)确定具体实施措施(5)监督和评价(6)编制活动预算(7)确定活动日程表 4区域卫生规划 (1)特征和意义(熟练掌握) 特征: A、规划从区域和人群出发

23、,以具体的主要卫生问题为规划依据,规划以居民健康指标为目标,而不是以床位、人员增长为目标,正确的确定区域卫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从而促进卫生事业健康、有序、持续、协调的发展。 B、规划以优化配置区域卫生资源为核心,围绕区域人群健康目标这个中心,对区域各项卫生资源“规划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 ,特别是对存量卫生资源从结构、空间分布上进行横向和纵向调整,推行卫生全行业管理,按照公平、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C、规划采取产出决定投入的计划模式,要求采取的干预措施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推动卫生资源向成本低、效益高的卫生服务领域流动,更好地提高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4、 D、规划着眼于提高卫生系统的综合服务能力,明确各层次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地位、功能及相互协作关系,形成功能互补、整体的、综合的卫生服务体系。 E、规划从编制、实施到评价有其一套科学的管理程序。 意义:A、 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卫生事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B、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深化卫生改革的需要。 C、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主管部门转变职能、实现对卫生事业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手段。 D、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和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的需要。 E、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改革医疗保障制度的需要。 (2) 任务(掌握)(一)确定区域卫生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A、确定区域卫生发展目标。

25、 B、区域卫生发展策略的选择。 (2) 优化卫生资源 A、积极探索优化资源配置的途径。 B、积极探索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改组、改制、改向。 (三)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与管理能力 A、建立统筹规划、协调、全行业管理的机制。 B、建立资源配置的管理和约束机制。 C、加强区域卫生规划的宣传,形成共识。 D、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加强统计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E、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及其相关的改革政策研究与试点。 (3) 编制程序与内容(掌握) A、形势分析。 B、确定主要卫生问题与优先领域。 C、制定区域卫生发展战略目标与指标。 D、区域卫生发展战略和干预策略的选择。 E、制定实施计划和经济预算。 F、

26、区域规划的实施、监督和评价。 (4)资源配置(掌握) 基本原则: A、总量配置要与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以居民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确定配置标准,最高限额不超过需要量(供需平衡原则)。 B、确定结构和布局要突出战略重点,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性(可及性、布局和结构合理原则)。C、根据服务人口及服务面积设置机构配置资源,而不是根据部门的隶属关系。资源配置要与其层次、功能相适应。要强调整体功能的强化,而不是仅仅强调个体机构的加强。即强调内涵型的发展道路,注重效率和效益。要符合成本消息,提倡资源共享,提高质量和效率,不要求层层对口。 基本方

27、法:A、 卫生机构配置的基本要求。B、医院床位的配置依据和配置标准的测算方法。 C、医疗机构医生配置标准测算方法。D、大型医疗卫生设备配置。E、卫生经费的配置。 五、卫生评价 1概念和目的 (1)概念(掌握) (一)评价是整个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始终。 (二)评价的基本原理是比较,其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A、判断计划的可行性。B、判断解决健康问题的各种方案的优劣。C、判断计划实施进度。D、判断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F、比较同一个项目在不同社区或人群中实施的结果,通过择优比较,可以总结经验,扬长避短,达到互相促进,推动工作和发展。 (3) 确定价值是评价的前提。 (四)准

28、确的信息是成功评价的基础。(五)调查测量是评价的重要手段。(六)卫生项目评价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政策性。(2)评价的目的(了解) A、判断计划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 B、计划实施结果的比较。 C、完善管理过程。 2评价研究的基本类型(熟练掌握) (1) 按内容分 恰当性评价、适宜度评价、进度评价、结果评价。(2)按时间顺序分 事先、中间、事后、跟踪评价。(3) 按方法分 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4)按范围分 宏观评价、微观评价。 (5)按评价主体分 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3评价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 (1)恰当性评价 主要是评价所确定的卫生问题的针对性。如 A、问题的发生率。B、问 题的严重性。C

