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通用讲义分册二专题四第3讲分析结构思路和概括内容要点Word含答案_第1页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通用讲义分册二专题四第3讲分析结构思路和概括内容要点Word含答案_第2页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通用讲义分册二专题四第3讲分析结构思路和概括内容要点Word含答案_第3页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通用讲义分册二专题四第3讲分析结构思路和概括内容要点Word含答案_第4页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通用讲义分册二专题四第3讲分析结构思路和概括内容要点Word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3讲分析结构思路和概括内容要点考点一分析全文行文思路全文行文思路,是指文章的整体构思布局。分析全文行文思路,就是考查作者整体安排材料的方式和谋篇布局的特点。高考就此设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试典题题型悟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奔走的大树刘江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它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

2、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

3、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

4、许田园的诗情画意。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

5、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又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

6、驿站”开头,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写,说明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B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了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C第段中“从另一方面幻想”,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务工者的乡愁,这只是作者无奈的自我安慰。D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象,警示人们要善待自然,要不忘根本,不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迷失自我。解析:选A“说明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错,文章开头写“大树的驿站”,意在引出后文对村里大树的回忆,并为下文写大树“奔走”张本。2.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答: 解

7、析:本题要求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答题时注意给文章简单地划分层次,然后概括各部分的内容。首先开头借“奔走的大树”引出对小时候村里“不走”的大树的回忆;然后中间部分具体描述了“冤屈”的大树“远走他乡”的惨状;最后总结全文,告诉人们应善待自然,守护精神家园。参考答案:开头借描述“大树的驿站”扣题,并引出对“不走”的大树的回忆,为下文写大树的“奔走”张本;然后具体描写“冤屈”的大树“远走他乡”的惨状,与上文形成强烈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主题;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卒章显志。3文章以“奔走的大树”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 解析:通读文本,注意从农村、城市和标题的象征意义三个角度入手,解读标

8、题的深刻内涵。从农村角度看,大树的“奔走”折射出传统乡村文明和宁静的田园生活受冲击的情况;从城市角度看,大树“奔走”后,享受了“城市的待遇”,也会死亡,这是对违背自然规律的讽刺;从“大树”的象征意义看,“大树”象征农耕文化,与乡愁紧密联系,大树“奔走”后,游子找不到精神家园。参考答案:揭露和批判了杀鸡取卵、自毁家园的行径。大树的“奔走”,反映了传统的乡村文明和宁静的田园生活受到冲击的现实弊端。讽刺了违背自然规律、人为造景等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树离开了故土,即便享受“城市的待遇”,也改变不了枯萎死亡的结局。警示人们不忘根本,善待自然,不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迷失自我。文中的“大树”实际上是传统的农耕

9、文化的象征,是乡愁的载体,大树“奔走”乃至不知所终,归乡的游子有可能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学技法融会贯通一、必备知识掌握牢散文常见行文思路(结构安排及材料组织)结构安排关系类型子关系特点相承关系承接关系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的层层相递。递进关系相并关系并列关系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对照关系相属关系总分关系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分总关系材料组织组织方式从时间上组织材料;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由实到虚(或由虚到实),层层深入,组织材料。说明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

10、时材料的组织方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二、审题定向很重要题目类型题干示例审题定向直接考查型(1)(2018浙江高考)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汴京的星河)(2)(2012重庆高考)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太阳梦)(3)(2012大纲卷)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听朗诵)题干中往往有“梳理”“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写作思路”“构思”“结构”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间接考查型(1)(2015湖南高考)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童年随之而去(节选)(2)(2012安徽高考)文章前一部分回忆

11、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往事(二)题干中往往有“梳理”“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心理变化”“心理感受”“感情发展”等表答题方向的词语。三、解题技法要明了题目类型解答方法直接考查型1.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2.找寻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散文常见的线索有:具体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推移、空间变化、作者见闻等。分清了文章线索的归属类型,自然就理清了行文思路。间接考查型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解答此类题,首先也要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然后再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

12、词(感情词)串起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四、易错易误防范好1不会寻找标志词(句)文章不论采用什么线索,写作中,作者总会情不自禁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抓住文章中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感情变化的词(句),可以快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如前面T2,奔走的大树一文以“大树”为线索,描写了“城市绿地是大树的驿站回忆不走的大树冤屈的大树远走他乡没有了树,不知人还能不能找到家”四个层次。“成了大树的驿站”“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

