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答案_第1页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答案_第2页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答案_第3页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答案_第4页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章 微生物概述一、1.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群存在于自然界中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它们具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容易变异等特点。2. 病原微生物 少数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二、 A型题 1.B 2.C 3.A X 型题 ABC三、 微生物是一群存在于自然界中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它们具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容易变异等特点。 微生物种类繁多

2、,根据其结构、组成等差异,可分为三大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 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能通过滤菌器,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增殖,如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仅有原始核,无核膜和核仁,缺乏完整的细胞器,如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等。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真菌。第二章 细菌概述 一、1. 芽孢 芽孢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芽孢壁厚,不易着色,需经特殊染色后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芽胞是细菌抵抗不良环境形成的休眠状态。当环境条

3、件适宜时,芽孢又可发育成菌体。2. 正常菌群 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细菌,这些细菌通常对人体无害,故称为正常菌群。3. 菌群失调 指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发生较大的变化。严重的菌群失调可使机体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菌群失调症。4. 灭菌 指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灭菌比消毒要求高,杀灭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通常用物理方法灭菌。5. 医院感染 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

4、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二、A型题1. C2. B3. B4. D5. B6. C7. B8. E9. E10. DB型题1. E2.D3.A1.B2.E3.DX型题1.ABCD2.AE3.ABD4.ABCDE5.ACE三、1.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 较坚韧 较疏松厚度 厚,2080nm 薄,1015nm肽聚糖 含量多,占胞壁干重50%80% 少,占胞壁干重10%20%磷壁酸 有 无外膜无有青霉素作用 敏感 不敏感2.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受环境、微生物种类、消毒剂浓度等因素影响。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各种消毒剂的理化性质不同对微生物的作用效果也

5、不同。如戊二醛对细菌繁殖体和芽孢都有作用,但表面活性剂只对细菌繁殖体有效。一般消毒剂浓度越大,作用时间越长,消毒效果也越好。但乙醇消毒作用以70%75%为最好,因为高浓度乙醇可使菌体蛋白表面迅速凝固,影响乙醇继续进入菌体内发挥作用;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同一消毒剂对不同细菌的杀菌效果不同,例如一般消毒剂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要比对其他细菌繁殖体的作用差,70%乙醇可杀死一般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灭芽孢,必须根据消毒对象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此外,微生物的数量越大,所需消毒剂的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环境因素:环境中的有机物对细菌有保护作用,可降低消毒剂的杀菌效力,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消毒皮肤及器械时,必须

6、先清洁干净再消毒。对有机物含量较多的痰、粪便等消毒时,应选用受有机物影响小的消毒剂,如含氯石灰、生石灰,酚类化合物等。此外,消毒剂的消毒效果还受温度、酸碱度、穿透力等因素影响。3. 医院内感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感染对象为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但主要是住院患者;感染发生地点必须在医院内;感染发生的时间界限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不久发生的感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条件致病菌,感染源以内源性感染为主,传染性较弱;传播途径以接触为主,如侵入性治疗技术;病原体较难确定,且常产生耐药性,故治疗较为困难。4. 外毒素 内毒素来源 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存在部位 由活菌分泌,少数菌体崩解后释

7、出 细胞壁成分,菌裂解后释出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稳定性 不耐热,608030min被破坏 耐热,160 24h破坏免疫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弱,甲醛处理不能形成类毒素 甲醛处理后脱毒形成类毒素 毒性作用 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较弱,各种菌的毒性反应大致相似引起发 毒害作用,引起特殊临床症状 热、白细胞变化、微循环障碍、休克、 DIC5. 全身感染指感染发生后,病原菌及其毒素向全身扩散所引起的全身症状。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菌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称为菌血症。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毒血症:病原菌在入侵的局部组织生长繁殖,细菌不入血

8、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人血流,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称为毒血症。如白喉、破伤风等;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白细胞增多、皮肤和黏膜淤斑、肝脾大等,称为败血症。如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细菌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多种器官,引起新的化脓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肾脓肿等。第3章 免疫学基础一、1. 抗原(Ag) 是指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2. 异嗜性抗原 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异嗜性抗原,由Forssman首先

9、发现,故也称为Forssman抗原。3. 抗体(Ab) 是由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浆细胞所分泌,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4.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5. 细胞免疫是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通过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效应T细胞来发挥免疫效应。6. 体液免疫是B细胞所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通过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抗体来发挥免疫效应。7.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为固有免疫或天然免疫,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8. 特异性免疫又称适应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指机体后天接触某

