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无锡制造业发展概况及前景展望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品、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按我国现行统计的划分,制造业包含工业中扣除“采掘业”、“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后的所有行业,共计30个大类、172个中类、544个小类。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制造业,以美国、日本和德国最为发达。在制造业中,美、日、德、英国又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各自形成了23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成为世界的龙头。中国制造业正在国际上重新崛起,2003年增加值达43824亿元,占世界的9,居世界第4位。制造业去年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DP)比重超过1/3,占全国工业的4/5;上缴税金占国家税收总额和财政收入的1/3以上;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全部从业人员的12,占工业从业人员的90。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最亮点。去年以占全国1的面积、55的人口,创造了1/5的GDP、1/3的进出口,吸引了近1/2的外资。其中江苏是闻名全国的制造业大省,无锡是蜚声全国的工业名城,制造业实力较强,在全省、全市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江苏、无锡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上篇江苏制造业现状及前景江苏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沿海和沿江的结合处,拥有7400万人口,呈现的特点为人多耕地少;江苏历来注重实业,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制造业相对发达,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配套完整、开放度较高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省工业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在制造业支撑和带动下,全省GDP总量在2000年、2001年、2002年连续跨越8000亿元、9000亿元、10000亿元的基础上,2003年完成124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增幅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68亿元,增幅与上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67823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45627亿元,增长117。一、二、三产增加值比例变为89545366。二产中工业完成增加值59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在21世纪头20年,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仍然主要依靠工业经济拉动,依托制造业的有力支撑。一、江苏制造业的发展现状21总量规模持续扩张19782003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倍,年均增幅14,其中1990年以来年均增幅超过15。2003年,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478亿元,占全省GDP的44,占全省工业的92,占全国制造业的125,占全球制造业的1。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下同)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6206亿元,增长227。江苏制造业经济总量列广东之后,居全国第二位;在制造业30个行业中,有6个行业产值居全国之首。2支柱产业优势明显2003年,江苏制造业八个主要行业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四强行列。机械、纺织、石化、医药行业位居第一,电子信息行业位居第二,建材行业位居第三,轻工、冶金行业位居第四。八个行业实现总产值1738483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9632;实现销售收入1778719亿元,占全省工业销售收入的9899。春兰、扬子石化、跃进汽车等前50强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9367亿元,超过全省制造业销售收入的1/4,有39家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合资企业南京熊猫爱立信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增长646;利润45亿元,增长628。总投资212亿美元的外商独资企业镇江“金东纸业”,实现销售、利润分别为738亿元、86亿元,同比增长212、385。3产业层次有所提高从产业构成分析,江苏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重工业近年来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增加值已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35,增长速度为272,比轻工业快10个百分点,历史形成的以轻纺工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机械、石化、汽车等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冶金、建材等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来越突出。其中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达26067亿元,成为江苏制造业第一大行业(见表11)。表11江苏主要工业行业生产及投资情况产值位次行业规模以上现价产值(亿元)增速()占工业比重()全社会投资(亿元,内为位次)占工业比重()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260667616144244343872纺织业183561198102355581126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662042589226998296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340359668195524695通用设备制造业1173813196514565552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110632606283581030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978392215496849348金属制品业7553533442110627399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61818252347584112710专业设备制造业532942633010604838工业1804821000281327100说明31、以上数据均指2003年度,出自江苏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一文。