29、、涉及负面社会影响。D、问题的分布。E、卫生资源的可得性和可及性。 (2)适宜度评价 主要通过论证方式进行,评价时间安排在项目计划正式实施之前。 (3)过程或进度评价 在项目计划实施后到总结评价之前进行,对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和 控制, 评价的核心内容是检查项目计划干预措施的实施与落实情况, 对覆盖率及其质量进行 测量。 (4)结果评价 或结局评价系指对项目计划实施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包括:效果评价、 效率评价、效益评价、影响评价。 4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1)准备工作(了解) 建立评价组织、收集相关信息。 (2)制定评价计划(熟练掌握) (一)确定评价目的 (二)确定评价对象 (三)确定评

30、价的价值标准、评价指标,建立指标体系 A、指标选择应考虑以下几点特征:有效性、可行性、灵敏性、特异性、可靠性。 B、确定指标体系应遵守以下几项原则:全面与系统性、一致性、结构层次性、 指导性、简单可行。 C、指标体系的功能:描述功能、监测功能、预测功能。 D、指标体系的构建:专家咨询法、现场调查法(变异系数法、相关系数法、聚 类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迭代替除分析法)。 (四)确定指标权重 百分权重法、层次分析法 (五)消除指标量纲:极(阈)值法、Z 值法、比重法。 (六)指标评价值的综合 加权线性和法、乘法合成、加乘混合法。 (3)评价实施 (了解) (4)资料整理分析(掌握) 描述性分析、

31、经济学评价、投入产出效果三维分析、效果指数计算。 六、卫生服务研究 1概述 (1)概念(掌握) 卫生服务研究是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研究领域,主要任务是分析社会卫生状况,了解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分析卫生部门可能供给的资源,提高人群的卫生服务利用率,最大限度满足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努力提高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 意义(掌握) 卫生服务评价是卫生计划的继续和发展, 评价可以说明一项工作形成的最终结论, 但并不是在管理的最后阶段才开始实行。评价标志着新的管理循环开始,通过评价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和希望。一项成功的评价必须联系工作应达到的目标,如果目标说明越具体,评价工

32、作越容易进行,工作的成效越明显。因此,目标评价是卫生服务评价的核心。例如评价冠心病防治效果,应该分析人群重冠心病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掌握地区内冠心病患者及死亡化 防治措施,如早期发现病人,采用新治疗方法,改变人群的行为生活港式,降低冠心病的危 险因素,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硬化患者,综合性防治措施经过相当时期实施后,观察人群中冠心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评价防治措施效果,做出防治计划是否值得推广的结论。 2卫生服务评价的内容 (1)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掌握) 卫生服务需要:是依据人民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

33、包括个人认识到的需要,由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以及个人未认识到的需要。 卫生服务需求: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又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分两类,一类是由卫生服务需要转化而离开的需求;一类是没有卫生服务需要的需求。 影响因素:人口数量、人口组成、医疗质量、预防保健工作、文化教育、气候地理条件、居住地点和条件、婚姻、行为心理因素。 (2) 卫生资源(熟练掌握) 概念:是指社会投入到卫生服务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统称,包括卫生人力、费用、设施、装备、药品、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和个人对卫生保健综合投入的客观反映。 内容:卫生人力资

34、源、病床资源、卫生费用。 常用的卫生资源测量指标:卫生人力和病床的测量指标、卫生设施的测量指标、卫生费用的测量指标、世界卫生组织 70 年代推荐的 7 国 12 地区的卫生资源测量指标。 (3)卫生服务利用(熟练掌握) 概念:卫生服务利用是卫生服务需要和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综合描述卫生服务系统工作的客观指标。 分类: 卫生服务可以分医疗服务利用,包括门诊服务利用和住院服务利用;预防保健服务利用和康复服务利用等多方面。卫生服务要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依靠卫生人员和群众两个方面 的主动性。现阶段,医疗服务的主动性主要在于群众,预防保健服务的主动性主要在于卫生 人员。 资料来源:常规的、医疗卫生机构的

