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_第1页
《某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_第2页
《某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_第3页
《某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_第4页
《某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质量手册版号第1版编写人员卜审定普批准人红受控状态受控发放编号批准日期2008年3月16日发布日期2008年3月16日生效日期2008年3月16日第1页共32页文件编号ZLSC0800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颁布日期2008年03月16日第1版第0次修订1目录批准页2修订页3第1章实验室概况章2章公正性声明第3章术语与缩略语第4章管理要求41组织42管理体系43文件控制44检测分包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6要求、标书和合同评审47申诉和投诉4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49记录410内部审核411管理审核第5章技术要求51人员52设施和环境条件53检测方法54设备和标准物质55量值溯源56抽样和样品处置57结果质量控制58结果报告第六章附件附件1检验能力一览表附件2程序文件目录附件3检测仪器设备一览表附件4检测人员一览表附件5内、外部组织机构框图附件6职能分配表附件7岗位职责/权限任职资格2附件8实验室布置图为了进一步规范本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和技术能力,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检测报告,实现本实验室确定的质量方针“检测公正科学、服务诚信规范、持续改进创新”,质量目标“建成国内(省内)先进的综合性建材专业质检机构”。,本实验室组织人员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结合本实验室实际情况,制订了质量手册(第1版)。质量手册(第1版)对本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做了全面的、系统的描述,是指导本实验室质量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是开展检测工作和日常工作的指南,是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本实验室全体员工有责任、有义务认真学习管理体系文件,执行文件的所有规定,做好本职工作,并在管理体系的实施中不断改进,完善文件内容,确保本实验室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以实现本实验室的质量目标。本手册现已批准,并予以发布,自2008年03月16日起实施。第3页共32页文件编号ZLSC0800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颁布日期2008年03月16日第1版第0次修订3修订序号对应的章、节、条号修订内容批准人批准日期11检测公司辨认4全称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地址济南市市中区阳光新路10号邮编250021电话(05318708888)12简介12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是经济南市工商局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介机构。本实验室是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下设立的。人员、设备、设施和环境统一于一个机构进行组织与管理。122本实验室成立于1971年,原名济南市建筑工程公司试验室,1991年被山东省建筑工程管理局评为建筑施工企业二级试验室。2001年5月更名为济南市建筑工程公司试验中心,同时评定为建筑施工企业一级试验室。2007年2月正式改制更名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本实验室共有员工1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2名,助理工程师2名,检测人员8名。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质量和建筑材料检测。本实验室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和对外通信联络设施,以及从事检测的仪器设备、设施。现有试验室面积450,其中办公场所面积150,检测面积300(恒温面积138),现有检测用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120台套,固定资产160万元。本实验室位于济南市区,没有粉尘、噪音、振动、电磁及有害气体的干扰。工作区域的照明、采暖通风符合规定要求。21质量方针本实验室质量方针是“方法科学准确、服务诚信规范、结论客观公正、持续改进创新”22质量目标本实验室质量目标是“一、坚持一流工作质量,一流服务质量,建设成为省内先进水平第5页共32页文件编号ZLSC0800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颁布日期2008年03月16日第1版第0次修订5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企业。二、维护和确保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量值的统一、数据的准确性,报告结论准确性100,其他差错率低于1。三、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方法科学准确、服务诚信规范、结论客观公正、持续改进创新”质量方针和“以顾客为中心,优质高效、方便简洁”的服务宗旨,使顾客满意率达到99。”。23保证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实现的主要措施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建立管理体系。在工作中,与检测有关的人员应熟悉与之有关的管理体系文件并严格贯彻和执行,以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为基本点开展各项工作。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检测实施细则等质量文件宣贯到所有与检测和标准活动有关的人员,设监督员,对其活动进行监督,并将执行情况纳入工作质量考核中。我检测公司严格遵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关注顾客的需求,满足顾客的一切合理要求;对所有的检测均持公正态度,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准确。试验室管理层为顾客提供检测服务质量的承诺A对所有顾客均持公正的态度。B不受任何对工作质量有不良影响的,包括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压力的影响,保证判断的独立性。