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探索与实践--硕士论文_第1页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探索与实践--硕士论文_第2页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探索与实践--硕士论文_第3页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探索与实践--硕士论文_第4页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探索与实践--硕士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探索与实践专业、方向学科教学数学申请学位类别教育硕士THEEXPLORATIONANDPRACTICEOFSTUDENTSINDEPENDENCEDEVELOPMENTINTHECOURSEOFMATHEMATICSTEACHINGADISSERTATIONSUBMITTEDTOTHEGRADUATESCHOOLOFHENANNORMAL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OFEDUCATION摘要本文从主体教育思想出发,阐述了学生主体性的含义、特征以及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性,初步确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主体教育观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详细论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以学生主体参与为前提,以问题解决为线索,以思维发展为核心”构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启发思维,解决问题;指导练习,深化提高”。它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基本点,以学生的活动为最基本的教学活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结构,摆脱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行为主体。在课题研究中,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统计检验,对学生学习兴趣、态度、自主意识、学生课堂表现、课后完成探究任务情况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高中数学学生主体性教学整体上唤醒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了正迁移,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法。关键词学生;主体性;数学教学;教学程序ABSTRACTPROCEEDINGFROMTHESTUDENTCENTEREDEDUCATIONTHOUGHTS,THEARTICLESTATESTHEMEANINGINSPIRINGTHINKINGANDSOLVINGPROBLEMSGUIDINGPRACTICEANDDEEPENINGANDHEIGHTENINGTHINKINGMAKINGTHEDEVELOPMENTOFTHEMAINBODYOFTHESTUDENTSTHEBASICTEACHINGANDMAKINGTHESTUDENTSACTIVITIESTHEBASICTEACHINGACTIVITIES,THESTUDENTCENTEREDEDUCATIONBREAKTHROUGHSTHEOLDTEACHINGSTRUCTUREANDBREAKAWAYFROMTHETEACHERCENTEREDTEACHINGMETHOD,MAKINGTHESTUDENTSTHEMAINBODYOFLEARNINGANDINTURNMAKINGSTUDENTSTHEMAINBODYOFPRACTICEWITHENTERPRISINGCONSCIOUSNESSANDCREATIVESPIRITINTHESTUDY,THEARTICLESTATISTICSESANDANALYSESTHESTUDENTSSCORESANDINVESTIGATESTHESTUDENTLEARNINGINTERESTSANDATTITUDES,THEIRINDEPENDENCECONSCIOUSNESSANDCLASSROOMPERFORMANCEANDTHEIRFULFILLINGTHESEARCHINGTASKSOUTOFCLASSTHEEXPERIMENTRESULTINDICATESTHESTUDENTCENTEREDEDUCATIONINSENIORMATHEMATICSTEACHINGAROUSESTHESTUDENTSCONSCIOUSNESSOFACTIVEPARTICIPATIONONTHEWHOLEANDRAISESTHESTUDENTSMATHEMATICSSCORESVASTLY,HAVINGAGOODEFFECTONTHELEARNINGOFTHEOTHERSUBJECTS,EFFICACIOUSLYSTIMULATINGTHESTUDENTSLEARNINGINTERESTSANDIMPROVINGTHEIRLEARNINGMETHODSKEYWORDSSTUDENTMAINBODYMATHEMATICSTEACHINGTEACHINGMODES目录_TOC216537788第1章主体教育思想概论311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实践312主体性教育的内涵3121主体和主体性3122主体性教育313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3131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3132当代和未来教育的主旨3133历代中外教育大家的共识3134被实践检验了的真理3135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之必需3136我国高中数学教育和普高学生现状的客观要求3第2章高中数学主体性教学的理论探讨321基本理论321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3212主体性教育的哲学观3213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有关理论3214罗杰斯学习原则3215波利亚的数学启发法3216素质教育的创新观与数学素质教育观3217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322高中数学主体性教学的理论特征3221自主性3222能动性3223创造性323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原则3231全面性发展原则3232连续性发展原则3233深刻性原则3234活动性原则3235启导性原则324数学学科主体性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325主体性数学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3251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3252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伙伴3253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326数学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育的策略326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3262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意识3263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体现主体性教学的关键3264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3265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3266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力3267借助开放的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3268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3269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3第3章高中数学主体性教学的探究与实践331创设情境,呈现问题3311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3312创设数学应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命题3313创设实践活动情境,指导学生“做数学”3314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3315创设直观图形情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3316创设“预测效应”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讨论3317创设纠错情境,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3“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对此,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隐晦的错误,应创设纠错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寻找治“错”的良方,在知错中改错,在改错中防错,以弥补学生在知识上的缺陷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3318创设新异悬念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探索332启发思维,解决问题332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3322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3323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3324暴露知识发生过程,培养思维能力3325设疑、置疑、释疑,展现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创造性333指导练习,深化提高3第4章实验研究方法341实验理论假设342实验设计3421用单因素等组实验设计3422被试3423无关变量控制3424统计分析3425材料343实施3431前侧3432处理3433中侧、后侧统计处理3434学生反馈评判结果344实验结果3441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数学分类成绩比较3442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数学学习主体性、兴趣、态度与方法的比较345学生对教师实验策略的反馈346实验结果分析3461学生主体性教学所取得的成绩3462学生主体性教学实验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3第5章结论与反思3附录13附录23主要参考文献3致谢3第1章主体教育思想概论11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实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日益增强,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变化,也导致了人类思维方式和生存观念的重大变革。