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2013新修订版第一、二、三单元)_第1页
2013——2014学年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2013新修订版第一、二、三单元)_第2页
2013——2014学年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2013新修订版第一、二、三单元)_第3页
2013——2014学年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2013新修订版第一、二、三单元)_第4页
2013——2014学年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2013新修订版第一、二、三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者说明1因是新教材,还来不及编写完成,以后会及时有新备的课时奉上,敬请关注和谅解。2请搜索“20132014学年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2013新修订版第X单元)”20132014学年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2013新修订版第一单元)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设计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号数学的愿望。【教学目标】一、知识点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尺子量和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二、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学难点】1、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尺子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2、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3、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教学重点】使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作用,体会测量方法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展开讨论,想办法,在小组交流。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各种不同的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测量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测量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4、质疑问难。为什么我们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有同学用手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同样的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选用同一种物品(如课本、尺子、三角板等)再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量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5、活动延伸。(1)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度,用铁钉测量课本的长度。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的结果。课本宽度是5个回形针的长;课本长度是5个铁钉的长度。学生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2)归纳升华。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长的长度是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二、积累运用。1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2归纳强调。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课后作业】完成第一页练习。【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二、例三,第4页“做一做”。【教学目标】1、认识厘米和刻度尺,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2、联系生活实际,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探究测量物体的方法。3、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实物作为标准来测量音乐课本的长。同样长的长度测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结论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量得同一物品的长度不一样。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怎样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在日常生活之中,为了准确、方便而由统一地测量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二、探究新知。1认识厘米。(1)认识刻度尺。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它什么都有什么。(数字、小格、大格和“厘米”、刻度线)在刻度尺上找到“0”,“0”在什么地方表示什么意思。(0在最左端,0表示没有或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2)认识1厘米。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3)我们已经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请同学们找找,我们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2用厘米量。(1)每人发一张纸条,请同学们估计大约有多长,用刻度尺量一量。(2)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3)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教师巡视指导。三、拓展延伸,学会应用。1完成练习一第一题。集体评价订正。2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一的第二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生一起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总结。【课后作业】完成第二页练习。【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认识米【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4、例5;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4、5题。【教学目标】1、认识米和米尺,建立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米。2、联系生活实际,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探究测量物体的方法。3、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复习检查。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请小朋友们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检查。2导入新课。师有没有一种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认识米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1认识米尺,知道1名100厘米。(1)教师测量黑板的长度,学生观察。注意测量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示范,一边测量一边做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2)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你的学生尺比一比,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教师可随着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小结相同点尺上都有刻度线,都有数字1、2、3教师提示用你们的学生尺量一量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说明米尺的1厘米和学生尺上的1厘米是一样长的。不同点米尺上有很多数字,一直数到100有的米尺在刻度上没有学生尺上的短线。小结从“0”刻度到100刻度就是100厘米,也是1米。板书1米100厘米2用米尺量。(1)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宽,黑板的长、高,学生的身高。(2)汇报测量结果。三、巩固小结。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第3页练习。【教学反思】第四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的例6、例7、例8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才,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2、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线段的特征,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3、培养观察、想象、操作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教学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教学过程】一、探究新知。1感知线段的特征。(1)老师准备了一根绳子,提问看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么把它变直学生观察汇报。