13、自己的家”等句子,都是行文思路标志词(句)。2概括不精练,表述不连贯出现这一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不能依据线索抓住内容关键词来概括。再如前面的T2,内容关键词是“大树”,抓住这个关键词,再结合其他内容概括分析即可;另外,还要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表达清楚。如前面的内容为后面的内容“铺垫”“张本”,后面的内容“照应”“对比”“衬托”前面的内容,“突出”什么内容,“揭示主题”“总结全文”等。对点练触类旁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白 玉 盅林清玄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

14、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

15、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台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瓜生吃”

16、,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作“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

17、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

18、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白玉盅”为题,不仅点出了写作的对象,而且突出了苦瓜的外表美,流露出作者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B苦瓜不但外表美,

19、而且切开也是美的,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人站在苦瓜面前,特别是在夏天,心中就会有凉意的感觉。C作者在第段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在第段又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这貌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苦瓜来寄托人生的感悟,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解析:选DD项,错在“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牵强附会。2第段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苦瓜的美?请简要赏析。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分析,问题涉及的是一个以描写为主的语段,因此表现手法首先应考虑描写技巧,再考虑其他方面的技巧。回答时,除了判断表现手

20、法,还要结合文本举出例子,并指出其运用的效果。参考答案: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从视觉写苦瓜白玉般的色彩,疣状突起部分长得细致;从触觉写苦瓜清凉滑润。运用衬托手法。用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来衬托苦瓜的颜色质地,衬托之中既突出了苦瓜的颜色质地之美,又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运用比喻手法。把苦瓜比作白玉,表达对苦瓜的喜爱。运用联想手法。由苦瓜联想到了清朝的玉雕“白玉苦瓜”。运用对比手法。将“白玉苦瓜”与“翠玉白菜”相对比,突出苦瓜更近于玉的质地。3.文章围绕“苦瓜”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答: 解析:答题时,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层次,再围绕“苦瓜”概括内容和情感。文章第段是第一层,

21、标志句是“苦瓜是最美的”,写喜爱苦瓜的外表美;第段是第二层,标志句是“它还是用来吃的”,写了吃苦瓜的经历,这里面有一个怕吃苦瓜到享受苦瓜的情感变化过程;两段总结全文,标志句是“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写由苦瓜想到的人生哲理。参考答案:先写苦瓜的外表美,表达自己对苦瓜的喜爱之情;再写吃苦瓜的经历,表达由怕吃苦瓜到吃苦瓜是一种享受的情感变化;最后写看苦瓜树、买刚采下的苦瓜以及舍不得吃的经历,说明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道理。考点二分析句段作用句段作用,是指某些关键语句、语段在表现文章主旨、情感和观点态度上的作用。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结构上有特殊作

22、用或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句段作用是高考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试典题题型悟通一、阅读白玉盅一文(文本见P),完成后面的题目。1.试分析文章第段的作用。答: 参考答案:结构上,与前文“白玉苦瓜”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表明“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观点,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一条街浓缩了一个时代谢冕一条街,几座坊巷,卷起了一个时代上空的漫天风云,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一个奇迹。这条街是福州的南后街,这些坊巷是福州的三坊七巷。坊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是出将入相的衣冠锦绣之地,是花团锦簇的文化名街。三坊七巷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

23、宋。据统计,这里先后出过十位尚书、十位总督、三位海军总长、一百五十一位进士,以及众多的诗人学者。衣锦、文儒、光禄、朱紫,但看这些命名,代表的是渊博、儒雅、高贵和韵致。一首诗表达了这里有别于一般城市的特殊风韵:“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幽幽墨香中,琅琅书声里,闽都遗韵,左海风流,唯此为盛。光禄坊有一座“光禄吟台”,现在成了榕城诗人墨客命诗歌吹的场所。吟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熙宗年间。当时的福州太守程师孟,善文墨,有政绩,修道山亭,曾请文豪曾巩作道山亭记。程太守常小憩光禄坊,闽山保福寺僧人为此镌刻“光禄吟台”以彰其德。曾任光禄卿的太守有感赋诗曰:“永日清阴喜