35、工作登记和统计报表;家庭人群健康询问调查。 常用指标:门诊服务利用指标、住院服务利用指标、预防保健服务利用指标。影响因素:卫生服务需要、性别和年龄、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医疗保障、文化传统。 (4) 工作活动(了解) 3卫生服务评价的方法 (1)资料来源和收集(熟练掌握) 来源:一部分是来自现有的常规统计资料,另一部分是通过调查来获得的。 根据资料的来源,卫生服务调查可分为卫生机构调查和家庭健康询问调查两大类。 (2) 评价方法(掌握) (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评价模式 卫生服务利用高医疗需要低医疗需要高资源低资源高资源低资源高A型B型C型D型平衡型资源分配适宜资源利用率高资源过度利用资源利用

36、率高低A型D型G型H型平衡型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投入低资源投入过度资源分配适宜A 型:资源充分,利用良好,人群医疗服务需要量很大,三者间保持平衡。B 型:医疗服务需要量大,卫生资源不足,卫生服务利用率高,低资源与高需要不相适应,由于卫生资源利用紧张,虽一时保持平衡,但不能持久,B 型应向 A 型转化。 C 型:医疗需要量大,卫生资源充分,但服务利用率低,应研究卫生服务利用的障碍因素,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 D 型:资源投入不足, 且利用率低不能满足人群的医疗服务需要。应增加投资,提高利用率,满足人群的医疗服务需要。 F 型:低资源产生高利用,但是与人群医疗服务需要不相适应。可以认为低资源产生高利

37、用,是卫生服务效益良好的标志。 G 型:医疗服务需要低,卫生资源充分,卫生服务利用低,说明卫生资源投入过多,应向H 型转化。 H 型:医疗需要、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利用均低,三者在低水平上保持平衡。(二)三维综合评价模型 从三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是居民卫生服务需要被满足的程度; 第二方面是卫生服务资源投入的效率;第三方面是卫生服务资源布局的合理性。 意义和特点:A、 卫生服务适宜度,是卫生服务利用量与卫生服务需要量之间的比值,反映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B、卫生服务效率,是卫生服务利用量与卫生服务资源量的比值。卫生服务利用量可以理解为卫生机构利用卫生资源的产出,卫生服务资源量是投入,故卫

38、生服务效率反映一个地区卫生资源投入的利用效率。 C、卫生服务资源分配合理度,是卫生服务资源量与卫生服务需要量的比值。此比值的真实含义是卫生资源是否按卫生服务需要来布局的,即高的卫生服务需要应该分配以高的卫生资源, 这体现出一种资源分配的社会公平性。 效率资源合理度高中低高低高低高低适宜度高ABCDEF中低GHI JKL A、效率高,资源相对很充足,适宜度也高; B、效率低,资源相对很充足,适宜度也高,需提高效率,存在浪费现象; C、效率高,资源相对充足,适宜度也高,属于平衡型; D、效率低,资源相对充足,适宜度也高,需提高资源效率; E、资源相对不足,但效率高,适宜度也高,应投入资源,属效率补

39、偿型; F、资源相对不足,效率差,但适宜度高,此种情况在实际中不存在; G、资源相对很充足,但适宜度差,而效率却高,需提高人群健康意识,促进利用; H、资源相对很充足,但适宜度和效率都低,需要提高利用,进而提高适宜度和效率; I、资源相对充足,资源利用效率高,但适宜度低,需要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促进利用; J、资源相对充足,但资源效率和适宜度均较低,需提高效率和居民的卫生服务利用程度, 促进健康意识; K、资源相对不足,适宜度低,而效率高,效率补偿了资源不足,需增加投入,增强健康意 识,促进利用; L、资源相对不足,效率低下,需增加投入,提高效率(首要),促进利用。七、 卫生人力资源 1概述(

40、1)概念(掌握) 资源: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于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由于该资源特殊的重要性,它被经济学称为第一资源。 卫生人力资源:是为了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延长健康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全面的国家卫生规划所需要的多种资源中的一种资源。 (2) 特点(熟练掌握) 能动性、两重性、时效性、再生性、社会性、培养周期长、有感情有思维的资源、组合是复杂的和不断变化的、知识密集型资源。 (3)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掌握)