(2)看看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得出A直的。B有两个点。教师补充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3)出示拉直绳子(4)出示和_,提问这些是线段吗它们的长短是一样吗学生观察汇报。老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2拿身边的物体,找一找线段和端点。3连线段、数线段。老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小组讨论汇报。4量线段的长。二、巩固练习。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完成第4页【教学反思】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安排了许多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实际背景,将枯燥的数学赋予实际意义,体现了计算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发现口算与笔算之间的联系。同时淡化了法则的文字表述,重点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并提醒学生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课时安排】13课时左右。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2两位数减两位数3课时3解决问题2课时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3课时5解决问题1课时6整理和复习1课时【教学反思】第一课时不进位加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3页例1、例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能主动参与探究学习。【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学过程】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口算并说出算法105136317414812144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1激趣导入,探究新知。观察教科书11页主题图。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等学生有80完成后抽生汇报。3抛出问题,合作解决。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叫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种新的算法。(1)出示35237(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用小黑板出示探究问题。摆小棒,用计算器的方法列出竖式。为什么这样列式说明理由。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学生合作,教师巡视,适时点拨。小结个位对齐个位。4教学例2小黑板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自由计算,教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抽生汇报。在黑板上展示竖式353267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时要注意什么三、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135234326抽生板演,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然后集体订正。2当医生诊断。35471741222375819四、知识深化,拓展提高。独立完成1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集体订正。【课后作业】完成第5页练习。【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进位加法(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2第4题。【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通过口算、估算、实际操作等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3、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并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二(2)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二(1)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二(2)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二、探究新知。1教师提示怎样才能知道二(1)班和二(3)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呢(引出算式3537)先估算一下,可以合乘吗引导学生拼摆小棒。2师摆过之后,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根据上面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样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竖式写法。3组织学生讨论,小组合作。(1)从哪一位开始计算为什么2个位5加7得12怎么办(3)如何向十位进一,个位上怎么写4、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试算一下,指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5、指名汇报计算过程,并让同桌互说。6、学生计算完,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结合具体题目的计算,说一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7、出示学生概括出来的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进位加法(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二第511题,第14页思考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2、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准确的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3、通过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中应用。【教学过程】一、探究新知。1举例说说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什么2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395438453628学生算完成后,集体订正。二、指导练习。1独立完成练习二第9题,比一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而且对的题目最多,奖励小红旗。2完成练习二第58题(1)第7题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最后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些什么两位数加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2)请你当医生。第5题,认真观察,指出错误的地方,并能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通过“当医生”强化对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并能熟练运用。(3)独立计算,完成第6、8题。自己独立把结果填入相应的空格里,然后集体订正。3练习二第11题。小组合作完成此题,并让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第2小题是一个开放问题,评价个小组合作得出的答案。第3小题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从中可向先生渗透要计算开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4完成第14页“思考题”。要想写出两位数加两位数得99的算式,这样的两位数有什么特征呢(十位数和个位数刚好交换了位置,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的和是9)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们能写出这样的两位数相加的竖式吗请写一写。817263541827364599999999453627185463728199999999三、积累运用。练习二第10题。四、总结提高。通过练习,总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的注意事项。【课后作业】完成第7页练习【教学反思】第四课时不退位减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教学目标】1、鼓励积极探究算法,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2、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结合情景,培养爱国情感。【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法的方法和算理。【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法的方法和算理。【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谁愿意说一说2出示我国成功申办奥运2008年奥运会后全国欢庆的图片资料。二、发现问题。1出示教科书第17页中间的票数统计图。2学生自由设问。三、解决问题。1出示例一。师这道题怎样列式(1)根据回答板书3623。(2)同桌商量如何笔算3623,再在作业本上自己算一算。(3)交流算法。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师(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要什么收获(2)做笔算加法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四、积累运用。