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_第1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_第2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_第3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_第4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班级:2011级思政行知班姓名:武佳琦学号:82【教材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题一共有两目内容: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介绍我国总体小康取得的伟大成就,分析我国总体小康水平存在的不足,展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

2、求,介绍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要求,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进城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总体小康的不足是我们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动力,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关键的部分。根据课程标准,本框题阐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是全书的核心,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本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且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因此,本框题可以说是新教材的教育目的和归宿。【学情分析】本框题的教学内容理论性比较强,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归纳

3、和总结,但是理论框架内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已有所理解, 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学生对此有兴趣,有学习动力。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及平时对时政的关注,学生已经能了解到小康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也感受到了小康生活的幸福,并且知道了今天的小康生活的到来,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市分不开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再次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能很容易的在比较中感受总体小康的不足与全面小康的美好,从而可以很自然的引发学生建设和全面小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但由于大部分学生都生活在城市,生活水平悬殊较小,对于真正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并不能在现实中很好的体会,无形中也增

4、添了对此知识点学习的现实难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认识并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列举总体小康建设的成就; (3)通过列举现阶段我国建设中出现的不如意现象,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 (4)通过讨论与归纳,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远景目标,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5)辨析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2. 认识并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掌握我国从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等几方面的新要求; (2)结合

5、十八大,补充了解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及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列举分析,使学生能从宏观和微观上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发生的变化; 2. 使学生了解三步走的发展战略;3.能够区分“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并学会对我国总体小康的成就与不足进行分析;4.拓展能力:理解“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并能区分类似概念。5.使学生能够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对一些经济现象及材料加以分析,提高学生归纳判断的能力;6.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关注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在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本框题内容,使学生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以及

6、人民生活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2.能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用综合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小康社会;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教学难点】1.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2.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教学方法】教师课堂启发、引导,课堂讨论,调查分析等【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手写板书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课:(播放宋祖英越来越好同时运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某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变化的图片)歌词:房子大

7、了电话小了 感觉越来越好 假期多了收入高了 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 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环境越来越好 师:正如歌中唱到的那样,咱们的日子现在过得是一年比一年好了,老师在屏幕上向大家展示的就是某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的对比变化。从图中我们不难发现,从以前破旧的土房变成了今天的高楼大厦,以前泥泞的土路变成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这个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下面有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家乡最近几年都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生1:生2:生3:师:刚才不少同学都介绍了自己家乡的变化,大家都是个有心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的确,最近几年来,我们的家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8、国家也出台了各种政策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变得是政策、是环境,不变的却是“小康”这个经久不衰的目标,也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来探讨的话题。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第十一课第一框题的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板书标题)新课讲授:师:提起“小康”,大家都不陌生,可是小康究竟什么意思呢?“小康”的说法最早又是怎么来的呢?“小康”在古代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就是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指一种丰衣足食的小农生活状态,是自然经济条件下以温饱为特征的小康,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小康”指的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的进一步发展。在刚才的讨论中,同学

9、们提到了自己家乡的很多变化,之所以能发生这些变化,就是因为我们从以前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的积贫积弱状态解脱出来,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一切我们都要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就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多媒体展示):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至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在努力实现)请大家打开课本到95页,阅读正文第三段和96页正文第一段,分别从宏观和微观

10、两个方面概括一下我国实行“三步走”发展战略后所取得的成就。(板书第一个大标题及“三步走”发展战略及宏观微观表现并提问)生1:微观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富裕型消费迈进。生2: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师:非常好。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第二步”战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咱们在赞叹着国家的繁荣景象,享受着美好生活的同时,大家有没有感觉到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呢?生1:贫富差距仍然存在,有的家里住上了楼房,但有的仍然是平房

11、,甚至是四面透风的土砖房。生2:城乡差距还很大,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还有很大距离,尤其是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生3: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是很高,尤其在农村,高素质高学历的人不多。生4:人们的法制意识还比较淡薄,违法乱纪的行为经常发生。师:大家分析的非常全面。下面我们通过几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尽管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GDP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人均GDP却少的可怜。当咱们城市里的孩子在享受这多媒体给咱们带来的便利的时候,贫困山区的孩子却连一件像样的教室和桌椅板凳都没有。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林立的摩天大厦隐藏的背后,却是岌

12、岌可危的危房。城乡之间巨大的差距也成了我们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这一切的现象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的现状还有很多缺陷和不完美,因此我们说,我们现阶段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仍处在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那么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老师相信很多人都对未来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充满的希望,那么有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自己对未来小康社会的憧憬呢?你们所想的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的?生1: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安居乐业生2:科技发达,社会稳定生3:住

13、别墅、开名车、用名牌、吃山珍海味生4:经济发达、坏境优美、人人都具有高素质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不光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国家也有同样的愿望,这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尽管只是一字之变,但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师:刚才大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未来

14、社会勾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是我们知道,“千里之台始于垒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想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我们应该一步一步慢慢来,要首先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我们下面就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一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要达到哪些目标?生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要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生2: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 生3: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生4:扩大就业,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口素质。师:刚才大家的回答非常号,我们打开课本97页,一起来看一下书上是怎么概括的。书上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经济建

15、设的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又好又快”而不是“又快又好”。以浪费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我们的发展需求了,我们现阶段的发展方向要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水平用木桶里的水表示,木桶里水的多少分别代表生活水平的高低,那么决定水多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有水注入,也就是一定的经济基础。我们的经济收入从哪儿来劳动就业。因此,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社会就需要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其次呢,木桶是否有漏洞决定了是否能储存住一定量的水,也

16、就是我们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的体系制度。“木桶效应”大家都不陌生,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长度,因此,提高最短木板的长度,也就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也是重要。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中,突出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可见,现如今,生态环境已经成了我们不可回避也必须重视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摆脱粗放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结构,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我们会发现,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和现代化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为了解决这种不平衡,我们应该让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的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而响度落后的

17、地区在其帮助下奋起直追,加快发展。也就是“先富带动后富”。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我们现阶段的小康社会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了解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了解了三步走战略实施后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了总体小康的特点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为了摆脱这种不足,我们就要努力从总体小康过渡到全面小康,由此我们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分别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和建设生态文明。而实现全面小康并不是一口气就能回城一个胖子的,是一个长期的不平衡的过程,需要先富带动后富。 但是光说不练是假把式,我们通过几道习题来强化下今天学习的内容。1.20世纪末我

18、们实现的总体小康,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这表现在(C)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从温饱型过渡到富裕型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实现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A.B.C.D.2.截至2000年底,全国除市辖区以外的2 000多个县级单位中,未达温饱线的占22,居温饱线和小康线之间的占63.2%,居小康线和比较富裕线之间的占13.7%,达到比较富裕线的只占0.3%。这说明(B)A.我们还没有实现总体的小康B.我们达到的小康水平低、不全面、发展不平衡C.扶贫仍然是党的工作中心D.我们告别了总体小康,开始迈向全面小康3.下列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D)A.全面的小康指的是在全国同时实现的小康B.全面的小康条件下,不存在地区差距、城乡差别C.全面的小康消灭了贫困,因而无需建立社会保障体系D.全面的小康,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大家掌握的非常好。我们知道,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要建设小康社会,首要的就是要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不会成为空谈。 既然经济发展这么重要,那么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