C诚实守信,服务顾客,始终按照规定的方法和顾客的需要来进行检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D对发出的检验结果负责。31术语本手册采用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的术语。质量手册阐明一个组织的质量方针并描述其质量体系文件。规范阐明要求的文件。过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1组彼此相关的资源活动。量值一般由一个数乘以测量单位所标示的特定量的大小。6预防措施为防止潜在的不合格、缺陷或其他不希望情况发生,消除其原因所采取的措施。32缩略语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本实验室综合办公室综合办541组织合理的组织结构是保证试验室公正性、独立性和诚实性的基础,结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自身特点,本实验室制定了适合于从事检测工作的组织结构。411本实验室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是经济南市工商局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介机构(登记号为)。(本实验室是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经法人授权,能够独立承担第三方的公正检验,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账目和独立核算。)并对所以设备和设施具有独立调配使用、管理的权力。412本实验室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其注册地址为,固定的办公地址为,检验地址两个,检验地址(一),检验地址(一),可移动(或临时)的检验设施有;办公和检验场所具有对外通信联络设施,以及从事检测的仪器设备、设施条件。现有试验室面积450,第7页共32页文件编号ZLSC0800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颁布日期2008年03月16日第1版第0次修订7其中办公场所面积150,检测面积300(恒温面积138),现有检测用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120台套,固定资产160万元。413本实验室的管理体系以文件的方式规定覆盖所有的场所和开展的活动,特别是可移动(或临时)的检验设施均应受到管理体系的控制。本实验室管理体系覆盖了所有经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的产品(或项目)检测工作,所有经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的产品(或项目)详见附件检验能力一览表。414实验室的人力资源为了保证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本实验室配置了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各类检测人员,人员配置详见附件检验人员一览表;同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均具有所需的权力和资源用于履行包括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的职责。415保证公正性、独立性规定为保证检测工作的公正性、独立性和诚实性,本实验室不参与任何损害其判断独立性和检测诚信度的活动(如与检测有关的产品开发、产品买卖及技术咨询等),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本实验室的有关规定,自觉抵御来自商业、财务和行政领导对工作质量的不良影响。本实验室制定了保证公正性程序,以确保管理层和员工在工作时,不受任何对工作质量有不良影响的、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本实验室与检测有关的人员不得卷入与检测样品有关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工作,检测人员应秉公检测,实事求是,以数据为依据,作出独立公正的判断。对弄虚作假的,将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有违法行为的将追究其法律责任。416保密规定实验室及其检测人员对其在其检测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本实验室应按照保密程序做好相应的保密工作,以保护顾客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417组织机构4171本实验室管理体系设有经理(主任)、副经理(副主任)、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授权签字人、监督员各1名、内审员2名,设置经理办公室、综合办公室、材料检测室、室外项目检测室,明确规定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并用内部组织机构图(见附图一)表明了其相互关系。4172为了明确表示本实验室的隶属关系和外部关系和在母体单位中的地位,绘制了外部组织机构图(见附图二)。4173为了明确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在附件“管理体系要素职能分配表”中明确了管理人员、检测人员、内审员、监督员等有关人员各类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418人员任命本实验室管理人员(包括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内审员、监督员、室主任)均有任命文件,同时配备了各类检测人员和技术人员。(对于依法设置和授权的检测机构,其最高管理者有其上级部门任命)8419人员职责4191为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不断提高检测工作质量,在附件岗位职责/权限及任职资格中明确了管理人员、检测人员、内审员、监督员等有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并明确了各类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在工作中员工切实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权限。4192关键管理岗位的管理人员之间的代理规定,技术负责人不在时,由质量负责人代行其职;质量负责人不在时,由技术负责人代行其职。4110监督活动为保证本实验室检测工作质量能连续受到监督,本实验室设有名监督员,并制定了监督工作程序,对检测过程的现场和操作过程、关键环节、主要步骤进行监督,特别是对重要检测任务和正在培训的员工进行重点监督。4111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设技术负责人一名,全面负责本实验室技术工作和确保试验室运作质量所需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设质量负责人一名,负责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确保与质量有关的管理体系得到实施和遵循。