41、目的:保证卫生服务拥有正确的、各种类型的、数量合理的、经过适宜培训、具有合理节能、在适宜的部门工作,其费用是国家、地区、单位和个人承担得起的卫生工作者,使他们合理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和每一个群体的积极性,以便向人群提供有效的、群众乐于接受的、方便的卫生服务。 (4)卫生人力资源研究(了解) A、卫生人力资源数量研究; B、卫生人力质量研究; C、卫生人力标准一体化;D、卫生人力地理分布研究;E、卫生人力产出研究;F、卫生人力规划研究;G、卫生人力教育与卫生服务关联性研究;H、卫生人力与卫生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2 卫生人力资源规划 (1)概念(掌握) 卫生人力规划是和国家、区域的卫生项目

42、和所承担的义务相适应,通过培训卫生人力来满足不同的卫生需要的规划,是对未来卫生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供给量和供需关系以及卫生人才的数量、知识和技能类型进行预测,制定卫生人力计划的过程。 (2) 协调范围(了解) 卫生人力规划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卫生规划相适应。而且卫生人力规划必须与卫生人力管理、卫生人力产出、卫生服务发展及其相关因素协调,否则卫生人力规划将会失败。 (3)步骤和方法(熟练掌握) 步骤: 卫生人力规划的准备卫生人力现状报告卫生人力需求量预测卫生人力供给量预测卫生人力需求量与供给量的匹配解决不匹配组织和管理问题卫生人力策略详细的卫生人力发展规划规划的执行监督和评价。 3卫生人力考核

43、(1)概念(熟练掌握) 卫生人力考核是指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通过一定的方法,科学地收集、整理、评价和决策卫生人力输出信息的过程。 (2) 方法(熟练掌握)(一)卫生人力业务能力考核方法 A、任职领域的考核;B、非任职领域的考核 (2) 卫生人力业务考核的结果评价 (三)卫生人力绩效考核方法 A、民意测验法;B、共同确定法;C、配对比较法; D、等差图表法;E、欧德伟法。 八、 卫生信息管理 1概述 (1)概念(熟练掌握) 卫生信息主要包括医学科技信息与卫生管理统计信息,是卫生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资源。通过对卫生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揭示人群健康和卫生需求、卫生事业发展和卫生服务活动内在规律性

44、和外部联系及其相应的社会卫生问题,用于组织、控制和管理卫生及其相关领域的活动。(2)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掌握) A、卫生信息是卫生事业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依据; B、卫生信息是监督、评价卫生规划实施进展的依据; C、卫生信息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卫生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D、医学科技信息是医学科技发展的源泉; E、信息可以直接创造财富。 2卫生信息系统 (1)概念(熟练掌握) 卫生信息系统是信息系统的一种,是对卫生部门的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和传输,并为有关卫生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卫生事业管理和发展提供服务的系统。 (2)卫生信息系统架构(掌握) (3)卫生统计信息管理(熟练

45、掌握) 概念:是反映卫生及其有关领域的各种活动产生、发展、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量化和抽象。 特征:社会性、有效性、关联性、精确性、及时性、完整性、简明性。 作用: A、为制定规划提供依据; B、通过信息反馈,对规划本身和实施进行评价,从而对规划实施进行调控,对 规划进行调整; C、评价规划的效果。 要素:组织机构、人员、相应的法规制度、数据统计指标、数据处理工具计算机。 构成: A、医院(医疗)管理统计信息系统; B、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信息系统; C、妇幼保健统计信息; D、综合统计信息。 (4) 医学科技信息管理(掌握) 概念: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信息学及相关科学理论指

46、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包括特点技术手段)对国内外医药卫生科技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报道、服务和分析研究,以促进医药科学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科技工作。 内容:包括科技管理信息及医学科学技术信息。 组成:职能管理、业务管理。 作用:A、促进医学科学研究; B、为领导决策、制定规划、计划提供依据; C、直接服务于医疗工作,提高临床工作水平; D、为医学教学与培养人才服务。 医学信息工作的内容:信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服务。 医学信息工作的质量标准:广、快、精、准。 3信息技术在卫生系统中的应用(了解)(1)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用途:建立数据库、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交换与查询。(2)信息技术在卫生系统中的