教育和教学改革也成为了人类新时代的抉择。在新的“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第一、传统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陈旧。严格的科学划分导致专业知识偏狭,无法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交叉,无法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缩短周期的高速率。第二、传统教育的课堂教育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的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约束着教学活动,使之标准化、同步化、一统化,无法充分实现因材施教,不利于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知识量的剧增,使学生处于负担过重又无法摆脱的困境之中。第三、传统教育忽视对学生独立学习、研究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他只求“学会”,不教“会学”,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学能力,学生不能迅速的掌握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新成果,由于缺乏科学思想方法的研究与教育,它不仅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忽视并且延误了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第四、教育面向未来,首先就是要为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作准备。信息社会将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学习和社会融为一体,教育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现代化远程教育的发展,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这必然会引起教育形式的变革。第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二十一世纪教育报告的题目叫作“学习财富与蕴藏其中”一文指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变革为学习,正反映了未来教育变革实质;其次,既然教育变成了学习,学习者理所当然地成为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素质教育也正体现了这个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第六、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培养现代化的人才,而作为具有现代素质的人的灵魂是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能在不同岗位上担负起二十一世纪建设使命的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1】。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世界迎来了一个教育思想大变革的时代,涌现出一批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如布鲁纳的“学科结构”和“发现法”原理,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等。这些教育思想观点和理论学说虽然在理论基础上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促进教育教学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80年代后,教育改革风起云涌,基础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公民。人们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把探究学习提到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位置上来。美国1996年初发布了第一个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其核心是科学探究。日本新的教育改革方案提出了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其“综合学习时间”的目标中提出了“从学生的关注、兴趣出发的学习,培养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主体地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主体地、创造性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态度”等。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人的认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这是建构主义教学论的灵魂。因此,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应成为当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也开始注重对人的主体性问题进行研究,尤其80年代初以来,从哲学、社会学到文学、艺术、教育、心理学等都非常注重对人的本质、个性、主体性、人的价值进行思考和讨论【2】。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也为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弘扬准备了条件,而且对人的主体素质、主体意识、主体人格、主体发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们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发展及主体性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批判地吸收了西方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方面的人本主义思想和观点,从现代教育科学成果看,对实施主体性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已成为共识。我国教育界在理论上一直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早在八十年代初,我国教育理论界就有人提出了“学生是教育主体”的命题。“主体”一词较早出现在华东师大刘佛年教授主编的教育学中,“在教学这种活动中,学生却又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1979年,中科院于光远院士提出了“三体”的见解,这种提法引起了人们对教学过程中究竟谁是主体的讨论。1981年北师大顾明远教授在江苏教育第10期上发表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提出了“学生双主体”说。接着1982年顾明远和黄济教授在共同主编的中等师范用的教育学中又对这一命题专节论述。1983年北师大王策三教授提出了“主导主体”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主体性教育的各种“体说”、“体论”不断涌现,出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理论上欣欣向荣的局面,主体性教育思想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过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讨论,侧重于师生关系的探讨,到八十年代末,开始从教育主体性的角度研究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进入90年代广大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把关注的目光由主体性教育理论转向了主体性教育实践。最著名的有1993年北师大和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进行了主体性发展实验与指标体系的建立测评研究、华中师大指导下的湖北荆门象山小学的“小学生主体素质构建实验”、华中师大教科院与长沙市开福区教育局联合组织的主体性教育区域改革实验研究、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主持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学校改革实验等等,这些实验几乎都在小学和初中进行,且多数着眼于学校的整个教育工作,另有一些学科教学的主体性教改实验,基本上还局限在某些章、节或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处理及教法改革。迄今为止,对高中学生主体性数学教学还缺乏进一步探索性研究。而在高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消极影响,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在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发展、重教轻学、重模仿轻创造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习惯于强调发挥教师自身的局部优势、而比较忽视对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3】。往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传授知识多、指导方法少;采用注入式多、真正的启发少;不够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缺少适时、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知识中心的课堂教学僵化格局没有被打破,严重压抑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一些教师虽然有改革的热情和行动,但因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课堂教学往往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大。