4112指令性检测任务(依法设置和授权的检测机构)对于上级部门下达的指令性检测任务,由业务科和相关检测科室对该任务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以保证该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42管理体系为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履行承诺,实验室必须建立并有效实施管理体系;为满足本实验室管理检测活动的公正性和独立性需要,实现制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本实验室建立了一整套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并使体系有效运行,努力在运行中不断改进和完善。421文件化管理体系的概述本实验室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了适合于本实验室检测工作类型和活动的文件化的管理体系。管理手册描述了本实验室四层管理体系文件的架构,第一层管理手册,是对试验室整个管理体系的概述;第二层程序文件,包括了管理性程序和技术性程序,规定了质量体系有关要素运作的程序;第三层作业指导书,包括了检测方法和检测实施细则、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等;第四层记录,主要指已填写和形成的、作为证据保留的记录,包括检测原始记录、管理体系运行记录等。本实验室管理体系设有经理(主任)、副经理(副主任)、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授权签字人、监督员各1名、内审员2名,设置经理办公室、综合办公室、材料检测室、室外项目检测室。第9页共32页文件编号ZLSC0800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颁布日期2008年03月16日第1版第0次修订9422质量体系文件由综合办负责宣贯和分发,使员工对质量体系文件能很好地获取、理解和执行。423本实验室确定的质量方针是“检测公正科学、服务诚信规范、持续改进创新”,总的质量目标是“建成国内(省内)先进的综合性建材专业质检机构”。为了实现总的质量目标,质量负责人应根据总的质量目标的要求,制定年度质量目标;年度质量目标要具有可测量和可操作性(可考核评价性),其年度质量目标的考核内容可包括(并不限于)以下项目A)结果报告差错率;B)检测结果对比准确率;C)检测及时率;D)顾客满意率。424质量方针声明我检测公司严格遵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关注顾客的需求,满足顾客的一切合理要求;对所有的检测均持公正态度,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准确。425服务承诺A对所有顾客均持公正的态度。D不受任何对工作质量有不良影响的,包括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压力的影响,保证判断结论的独立性。C诚实守信,服务顾客,始终按照规定的方法和顾客的需要来进行检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D根据顾客、相关方及内外审的结果,对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管理体系的有效性。426经理负责建立和实施管理体系,提供确保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所需的资源,并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对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427经理应通过会议、学习等方法,向员工及时传达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并使所有员工意识到两者要求必须同时予以满足。1043文件控制管理体系文件受控是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制定文件控制程序并由综合办根据程序规定对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标识、发放、保管、修订、和废止等过程进行控制,确保在用文件的现行有效,同时防止作废文件的误用。431文件分类本实验室的文件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本实验室内部制定的管理体系文件,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检测实施细则等;第二部分为外来文件,如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检测或自校方法等。432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本实验室内部制定的管理体系文件在发布前应由相关部门/人员编制,质量负责人审核,技术负责人批准,外来的管理体系文件由综合办确认其有效性,并建立识别管理体系文件当前的修订状态和分发控制清单,以防止工作人员使用无效或作废的文件。433文件的标识、发放、保管由业务室负责对文件的进行标识、发放、保管,本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均有唯一性标识,其内容包括文件名称、文件编号、分发号等。434文件的修订和废止定期对文件进行审查,必要时进行修订,以保证其持续适用和满足使用的要求;本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的修订(变更)一般由原部门/人员提出、由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审核和第11页共32页文件编号ZLSC0800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颁布日期2008年03月16日第1版第0次修订11批准,如有特殊情况,由质量负责人指定人员进行修订,但应获得相关背景资料。如文件的更改容易造成使用人的误解或误用时,应在更改后的文件中附件说明文件更改前后的差别。本实验室内部制定的管理体系文件允许用手写修订,在修订之处清楚标注,盖章并注明文件修订后尽快正式发布。对无效和作废的文件要及时收回和处理,防止误用;根据实际情况(如出于法律或知识保护目的)需保留的作废文件,应有适当的标记,以便和有效文件加以区分。435计算机系统中文件的更改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如有特殊情况,由质量负责人指定人员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更改。441分包范围实验室的分包范围并非所有的项目,分包项目限定在仪器设备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及特种项目。按照行业规定有的项目不允许分包,如用于建筑工程资料验收用的见证和专项检测项目不能进行分包。442当某检测项目需将工作分包时,应按分包程序分包给有检测能力并通过资质认定的试验室,在检测报告中对分包的检测项目应加以明确标识。443在准备将顾客的检测项目分包前,应以书面的形式通知顾客,经顾客签字确认后方可进行分包。本实验室就分包工作对顾客承担相关责任。444,本实验室应保存承担分包检测的试验室的有关注册资料(包括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能力范围等)证明其工作符合准则要求的记录,并与分包试验室签订分包合同。12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质量是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前提。