24、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南朝颜延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每忆登临却自回。”睿智若此,谦恭若此,由此可见其风雅。文儒坊旧称儒林坊,是儒林学士汇聚之所。其实三坊七巷诉说的不仅是文士诗家,这里也记述了那些守疆卫国、叱咤风云的赤血男儿。远去岁月的鼎盛,已是历史的光荣记忆,就近代中国而言,从三坊七巷走出了一批仁人志士。甲午海战、黄花岗起义,都有八闽男儿的泪痕与血迹。多么难忘的历史印记!林则徐纪念馆在宫巷。在那里,我们不仅听到他的华彩诗文,更听到他临阵一呼的气势。时势艰难,他临危受命,挺身而出,书写了浩气长存的一片心。可惜壮志不酬,谪迁万里,他为此阅尽人间苦乐,却是矢志不移。先后任职多地总督

25、,几度出任钦差大臣,屡进屡出,屡升屡降,实为常人所难承受。他是一个文人,却充当了号令三军的统帅;他有伟大的抱负,却为时势所不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至今还激励着万千国人。粉墙黛瓦之间,花木掩映之下,那些亭台楼阁,那些游廊曲径,无不充盈着、流荡着一股浩然正气。近代以来一批优秀人物从南后街的坊巷走出,走向广袤的国土和世界,传播新思想,引进新事物,他们一步步地前行着、改造着帝国的积弊,并引向新的开端。为开发民智,为改变国运,他们无所保留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青春乃至生命,谱写并传播着一曲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慷慨悲歌。一条街、几座坊巷,灯影梧桐,碧血斜阳,这里的沉思和呐喊几乎托起了一个时代。

26、旧时的南后街并不宽敞,很窄,街两旁都是店铺,那是一条缤纷灿烂的文化街。这里的繁盛,旧时有人将之与北京的琉璃厂相比拟:“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还开怀。”近时读到一组竹枝词,其中一首谈到福州灯市:“中亭列炬耀如绳,桥北桥南最不胜。犹是春江花月夜,十年梦断后街灯。”记得幼时,每年的元宵和中秋,看花灯总是首选南后街。那里灯月交辉,流光溢彩,极尽一时之盛。而且那里不仅是展出,还有销售,那里的灯彩做工考究,保持了悠久的工艺传统。这是一条让人感动并引为骄傲的街道,这是我们的心灵系之的家园。一条街,浓缩了半部中国近代史。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7、()A文章标题与开篇、结尾交相呼应,“街”字贯穿文章始末,从而使得“一条街”的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清晰有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B从文中第段所引诗句看,程太守的形象大抵是“闲适、清雅;有德政,受爱戴;孤傲、睿智”。C文中引用“路逢十客九青衿”一句中的“青衿”,与曹操短歌行所引“青青子衿”中的“子衿”,都是指代有学识的人。D该文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诗文引用,恰当得体,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化意蕴。解析:选BB项,“孤傲”理解错误,从文中第段“无诗可比”“却自回”可看出程太守的谦恭。3赏析第段和第段中的画线文字,比较它们语句表达的异同。答: 解析:本题可以从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句式特点等角度赏析

28、二者的异同。语言特色上,二者都有音韵美;句式上,二者都有短句,但前者句式整齐,后者则整散结合;表现手法上,后者运用了拟人手法。参考答案:同:都有音韵美;都使用了短句;都文白相间,有韵味。异:前者运用叠词、对仗,句式整齐,具有对称美;后者运用拟人,韵脚和谐,句式整散结合,张弛有度。4.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答: 解析:分析句段作用题可从两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考虑结构作用。在内容上,本段中的“这是一条让人感动并引为骄傲的街道”是理解的重点,结合全文,可以概括出这里曾走出了风流名士、反封建反侵略的仁人志士及文士诗家。在结构上,最后一段则是收束全文,与开头、

