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 三) 即事感怀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2、熟练运用即事感怀诗的解题步骤。重点: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难点:熟练运用即事感怀诗的解题步骤。即事感怀诗(怀亲、思乡、送友、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鉴赏技巧:第一步: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怀的事第二步: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引出观点例: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所即之事送友人所感之情惜别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
2、地用“浮云” “落日”作比, “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 “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一、赠别诗鉴赏的一点技巧:1、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2、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李白送友人 中的“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采用比喻, “白云”、 “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恰到好处之妙。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
3、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 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 也就是最有情趣、 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 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 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
4、节描写。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 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 千年不衰?还有, 课本里柳永 雨铃霖 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 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 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 他们一句话也没说, 已经到
5、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 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5、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这一点也很重要。先看一下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的最后一句就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互藏其宅”,可谓“妙合无垠”, 且富有创新。 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赠别诗练习: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送人归东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
6、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 旧址属今武汉市) ,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的理解和评价。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 友人心志高远, 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
7、分)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 分 )(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4 分)答: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2 分)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 景色优美, 越觉离别的难堪。 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 (答出反衬 2 分,答出“乐景写哀”2 分)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
8、洛阳道,此会在何年。(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 分);.(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 分)答:( 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二、 思乡怀人类诗歌的鉴赏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 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
9、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 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鉴赏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鉴赏提示: “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
10、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答案: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 不是不想回家, 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练习:1、广东 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春日登楼怀归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沈思忽自惊。注:此诗约作于980 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 ,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请联系
11、全诗进行分析。解析:所即之事怀归所感之情思乡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 这是作者离开家乡, 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 ,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
12、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 分)(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 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 分)答:( 1)a 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 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 2 分,每点1 分)( 2)角度举例: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
13、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角度选对2 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 分)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秋夜怀吴中陆游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巴酒不能消客
14、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1)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 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 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 相比之下, 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在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2) 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答: (1) 一是用“柳”音谐“留”,明写留恋吴中;一是用“灞桥”暗指京都,暗示朝廷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2) 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为国尽力的愿望。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 分)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
15、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 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 760 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4 分)答:( 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 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 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 “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 “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
16、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甘草子柳永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景象:原因:(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答: (1) 秋暮、衰荷、乱雨、冷月“无侣”(或“单栖”)(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6、阅
17、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 分)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 叫炼字; 使思想出众, 句意警人, 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 3 分)答: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 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 分,共 3 分)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
18、动人。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 将情景融为一体, 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 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 分,共 3 分)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