本实验室采取以下方式对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进行控制,以确保检测工作质量不受其影响。451本实验室在选择对检测工作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时,要按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进行,选用具有充分质量保证的服务和供应品。452所使用的服务和供应品,在使用前应进行必要的检查或证实其符合要求,有关人员签字确认后方可投入使用,综合办应保存所采取的符合性检查活动的有关记录。453各科室应在采购对检测质量有影响的物品时,应填写采购申请单,内容包括服务和供应品的名称、等级、数量、技术要求、质量要求、服务的资质要求以及进行这些工作所依据管理体系标准等,由综合办拟定采购计划,报技术负责人审查、公司经理批准后执行。454综合办负责组织对重要的服务和供应品的供应商(如标准砂的供应商、提供检定服务的机构等)进行评价,每年至少一次,综合办保存评价记录和获批准的供应商名单。、第13页共32页文件编号ZLSC0800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颁布日期2008年03月16日第1版第0次修订1346合同评审本实验室的合同与准则的“要求、标书和合同”范围一致,一般包括检测委托书、标书、合同;满足顾客要求是实验室的职责之一,在与顾客签订检测合同前应对合同进行评审,明确双方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包括法律责任)并为在执行合同过程中更好地满足顾客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461本实验室编制了要求、标书和合同评审程序,对签订的检测合同进行评审,合同评审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A顾客的要求以及所用的方法是否充分规定,形成文件,并易于理解;B实验室的能力和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是否能满足顾客提出的检测要求;C选择的检测方法是否能满足顾客的要求。D在财务、法律和时间安排等方面是否能满足顾客的要求。顾客的要求或标书与合同的任何差异,应在工作开始之前得到解决。每项合同均应得到双方的接受。462合同评审要分类进行,根据本实验室的情况将合同分为常规的(一般性)合同和特殊合同、重大合同;对于常规的(一般性)合同如材料检验委托书、检测合同,可简化评审的过程,经过业务人员与客户协商后签字确认即可;对于偏离标准的或检测法律后果需要论证的特殊合同,以及需要落实工作量工期能否客户要求的重要合同,须由业务室室主任、质量负责人或经理按照要求、标书和合同评审程序的规定,实施评审。463合同评审的所有记录由综合办负责保存,这些记录包括任何重大变化和或修订合同所做的再评审记录,合同执行期间就顾客的要求和工作结果与顾客进行讨论的有关记录等。464对本实验室分包的检测项目,在签定合同时也应予以评审。14465在合同执行期间,如执行情况与合同内容发生偏离,应立即通知顾客,采取协商解决的办法。466工作开始后如需要修订合同,应通知顾客重复进行同样的合同评审过程,并将修订内容通知所有受到影响的人员,防止工作差错造成损失。47申诉和投诉的控制实验室应当时刻关注顾客的意见或建议,对申诉和投诉的有效控制,有助于提高检测工作质量和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更好地为顾客提供服务。471当检测工作的任何方面,或该工作的结果不符合其程序或顾客同意的要求时,应按不符合检测工作(申诉和投诉)的控制程序对不符合工作进行控制,并确保以下五点A)综合办负责收集不符合工作的信息,主动征求顾客的意见,积极了解顾客的抱怨,当不符合工作被确认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不符合扩大,防止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或损失。必要时采取暂停工作、扣发检测报告等措施进行纠正;B)综合办负责对不符合工作的严重性进行评价,交质量负责人审查评价报告,批准纠正措施;C)对产生的不符合应由责任部门/责任人立即进行纠正,综合办负责监督纠正措施结果的验证,同时对不符合工作的可接受性作出决定;D)必要时,经质量负责人决定由综合办通知顾客处理意见;E)对不符合工作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后,由质量负责人决定是否恢复工作。472对不符合工作进行评价后,如表明不符合工作可能再度发生,或对试验室的运作中的政策和程序的符合性产生怀疑时,应立即执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473由综合办对申诉或投诉的处理过程及结果及时形成记录,并按规定全部归档保存。第15页共32页文件编号ZLSC0800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颁布日期2008年03月16日第1版第0次修订154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对不符合要求和规定的工作予以纠正,通过原因分析、纠正措施的选择和实施以及监控,最大限度地消除不符合工作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防止不符合工作的再度发生,是保证持续改进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必要活动。481纠正措施4811本实验室制定了纠正措施控制程序,以便在发现并确认不符合工作、偏离管理体系或技术运作中的程序,或出现测试结果错误的情况下立即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4812当确认需对不符合工作或偏离采取纠正措施后,由综合办会同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对产生不符合工作或偏离的原因进行分析,必要时,由质量负责人牵头成立专门小组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原因的分析可从顾客的要求、样品、样品规格、方法和程序、员工的技能和培训、消耗品、设备及其校准等方面进行。4813需要采取纠正措施时,根据对原因的分析,由责任部门或责任人提出纠正措施,选择和实施最可能消除问题和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措施,报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实施,注意纠正措施与问题的严重程度及由此造成的风险大小相适应。将纠正措施调查所要求的任何变更制定成文件并加以实施。4814综合办负责对采取的纠正措施的结果进行监控,并对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4815当不符合工作和偏离的性质比较严重,导致对本实验室是否符合相关政策和程序,甚至是否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产生怀疑时,质量负责人应依据内审程序对相关的活动区域进行附加审核。482预防措施采取预防措施能消除潜在的不符合,或其他潜在的不期望情况,以减少类似的不符合情况的发生。4821通过管理体系运行、检测工作质量控制、顾客反馈意见等方面的信息来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不符合,如需要采取预防措施,由综合办会同有关科室制定预防措施,并协同有关科室执行和监控。