2、经过多年积累和1998年以来扩大内需政策的支持,依托于消费结构升级,立足于市场内生机制,江苏工业加工程度不断深化,产品附加价值不断提高,以重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加速增长为特征的制造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成为当前江苏工业经济进入新增长平台和整体经济进入新增长时期的重要标志。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引自人民日报2004年4月28日24版4企业效益稳定提升江苏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864个(其中大中型企业1418个),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79694亿元,比上年增长33;产品销售率979,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4769亿元,增长315,其中利润7891亿元,增长441;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1439,提高124个百分点。5企业结构“三足鼎立”2003年全省124518亿元GDP中,国有集体经济占49,私营个体经济占305,外资经济占205。现在正在加速发展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努力形成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各类资本相互融合,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展的格局。6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江苏8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8个出口加工区,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先导和示范作用。200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超1000亿美元,实际接受外来投资158亿美元,居全国第一,其中64的到账外资,60的进出口,564的出口集中在重点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是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建园10年来累计接受外资68亿美元,吸引了46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去年进出口总额1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倍,其中总投资10亿美元的“和舰科技”项目引来大批内外资配套企业。2003年,江苏制造业制成品出口额约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0;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24。外商投资制造业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20,增加值占34。电子和服装行业的外向度最高,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到80和40,外销比重均接近50。全球500强企业中有170多家落户江苏。7区域经济梯度发展2003年,全省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有所增强,但区域不平衡性仍然突出,而且呈现扩大化趋势。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4、189、20,占全省工业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13、157、13。苏南的增速明显领先,比重进一步提升,现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苏中、苏北的增速相对滞后,所占比重有所下降,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少数市县尚处于工业化初期。二、江苏制造业发展前景目前,江苏正在加快建设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沿陇海线加工产业带。到2010年,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优势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相配4套的国内最大、全球重要的国际性制造业基地。(一)预期发展目标1突破万亿元总量规模全省制造业增加值超过12000亿元,年均增长14,占全国的15,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比重达到165。2实现“54”产业倍增重点建设“54”产业,其中机械、石化、纺织、冶金、食品5个产业销售收入实现倍增,电子信息、汽车、医药、环保4个产业销售收入实现双倍增。“54”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7000亿元。3形成“三横两纵”产业布局基本形成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的“三横”和沿苏北运河、沿海的“两纵”产业布局,“三横两纵”占全省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0。4培育555个大企业集团培育5个年营业收入超500亿元、50个超100亿元、500个超10亿元的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555个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省制造业的35以上。5创建60个技术开发中心创建10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50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开发中心,全面提升行业技术开发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制造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0和35以上。6提高制造业外向经济水平20042010年,全省制造业利用外资累计达到800亿美元。世界500强在江苏投资企业超过200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超过50户;产品外销比重达到40;打造一批世界知名品牌。表12江苏制造业增加值预测目标及其在全省经济结构中的位置年份199520032010国内生产总值/亿元515512451826000第二产业27156782314600工业24685954713200增加值(亿元)制造业2232547812100第一产业1848950第二产业527545560工业479478508采掘业140808制造业43344470电力、煤气、水生产供应业323030建筑业486652结构()第三产业3093663905二五个倍增产业目前江苏机械、石化、纺织产业总量规模位居全国第一,食品产业位居第三,冶金产业位居第四。