10、种特定的抗原所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能力。9. 补体(Complement,C)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动物体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二、1. 免疫防御 免疫稳定 免疫监视 2. 免疫原性 抗原性3. IgG、IgA、IgM、IgD、IgE4. 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5. 12天 高 长 IgG6. 屏障结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分子7. 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补体调节蛋白8. 经典途径、旁路途经和MBL途径三、1. D2. B3. A4. C5. A6. B7. B8. A9.C10.C11.A12.B13.B14.A15.EB型题1.E2.C3.B4.A5.B

11、6.C7.C8.B9.E10.C11.AX型题1.ABC2.AC3.AC4.ABCE四、1.(1)异物性: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种族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如病原微生物类抗原对于人属强免疫原。相同物种不同个体间由于遗传背景的差异,组织细胞结构也有所不同,当此类物质进入另一个体,也可引起免疫反应,成为抗原,如ABO血型抗原等。(2)理化性状: .分子大小与化学组成。抗原分子量越大、结构越复杂者,其免疫原性越强。此外,抗原物质必须有复杂的化学组成。如含有大量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酪氨酸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强。而明胶类蛋白质抗原,虽然分子量也可达10kD,但其化学组成以非芳香族

12、直链氨基酸为主,结构相对简单,易在体内降解为低分子物质,因此其免疫原性较弱。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分子构象是指抗原分子中某些特殊化学基团的三维结构,它是决定抗原分子与相应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相互结合的关键,分子构象与受体之间的空间构形越吻合,免疫原性越强。易接近性指这些特殊的化学基团与相应淋巴细胞抗原受体能接触的程度。若此基团位于分子表面,则易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结合,免疫原性强;若此基团位于分子内部,则不易与相应受体结合,免疫原性弱。此外,抗原的免疫原性与抗原的物理性状、进入机体的免疫方式以及机体的遗传因素、健康状态等有关。2. 免疫球蛋白单体分子是“Y”字形的四肽链分子,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H

13、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L链)连接而成的对称结构。其中重链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轻链由约2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免疫球蛋白并非简单的直线肽链结构,其肽链反复折叠,高度盘绕,形成具有特定免疫功能的高度复杂的立体空间结构域,其中和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的主要有可变区、恒定区、铰链区等。(1) 可变区(V区):与抗原表位空间结构高度互补,是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位点。(2)恒定区(C区):其中重链的恒定区从氨基端向羧基端排列分别称为CH1、CH2、CH3,分别具有不同功能。(3)铰链区:重链CH1和CH2之间有一段富含脯氨酸的结构域,呈伸展状态,具有高度柔曲性,能改变两个“Y”形臂之间的折叠角

14、度,有利于两臂同时结合两个不同部位的抗原表位。3.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基础,包括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1)免疫器官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T、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场所。(2)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及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能够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性抗体或效应性T细胞,发挥免疫学效应,故T、B淋巴细胞又称免疫活性细胞。NK细胞表面无抗原受体的表达

15、,无需识别抗原表位即可直接发挥杀伤效应。也可发挥免疫监视作用,杀伤肿瘤细胞,及时清除肿瘤。抗原提呈细胞(APC)在T细胞执行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T细胞应答的启动者。(3)免疫分子涉及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多种参与免疫应答的生物活性物质。它们既在免疫应答的中间环节中相互调节、互相作用,又是清除抗原异物的效应分子,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 免疫应答过程复杂,通常人为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1).感应阶段该阶段涉及APC提呈抗原及T、B细胞抗原受体识别抗原两个步骤。(2)2.反应阶段 指T、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的阶段。(3)效应阶段免疫

16、应答最终产生的效应性抗体和效应性T细胞发挥体液免疫效应及细胞免疫效应,清除抗原异物。5.(1)募集和迁移:病原体感染组织局部,组织局部释放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其中,炎症介质可扩张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内皮间隙增大;某些细胞因子具有趋化功能,可促使吞噬细胞定向迁移。在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共同作用下,吞噬细胞从其他组织部位或血液中被募集并迁移到感染局部。(2)捕获和摄取:较大的病原体颗粒如细胞、细菌等,吞噬细胞可通过细胞突起,形成微丝或伪足,将其捕获后吞噬入胞内,形成吞噬体;小的病原体颗粒如病毒、异种蛋白分子等,吞噬细胞可通过胞膜向内凹陷,形成吞噬小泡,将其饮入到胞内。 (3)消化和降解