10集体完成练习三第1题。此题主要巩固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可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竖式后再计算。订正后,指名说说计算方法。2合作完成练习三第2题。3完成练习三第3题。【课后作业】【课后反思】第五课时退位减法(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三第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学生观察教科书第17页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是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的问题,谁能回忆一下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法则吗3“5136”等于多少你会算吗列成竖式个位上的“16”不够减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二、探究新知。(1)动手摆小棒,合作探究。(2)教师演示摆小棒的过程,边摆边讲解。师先拿出10根1捆的小棒5捆,单根的1根,再减去6根,可单根的1根不够减。先拆开1捆,从10根里减去6根小棒还剩4根,与1根合起来是5根,最后从4捆中拿掉了3捆,还剩1捆,与单根的5根合起来是1捆5根,所以5136的差是15。2结合摆小棒图,引导列竖式。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你会列竖式解答吗请小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列竖式时怎样计算呢问题(1)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怎么办(2)个位上退1之后,还剩几个位上的数相减时,是5减3,还是4减3为什么(3)汇报交流。3学习例3。你们会算吗谁能说说个位上0减4,该怎么减呢个位上0减4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要算10减4。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三、积累运用。1完成第19页“做一做”。做完后,集体订正,然后小组讨论,笔算退位减法要注意什么2完成练习3第6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计算过程,并说说错误的地方改如何改正。四、总结提升。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第六课时退位减法(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三第912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的理解,通过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2、使学生知道笔算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32956350501887181818学生回答后,说说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注意什么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练习课。板书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二、指导练习。1练习三第9题。要求学生认真看题,弄清题意后,在填空,把得数直接填在横线上。2第10题。以竞赛的形式,比一比看谁能在6分钟的时间内做完第8题。3第11题。引导学生先笔算,再根据结果比较大小,根据结果把卡片连到合适的箱子里。4第12题。认真看表,说说表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解答第1、2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哪些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汇报所提问题。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三、积累运用。1在里填上“”或“”321850371819455503417517718595018322笔算下面各题。5642568618282949计算完,集体订正,并请同学说说,在笔算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四、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我们对笔算减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第七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4及练习四第1、2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问题。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并归纳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唱儿歌左手与右手,唱完后教师边演示边说“伸出你的右手,伸出你的左手,手指头你找好朋友了它们都找到好朋友了,我们就说右手手指头的个数与左手手指头的个数怎样”引出同样多。2填空五角星有10个。圆和五角星同样多,圆应是()个。有4个茶杯,茶杯盖和茶杯同样多,茶杯盖有()个。二、新课教学。1出示例4(1),指名读题,全班齐读。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并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2分析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1)这个题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2)第二个条件是什么(30从这个条件你可以看出什么和什么比3组织讨论。求二班有几面红旗,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讨论汇报。4(出示例4(2),学生自由读题)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多少面(1)直观形象,演示过程。请3个小朋友到黑板前面,第一个出示一班的12面小红旗,第二个出示二班的小红旗。第三个出示三班的红旗比一班的少4面。(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3)学生讨论汇报。5寻找规律,发现方法。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法计算。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1、2题四、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完成第11页练习。【教学反思】第八课时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练习四第38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提高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能。【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二(1)班原有38位同学,这学期有转来5位同学,二(1)班现在有多少位同学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学生自由说。二、合作探究。1完成练习四第三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四第4题。3完成练习四第5题。鼓励学生先提问,在和同桌交流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练习四第5题。观察图表,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学听一听。并汇报(1)怎样求多伦多比北京少得多少票(2)根据图表提出用减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后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四第6题。从图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汇报解答方法。做了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四、课题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课后作业】完成第页练习。【教学反思】第九课时连加连减(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五第13题。【教学目标】1、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2、能灵活、正确地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3、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竖式的简便写法。【教学难点】进位与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的算式题的正确计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27页的情景图。二(1)班的同学帮助农民伯伯收南瓜,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他们劳动很辛苦。我们也来帮帮忙,算一算他们帮农民伯伯收了多少个南瓜。从图中你们能知道哪些信息要求他们一共收了多少个南瓜,该怎样计算呢(要求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用加法计算,列式为283422)连加算式题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连加和连减的算式题。板书课题连加、连减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算法。1提问引导。(1)观察这道题有什么特点(2)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3)这道题的数比较大,口算起来比较慢,如果用竖式,应该怎样计算呢2小组合作,探究算法。3小组汇报交流笔算方法,教师板书。4比较评价,回顾小结。5学生自主学习例2三、积累运用。1完成第2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四、总结提升。连加、连减的笔算式题,如果把两个竖式合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时,请同学们注意,该进位的要进位,该退位的要退位,认真计算,遇到能口算的要口算。