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小数”教学案例与评析_第1页
“循环小数”教学案例与评析_第2页
“循环小数”教学案例与评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循环小数”教学案例与评析1、揭示引入:( )( )( )( )教师追问:如果让你继续画下去,你会怎样画?继续呢,继续呢?教师总结:对,这样依次不断地重复下去,我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 ( 1 ) ( 3 ) ( 5 ) ( 7 ) ( 1 ) ( 3 ) ( 5 ) ( 7 ) ( ) ( ) ( ) ( ) 提问:你会怎样填空?生答教师追问:继续,继续。这样依次不断地重复下去。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填写得这么快?生:发现排列的规律。追问:是怎样的规律呢?如果我不按照这样的规律填写,变换一下顺序,行吗?2、这种依次不断重复的现象,用一个词来说明? (板书:循环) 3、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深入研

2、究数学中有趣的循环现象,好吗?二、探究新知(一)、 认识循环小数的含义:1、独立解题(指名板演)例8: 13 例9:70.733(1)、学生停笔后师问:为什么不再继续算下去了?你是怎样知道的?(没有必要,因为再除下去余数1要重复出现,商3也要重复出现,永远除不尽。通过观察余数,余数重复出现,所以商就重复出现。)教师:正是3的不断重复出现,才永远也除不尽。 (板书:重复出现) (2)提问渗透概念:有几个数字在重复? (板书: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数字是从哪一位开始的? (板书:小数部分)(3)纠正竖式:师:我们通常把商写成13=0.33 教师追问:你知道后面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号

3、表示后面的数一直是“3”,没有穷尽竖式时不写省略号,横式时才写。针对例9分为三个层次:(1)教师根据情况提问:有谁的计算结果和他不一样?(2)提问渗透概念:师: 有几个数字在重复出现? (板书:两个数字)这两个数字的出现有顺序吗? (板书:依次 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是从哪一位开始的?(3)纠正竖式:通常写成这样2.14242师:能不能不写省略号?为什么?生:不能不写省略号。因为只有写上省略号,才能表示商后面有无数的42。整理补充渗透揭示:师:(出示课件)能说出省略号表示的意思吗?0.222 (表示后面有无数的2)0.41616 (表示后面有无数的16)0.72360360 (表示后面有无数的3

4、60)问:有几个数字在重复?比较:这三个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1)小结:不仅是一个数字,两个,甚至三个,四个,五个都可以出现循环现象,也就是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 (2)小结:从第一位起,从第二位起,第三位,甚至第四位,第五位,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4)教师提问:像这样的数都是循环小数,现在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循环小数”?说给同位听。(5)指生说: 串连板书: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评析】本节课的教学力图体现如下几点,有成功,也有失败。1、概念的呈现体现层次性。 “循环小数”的教学正是一节典型的概

5、念课教学。如果只是让学生通过练习,简单地总结,之后让学生读一读完整的概念,学生怎样对概念的产生过程有所了解,并对概念本身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呢?虽然我大胆的进行了分层出示的尝试,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之处在于:学生通过一步步的质疑,思考,总结的过程中认识了循环小数。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概括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长次以往,一定会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好处。新的教学理念不也告诉我们:教育要立足学生的终生发展吗?然而,这样的教学设计,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在教学中,也有所体会,即:首先,在分层出示概念的过程中,教师的疑问太多,学生的思维始终被教师牵动,发散的空间很少,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

6、。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教师总结,这样的过程,教师的处理过于机械,目的性太强,仿佛教师只是为得到某个词才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而不是通过教师捕捉学生回答的契机适时引导,才总结出来,显得概念的出示比较生硬,这个过程的成功不仅需要将教学设计更加的细腻化,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2、问题意识的加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思考,常有创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的重要可见一般。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概念的产生,这些问题无疑对学生理解概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我还需要加强。比如:捕捉学生回答的契机,引发思考。当学生不再往下除时,我提问:你为什么不再除下去?当学生回答除不尽时,我还应该挖掘:你是怎样发现的?当学生回答余数总是它时,我还不应放弃,继续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学生会体会出余数和商之间有联系,数学需要联想,并且只有尝试,才会发现。还有,调动学生质疑的兴趣,发动师生,生生之间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3、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以课堂的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