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备考方案.ppt_第1页
中考语文备考方案.ppt_第2页
中考语文备考方案.ppt_第3页
中考语文备考方案.ppt_第4页
中考语文备考方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狠抓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 明确基础知识考点的范围,始终以考试说明作为复习指南. 对于中考中的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这一块力争考满分. 2.重点搞好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复习。 要以课本为典型示例,教给学生阅读的要领和方法,以着力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和应试答题能力.重视文言文的阅读训练,重点要求学生能默写一些重要的名段,名句,懂得文言实,虚词的释义,翻译句子和能了解其主要内容及其写法.,3.对于作文的复习要以抓学生的思维训练为中心,要把作文的分解训练和综合训练结合起来,每周都要布置专题作文让学生训练,并要加强作文的指导和讲评工作,特别要做好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开放性作文的强化训练. 4.强化

2、集体备课。备课组坚持每周至少集体备课一次,讨论一周的复习安排,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坚持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5.要求每位教师深入研究中考说明并根据自已的理解出一份中考模拟试卷,这样才能使在自己的教学中目的明确,更有实效.,复习前提:精讲课文 初三上半学期把九年级教材精讲完。 8月到10月中旬,讲完九上课本。10月中旬到1月底讲完九下课本。本着精讲精练,以点带面的原则。 进入复习: 第一轮复习: 课本为主,按册复习。 2月中旬到4月中旬为止,着重于从课本入手,依标扣本,在字,词,句,篇中夯实基础,特别是古诗词和文言文全面铺开。按照“知识点梳理重难点强调练习题巩固做错题强化”的步骤进行

3、,采用文言文与现代文穿插、阅读与写作穿插、识记与理解穿插、知识与能力穿插的方法进行复习,以提高语文复习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写作训练与指导贯穿整个复习过程。,第二轮复习: 专项训练,强化重点。 4月中旬到5月中旬为止,应该进入专题复习阶段,即根据考试说明和中考命题规律,打破学科原有顺序,将知识结构分门分类地进行整理并强化训练。 按照“相关知识整合相关练习强化相关错题点评”的步骤分类进行,努力做到“ 四多 ”即:多做中考题,多点评几种题型,多总结答题技巧,多见识中考范文,查漏补缺,更注重现代文和综合性学习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中考得分意识。,第三轮复习: 综合训练,把握整体。 5月中旬到中考为止,这

4、一轮复习重在模拟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多做中考模拟题,整体把握试卷的题量,安排好做题时间,可帮助同学们在完成专题复习后,检测学习的成效,同时又能起到进行中考实战的演习,提高应试能力的作用。 最后一周是自由复习。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学习的特点,在老师指导下,每天做点中等题、写一篇小文章培养手感和良好心理,为决胜中考做好充足的准备。,复习中注意的几个问题,1、利用好课堂,力求课堂上民主高效,使学生复习有效果、有收获、能力迅速提升。 2、研究中考试题,把握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每个人都成为研究型教师,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3、复习期间,求精不求快。我们要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做到不留漏洞。,行之有效的教

5、学方法,文言文阅读部分,使用古文积累本,了解中考说明考查要求:,1.识记作家、朝代、代表作。(记文常) 2.理解词义和句意。(解词句) 3.划分朗读节奏。 (划节奏) 4.欣赏词语和句子。 (赏语言) 5.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知内容 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悟情感) 6.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明写法),(4)解释实词、虚词的含义。 以课下注释中的单个词为主,多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指的内容。 重视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不断辨别和积累。 (5)文言句子的翻译。 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

6、句式的翻译;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 这些题一般不是自由发挥题,尽量按照新教参,加以整理。牢牢记住每段的段意,每课的中心,注意每课的课后题。 (7)文章内容、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的欣赏与评价。 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某一点谈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能力角度上说,是考鉴赏评价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一、说明文阅读,1.概括概括选

7、文(或选文中某一段)的说明对象,或给文章拟个标题。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或某一段的段意。 应对策略: (1)说明对象: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2)给文章拟标题,要体现简明、新颖、概括的原则。一般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3)说明内容应是一句话,以句子的形式出现,往往在开头、结尾。 (4)段意概括:先找中心句;不要用疑问代词;没有中心句要摘要联合,结合标点认真提炼。,2.提炼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应对策略: (1)下定义,要用“什么是一种什么”的句式。 (2)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一般从原文中找,但需要把零散的意思归纳到一个完整的大句子中。 3.筛选常用的疑问词如:“有哪些