到2010年,五个产业的销售收入将在2002年的基数上实现倍增。1机械产业机械加工目前是江苏规模最大的制造产业。到2010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000亿元,年均增长135,占全国的17。通过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逐步提高装备制造业的份额和水平,保持江苏机械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重点发展“五机一船”。一是工程机械。主要发展液压挖掘机、汽车起重机、大吨位装载机、大型高等级路面施工成套设备、混凝土机械、高空作业机械等产品。二是数控机床。主要发展加工中心、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数控精密锻压机床、数控电加工机床、数控切割机等产品。三是电气机械及器材。主要发展燃气轮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高压、超高压成套交流输变电设备和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智能型电器等产品。四是农业机械。主要发展技术含量高的联合收割机、轮式拖拉机、园林机械和农机配套产品。五是机械零部件。主要发展精密轴承、液压件、气动元件、精密模具、低压电器等关键基础零部件。六是船舶。推广应用先进的造船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国产化配套能力,缩短造船周期。主要发展大型散装货船、大型油轮、大型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海洋石油开发配套船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船舶。2石化产业江苏石化产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到2010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4500亿元,年均增长13,占全国总量的17。通过开发利用“绿色化工”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建成全球重要的石化产业密集区。重点发展以烯烃和芳烃为代表的大石化产品、以合成树脂为代表的合成材料、以农药为代表的农用化学品。加快建设“三区二带”。一是沿江重点发展宁镇扬、苏锡常、通泰地区三大化工产业集聚区。宁镇扬大石化产业区主要发展乙烯、芳烃、PTA、合成树脂等化工产品;苏锡常沿江精细化工产业区主要发展有机原料、农药、化工中间体、有机氟等;通泰化工产业区主要发展合成橡胶、有机硅、纳米化工新材料。二是加快发展沿东陇海线化工产业带和沿海化工产业带。沿东陇海线化工产业带以资源型化工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煤化工和盐化工产品。沿海化工产业带以海洋化工为主导,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中间体及卤素系列产品。3纺织产业江苏是我国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到2010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6500亿元,年均增长13,占全国的25。通过产业优化升级,纺织品出口比重提高到60,成为全球重要的纺织品生产供应基地之一。重点发展品牌服装、装饰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提高产品档次,打造知名品牌。6一是原料。积极研制生产高仿真、高强度、高模量、多功能、超细纤维等特色产品。加快天丝、聚乳酸纤维和碳纤维的开发,加强棉、麻、丝的改性研究,加速纺织原料的更新换代。二是面料。重点发展高档、高支、精梳纱线和高档坯布。积极开发防缩、防霉、阻燃、仿真、抗皱、抗静电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推广纳米、微波、超声波、远红外、生物酶等加工技术,提高面料的质量和档次。三是终端产品。品牌服装着重提高CAD、CAM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与设计开发水平,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品牌。装饰用纺织品以提高整体设计水平为重点,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的个性化家居配套装饰纺织品,进一步向系列化、配套化、功能化和艺术化方向发展。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发展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工业过滤材料、医用卫生材料、栽培基材等产业用纺织品。到2010年,化纤产量达到780万吨,印染布达到80亿米,服装生产达到30亿件,均居全国第一位;纺织行业50以上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获得相关的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纺机和配件的制造技术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冶金产业冶金是江苏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产业。到2010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200亿元,年均增长13,占全国的15。通过产业扩张和水平提升,重点企业集团进入全球冶金行业前20强。以沿江开发为契机,提高特钢在总量中的比重,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发展一批重点企业集团,全面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一是苏州地区。加快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汽车板、家电用板、管线用板、造船板、不锈钢板及优质高碳硬线等产品。二是无锡地区。加快发展轴承钢、弹簧钢、齿轮钢、油井管坯钢、大桥绳索、汽车轮胎钢帘线等特钢和金属产品。三是南京地区。加快发展造船板、管线板、桥梁板、压力容器板等高档宽幅专用板为主的中厚板及冷轧薄板等产品。到2010年,全省高档优质线材产量达到240万吨,特钢达到350万吨,高档金属制品达到150万吨,均居全国首位。有色金属加工材产量达到10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5食品产业食品加工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到2010年,江苏食品产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500亿元,年均增长15,占全国的10,居全国第二位,成为国际、国内市场美誉度较高的食品加工区。加快发展安全、营养、方便、功能和绿色食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绿色品牌”创建力度。一是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大力发展粮、油、肉、菜、奶五个系列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水产加工品,以苏北为重点,发展新型的农产品深加工产品群。二是方便和功能性食品。主要发展速冻、微波、保鲜、休闲、调味食品和中西式快餐食品等方便食品,积极开发符合营养、健康要求的定型包装和婴幼儿辅助添加剂等系列食品。