4822本实验室对预防措施的实施制定了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包括了启动和控制两个阶段。启动阶段包括策划、调查研究、分析信息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计划;控制阶段包括对实施进度的监控和对实施效果的验证。16483改进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是适应顾客不断变化的要求,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手段,本实验室应通过以下活动,不断寻求对管理体系进行改进的机会。A)通过在管理评审活动中对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全面评价对管理体系有效性持续改进;B)通过内外审的结果不断发现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C)用纠正措施尤其是预防措施,避免不合格的发生和再发生。49记录491记录的分类记录一般分为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管理记录主要包括内部审核记录、管理评审、纠正及预防措施记录、人员培训考核记录等管理体系运行记录;技术记录是进行检测活动的记录,包括抽样记录、检测原始记录、观测记录等。492记录的控制本实验室制定了记录控制程序,用于对记录编制、填写、更改、标识、收集、检索、存取、归档、保存、维护和清理等环节的控制,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要做到记录编制合理、填写真实、更改规范、标识清晰、收集及时、检索方便、存取有序、归档分类、保存安全、维护得力、清理合法。质量记录由综合办保存,技术记录由涉及的有关科室保存,保存方式应防止损坏、变质和丢失,记录的保存期按记录控制程序的规定执行。493实验室对所有的技术记录都要在工作时予以记录,不允许事后补记或追记。按照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更改及数据保存程序,对电子版本的记录应备份,并设有密码,未经授权的人员不得侵入和修改,防止数据的丢失或未经批准,有关人员擅自修改记录。494本实验室的各类检测原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记录、已签发的检测报告的副本等技术记录应保存归档保存五年以上,并按照保密的规定,做到为客户保密。495每份记录(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应包具有足够的信息,能够保证“再现”已经过去的工作过程。496当记录中出现错误时,每一处错误应由原记录人划改,不可擦涂掉,以免字迹模糊或消失,并将正确结果填写在其旁边,对记录的改动应有改动人的签名或印章。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同等措施,以避免原始数据的丢失或改动。第17页共32页文件编号ZLSC0800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颁布日期2008年03月16日第1版第0次修订17410内部审核通过内部管理体系审核,能验证试验室的管理体系运作是否符合管理体系文件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并为管理体系提供改进的证据。411为了保证内部审核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独立性,本实验室按照制定的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开展内部审核活动,内审应涉及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包括与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部门、岗位或检测工作活动场所,不得出现遗漏。4102由质量负责人负责策划和组织实施内审,一般有计划的内审一年不少于一次;综合办在每年初提交年度内审计划,审核由经培训合格并具备内审员资格的人员来执行,审核人员尽可能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4102对内审中发现的问题导致对管理体系运作的有效性,或对检测结果的正确性或有效性产生怀疑时,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如调查表明检测结果可能已受影响,应书面通知可能受到影响的顾客,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补救。4103对于在审核中发现的情况及因此采取的纠正措施应详细记录。对内审中出现的纠正措施,由综合办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和验证,由质量负责人对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确认。内审最终应形成内部质量审核报告。内审记录由综合办负责保存。保存期为6年。18411管理评审4111由最高管理者依据管理评审程序定期地开展管理评审活动,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进;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管理评审,特殊情况下可增加管理评审次数;4112管理评审至少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即输入性材料)A质量手册和程序的适用性报告;B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完成报告;C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报告;D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E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结果;F仪器设备管理和检定校准情况报告;G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报告;H申诉、投诉和顾客反馈的信息报告;I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及质量控制活动总结;J纠正和预防措施、改进的建议;K资源(仪器设备、设施、人员)及人员培训培训情况。4113综合办负责记录管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责任部门负责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并在商定的时间内完成;质量负责人负责监控和验证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管理评审最终应形成管理评审报告,并根据评审结果对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变更和改进。管理评审记录由综合办负责保存。保存期为6年。