47、应用 A、办公自动化 OA; B、医院信息系统 HIS; C、医学科技信息检索系统 IRCS。 九、医政管理 1、概述 (1)医政管理的性质、任务(掌握) 工作性质:(法律强制性、社会公益性、职业人道性、时效性)A、 医政管理工作是医政管理人员代表政府对医疗机构实施指导、督导、直接领导的职能性工作,而并非是单一的医疗业务工作;B、既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又具有一定的随机性;C、在对医疗机构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起枢纽作用;D、主要行使监督、指导和评价职能。 工作任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A、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条率;B、制定区域医疗事业

48、发展规划,组织、建设城乡三级医疗网,拟订和实施城乡医疗组织和医疗建设,对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实行全行业管理;C、贯彻执行卫生部以及省卫生厅等卫生主管机关颁布的有关医疗卫生技术管理的条例和制度; D、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有关指示制定实施办法; E、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F、促进医疗技术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G、处理医疗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H、负责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 (2) 医政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职能)(掌握) A、拟定医疗机构的发展规划、管理法规和服务标准,并监督实施;B、拟定医务人员执业标准,服务规范,并监督实施;C、负责医疗机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疗新技术(项目

49、)准入审批和监督管理工作;D、监督管理医疗服务质量;E、依法监督管理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及临床用血质量;F、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对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实施紧急救护;G、负责其他相关医疗政务的综合管理;H、对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I、负责医疗事故争议的受理和处置。(3)医政管理的原则(掌握)A、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的原则、B、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效益关系的原则C、公平性原则、D、可及性原则、E、分级原则、F、中西医并重原则、G整体效益原则、2 医政管理的组织和职能 (1)组织机构(掌握)卫生部(医政司)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医政处)各市地卫生局(医政科)各县(旗)县级市、市辖区

50、卫生局(医政股(科)) (2)医政管理的基本职能(掌握)规划职能、组织职能、规范职能、协调职能、指挥职能、控制职能。 (3)医政司的主要职能(了解) (4)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熟练掌握)内容: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 3医疗服务质量管理 (1)概念(了解)(2)基本原则(了解)(3)组织体系(了解) 4医疗安全管理(1) 概述(了解)(2)医疗纠纷(熟练掌握) 概念:医疗纠纷通常指医患双方对诊疗、护理后果及其原因的认定有分歧,必须经过行政、法律或仲裁可解决的医患纠纷。 分类:医疗纠纷,医疗过失纠纷(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和非医疗过失纠纷(医疗意外、医疗并发症、基本自然转归) 3)医疗事故(熟

51、练掌握)P332概念: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特性:1、行为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2、发生在医疗活动中争议的事件; 3、违法性行为是过失; 4、造成患者人身损害; 5、过失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分级: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又根据损害程度分为甲、乙两等。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二级内又分甲、乙、丙、丁四等;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也分为甲、

52、乙、丙、丁、戊五等;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鉴定:1、 鉴定组织:技术鉴定由医学会主持。由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市直辖市直管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技术鉴定工作,省市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中华医学会组织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的技术鉴定工作。医学会内设专家库,可以是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为法医,且不受行政区域限制。2、 鉴定程序:由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每次参加的专家由医、患双方在医学会主持下从专家库随机抽取组成。进行鉴定实行合议制。专家鉴定组人数为单数,涉及主要学科的专家一般不少于鉴定组成员的二分之一,涉及死因、伤残等

53、级鉴定的,应当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法医参加。鉴定实行回避制度。处理:处理医疗事故争议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三种处理途径:即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要根据医疗事故的等级、医疗过失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和医疗事故后果与患者原有病症状况之间的关系确定具体赔偿数额。赔偿实行一次性结算,由承担医疗事故责任的医疗机构支付。医疗事故争议处理流程:医疗事故争议卫生行政部门审理(10天)1、不受理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2、受理(5天)通知当事人10天内向市级医学会提交材料市级医学会出鉴定结果15天内对结果不服申请再鉴定7天内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受理通知当事人交省鉴定会再鉴定收到材料45天内出鉴定结果并通知当事人。医疗事故防范:A、 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自觉依法执业意识B、 加强质量管理意识,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C、 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防范医疗事故的责任感D、 制定预案,完善制度,提高诊疗水平E、 加强医院文化和医德医风建设 (4)医疗安全防范(了解)A、 重点病人医疗管理和医疗事故、纠纷并行管理模式; B、医疗缺陷管理与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管理并行的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