8、”“为什么”“哪几个方面”等。 对策是:找准原段,分析句意,把握句间关系。若是总分关系则用总写句,标点十分重要,一般一句介绍一个意思。,4.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 说明方法的作用:(1)举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了(2)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3)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地说明了(4)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加特点);(5)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指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6)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注意:书写要认真准确。 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把这种方法和要说明对象的特征结合起来,,5.顺序

9、考查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情况复杂些,需要注意具体形式的细分,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八种形式:(1)由抽象(概括)到具体的顺序;(2)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3)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4)由浅入深的顺序;(5)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6)由表及里的顺序;(7)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8)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6.结构分析文章(段)结构的特点,考查题型如:分析语段层次,分析某句、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说明文在结构上的表现形式有(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2)并列式,几个段落并列存在;(3)程序式,说明的是生产过程。 一般分

10、析结构方面的作用,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说明,如“总领全文”“引(领)起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等。,7.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8语言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调换,或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体会。 应对技巧:先要答不能,然后再说明:这个词的本义;在这个句子里起的作用;去掉后变成了什么,与客观实际不符;所以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9.开放性试题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学生对选文阅读后的感受、

11、启发、体会。 具体的题型如: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应对技巧: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高频考点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2.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3.筛选并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4.理解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领会科技作品中说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6.把握说明文文体特点。,二、议论文阅读,1.论点准确摘取或概括中心论点。 (1)中心论点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不

12、运用修辞和疑问词。 (2)找准论点:一看题目(题目即论点);二看开头(开宗明义、开门见山);三看结尾(归纳全文,篇末揭示中心);四找正文中关于论题、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或找提示性词语(“总之”、“所以”等)。 (3)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分论点是用来证明分论点的。,2.结构划分议论文的结构、层次。 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大体分为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是什么)分析问题(本论为什么)解决问题(结论怎么办)。在论证过程中,有几种常见的形式:(1)并列式。(2)对照式。(3)层进式。(4)总分式。,3.论证方法辨析论证方法,理解其作用。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

13、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观点。 道理论证:充分有力地论证观点。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观点。 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证观点。 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要找全。 其中对比论证是一种综合的论证方法,可以包括事实的对比、道理的对比以及有相反效果的比喻句的对比。,4.分析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答这类题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 作用:(1)对论点的作用:阐述或论证论点。(2)有它以后的效果:使论证更严密。 5.指代“这些方面”、“这种情况”“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14、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离他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6.仿写仿照所给出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 (1)看句式;(2)看修辞; (3)看字数;(4)看意义。 7.拓展补写能证明文中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谈自己的观点看法等。 (1)补充事实论据:要求真实典型新鲜充分,概括叙述(谁+事+结果),紧扣论点。 (2)补充道理论据:包括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和诗文名句,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引用要完整准确。 (3)请您就本文论点谈一点看法:为什么说?是不是真的?,高频考点 1.理解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 2.筛选并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 3

15、.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 4.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 5.区分简单议论文中的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标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三、记叙文阅读,(三)题型预测与应对技巧: 解释词语的语境义:答题技巧是:先解词的本意;再答语境中含义。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常用的词有:“这里指”。 2.层次结构划分段落或层次。 一是要善于发现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弄清人物的关系。三是明白事件的全过程,弄清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提炼筛选主要信息。 记叙文的结构层次一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行文

16、线索,记叙的顺序和层次,过渡和衔接,伏笔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3.题目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 (2)语意双关;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文章线索;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 (7)吸引读者、新颖; (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4.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 应对技巧:概括语段:主要的方法有:1)摘中心句。2)摘要归纳。3) 并列的,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4)段末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层层深入,摘取最后的归纳的意思。 形成: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景、感受)。 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

17、“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概括中心:(1)分析文章标题;(2)分析文章的结尾;(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的感情(精神、品质)”。,5.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应对技巧: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与主旨的关系。 (1)结构上作用: 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在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 (2)内容上作用: 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环境背景;在中间或结尾常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6.理解探究探求

18、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 (1)可以把自己比作对方,具有对方的性格和经历,设身处地感受; (2)可结合人物性格、生活经历和作者感情倾向推知; (3)可根据上文预设的伏笔、铺垫和上下情节的衔接去领悟。 (4)补充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心理,注意与上下文的贯通一致。,7.提炼理解并能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 (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 (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8.赏析语言能欣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分辨清楚所选语句或短语的表面含义,然后把握它的真实内涵, (2)结合修辞知识来分析语句、体味语句的情味和含义。 (3)联系词语的色彩,分析其感情色彩的变化。 (4)结合上下文,联系人物的性格或文章的主旨分析,考虑该词语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起了怎样的作用。,9.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使读者对事物变化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情感;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环境描写: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