19、,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答:( 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抒发了思乡之情。 萧萧寒声, 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 儿童夜捉促织, 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 萧萧寒声, 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 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 勾起童年回忆, 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 相互映衬, 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动静结合。萧萧
20、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评分标准:第(1)( 2)两题各 5 分,内容 3 分,语言 2 分。其中第( 1)题答出某种“感情”,第(2)题答出某种“表现手法”,各给1 分,有分析各给2 分。本题只要答出“答案示例”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 分)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21、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 分 )(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4 分)答: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2 分)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 景色优美, 越觉离别的难堪。 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 (答出反衬 2 分,答出“乐景写哀”2 分)三、 喻理诗鉴赏要诀中华诗词一般都以抒情为主,写景、叙事为辅,而在诗词中阐明道理往往遭人非议,宋人严羽就认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十分错误的。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也曾指出:“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 似也不尽然 ”,同时他还指出: “议论须带
22、情韵以行”。其实,沈德潜的看法还不够完整, 诗词中的说理也不全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 有的诗人通过描写景物以喻理, 如白居易的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有的诗人通过抒情来说理 ,如王勃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当然, 也可以通过议论来说理,只是诗词中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来表达的 ,如杜甫的 “葵藿倾太阳, 物性固莫夺 ”。判断一首诗或一联诗是否喻有道理,所喻又是何理, 与判断咏物诗词是否有寄托差不多,都要潜心思索,仔细分析,切不可穿凿附会。 而使用辩证法来分析, 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下面就介绍一些说理诗词鉴赏的要诀,以期提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要学会判断一首或一联说
23、理诗是否是诗。先看一下理学家邵雍的“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这两句诗, 理学家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阐述了在阳气初动之时万物尚未萌发。很明显, 这是理语, 而不是诗语, 因为他所写的既无形象, 也无感情, 没有诗味, 没有诗趣。再看一下苏轼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先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再以西施为喻,写出西湖的神韵,趣味盎然, 富有美感,能给读者以艺术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一种美学的原理事物各呈面貌, 各有其审美价值,可以说是善状眼前之景,妙托物外之理。诗中所阐明的道理绝不是概念的,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绎,
24、而是通过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说出来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因此是真正的诗。我们可用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出一道题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题曰: “这两首绝句主要有哪三个特色?试结合原诗作深入而简要的分析。 ”解答前要做这样的思考:诗中说理是溶理于诗,使理富有诗味,具有理趣。这两首绝句正是凭借具体形象来说明道理的,理由形出,理不离形,故能发人深省,使读者能获得艺术形象美的享受。然后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一是通俗自然,达到出神入化的境
25、界,能获得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二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富有形象思维,读来意趣盎然,耐人品味。三是富有理趣。”其次要懂得诗中喻理常用的几种方法。这一问题在开篇中已经提及,再做点扼要的说明:鉴赏任何一类诗词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对,答起题来弄不好就会砸锅,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下面就分条加以阐述:1.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诗人在创作之初本不想说理,只想描绘景象, 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可不经意间却产生一箭双雕的绝妙效果。还以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为例,全诗曰: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
26、萋满别情。”一看题目就知道,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人对草的描绘的初衷是表达别情,不经意间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使人联想到生命存在的哲理 生生不息,无穷无尽。据说,这首诗是白居易初到长安时献给当时大诗人顾况的,顾况大为赞赏,为之改变态度。究其因,正是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一联诗的嗟赏,而忘了诗中颈联犯了合掌之忌。我们可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出一道题: “颈联是千古传颂不衰的名句,它富有哲理,请作较深入的分析,并说说今天人们又能赋予它什么样的新
27、意义?解答前应作如斯考虑:诗词的哲理和意义大多从景物的描写中表现出来, 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也有不少景语不但有情还含哲理。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 “沉舟之畔,千帆竞发;枯树前头,万木争荣。世界上一切都在向前发展,新陈代谢总是要继续下去的。新的意义是说明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2.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前文已经说到过 “诗主性情 ”,而在抒情中蕴含理趣,确实可以令读者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许多千古传诵不衰的名句, 有不少都是情中含理的。先结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具体阐述一下这一问题,诗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
28、沾巾。”很明显,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而深厚的友情。尤其是颈联,在抒情中蕴含着 “只要是知己朋友,哪怕远隔万水千山,感情也不会变成淡薄,依然还和住在一起时一样 ”的深刻哲理,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气象壮阔,诗味隽永,独标高格,而成千古名句。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柳永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秦观的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用苏轼水调歌头 中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这几句词本是诗人聊以自我宽慰的,但其中富有理趣,请做较深入的分析。 ”审题时
29、应首先考虑到“阴晴圆缺 ”有象征意义,然后再考虑富有何种哲理,才能作出以下正确的回答:“诗人用变换不拘的宇宙规律说明人间悲欢离合是自古已然的事实,揭示了人世间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一普遍规律。”3.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表达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议论显得比较隐晦。先以苏轼的 题西林壁 为例,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 “庐山 ”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
30、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还有更隐晦的,如张安道的汉兴歌风台 (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辞。才如信越犹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方回的 瀛奎律髓 中说它的议论 “不着色相 ”,便是这首绝句议论的特色,诗人写得很含蓄,只是说像韩信、彭越这样一代天才大将都被你刘邦杀了,你还想要什么猛士呢?诗人说的虽然只是刘邦一人,但历史上有几个帝王不是像刘邦一样,爱惜人才只是挂在嘴巴上,而骨子里却是残害人才, 只求保住自己的帝位呢?这就是历史的规律,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才长演不衰的悲剧!我们可用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
31、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来出道题来加深认识,题曰:“这首绝句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议论富有哲理,试对其所蕴含的哲理做简要的分析。”解答前应想到这两句诗已经将诗情与哲理完全融合在一起,至于比喻手法的运用, 那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而后便可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眼光短浅的人是不可能在人才尚未崭露头角前就发现之,反而因为 不识 而扼杀之,揭示出人才被扼杀的一种规律。”其三是要学会 “想诗 ”。 富有理趣的诗句,有的是其本身固有的,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来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的原意较少而后人赋予更多层次的哲理,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的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如杜荀鹤的小松 。所以,要揭示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非要好好想一想不可。司马光早在九百多年前就在续诗话中指出:“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本段即以此为据来阐述。其实, “想诗 ”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想诗 ”中, “思而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