17、:吞噬细胞可通过氧依赖途径及氧非依赖途径对摄取到胞内的病原体进行消化降解。氧非依赖途径是指吞噬小泡与细胞内的溶酶体融合,溶酶体将H+离子、溶酶体酶释放到吞噬体内,在酸性环境及酶的催化作用下对病原体进行的非氧化性降解;氧依赖途径指在吞噬病原体的同时,吞噬细胞活化后合成的H2O2、NO等强氧化性物质对病原体进行的氧化性降解。此外,吞噬细胞合成的H+、溶酶体酶、H2O2、NO等还可直接释放到胞外,降解杀伤胞外病原微生物。6. 溶菌、溶细胞作用:补体激活后产生的终末产物MAC可融合靶细胞细胞膜,形成跨膜通道,靶细胞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溶解破裂。 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可与病原体结合形

18、成复合物,该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表面补体受体C3bR、C4bR识别而促进病原体的吞噬。 免疫黏附:红细胞、血小板表面的C3bR可黏附免疫复合物,帮助机体清除血液循环中病原体。 炎症介质作用:C3a、C5a等补体片段可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诱导其释放炎症介质,介导局部炎症反应。第4章 临床免疫一、1. 超敏反应指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产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2. 凝集反应 指颗粒性抗原(如细胞、细菌等)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结合,生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或凝集团块的反应。3. 免疫标记技术 是用荧光素、酶、放射性核素作为标记物标记抗原或抗体,再进行抗体或抗原检

19、测的技术。4. 细菌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失去毒性而保留其免疫原性,即为类毒素。二、1.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2. 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3.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 4. 荧光素、酶、放射性核素5. 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6. 死疫苗、活疫苗、类毒素三、A型题1.D2.B3.E4.D5.E6.D7.A8.E9.EB型题1.A2.D3.C4.B5.D6.E7.EX型题1.ACE2.AE3.CDE4.ABDE四、1.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属于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分为致敏阶段、发敏阶段。 (1)致敏阶段 变应原初次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注射等途径进入机体,诱导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I

20、gE类抗体(即变应素)。IgE主要由呼吸道、胃肠道等处黏膜固有层浆细胞合成,这些部位通常是变应原容易入侵的部位,也是型超敏反应的好发部位。(2)发敏阶段 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两个以上IgE分子结合,导致靶细胞膜表面IgE FcR聚集并发生构型改变,即受体交联。IgE FcR的聚集交联可活化靶细胞,并促使其释放胞内储存的介质如组胺、激肽原酶等,同时活化的靶细胞开始合成和释放新的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这些介质表现出一系列生物学活性效应,如平滑肌收缩、痉挛;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黏膜腺体分泌增加;炎症细胞局部聚集等。若呼吸道平滑肌痉挛可引起

21、呼吸困难;胃肠道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可引起腹痛、腹泻;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可引起组织水肿等临床症状。2.ABO血型不符引起的输血反应属于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是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以及NK细胞的共同作用下引起的细胞破裂溶解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发生机制: ( 1)引起型超敏反应的常见抗原 引起型超敏反应的抗原主要有:同种异性抗原。如ABO血型抗原,在血型不符的输血时可引起输血反应;HLA抗原,在组织器官移植时,可引起排斥反应。异嗜性抗原。如溶血链球菌与人的肾小球基底膜、心瓣膜存在共同的抗原表位,其抗体可与机体自身成分发生交叉

22、反应。改变的自身抗原。感染、药物或理化因素可改变自身抗原性质,诱导自身免疫应答。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外来抗原或药物半抗原可黏附结合到自身细胞表面,使自身细胞成为靶细胞。 (2)效应组分介导靶细胞溶解 特异性抗体或体内的天然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通过抗体Fc段发挥效应,介导靶细胞溶解。其溶解细胞机制包括:激活补体溶解细胞;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发挥调理作用;激活NK细胞,发挥ADCC效应,杀伤靶细胞。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反应的特性也即抗原抗体检测的基本原理。一定条件下,抗原与其特异性抗体可在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生成抗原抗体复合体,呈现出肉眼可见的现象。故可用已知抗原测定未知抗体或用

23、已知抗体测定未知抗原。 抗原和抗体进行反应,出现肉眼可见现象的过程通常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温度、pH值、电解质等。适当电解质的存在可中和蛋白质基团的极性而使抗原抗体复合体容易凝集;合适的温度可保证分子运动速度及抗原抗体的生物学活性,加快反应的进行;pH偏高或偏低可影响抗原抗体的理化性状,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此外抗原和抗体的比例关系也是最终能否产生现象的关键因素。4. 死疫苗 活疫苗制剂 灭活的病原体 弱毒或无毒的活体病原体接种剂量及次数 量大,23次 量小,多为1次免疫效果 较差,624个月 较好,35年稳定性 稳定,易保存 不稳定,难保存(4冰箱保存数周)常用疫苗 霍乱、伤寒、百日咳、 卡介苗