第19页共32页文件编号ZLSC0800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颁布日期2008年03月16日第1版第0次修订1951人员511本实验室为了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和发展,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和工作量配备了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情况均满足要求,附件检验人员一览表表明本单位实用的人员中都是正式人员合同制人员(注事业单位一般分为正式人员和合同制人员),实验室为了保证合同制人员和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能胜任工作,要求本实验室的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各室主任、各类检测人员、内审员、监督人员均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和资格方可上岗工作。512由技术负责人对所有从事抽样、检测(或校准)、授权签字人、设备授权操作人等工作人员,根据其教育、培训、经验和技能对其工作能力进行资格确认后,颁发上岗证书;对从事特殊产品检测的项目(如桩基、无损探伤)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513技术负责人应确定培训需求,每年初由质量负责人根据本实验室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确定对所有从事抽样、检测(或校准)、授权签字人、设备授权操作人等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根据人力资源控制程序建立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人员的培训内容应与本单位的检测业务相适应。综合办根据目标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按照人力资源控制程序的有关要求组织实施并对培训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本实验室使用的人员为长期的正式职工,当需要使用签约人员和额外技术人员及关键的支持人员时,应由技术负责人对此类人员的资格和能力进行确认,在工作中由相关部门的监督员对其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其工作符合本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要求。)514当使用在培员工时,应指定相应科室有经验的员工对其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待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515综合办应建立本实验室所有人员的业绩档案,内容至少包括相关授权、能力、教育和专业资格、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并包含授权和能力确认的日期。516技术负责人和授权签字人本实验室配置的技术负责人和授权签字人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相关业务,并经有关部门考核合格;现配置的一名技术负责人和三名授权签字人均符合以上要求。(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要求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相关业务,授权签字人在本专业领域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2052设施和环境条件521设施条件根据本实验室所开展的工作,设施条件应具备必要的检验场所、照明(采光)、供水、供电、采暖、通风、通信设施等;其检验场所室内面积为,室外的面积为,室内布置的情况详见附件实验室布置图,其各检测室内配置了必要的照明(采光)、供水、供电、采暖、通风、通信等设施条件,能够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本实验室所需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等,能够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522环境条件为确保用于检测的环境条件不对工作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本实验室主要控制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等;对于温度、湿度的监测和控制根据不同的标准或规范要求配置了相应的监测仪器、控制设备。5221对有温度要求(1725)的检测环境条件均配备自动恒温空调以保证达到标准要求。如水泥成型室、破型室、防水材料室、涂料室等;温度202,相对湿度50;破型室温1725,相对湿度50;养护箱温度201,相对湿度90;混凝土养护室温度202,相对湿度95。5222对有湿度要求(相对湿度50;)的检测环境条件均配备加湿器以保证达到标准要求。如水泥成型室、混凝土成型室、养护室等;对湿度范围有要求(如相对湿度45100)的混凝土和砂浆试件、涂料试件养护配置了恒温恒湿箱。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要求比较多的实验室可列下表温度控制湿度控制检验室名称标准要求监测仪表控制设备标准要求监测仪表控制设备水泥成型室202水银干湿球温度计自动恒温空调相对湿度95水银干湿球温度计加湿器5223温湿度的监测采用水银干湿球温度计、水银温度计或温湿度自动记录仪,并按照标准或规范要求定时查看和记录温湿度。在每次检测前应检查环境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环境条件符合要求后方能进行检测,并将当时的温、湿度记录到相应的原始记录上。如环境条件不符合要求,则应采取措施加以纠正直至符合要求。对工作区域内的温、湿度每天由专人做好记录,养护室的温、湿度每天由温、湿度控制仪自动记录、人工记录2次,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对于照明、采暖、通风、制冷等设施,有异常时应立即通知综合办进行维修。各科室每年应对工作区域内的设施和环境条件进行一次分析,写出总结报告。5224在本实验室固定设施以外进行的检测,应依据现场检测的过程控制程序和有关标准、设备的要求对设施和环境条件加以控制,并做好记录。523安全作业为确保本实验室涉及化学危险品、辐射、高压、高温、高电压以及水、电、火、气等危及第21页共32页文件编号ZLSC0800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颁布日期2008年03月16日第1版第0次修订21安全的因素和环境得到有效控制,建立了安全作业管理程序。对化学危险品要从存储、领用、标识、交接、实验、无害化处理等各环节建立严密的安全控制措施,确保不会对检测人员和公共安全造成危害;对高温、高电压、撞击等危害因素要确保监测、隔离的设施有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例如,防水、涂料室配备排气扇,排除有害气体,另配有空调能保证室温正常;还应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如灭火器等;对电压稳定性要求较高的仪器设备,配备电源稳压器;需防震的设备,均采用离开墙面,并加铺橡胶垫层等防震措施。并要制定应急处理措施,如出现紧急事故时,能快速反应,防止事态扩大,尽量减少损失,并立即上报主管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试验现场应具备有紧急处置意外伤害用的药品和器械。