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把“生活中的数学”带进课堂_第1页
浅谈怎样把“生活中的数学”带进课堂_第2页
浅谈怎样把“生活中的数学”带进课堂_第3页
浅谈怎样把“生活中的数学”带进课堂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怎样把“生活中的数学”带进课堂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把“生活中的数学”带进课堂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创设情境,使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

2、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体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有着很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

3、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警察破案也是通过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个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再如,在教学“起跑线”时,我带领同学们到操场上跑步,问他们跑半圈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并且实行两名同学200米赛跑,问:两名同学所跑的半径一样吗?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两人所走的半径不同,通过跑步比赛,让学生明白200米的起跑位置不一样,让学生感受到因为200米跑要经过弯道

4、,弯道内圈和外圈的长不一样,而终点是一样的,所以起跑线的位置不一样就能够了。这个现场活动是他们亲自体验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又如在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我创设了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请学生猜一猜哪种投球方式投得远一些,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交流与探索,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尝试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当中,在持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的过程中,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完成统计图后,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前面的猜测,从而进一步体验到数据的作用。特别是

5、有学生自己提出要做实验试一试,这既激发了学生亲自收集数据的兴趣,又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抽样是否具有代表性?当然这个问题小学生不必讨论。对于学生的亲自做实验的想法,教师给予了鼓励,并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即比较三种情形的情况。由此可见,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为学生开一个“口”,这个“口”可能是数学的,也可能是现实生活的。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导入新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例题生活化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地按教材中的例题授课。我们要创造性地联系生活实际重新设计例题,使例题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

6、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比这节内容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给出的情景教学,而是用学生熟悉的三鹿奶粉事件中引入,在比较奶粉的质量问题中自然地导出除法算式,唤醒除法的意义之一: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并引导学生回忆哪些情况下会用到除法,目的是唤醒除法的多种意义。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首先通过创设系列情境,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退回“生活”,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有两

7、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比的意义,及尝试应用引导学生进到“数学”。最后则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引导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回忆简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并结合回忆上学期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课一开始我就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喷水头喷洒水的场景,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引入新课,

8、使学生的兴趣盎然,能积极主动参与探索问题之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前沿,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合作获取知识,形成水平,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节课我着力思考的是以生活数学为主旨,构建“旧知”与“新知”间的联系,“生活化”的问题与“数学化”知识间的联系,策略的多样化与选择的灵活性间的联系,从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自信心,以及提升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从而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再创造”理论,以形成数学的大智慧,对学生的发展有益处。三、练习设计生活化,提升操作实践水平

9、学生的课后练习是为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使用于生活实际,能够促动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水平。例如,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过程。再小的活动都不可能一下子完成。要经历确定活动目标、内容拟定活动计划组织具体实施交流反馈评价等程序。在活动过程中,既要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又要即时反馈、即时指导,还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例如,在学完圆的理解后,为使学生能灵活、准确使用圆规画圆,进一步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名词,鼓励学生画一幅以圆为主流的平面图。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有简笔画

10、、水彩画、想象画、漫画等,种类繁多,色彩鲜艳。但构思比较简单,主题欠鲜明,仅仅大大小小圆的组合,寓意欠深刻。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并不急于品头论足,而是适时组织同学在小组、全班范围交流创作的意念、创作过程及创作体会。从而感受别人思维的不同。互向启发,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一批主题鲜明,构思新颖,时代感强的作品脱颖而出。这样,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失败、尝试了方法、体验了过程,这就是收获!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知识、水平方面的提升与发展。又如在学习“数字的用处”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收集父母身份证号码,邮局编码、电话号码、车辆牌号、房间号,让学生了解数字在编码中

11、的应用,鼓励学生使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实行交流, 这样设计使学生感觉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水平。四、使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动中的应用价值。”这就是要求我们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研究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例如在教学观察的范围一课时,教材创设了猴子观察到的桃子的范围,电灯下的影子,汽车由远及近行驶时,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等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情境,这些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又很少注重其中是否蕴涵着数学,所以,选择这样的内容,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点,又能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同时,教材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了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