24、、腮腺炎、麻疹、 流行性脑膜炎、狂犬病、 脊髓灰质炎、水痘等疫苗 甲型肝炎等5.人工主动免疫是通过给机体输入疫苗等抗原物质,诱导机体主动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方法。人工主动免疫常用制剂包括死疫苗、活疫苗、类毒素等。人工主动免疫的输入物质是抗原,其进入机体后需经一定的时间才能使机体产生效应性抗体或淋巴细胞,产生免疫效果较慢,一般应用于传染病的预防。但输入的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主动免疫能力,故免疫效果维持较长,通常可维持数月至数年。人工被动免疫是将抗体等制剂输入机体,使机体迅速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方法。人工被动免疫常用的制剂有抗毒素血清、人免疫球蛋白制剂、细胞因子等。 人工被动免疫输入的效应物质主要是

25、抗体,输入机体后可立即产生免疫效果,因此人工被动免疫主要应用于传染病的治疗和紧急预防。输入的抗体在体内很快代谢,故其免疫效果维持时间短(23周)。第5章 常见病原菌一、1.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抗O实验)测定病人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含量,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活动性风湿热患者血清中抗O抗体效价在1400以上。2.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以辅助诊断伤寒与副伤寒。一般是伤寒沙门菌O凝集效价180时,才有诊断价值。二、A型题1.2.C3.A4.E5.A6.A7.B8.A9.B10.E11

26、.C12.C13.BB型题1.E2.B3.A4.A5.C6.A7.D8.D9.BX型题1.ABCDE2.ABCD3.ABCDE4.AC5.ACD6.CDE7.ACD三、1. 最主要的区别是葡萄球菌具有凝固酶,葡萄球菌感染易于局限化和形成血栓。链球菌具有链道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使其感染易于在组织中扩散。2. 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毒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落毒素。所致疾病 有侵袭性和毒素性两种类型:(1)侵袭性疾病:通过多种途径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局部感染:有毛囊炎、疖、痈、甲沟炎、脸腺炎、脓肿及蜂窝织炎等,内脏器官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脓胸、

27、中耳炎、脑膜炎等。(2)毒素性疾病: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 A群链球菌又称化脓性链球菌,有较强的侵袭力,并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脂磷酸壁、M蛋白、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血素、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所致疾病:(1)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链球菌所致疾病中90%由A群链球菌引起,感染源为病人或带菌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及皮肤伤口传播,引起人类疾病,大致可分化脓性,中毒性和超敏反应性三类。B群链球菌:能引起牛乳房炎,也能感染人类,尤其是新生儿,引起败血症、脑膜炎、肺炎等死亡率极高,且可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痴呆、脑积水等。 D群链球菌正常寄居于皮肤、

28、上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引起的感染有尿路感染、化脓性腹部感染、败血症及心内膜炎。(2)草绿色链球菌:该菌是寄居在人体口腔、上呼吸道、消化道、女性生殖道的正常菌群。当拔牙或摘除扁桃体时,细菌可侵入血流,若心瓣膜有病损,可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此外,其中的变异链球菌与龋齿的发生有密切关系。4. 肠道外感染:大肠埃希菌在肠道内一般不致病,若移位侵入肠外组织器官,可引起肠外化脓性感染,以泌尿系统感染为主,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炎。也可引起腹膜炎、胆囊炎、老年人败血症及新生儿脑膜炎等。5. 伤寒、副伤寒根据病程取标本,第1周取静脉血;第13周取骨髓;第2周起取粪便和尿液。食物中毒取吐泻物和可疑

29、食物。败血症取血液。6. 本菌由伤口侵入人体,其感染的重要条件是伤口的厌氧微环境:窄而深的伤口;有泥土或异物污染;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同时伴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等,均易造成厌氧微环境,利于细菌芽孢出芽、繁殖,本菌仅在局部繁殖,细菌不入血流,其致病有赖于所产生的毒素。7. 结核菌素试验 是应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的一种IV型超敏反应。 (1)结核菌素试剂:有旧结核素(OT)和纯蛋白衍生物(PPD)两种,目前都用后者。(2)试验方法:受试者前臂掌侧皮内注射含5单位的PPD液0.1ml,4872小时后观察红肿硬结直径。(3)结果及意义: 1)阴性反应:无硬结或直径小于5mm