三是传统特色食品。加快发展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特色传统食品,进一步提高7档次和集约化程度,集中优势,打响品牌,改进包装,增强竞争力。(三)四个双倍增产业江苏电子信息、汽车、医药、环保产业目前经济总量均居国内前列,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到2010年,四个产业的销售收入将在2002年基数上实现双倍增。1电子信息产业江苏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到2010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7000亿元,年均增长20,占全国18。通过快速集群发展,建成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计算机及配件、新型显示器件产量占全球总量的30。集中力量建设“七区五园”,提升沿沪宁线电子信息产业带。一是以苏州工业园、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无锡高新区、吴江高新区、昆山高新区、南京高新区、南京珠江路科技园为重点,形成计算机及配套产品、移动通讯设备及终端配套产品、新型显示器件、数字化视听产品、光通讯和卫星通讯产品、新型集成电路等产品群。二是加快建设南京、常州、无锡、苏州等五大软件园。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在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支撑软件的研究和开发上取得突破,促进构件的标准开发,提高软件产品的成熟度,形成软件生产和系统定制并举的产业格局。2汽车产业汽车是具有较强经济带动力的产业。到2010年,江苏汽车产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800亿元,年均增长18。依托国际汽车巨头和国内重点集团,扩大合资合作,做强骨干企业,抓好龙头产品,壮大产业规模。一是轿车。进一步扩大与跨国公司及国内大集团的合资合作,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加快新品开发步伐,抓紧发展中、高级轿车,尽快扩大规模,努力使主导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成为国内重要的轿车生产基地之一。二是客车。提升现有的制造优势,重点发展大型、安全、环保、舒适的公路客车、豪华旅游客车、低地板城市客车及底盘等,成为国内产品领先、规模最大的客车制造和出口基地。三是载货车。巩固轻型载货汽车优势,创造条件发展中重型卡车。四是汽车零部件。面向国际、国内配套和售后维修市场,提高关键件、高技术零部件的比重,增强模块化、系统化供货能力,建成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3医药产业医药产业是江苏成长性最好的产业之一。到2010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年均增长17,占全国的15,成为国内先进的新药开发和产业化基地。加快新药产业化步伐,逐步实现从“仿创结合”向自主开发的转变。一是集中力量建设“一谷六园”。加快建设南京“药谷”,建立和完善新药筛选、药效评价、安全评价、药物提取和合成等10个开放性新药研发平台。重点建设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泰州和连云港6个各具特色的省级医药产业园,在化学原料药生产、生物制药、现代中成药等方面8形成优势。二是加强技术开发和技术攻关。对缓释、控释、渗透泵和透皮吸收技术,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基因工程药物的规模生产和诊断用单克隆体制备技术进行攻关。运用最新科技成果研制新型眼科器械、无创微创手术器械、光机电一体化诊断器械、诊断生物芯片等。到2010年,重点建设23家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研制开发50种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新药,力争再引进100项医药产业外商投资项目,吸引23家海外研发中心落户江苏。4环保产业环保产业增长潜力很大。到2010年,江苏环保产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年均增长20,占全国的25,居全国第一位,成为国内先进的环保产业集聚区。以宜兴、苏州、常州三个国家级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及现有重点企业为载体,集中力量发展四类设备。一是水污染防治设备。重点发展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工厂预制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设备等。二是大气污染防治设备。重点发展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成套设备、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设备等。三是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重点发展垃圾焚烧以及收集、分选、填埋设备等。四是噪声处理和环境监测仪器仪表。重点发展消声减振设备和污染源排放监测设备,特别是废水、烟气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和成套设备、便携式监测仪器等,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经济性、智能化和精密度。此外,积极发展生物膜材料、微生物处理添加剂等环保材料和药剂。四“三横两纵”产业布局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布局,以沿江、沿沪宁线和沿东陇海线三条横贯东西的产业带为核心区,以沿海和沿苏北运河两条纵跨南北的产业带为配套区,形成“三横两纵”产业布局。1三条横轴线沿江、沿沪宁线和沿东陇海线是横贯江苏的三条经济大动脉。沿江的节点城市有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8个省辖市的4个城区、10个县级市和1个县;沿沪宁线的节点城市有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5个省辖市的5个城区和2个县级市;沿东陇海线的节点城市有徐州、连云港2个省辖市的2个城区、2个县级市和2个县。一是沿江。巩固和提高造船、造纸、医药、汽车等产业的现有优势,重点发展石化、冶金、环保等产业,形成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走廊,建成国内最大、全球重要的重化工产业基地。二是沿沪宁线。巩固和提高重大机械装备、纺织、建材、食品等产业的现有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环保、汽车等产业,推动传统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沿海和运河沿线转移,围绕中心城市,形成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点状布局,建成全球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9三是沿东陇海线。巩固和提高纺织、化工等产业的现有优势,重点发展食品、饮料、工程机械、医药、木业加工等产业,形成以加工业为主体的集群式布局,建成全国重要的加工产业基地。2两条纵轴线沿苏北运河和沿海是纵跨苏北、苏中的两条经济干线。沿苏北运河的节点城市有徐州、宿迁、淮安、扬州4个省辖市的4个城区、3个县级市和4个县;沿海的节点城市有南通、盐城、连云港3个省辖市的1个城区、4个县级市和6个县。