因此,我们认为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改革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我们自身教研的进一步深化,都有必要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深入的研究。12主体性教育的内涵121主体和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体的含义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确切地说,是指实践活动的发动者、实现者和承担者,或发动、实现和承担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而与主体对应的客体是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包括整个世界。主体性是相对客体性而言,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特性,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相对于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简单适应性,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性,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主体性的人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认识自己,掌握规律,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4】。就教育领域来说,主体,表示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即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认识、改造外界的主体。主体不仅可以用于学生的个体,也可以用之于学生群体。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的主体性,是通过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而实现的。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培育、提高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其中包含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的特性,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的主要部分;二是学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能独立自主地发挥能动作用,从而成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主体性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任务、目的和归宿。122主体性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要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简而言之,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5】。主体性教育不是一种教育类型,不是说我们的教育可分为主体性教育和非主体性教育两种,主体性教育仅仅是指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它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强调优化知识结构,倡导教育的主题应是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体现在教育方法上,强调启发式教育,要求教学民主,教学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等。主体性教育就其近期目的而言,旨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从而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就其远期目的而言,旨在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人,从而积极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主体教育的主题,主体性教育的目标侧重于唤起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导。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主体性发展水平”。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主体性发展教育的极其重要的任务。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强,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发挥自己作用的自觉性就大,从而也就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同时他们对自身的责任就大,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就高。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促进、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6】。发展主体能力。学生主体性要得到充分发展,仅仅具有主体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即主体能力。主体能力就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推动自身才能实际发展的力量,使其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它包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愈高,就愈能利用外部条件去发展自身。塑造主体人格人的主体性发展实质上是指人的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综合发展,它不仅包括人的各种物质、理性能力,还包括人的非理性精神领域,即人格。主体人格包含了人的独特性、个别性或个体性,包括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直觉等诸多方面,它对认识、实践活动起调节作用,能使主体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而具有转换剂、催化剂的性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一种轻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尊重学生的看法、做法和学生本身,逐渐使学生承认自我、发现自我、发挥自我意识和能力,逐步培养出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主体性教育的思想体现在教学观上,其典型表现形式就是发展性教学。它与教师更多地注重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观有着显著的不同。它是在现代教学观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思想和教学方式。它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掌握人类优秀文化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教学中,它有主动参与、尊重差异、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等基本特征主体参与。我们要认识到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的主动参与,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因此,主动参与的目标在于通过构建学生的主体活动,完成认识和发展的任务,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所以,主体性教学主动参与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生主体参与状态、参与度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在参与时有着鲜明的个性差异,学生较高的参与度主要表现在参与的能动性和全面性。为了达到学生有效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思路,展示思维过程,使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活动的质和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并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7】。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目标在于通过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对合作性目标结构的适度认同、成员间的积极互赖、个人责任、社交技能与合作意识、小组自评等。合作学习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问题。因此,为保证合作学习有较高的实效性,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任务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要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要保证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要注意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超越性适度引进竞争机制,并注意实施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差异发展。差异是指学生个体之间稳定的个性特点的不同。