30、。表示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在感染初期(48周内)严重结核病患者或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亦可呈阴性反应。 2)阳性反应:直径大于5mm。表示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一定免疫力。 3)强阳性反应:直径大于15mm,表示体内可能有活动性结核感染,应追查病灶。 4)应用:用于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和免疫效果的测定;婴幼儿结核病的辅助诊断;测定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状态;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第6章 病毒概述一、1. 病毒(virus)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型(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2.包涵体指病毒感染细胞后,在胞浆

31、或核内可出现具有一定形状、特殊染色性的块状结构。它由病毒颗粒或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是细胞被病毒感染的标志。3.4. 垂直传播:指病毒经胎盘或产道由母体传播给胎儿的方式,如HIV、风疹病毒。5. 有些病毒可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数月至数十年,但不一定持续繁殖和持续引起症状,宿主因长期携带病毒而成为重要传染源。6. 干扰素(IFN)是在病毒或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下,由宿主细胞产生的一组具有高度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二、1. 核心、衣壳、包膜2. 吸附和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3. 水平传播、垂直传播、经皮肤传播、经呼吸道、消化道的黏膜传播、性传播、直接入血4. 直接损害宿主细胞、引起免疫病理

32、损伤和遗传物质改变5. 细胞培养法、动物接种、鸡胚接种6. 病毒、预防三、A型题1.E2.A3.B4.D5.E6.BB型题1.B2.EX型题1.AC2.AD3.ABC4、 简答题1.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由核心和衣壳构成,称核衣壳。 (1)病毒的核心:病毒的内部结构,主要由一种核酸(RNA或DNA)组成,病毒核酸即病毒基因组,它携带着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决定着病毒的形态、复制、遗传变异和传染性等特性。有些病毒的核心还有少量的功能蛋白,如逆转录酶、DNA聚合酶等。病毒的基因序列必须被易感宿主细胞所解码,方可被识别、转录并翻译出多种病毒蛋白并复制出子代病毒基因组。由于病毒的基因组很少,所编码的蛋白质种

33、类有限,因此,它们常通过重叠基因和mRNA的剪接方式最大化地利用自己的核苷酸编码能力,并利用宿主细胞的酶系统、原材料、能量来完成复制。 (2)病毒的衣壳是保卫在核心外的蛋白质结构。衣壳的功能有:保护病毒核酸免受酶或其他理化因素(紫外线、放射线等)的破坏。衣壳蛋白可与宿主细胞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介导病毒穿入细胞。这种特异性结合决定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亲嗜性。如肝炎病毒对肝细胞的亲嗜性。具有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 (3)病毒的包膜为脂蛋白双层膜结构,既含有来源于宿主细胞的脂类成分,又含有病毒编码的糖蛋白,后者镶嵌成钉状突起,称刺突。包膜的功能:保护核衣壳;与病毒的吸附、亲嗜性有关;病

34、毒糖蛋白具有免疫原性。2. (1)隐性感染:指病毒侵入细胞内不能大量繁殖,不出现临床症状。此类感染可使机体获得抗某种病毒的免疫力,但因无症状,易被漏诊或误诊。又因患者可向体外排病毒而成为重要传染源。 (2)显性感染:指病毒在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明显临床症状。感染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的。有些病毒潜伏期短,起病急、重,引起急性感染。有些病毒可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数月至数十年,但不一定持续繁殖和持续引起症状,宿主因长期携带病毒而成为重要传染源。这种持续感染可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也可引发自身免疫病,且与肿瘤发生相关。3.接种病毒疫苗使机体产生自动免疫,是预防和控制病毒性疾病的有效措施。常用的有减毒

35、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另外,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亚单位疫苗、多肽疫苗也在应用、研制中。由于病毒必须进入细胞内复制方显示其活性,因此阻断病毒复制周期及病毒编码的特定基因产物是设计开发抗病毒药物的热点。目前主要有核苷类药物,如无环鸟苷、丙氧鸟苷用于治疗疱疹病毒,叠氮胸苷(AZT)用于HIV感染者。另外干扰素或干扰素诱生剂以及细胞因子等生物制剂和一批中草药如板蓝根、大青叶等也因能抑制病毒复制而广泛用于病毒感染治疗。一些免疫制剂,如单克隆抗体、治疗性疫苗即用于某些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乙肝病毒、狂犬病毒及HIV的治疗);同时也可用于预防。第7章 常见病毒一、1. 抗原漂移(antigenic dr