29、标题形成照应。参考答案:内容上,总结写南后街走出了许多影响近代历史的风流名士,南后街的许多仁人志士参与了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南后街的许多文士诗家影响着近代的文学和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南后街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首段和标题。5.请简要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答: 解析:该段居文章之首,“卷起了一个时代上空的漫天风云”是理解的重点。从内容上看,这句话概括了南后街的“奇迹”(非同寻常);从结构上看,这句话照应标题和结尾,又领起了下文的内容。参考答案:内容上,概括了南后街的非同寻常。结构上,总领全文,领起下文对南后街文化及名士的怀想;照应标题,又与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学

30、技法融会贯通一、必备知识掌握牢不同位置的句段作用位置作用开头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开篇不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开篇描写景物,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氛围等。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中间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篇幅较长且描写主要物象,则考虑其作用是拓展思路,丰富内涵,深化主题,具体展示或照应前文。结尾总结全文

31、,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题目,响应开头,或兼而有之。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暗示主题或强化情感的作用。特殊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插入性内容(补叙或回忆性内容),主要起补充或解释作用。引用段传说故事: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诗句:增强文

32、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二、审题定向很重要题干示例审题定向(2016天津高考)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在母语的屋檐下)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动词和“经历”“片段”“作用”等表答题对象的词语。(2015湖北高考)文章第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头脑中的旅行)三、解题技法要明了句段作用分析“4角度”四、易错易误防范好1答题角度不全答题时,只考虑内容或结构一个方面的作用,缺失另一方面的作用,或者两个

33、方面都考虑到了,但对其中某一方面的作用,又答不全了。如前面的T4,答内容方面的作用时,很多考生只答抒发情感的作用,遗漏掉“总结写南后街走出了许多影响近代历史的风流名士,南后街的许多仁人志士参与了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南后街的许多文士诗家影响着近代的文学和思想”。2套用答题术语却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之所以会出现术语套话,是因为没有读透文本。如有些考生在分析句段作用时只答“承上启下”“深化主题”这样的套话,得分很少。究竟“承上什么,启下什么”“深化了什么主题”答不出来。防止这一失误也不难,只要做到阅读在先,读透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做出分析就能得高分。对点练触类旁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托尔斯泰

34、的背影韩静霆到俄罗斯旅行,第一重要的是去拜访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庄园。也许,可以偷窥一下老托尔斯泰笔下那些惊心动魄、光怪陆离、浪漫沧桑的贵族生活,或者,能够追随一会儿老作家高大的背影,重新参悟战争与和平的妙谛。我们走向列夫托尔斯泰图拉庄园这天,天气特别好,蓝天白云,遍地阳光。走进庄园,却十分意外,看到的是一片荒郊野林。庄园空荡荡的,连个鸟儿也没有。地上模模糊糊的马车的辙印,绝不可能是载来贵族军官沃伦斯基的,只能算作这里曾经有过车马的一点记忆罢了。我兀自在庄园走了一阵子,看见老远的地方,马在悠闲地啃着地上的青草。托尔斯泰称他这个庄园阳光明媚的是那片草地,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只剩下马来啃了。眼前的列

35、夫托尔斯泰庄园的景致,让我那渴望奇迹的心平和下来了,步履也缓了,我走过了林中的展览馆。这座看上去很普通的庄园农舍,是老作家如囚徒般生活的地方?说来很难让人相信。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时住的房子只有十平方米。很小很小的屋子,很小的一张书桌,十平方米呀,就铺开了人世间惨烈的战争和生死相依的和平,简直不可思议。据说他进入安娜卡列尼娜的写作的时候,从这间十平方米的房子搬到了另一间十平方米的房子,一共搬了三次。没人知道老托尔斯泰怎么像中了梦魔一样,写着写着,抱着稿纸、墨水和笔,挪了地方。挪了,又不安生,又换房间。究竟作家患了什么症候,一次次调换写作的地方,是因为安娜和沃伦斯基回肠荡气的爱情和最后安娜卧轨

36、自杀的惊心动魄的遭遇,搅扰得老托尔斯泰坐卧不宁,欲写不忍,欲罢不能,只好从这间屋子搬到那间屋子,捧着心,寻找片刻的安宁。我知道,那时候老作家笔下美丽女主角安娜的行踪,已经不是作家随意安排的了,她顺应着外宇宙和内宇宙的法则,不可违拗地离开了家,走向铁路,躺在铁轨上,发出最后一声叹息在参观列夫托尔斯泰遗物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双牛皮靴子,这双靴子竟是托尔斯泰晚年自己缝制的!剪开牛皮需要怎样的手劲儿?拿起锥子,皮绳,连缀起一块块牛皮,需要怎样的工夫和耐性?他竟然放下未完成的长篇巨制,一锥锥,一线线把这个靴子缝制成功了。我不知道他这个靴子预兆着什么,是不是预兆着他虽然在这间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不断地写作,但