一是沿苏北运河。巩固和提高冶金、木业加工等现有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纺织、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产业,形成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体的条状布局。二是沿海。巩固和提高纺织、汽车等产业的现有优势,重点发展海洋化工、海洋医药、海洋食品等产业,形成全省制造业发展的后发优势。3重点工业园区“54”产业倍增和“三横两纵”产业布局的形成,以各类工业园区为重要载体。在园区发展上,立足长远,突出特色,相对集中,节约土地,有序开发。在生态保护方面,因地制宜,加强整治,确保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下篇无锡制造业现状及前景一、无锡经济发展概况无锡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加工制造业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和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国家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和江苏省重点发展的特大型城市,现有442万多人口,4650平方公里土地(人均耕地面积仅06亩)。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90122亿元、财政收入26558亿元、工业增加值99274亿元、进出口总额1483亿美元,以占全国03的人口和005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62的GDP、122的财政收入、182的工业增加值和174的进出口总额。(一)优越的地理区位无锡地处江苏东南部,南濒太湖,北枕长江,东近上海,西近南京,位于苏锡常都市圈中间、长江三角洲几何中心和沿海经济开放带与长江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是沪宁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和交通枢纽。南北之间有京杭大运河、新长铁路穿越;东西之间有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铁路横贯。并有7条水运干线、9条公路干线、6条国内航线。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无锡经济从水、陆、空走向全国,通向世界。(二)悠久的历史沿革无锡自泰伯在梅村建城,距今已有3100年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以采锡冶炼业闻名于世。自明代起,已有陶瓷、缫丝、织布等近代工业,并借水利交通之便,成为全国有名的“米码头”,至清朝乾隆年间,又成了“布商云集,布行如列”的“布码头”。到了189510年,业勤纱厂等制造业的创办,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而载入史册。在近代中国,无锡还因民族工商业发达而以“小上海”称誉海内外。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锡抓住发展乡镇企业、开放型经济和私营个体经济三次机遇,又成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目前乡镇企业经济总量已占工业经济总量的70,三分天下有其二;“三资”企业经济总量已占工业经济总量的249,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个私经济总量已占工业经济总量的385,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共有70多个工业门类357万多家企业,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能生产万余种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并有近千种产品远销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67,销售收入达到320676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外贸出口总额7325亿元,增长424。(三)合理的产业结构近年来,无锡在建设特大型城市中,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二、三产发展较快,产业结构日趋合理。2002年全市实现GDP16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第二产业增长141,第三产业增长127。一、二、三产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例由上年的4552408调整为36549415。二产中工业增加值7965亿元,占全市GDP的497,其中制造业增加值约为775亿元,占全市GDP的484。2003年全市GDP达190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1、178和13,使一、二、三产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例又调整为35740。在一产中,粮食、油料、蚕茧总产量下降,茶叶、水果、肉类总产量增长,禽蛋、水产品总产量持平,非农行业增幅较大。在二产中,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99274亿元,增长183,占全市GDP的比重上升到519,其中制造业增加值96792,占全市GDP的507,占全部工业的975(见图1、图2)。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0028亿元,可比增长129。在三产中,商业流通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1亿元,增长154;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955亿元,增长144;餐饮业零售额802亿元,增长207;其他行业零售额1135亿元,增长164;贸易市场成交额7373亿元,增长311。邮电通讯业实现增加值4244亿元,增长17。房地产实现增加值7394亿元,增长161。旅游业接待国内游客220087万人次,增长176,总收入达18051亿元。图12003年无锡第一、二、三产业分布图22003年无锡工业构成11(四)无锡经济在全国主要城市的位置无锡经济在全国城市中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先后跻身于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投资环境40优之列。全市GDP总量2002年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第10位,2003年超过成都名列第9位;人均GDP2002年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第6位,2003年高于广州、宁波名列第4位;2002年GDP增量居全国第7位,2003年保持原位。2002年被国家有关研究机构和专家评为全国最具经济竞争力的城市之一,仅次于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厦门而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6位。