36、ift):指由基因组发生突变导致抗原的小幅度变异,不产生新的亚型,属于量变,没有质的变化。2.抗原转变:指编码抗原的基因组重排引起的变异幅度大时,产生新的亚型,这种变异为质的改变,往往引起流感的世界大流行。二、1. 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2. 柯氏3. 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4. 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5. 急性甲型肝炎、慢性6. 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7. 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8.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37、、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HIV9. 隐性感染、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减毒活疫苗(小儿麻痹糖丸)10. 蚊媒、虱媒和蚤媒11.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人疱疹病毒6型三、A型题1.A2.C3.C4.D5.B6.E7.D8.C9.E10.B11.BX型题1.E2.ABDE3.D4.ABCD5.C6.B7.E8.A9.D四、1.甲型流感病毒的HA或NA抗原变异频繁,迄今已经历过多次重大变异。抗原性变异是流感病毒最突出的特性,也是流感防治中困难所在。流感病毒的变异是一个连续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抗原变异有两种形式:变异幅度小,属量

38、的变异,仅引起中小性流行,称抗原漂移。由于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异,变异幅度大,属质的变异,多引起大流行甚至发生世界大流行,称抗原转变。2. 严格筛选供血人员。严格消毒医疗器械、病人的排泄物,隔离病人,防止医源性传播。加强育龄妇女HBsAg的监测,阻断母婴传播。经常开展人群普查,以加强对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检出及治疗。对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儿童等,用HBsAg血源疫苗、基因工程疫苗进行特异性自动免疫。目前,HBsAg多肽疫苗、HBV核酸疫苗也在研制中。用含高效价HbsAb的免疫球蛋白(HBIG),对易感者进行紧急预防和阻断母婴传播。3.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与相应抗体(HBsAb)

39、;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与相应抗体(HBc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与相应抗体HBeAb。HbsAg阳性表示HBV的急性或慢性感染或病毒携带者,血液具有传染性;HbeAg阳性表示HBV感染早期,病毒在复制和血液具有传染性,持续养性表示转为慢性;抗HbcIgM出现早,消失快,有早期诊断价值。抗HBcIgG在血中持续时间长,常见于急性患者恢复期、慢性感染或曾经感染过HBV的血清中。抗HbcIgM阳性表示HBV感染早期,血液具有传染性;抗HBcIgG高效价表示HBV的现症感染,低效价代表HBV既往感染。4.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患者和HIV带毒者。主要传播途径有三种:通过同

40、性或异性间的性行为;输入带有HIV的血液或血制品、静脉药瘾者共用污染的注射器、器官移植、人工授精、血透析等;母婴垂直传播。控制本病最佳途径是预防。其主要措施是: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认识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及其严重危害性(12月1日为艾滋病防治日)。杜绝吸毒、性滥交,阻断母婴传播。建立监测机构,加强国际检疫。加强对血制品的HIV检测与管理,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消毒医疗器械,推广一次性注射器,防止医源性感染。5. 流行性乙脑病毒主要在我国南方、华北、东北地区的夏秋季节由三带喙库蚊传播引起乙型脑炎,自然界中病毒在蚊-动物(家畜或禽类)间传播。人被蚊叮咬时引起感染,多表现为隐形或轻型感染,少数引起中枢神经

41、系统症状,出现高热、头痛惊厥、昏迷等。病后可获得稳定持久免疫。防治原则:用灭活或减毒活疫苗对10岁以下儿童进行接种;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疫区幼猪接种疫苗,杜绝传染源。6.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疾病水痘和带状疱疹 EB病毒所致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 Burkitt淋巴瘤和EBV相关性淋巴瘤以及鼻咽癌 人巨细胞病毒所致疾病巨细胞包涵体病 与人类感染相关的疱疹病毒还包括人类疱疹病毒6型、7型和8型。人疱疹病毒6型在人群中的感染十分普遍。HHV-6原发感染后多无症状,少数可引起幼儿皮疹或婴儿玫瑰疹。此外,感染可导致中书省经系统症状,包括癫痫、脑膜炎和大脑炎等。HHV-6很少引起成人原发

42、感染。HHV-7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疱疹病毒,HHV-7主要潜伏在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唾液腺中,人与人的密切接触可传播该病毒,唾液传播是其主要途径。人疱疹病毒8型(HHV-8)主要存在于艾滋病卡波济肉瘤组织和艾滋病患者淋巴瘤组织中。HHV-8与卡波济肉瘤的发生、血管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及一些增生性皮肤疾病的发病有关。 其中EB病毒和人疱疹病毒8型与肿瘤的发生有关。第8章 其他微生物一、1.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群无细胞壁、高度多形性、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2.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生物性状大多与细菌相似,如