【课后作业】完成第页练习。【教学反思】第十课时加连混合(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页例3、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五第5、7、8题。【教学目标】1、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运算。【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82257301651021302517128162笔算。483615902531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车上原来有67人”这个条件,到南山站下车的有25人,上车的有28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1)小组讨论你打算怎么算(2)请学生试算,并请学生上台板演,可能会出现书写格式的错误,由其他学生对其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3)及时评价学生的方法。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我们一起来试试。(4)想一想,如果我想知道车上有多少人,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进行计算从图中可以知道下车的有25人,上车的有28人,下车的比上车的少28253(人)实际车上又多了3人,67370(人)。算式28256770(人)2出示例472(4716)(1)让学生分析、比较例3和例4两道题的区别。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2)讨论小括号的作用,本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讨论、汇报。小结“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3)列竖式。独立完成。(请一名同学上台板演)集体订正。(强调本题不能像例3那样简便写法)三、巩固练习。完成第28页“做一做”、练习五第5、7、8题。四、总结提升。说说本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课堂点睛第14页练习题。【课堂反思】第十一课时加连混合(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五第912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笔算。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熟练程度。3、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互帮互助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难点】能准确、快速地判断运算顺序并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算。339405792030158482689030463615512笔算下面各题。638393654293宣布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并板书课题。二、指导练习。1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学生口算完成此题。2第9题。(1)让学生仔细观察此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妈妈给售货员阿姨50元。书包要25元,笔袋要8元,买一个书包和一个笔袋,售货员找给妈妈多少元。)(2)根据图中的信息口述一道合适的应用题。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25元钱的书包,一个8元钱的笔袋,付给售货员阿姨50元,要找回多少元(3)独立列式解答,把结果写在课本上。3第11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4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看横行、竖行、斜行,按一定的顺序计算。5第31页思考题。指导学生尝试、验证。三、总结提升。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题,大家在掌握笔算方法的同时,应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课后作业】完成课堂点睛第15页练习题。第十二、十三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的例5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六。【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作什么2让学生观察教科书32页的情景图,谈话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呢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发言,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二、探究新知。1观察教科书的情景图。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提问。3小组讨论交流。(1)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男生人数1459(人)美术兴趣小组人数91423(人)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就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6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兴趣小组的人数吗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451423(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7小结。三、课堂练习。1教科书第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解答。2独立完成练习六第1题。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到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课后作业】完成课堂点睛第16、17页练习题。【教学反思】第十四课时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整理和复习”,练习七。【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清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通过趣味性练习,更牢固地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2、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初步的整理和归纳能力以及认真做题、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3、在活动中感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自主尝试整理。1师我们一起把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同学们自己先整理,并和同学相互交流。2全班汇报交流。二、实践练习。1我来算一算练习七第3题。(1)学生计算。(2)集体交流。(3)师生共同小结笔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2我来连一连。8棵大树上有8个写有得数的鸟窝,7只可爱的小鸟,每只小鸟身上都有一道算式。(1)学生独立练习。(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指名连线。3我来解决。养殖场有母鸡45只,小朋友说“公鸡比母鸡少36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吗(1)学生自主练习并交流,提示学生要认真观察、审题,弄清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式解答所提出的问题。(2)完成练习七第5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七第5题。如有困难,教师指导先算爸爸今年的年龄,再算妈妈的年龄。(3)独立完成练习七第6题。三、总结回顾。学生回顾,相互交流。【课后作业】完成课堂点睛第18、19页的练习题。【课后反思】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角和直角的认识,辨别锐角、钝角。角和直角、锐角、钝角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生活周围很多物体上有角。因此本单元教材编排的第一特点是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教材的主题图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引出角和直角,并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和直角,通过与直角的比较来辨别锐角、钝角,以及学会用三角尺拼角。【学情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角尽管是一个抽象的几何概念,但它却有着十分广阔的现实生活背景,在我们的生活空间,无处不有角的存在。正因为如此,关于角的图形早已存在于儿童的经验世界中。根据儿童这一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角的认识收集生活中的角,使学生体会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和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2、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3、初步认识锐角、钝角,会判断锐角、钝角。4、学会用三角尺拼角。5、借助三角尺完成对角的初步认识,在观察、操作生活中理解角的特征。6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课时安排】2课时1、角的初步认识1课时2、直角、锐角、钝角。1课时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八第13题。【教学目标】1、经历从生活中的角到数学中的角的认识过程,直观认识就,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2、直观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