524环境保护为确保本实验室对检测过程产生的废气、废液、粉尘、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得到合理处置,建立了环境保护控制程序。要正确的配置相应的的设施和设备,处置的效果应符合环保要求,并做好相应的记录;超出实验室处置范围地的,应委托环保部门处理。例如,防水涂料室配备排气扇,排除废气、粉尘;化学室应按酸碱分别配备废液容器,并进行中和处理后无害排放;如水泥、混凝土、砂浆试块等对环境无害的固体废弃物,可作为一般建筑垃圾回填处理。并要制定应急处理措施,如出现紧急事故时,尽量防止事态扩大,并立即上报主管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525对相邻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隔离的隔离设施;如水泥和混凝土成型室、养护室要分别设置,各类称量天平不能与产生振动的仪器放在一个工作台面上,各类高温箱、干燥箱不能放置在恒温恒湿的检测室内。526对影响检测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要进行有效控制,并根据不同情况正确、显著的予以标识,防止未经允许的人员进入检测区域。如电器检测室,应有高电压标识和安全隔离设施,混凝土养护室应有“恒温恒湿,不得随意入内,并随手关门”的标识,对于高温高压的应有相应的安全标识。外来人员及本实验室非检测人员未经批准不得进入对工作质量有影响的区域,如样品室、检测室、资料室等。如顾客或其代表进入上有关检测区域时,应在确保其他客户机密的前提下,需经有关领导批准,并有专人陪同方可进入。53检测方法531方法的选择5311实验室应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和程序进行检测工22作。检测方法中首先应给出被测样品(或参数)所要求的量程和允许误差(或不确定度),所用仪器的一般说明,检测所依据的标准规范等;必要时,还应给出验证检测过程适宜性和检测保证技术或不确定度的分析,如没有这样的分析,则应保证测量标准的扩展不确定度不应超过被测样品所给允差的1/31/10;实验室应根据检测项目(或参数)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检测程序,包括抽样程序、处理程序、样品的存储和传递程序、检验工作程序、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指导性文件、数据分析指南等。5312本实验室优先选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规程,现用的标准可查看附录标准一览表。并根据文件控制程序确保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当认为顾客提出的方法不合适或已过期时,应书面通知顾客。除委托性检测或具有试验性质的测试项目可以使用非标准方法或委托方提供的方法外,法定检测、评定检测和仲裁检测等需要出具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检测均应选择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地方标准。5313对于因缺少作业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项目,应制订相应的作业指导书(如检测实施细则、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等),作业指导书要制定的合理、详细、明了,并保持其现行有效。532新方法的采用在使用新标准、新方法实施检测前,应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如果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确认。要按照开展新检测项目的管理程序予以确认,对所用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人员技术、操作方法、记录和报告等条件予以确认。533标准的有效版本本实验室由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负责,对所有与检测有关的标准、技术规范、作业指导书等实施受控管理,并通过加入标准化协会、定购新标准公告、网上查新等有效可靠的渠道,对在用的标准、技术规范和检测方法进行不间断的跟踪,定期进行清理和查新,以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这些标准和规范在检测现场应易于获取,方便工作人员使用。534国际标准的使用需要时,可以采用国际标准,但仅限于准则要求的特定委托方的委托检测,并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检测活动。535自行制定的非标方法本实验室不自行制定非标方法。536方法的偏离在例外情况下,对检测方法的偏离,本实验室应按照检测方法允许偏离的控制程序进行上报核准。仅应在该偏离已被文件化规定,经技术判断、授权批准和顾客同意的情况下才允许发生。实施时应做好技术记录,并进行后续跟踪加以验证。537数据控制5371对于所有的计算和数据转换,检测室主任均应进行全面的校核,并签字确认。审核人在进行检测报告审核时,也应对其进行校核。5372当利用计算机和自动设备对检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应严格执行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更改及数据保存控制程序,对数据的采集、输入、存储、传输、处理等环节进行控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计算机和自动设备应由专人管理,第23页共32页文件编号ZLSC0800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颁布日期2008年03月16日第1版第0次修订23计算机应配备不间断电源、防杀毒软件,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确保计算机和自动设备正常运行所必须的环境条件和运行条件。54设备和标准物质541根据承检范围,本实验室配备了满足标准规范要求的检测设备120台(套),包括抽样工具、样品制备、数据采集与处理用的仪器设备和相关软件、标准物质,详见附件实验室检验设备一览表和附件标准物质一览表。所用仪器设备的量程和精度与被测参数的技术指标相适应,技术指标和功能满足要求,要求按照设备管理程序中维护保养程序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并作好记录,是仪器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542有缺陷(出现过载、操作不当、显示的结果可疑等)的设备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贴“停24用”标志,易搬动的设备由综合办收回,不易搬动的设备存放到原地直至修复;修复的仪器设备须经检定、校准合格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后方可投入使用。还应对这些缺陷对过去进行的检测造成的影响进行追溯,如确认有缺陷仪器设备已对先前的检测生产了影响,应根据不符合检测工作(申诉和投诉)的控制程序进行处置,必要时应通知客户。543实验室在检验工作中,特别是现场检测,可能会以租用、借用、或利用客户的设备等方式使用本实验室永久控制以外的仪器设备,应限于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或特殊的检测设备,使用这些设备应符合本手册的要求。