43、呈微小球杆状或杆状、革兰阴性、有细胞壁、二分裂繁殖、含两种核酸等。3. 螺旋体(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介于细菌与原虫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4. 真菌(fungus)是一种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善的细胞器,细胞壁主要由几丁质组成,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二、1. 飞沫、原发性非典型肺炎2. 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3. 人虱、流行性斑疹伤寒4. 钩端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疏螺旋体属5. 芽生孢子、厚膜孢子、关节孢子三、 A型题1.C2.D3.B4.D5.A6.B7.A8.A9.E10.E11.D12.E13.BB型题1.D

44、2.E3.B4.AX型题1.ABCE2.ABC3.AD4.ABC四、1. 当衣原体进入易感细胞后,原体开始发育成为始体,后者又发育成子代原体,最后,成熟子代原体从细胞中释放,再感染新的易感细胞,开始新的发育周期。有些衣原体在感染细胞内可形成包涵体。衣原体广泛寄生在人类、鸟及哺乳动物的体内,仅少数致病,如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有三个亚种:沙眼生物亚种:经眼眼或眼手眼传播,引起沙眼;婴儿通过产道感染,引起包涵体结膜炎,但不形成血管翳和瘢痕;也可经性接触传播引起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出现尿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常引起男性腹股沟淋巴结化脓性淋巴结炎和慢

45、性淋巴肉芽肿;女性会阴、肛门和直肠炎症、形成肠瘘管或狭窄。鼠亚种:小鼠为其自然宿主。肺炎衣原体主要引起青少年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咽炎、心包炎、心肌炎等。其慢性感染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有关。 支原体是污染细胞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支原体在其中并不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但可诱导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的产生,从而干扰病毒的复制,降低病毒产量。支原体分布十分广泛,在哺乳动物,禽类体内及土壤、污水中均可存在,多为共生性,少数可致病。对人致病的主要有肺炎支原体,它经飞沫传播,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病理变化以质性肺炎为主。溶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性接触或母婴传播可引起泌

46、尿生殖系统感染、流产和不育症。 螺旋体所致疾病主要涉及性传播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动物感染钩体后呈带菌状态。钩端螺旋体在其肾中繁殖,并不断随尿排出,污染水源和土壤。人接触疫水或疫土,经皮肤被感染。钩端螺旋体也可垂直感染胎儿引起流产。钩体病早期主要表现寒热、全身酸痛、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重者可有肝、肾或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出现黄疸、肝肾功能不全、肺大出血、胃肠出血及脑膜炎,以肺大出血最为凶险,常导致死亡。梅毒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引起的梅毒是重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人是唯一传染源,通过性接触传播引起获得性梅毒,经胎盘垂直传播引起

47、先天性梅毒。先天性梅毒可致胎儿全身感染,引起流产、早产、死胎或出生后出现锯齿形牙、鞍鼻、间质性角膜炎和先天性耳聋等特殊体征。真菌出能引起人和动植物致病。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引起菌群失调,应用激素、抗癌药等导致免疫力低下,致使条件致病真菌感染增加,应予注意。皮肤癣真菌主要引起癣病,申克孢子真菌引起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新型隐球菌主要引起肺或脑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白色念珠菌引起皮肤感染、内脏感染,如鹅口疮、阴道炎、肺炎、肾盂肾炎、脑膜炎,黄曲霉菌可引起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2. 细菌和真菌都具有细胞结构,属于细胞型生物,在它们的细胞结构中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但却存在诸多不同,具体表现在

48、:一是细胞壁的成分不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而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二是细胞质中的细胞器组成不同:细菌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而真菌除具有核糖体外,还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中心体等多种细胞器。三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真菌具有。四是细菌没有染色体,其DNA分子单独存在;真菌细胞核中的DNA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染色体(染色质)。第9章 人体寄生虫概述1. 寄生生活 两种不同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如某些低等动物,长期或暂时地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取得营养和生存条件,并给对方造成损害的生活方式,称为寄生生活。寄生虫 过寄生生活的低等动物称为寄生