37、他的心灵却属于远方?1910年10月28日凌晨三点,托尔斯泰穿着自己的牛皮靴子,叫醒了他的医生马科维茨基一起走出了他的庄园。11月20日,他在旅途中受了凉,感染了肺炎,在一个叫作阿斯塔波沃的小车站与世长辞了,不知道他是在等车,还是等谁?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的灵魂,随着那远去的呼啸的火车,走远了。这次拜访图拉庄园,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像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的人,这样伟大的作家,他的墓地在林中一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上。十平方米的墓地,不但没有雕塑石刻,连块简简单单的墓碑都没有。整个墓长不过一米,高不过半米,用黑褐色的泥土堆起来,长满了青草。当然,从全世界,专门来看这块墓地的,来看托尔斯泰长眠的地方的人,络绎不

38、绝。在这块墓地前面站着,心里有点酸酸的,你根本不可能听到他的呼吸,感觉到他的声音,什么也感觉不到,就感觉到青草的味道和黑土的味道,青草每年都会重新长起来,秋天都会凋零,到春天又长起来。一连几天,我都茫然若失。是呀,我宁愿相信,老托尔斯泰穿上他自己缝制的皮靴,走远了,从一个他喜欢描写的小火车站,到另一个小火车站(选自天津文学,有删改)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均为托尔斯泰的代表作。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托尔斯泰笔下描述了许多惊心动魄、光怪陆离、浪漫沧桑的贵族生活,但他自己的晚年生活状况却很不如意。B文章第段,描述托尔斯泰图拉庄园阳光明媚和园地荒寂空荡的环境

39、,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C文章多次使用了问句,如“需要怎样的工夫和耐性?”等,这些问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D文章语言生动,描述细腻,结构严谨,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与爱戴之情。解析:选AA项,“但他自己的晚年生活状况却很不如意”无中生有。2.文章第段,作者叙述托尔斯泰晚年自己缝制牛皮靴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考虑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内容上,写出了托尔斯泰的生活;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参考答案:交代托尔斯泰生活的简朴与普通;与托尔斯泰紧张的写作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文章的主题;为下文以及文章末尾情感的变化做铺垫。3文章最后一段说“一连几天,我都

40、茫然若失”,作者为什么会“茫然若失”?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答: 解析:作者是满怀着崇敬之情去拜访托尔斯泰庄园的,但到了庄园之后的所见所想,却让作者的心情很茫然。解答此题要先找出作者所见所想的信息,如“看到的是一片荒郊野林”“空荡荡”“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时住的房子只有十平方米”“在一个叫作阿斯塔波沃的小车站与世长辞了”“十平方米的墓地”等,再结合这些信息,加以概括作答。参考答案:一位世界级文学大师生前的庄园,如今却是一片荒郊野林,空空荡荡,只有马儿在这里啃草;作家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竟是在十平方米的简陋小屋子里完成的;作家晚年穿着自己缝制的牛皮靴子,在一个小车站与世长辞;这样一位

41、伟大的作家的墓地只有十平方米,不但没有雕塑石刻,连块墓碑都没有。考点三概括内容要点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是近几年高考中考查的热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主要有三大题型:概括段(层)意、概括主旨和概括特定指向信息。其中概括特定指向信息是考查重点,但特定指向信息的概括离不开对段(层)意和主旨的把握,离不开对文章结构思路的把握。概括段(层)意,是对文章某段或某几段的段意进行概括。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概括某段段意,二是概括多段落的层意。概括主旨,是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作总体的把握,包括分析作者对某件

42、事的感悟、观点态度、情感倾向等。概括特定指向信息,是对“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的概括。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试典题题型悟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米的恩典甘典江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

43、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上世纪八十年代,

44、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

45、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槃,见证过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联想到米的“远亲”麦子。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