2003年开放型经济主要指标在全国前20个重点城市排名,无锡进出口总额列第12位,出口额列第11位,合同利用外资列第4位,实际利用外资列第6位。据2003年中国城市信息化报告,无锡总分达12107分,居全国城市第六位。此外,无锡县级经济发达,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下辖的江阴市名列第一,宜兴市名列第八。2003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加绝对值、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全国十大工业城市数据比较中,名列上海、深圳、苏州、天津、广州、北京之后,杭州、宁波、青岛之前的第7位(见表21)。表21全国十大工业城市数据比较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排名比上年增加绝对值(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上海1034282126021924深圳507333215031924苏州497651315111593天津40496147261482广州40178358411785北京3677196504无锡32847378401574杭州31985188161682宁波2627496271684青岛25593104951321说明1上述数据均指2003年度。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包括7项指标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04年4月28日24版二、无锡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无锡制造业现有企业347万多家,总资产2007亿元,其中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3家、超过50亿元的12家、超过500万元的3300多家,中小企业占997;企业覆盖制造业中的29个行业大类(缺烟草加工业)、150个中类(拥有行业门类的89)和357个小类(拥有行业门类的74),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比较强的体系。12无锡制造业目前已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2003年轻工业增加值26058亿元,增长167;重工业增加值53268亿元,增长293。同时呈现“高加工度化”趋势,即由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向加工制造业为重心的结构发展。从制造业结构看,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占整个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42、240和418,机械、纺织等制造业仍是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2002年机械、纺织两大产业所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434,其中机械占22,纺织占214,分别为无锡制造业的第一、第二大产业(见表22)。2003年,机械业1478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96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301;完成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95;完成出口交货值107亿元,约占全市外贸出口总值的176;实现利润54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335左右。无锡机械业在全国全省始终保持行业内技术效益的领先地位,全市目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15个行业中机械业占6个,机电一体化和汽车产业已被确定为无锡重点发展的五大支柱制造产业之一。表22无锡制造业结构变动情况单位亿元(1990年不变价)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总产值比重总产值比重总产值比重总产值比重变动趋势全市32493100105791001616510022752100主要行业合计255587866758027171277379011728575971纺织业779123981879178263031627310561365减少2普通机械工业45591403818477420758128419513858减少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305709710667216387101419998879增大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388735543251312341763238761049增大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7463875797161187673518721823增大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61380483037851469290921436942增大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361036315600777448112704558增大8金属制品业12583874571432758246911899523增大9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业636196400837951943218083355增大1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598492551452148192985561244减少资料来源无锡统计年鉴,1991、1996、2001、2003(一)制造业在无锡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2003年,制造业增加值为96792亿元,占全市GDP的507,是无锡经济的主体;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975,是无锡工业经济的主体;制造业出口6958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95左右,是无锡外贸出口的主体;制造业上交税金14341亿元,占财政收入的54,是支撑无锡财政来源的主要渠道;制造业从业人员9976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数的989,占全部就业人数的448,是无锡实现就业的重要市场。(二)制造业在国内同行中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无锡制造业的总产值、增加值和销售产值分别名列江苏第二、全国第七位。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79326亿元,占江苏省1716,占全国18左右。制造业出13口占江苏省1238,占全国16左右。不仅总量规模在全国城市中具有领先地位,而且经济效益也在全国城市中位居前列。2002年,无锡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达到645万元,是全国劳动生产率的14倍;人均利润为143万元,位居江苏省第一,是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的141;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制造业增加值为772万元,是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的13倍。