49、虫。寄生虫分为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前者如蛔虫,后者如蚊、蜱。生活史 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及所需环境条件,称为寄生虫生活史。感染阶段 寄生虫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除需要有适宜的宿主和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外,还必须达到一定的发育阶段,才具有能够侵入宿主并在宿主体内继续发育繁殖的能力,此发育阶段成为寄生虫的感染阶段。2. 寄生虫病在一个地区造成流行,除受一定因素的影响外,还需要具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 指寄生虫感染的人或动物,包括寄生虫患者、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传播途径 指寄生虫感染阶段侵入机体的过程。寄生虫通过一定的方式侵入人体,称为传播方式。易感人群 指某种对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

50、下的人群。一般而言,人群对寄生虫均易感染,而一些特定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和非主流行区的人群进入流行区后均为易感人群。 流行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社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自然因素:包括温度、降水量、地理环境、光照等。生物因素:生物种群的存在与分布对寄生虫病的流行有重要影响。社会因素:包括社会体制、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流行特点:地方性,寄生虫病的流行具有明显区域性,如日本血吸虫流行区域与钉螺的地理分布一致。.季节性,寄生虫病的流行有明显季节性。如疟原流行季节与蚊活动季节消长一致。自然疫源性,有些寄生虫病可在人或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称人、兽共

51、患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有的寄生虫病在人迹罕见的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在脊椎动物之间传播,当人进入该地区后,可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传播给人,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流行的地区,称自然疫源地。第十章 医学蠕虫1. (1).幼虫的致病性:幼虫钻入肠壁,经肝、肺移行,在移行过程中,发育、脱皮、释放变应原物质,引起人体变态反应。最常见受损的器官是肺脏,由于变态反应、机械性损伤、出血、水肿和细胞侵润等原因而导致蛔蚴性肺炎。患者可有发热、咳嗽、哮喘、痰中带血及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表现。 (2)成虫的致病性: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以肠内半消化食物为食,掠夺营养,损伤肠黏膜,引起宿主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

52、泻或便秘、间歇性脐周疼痛等。儿童重度感染,可出现营养不良、发育障碍等。虫体的分泌物、代谢物可使患者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及烦躁、夜间磨牙等神经系统症状。2. 钩虫的致病主要引起贫血,其原因是:钩虫咬附肠壁,以血液为食;头腺分泌抗凝血物质,使咬附部位血液不断渗透出;虫体频繁更换吸血部位,造成多伤口渗血。由于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不断丢失,导致缺铁性贫血。患者表现为皮肤蜡黄,黏膜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促等。3. 鞭虫生活史简单。成虫寄生于人体回盲部、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段。虫体前端钻入肠黏膜,以血液和组织液为食。雌、雄交配后,雌虫产卵,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潮湿的

53、泥土中,经35周发育为感染性虫卵,感染性虫卵被人误食,在小肠内孵出幼虫,钻入肠黏膜,约经10天发育,移行至回盲部发育为成虫。从误食感染性虫卵到发育为成虫约需13个月,成虫寿命为35年。 致病性:虫体前端钻入肠黏膜、黏膜下层或肌层,可致肠黏膜充血、水肿或出血。轻度感染者多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者有慢性腹泻、腹痛,贫血等表现。4. 雌虫在肛门周围产卵,刺激肛门及会阴部皮肤引起瘙痒,抓破后易引起感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失眠、夜惊、夜间磨牙及食欲减退等症状。若蛲虫误入女性阴道、尿道等处,可引起阴道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和尿道炎等。 虫卵的检查:晨起床前用透明胶纸法在肛门周围粘起虫卵,检出率高。如为阴性

54、,应连续检查23天。 成虫的检查:患者入睡13小时后观察肛门有无成虫爬出。为白色线头状可活动,即为产卵的雌虫。5. 丝虫病主要由成虫引起,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感染程度,重复感染情况、丝虫侵犯的部位及继发感染等。发病过程可分为两期: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幼虫及成虫的分泌物、代谢物及死亡虫体的分解产物等均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过敏反应和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及丹毒样皮炎等,多见于下肢。淋巴管炎特征为离心性红线,俗称“流火”。淋巴结炎表现为局部淋巴结红肿压痛。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毛细淋巴管时,局部出现弥漫性红肿,有压痛和灼热感,称丹毒样皮炎,多见于小腿中下部。班氏丝虫还可引起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患者在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常伴有畏寒、发热,称丝虫热。慢性期阻塞性病变:急性炎症反复发作,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使管腔变窄或阻塞,以死亡虫体和微丝蚴为中心形成的肉芽肿也可导致淋巴管栓塞,使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淋巴管曲张及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由于阻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乳糜腹水、乳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