544本实验室重要的、关键的仪器设备、操做技术复杂的仪器设备均由经过授权的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保养,操作者应经过培训,持证上岗;并在授权操作的设备旁或操作台上放置设备操作作业指导书(内容包括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有关使用手册)。545仪器设备档案由综合办负责建立和管理。本实验室对检测具有重要影响的仪器设备及软件均建立了设备档案,档案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8个方面A设备其软件的名称及档案目录清单;B制造厂名称、设备型号、出厂编号、设备编号;C目前放置的地点(适用时);D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E所有检定/校准证书或报告(自检规程及自检记录);F设备接收、启用日期、开箱验收记录;G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H设备任何损坏、故障、改装、修理记录;I对设备的期间核查记录(使用时)546用于检测并对结果有影响的所有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及其软件,如可能均加贴明显的标识表明其状态;仪器设备的状态标识分为“合格”、“准用”、“停用”三种,状态标识中的信息包括检定校准单位、检定校准日期、有效期、设备编号、使用人等。547设备因外出检验、送检等原因使其脱离了本实验室的直接控制,当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应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适当的检查并能显示满意的结果,并记录检查结果。548本实验室制定了期间核查程序,由质量负责人和设备计量检定人员确定核查清单和制定核查方法,对设备的性能不够稳定(漂移率大)、使用比较频繁、易受恶劣环境条件影响、经常携带到现场检测的设备进行期间核查,并对核查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维持设备检定/校准状态的可信度。549当设备检定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综合办负责按设备的校准、检定和维护程序对有关数据进行修正,计算机软件也应得到及时更新,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5410本实验室不使用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第25页共32页文件编号ZLSC0800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颁布日期2008年03月16日第1版第0次修订2555测量溯源551仪器设备的检定、确认的总体要求本实验室根据仪器设备的量值特点和外部支持服务情况,制定了仪器设备的检定、确认的总体要求,按照检定、确认的总体要求实施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验证)、确认工作,确保在用测量仪器设备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并确保检测结果能够溯源至国家基标准。552当有的检测结果无法溯源到国家基标准。应通过采用设备比对、能力验证并且取得满意结果提供溯源的证据。对检测的相关性和有效性进行核查,提供测量的可信度。553本实验室使用的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设备,包括辅助测量设备,均制定了仪器设备周期检定计划表,确保这些设备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检定,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554本实验室不建立测量参考标准。26如需建立测量参考标准时,应编制参考标准的检定计划;建立的参考标准仅用于校准而不用于其他目的。555实验室应尽可能使用有证的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如没有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时,实验室应通过比对试验、能力验证等方式证明量值的准确和溯源。556如使用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时,应建立并实施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期间核查程序。对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的期间核查频次、方式、结果记录等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567如使用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时,应建立并实施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安全处置、运输、存储、使用的管理程序。防止污染和损害。56抽样和样品处置561抽样程序当抽样作为检测工作的一部分时,抽取的样品是否有代表性,将直接影响对产品的判定。本实验室依据相关标准制定了抽样程序和样品管理程序,对抽样及抽样后的运输、处置、保护、存储、保留、和清理建立程序规定。562抽样方法应按照相关技术标准或规范实施样品的抽取、制备、传送、存储、处置等。按照合理的抽样方案和程序,对抽样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加以控制,保证所抽样品的代表性,以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没有相关技术标准或规范的,应根据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计划563抽样记录当抽样作为检测工作的一部分时,应记录与抽样有关的资料和操作,这些记录至少包括所用的抽样计划、抽样人的识别(被抽样单位的在场人员也应确认和签字)、对样品的描述、环境条件(如果相关)、抽样地点和位置的图示(必要时)、抽样依据的标准或程序等。564抽样偏离当顾客对文件化的抽样程序或有关标准对抽样的要求有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时,应详细记录这些要求和相关的抽样资料,并记入包括检测结果的所有文件中,同时告知相关人第27页共32页文件编号ZLSC0800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颁布日期2008年03月16日第1版第0次修订27员。565样品的接收实验室指定业务室并设有专人按照样品管理程序对检测样品进行接收,与客户办理常规的(一般性)合同委托手续,并对委托内容进行签字确认;特殊合同、重大合同应报有关人员进行合同评审。委托书中应记录样品的状态,包括与正常(或)规定条件的偏离。566样品标识在样品管理程序中建立了样品的唯一标识系统,样品管理员按程序要求做好样品的物类标识(包括样品编号、样品名称、规格型号、样品数量、来样日期等),在样品检测流转过程中有关人员应做好状态标识(包括待检、在检、已检、留样等)。在程序中明确了各类样品的标识方法,并使样品在本实验室的整个期间保留该标识,保持样品的唯一性。567样品的储存、处理实验室根据需保管样品的情况设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