(三)制造业在同行竞争中具有较强优势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的占有率上,无锡制造业27个行业目前在全国领先的有15个,分别是纺织业(占全国同行业产品销售收入的178,下同)、服装制造业(占12)、印刷业(占2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29)、化学纤维制造业(占88)、塑料制品业(占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3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27)、金属制品业(占36)、普通机械制造业(占5)、专业设备制造业(占3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1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9)、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占1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占17)。另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企业群体。如以希捷(无锡)、华晶微电子、长电科技、无锡夏普、索尼(无锡)、无锡松下、小天鹅、博西威、TCL(无锡)、永中等为代表的电子企业群,以南汽(无锡)、厦门金龙(无锡)、神舟客车、威孚、博世(中国)、一汽锡柴、双良、住友(无锡)、洋马、约克、中科惠软等为代表的机电一体化及汽车企业群,以澄星、化工集团、柯达(无锡)、爱克发(无锡)、拜尔、罗地亚、东化、兴澄、联合钢铁、华西、申达、环宇、法尔胜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企业群等。2003年,小天鹅、希捷、一汽锡柴、威孚、海澜等50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超过40,资产占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40,外贸出口占全市的46。还有一大批在全国打得响的“拳头”产品。全市列入考核的279个主导产品中,已有173个知名商标,其中有“小天鹅”、“红豆”、“阳光”、“双良”4个全国驰名商标和71个省级著名商标,“银湖”等8个全国名牌产品和87个省名牌产品,居国内同等城市前列。此外有46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多年来始终在全国名列前茅。分别是阳光牌呢绒,小天鹅牌全自动洗衣机,锡字牌喷油泵、喷油器,飞雁牌钢丝、钢铰线、钢丝绳,九猫牌精纺呢绒,锡发牌EPS可发性聚苯乙烯,茶梅牌灯芯绒,水星牌链条炉排锅炉,银鱼牌纯棉横贡、精梳涤棉线绢,撒特利牌彩色高浓度复混肥,四方牌优质高碳钢、合金链条钢、热轧控冷盘条、真空脱气热轧轴承钢盘条,鹏鹞牌污水处理设备,锡机牌磨床,华晶牌集成电路,洛赛克牌奥美拉唑胶囊,KAIKAI牌橡胶保温材料,银鱼牌精陶餐茶具,江农牌多菌灵、江龙牌对硝基氯化苯,湖美牌工业锅炉,天爱牌干洗机,BULER牌MDDL、XK2磨粉机,MINERVA牌桑蚕丝纬编针织服装,开源牌高压并联电容器、自愈式低电压并联电容器,HAIDA牌船用橡胶密封条,环宇牌高效机械搅拌式薄膜蒸发器,奇枪牌WGQ型高压清洗机,金都牌YQ系列灶具,激扬牌CQJ型超效浅层汽浮净水器,三基牌振冲器,泉溪牌HF型回14转式固液分离机,汉光牌高效脱硫剂,精亚牌蜂窝式除尘机组,洋溢牌氧化沟转盘式曝气机可变微孔曝气机,锡药牌醒脑静注射液,华东牌可可粉系列,森洁牌压缩空气干燥器,宜高牌球冠形可张微孔曝气器,建仪牌压力试验机系列,华盛牌单螺杆塑料挤出机,澄星牌磷酸、磷酸氢钙,雪梅牌耐高温淀粉酶、糖化酶,双狮牌烟用聚丙稀过滤丝束,恒亨牌白炭黑,真正老陆稿荐牌熟食品,三凤图牌酱排骨,方圆牌紫砂陶器。2003年,279个主导产品增幅在15以上的有127个,占455。其中重点产品液晶显示器增长3214、集成电路增长706、塑料薄膜增长625、半导体分立器件增长527、计算机硬盘机增长403、合成纤维增长297、钢材增长296、工业锅炉增长266、钢丝绳增长232。(四)制造业在结构调整中形成新优势依据城市发展定位和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原则,无锡已经形成了3个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和19个重点开放园区,成为吸引外商与发展制造业的主要载体。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引进了6000多个国际制造业企业,其中24个超亿美元项目,有99家企业是世界500强企业中的53家投资兴办的,总投资2645亿美元,注册资本1225亿美元。住友、柯达、贝卡尔特等国际品牌的一流产品已在无锡制造,索尼、夏普、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在无锡拥有生产基地,总投资57亿元的威孚公司与德国博世公司6亿欧元的燃油喷射系统投资项目已开工,到2006年建成。同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四大门类为主的新兴现代制造业发展格局。围绕四大新兴制造业,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的产业化基地、科技园区和工程中心,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及产品。已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近400家,高新技术产品500多项。此外,形成了以威孚集团为主体的燃油电子喷射、以小天鹅集团为主体的智能化家用电器、以华润矽科、微电子科研中心等为主体的IC设计、以TCL数码科技(无锡)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数字化视听产品、以法尔胜集团为主体的光纤系列产品、以江苏鹏鹞集团为主体的新型环保设备、以山禾集团为主体的天然药物及新型中药、以江苏晶石集团为主体的药用系列氨基酸等八大制造业产业化基地,显示了制造业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巨大的后发性优势。另有7个国家级和部、省级重点试验室,6个部、省级科研中试基地,9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7个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这批科研力量为无锡开展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支撑。三、无锡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制造业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主导力量,是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全面体现。今后较长时期无锡的经济优势仍然主要表现在制造业,因此无锡策应全球生产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转移,提出了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主要战略构想。(一)制造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制造业总量规模目标。形成一批市场容量大、产业链长、经济规模大的大产业和15新产业。到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3左右,达到1140亿元;销售收入年均递增13左右,达到4720亿元。到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3左右,达到1480亿元左右;销售收入年均递增13左右,达到6130亿元左右。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3左右,达到2150亿元左右;销售收入年均递增13左右,达到8860亿元左右。制造业重点产业目标。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特征、五大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到2010年,五大制造业基地工业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8。制造业技术水平目标。形成高新技术和先进适应技术为共同支撑,产业水平不断提升的新态势。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8以上;技术进步贡献份额达55;工业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乡镇工业投入1240亿元。全市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到“十五”期末,全市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5000美元/人以上。制造业国际化水平目标。继续实施开放型发展战略,全方位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工业经济国际化进程。到2010年,工业到位注册外资年均增长20或高于工业增加值增幅7个百分点;出口总额递增20左右,机电产品出口占比重65左右以上;新增境外办企业50家。乡镇利用外资31亿美元,出口产品交货值686亿美元。制造业企业发展目标。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扩张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群体,构筑以“工业航母”为龙头,“专、精、特”中小企业为支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增强的企业组织新格局。到2010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或利税总额超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20家以上;超20亿元的村20个,超100亿元的乡镇20个。形成一大批与国际接轨的,能融入世界经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体。表23无锡制造业增加值预测目标及其在全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年份200320052010国内生产总值(亿元)190123404320工业99311402150增加值(亿元)制造业96811142105第一产业332第二产业575451工业519487497制造业507476487结构()第三产业404347(二)制造业空间布局战略根据无锡特大城市的总体规划,以国家、省和市重点开放园区为重点,形成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相互配套的四大制造业产业集聚带。沿江产业带。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沿江开发,突出发展新材料、石化、冶金、机械和储运等产业,把江阴开发区建成长江沿岸产业特色最鲜明、竞争力最强的产业带。16沿路产业带。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锡山经济开发区、惠山经济开发区为重点,依托现有工业、科技基础和交通集散优势,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带。以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为重点,突出发展环保、新材料等产业,建成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环保产业基地。环太湖产业带。以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蠡园经济开发区和太湖山水旅游区为重点,大力发展科研开发以及为制造业发展配套服务的旅游、教育、文化、体育产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带和风光带。(三)制造业重点产业发展战略根据世界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和目前无锡制造业的特点,重点建设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机电一体化及汽车产业、高档纺织及服装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五大基地。1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基地。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均增长28以上,产品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以上,占全市制造业销售收入的16以上,比2002年提高5个百分点,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以希捷(无锡)、华晶矽科、华晶上华、华晶微电子、长电科技、无锡夏普、索尼(无锡)、无锡松下、无锡日立麦克尔、无锡阿尔卑斯、开益喜、东芝(无锡)、新长江、小天鹅、博西威、TCL(无锡)、默洛尼(中国)、梅花、英飞凌(无锡)、永中、大为、中科惠软等大企业为主体,形成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硬磁盘生产基地,实现计算机硬盘驱动器占世界产量的45的规模;形成国内产业链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化产业管理考试的众多考点与试题及答案解析
- 爆破技术员试题及答案
- 提升光电工程师能力的试题及答案
- 药物临床试验设计与管理试题及答案
- 药物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与实施试题及答案
- 经典考法西医临床考试试题及答案
- 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案例试题及答案探索
- 药物受体作用基本知识试题及答案
- 网络设计师考试的思维训练试题及答案
- 如何在2024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中实现高效备考试题及答案
- JJG 365-2008电化学氧测定仪
- 期中模拟测试卷(试卷)-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2024年青海省电力交易员竞赛选拔考试题库(含答案)
- (高清版)TDT 1067-2021 不动产登记数据整合建库技术规范
- 民宿服务培训课件
- 公路养护安全意识培训
- 2025年4月自考00808商法押题及答案
- 铁路专用线设计规范(试行)(TB 10638-2019)
- ISO 45003-202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心理健康安全-社会心理风险管理指南(中文版)
- 三年级语文 写通知(全国一等奖)
- 2024年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