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看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就感、学习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因此,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学习潜能实施有差异教学在个性差异中揭示学生作为单个个体的独特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实施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要关注“生活世界”,让学生学会思考实施“开放式”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所在,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8】。体验成功。现代教学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尤其是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积极情感的体验,这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从而实现认知与情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和真、善、美的统一。在实施体验成功教学时,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以下几点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需要充分信任、尊重和关怀,从而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去体验成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主地体验成功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从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去体验成功。在构建主体性教学活动体系的过程中,要体现几个观念在学生观上,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在教学价值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师生观上,强调师生互动,提倡尊师爱生、民主和谐;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知识与规范的内化;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观上,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以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地发展为主要评价标准。13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基本功能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提高人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教育者主体的培养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所有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最近实施的新课改均要求学校和教师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足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主体性素质之重要与必要【9】。131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知识经济的到来,让我们认识到,知识的获取已从单纯的纯接受、纯记忆性转化为对知识制造、获取后的转化和传递,即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加工成为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为此,它对主体的全部心智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体性有了进一步展现的机会和可能,以人格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价值观逐步确立了起来”另外知识经济的到来,不得不使我们摈弃那些传统的陈旧观念,书是教不完的,知识是传授不完的,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第四媒体”的介入,使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广泛,方法更便捷,在这个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成功者只能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会学习者。经济的全球化正逐渐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对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促进作用,终身教育已成为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助燃剂”。现代人是会学习的人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不具备学习习惯和能力就难以生存。因此如何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对知识进行筛选、加工成为自己需要的财富将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则是做到这一点的基础。这是因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他们的主体精神,培养了他们的主体能力,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使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全面地发展,从而为他们将来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进行主体性教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10】。132当代和未来教育的主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运动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因此,即使教师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崇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而是有条件的。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教育环节,无论其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其次,教师必须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诸如,教育目的与任务的高低,教育内容的多少与深浅、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等,都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只有如此,才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所以说,没有个体的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教育也不可能获得成功。这在客观上要求不但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独立活动,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智力和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观点、心理和个性品质,以及人格的一部分,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方法结构。可见,调动和提高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个人主体性,是当代教育也必将是未来教育的主旨。133历代中外教育大家的共识我国自古就有丰富的主体性教育思想。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思结合”和“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记在反面对照当时注入式教学弊端的基础上,再三强调“善喻”,提出实施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三条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并说明了其各自的心理学依据“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明朝陈献章则提出了“学贵有疑”的教学思想,“学须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疑而后问,问而后知,知之真则信矣”。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强调,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独立探究与自学,而不是“硬以自己的意思压到学生身上”,象注水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叶圣陶先生也多次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11】。钱伟长先生亦说“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需要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在国外,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所倡导的修辞学方法,强调教师要乐于提问,乐于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且他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健,提出教师应是德才兼备的人,是“能够教育学生即言即行的人”。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率先发出了对人的主体性的呼唤,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倡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在快乐中轻松地学习。后来,马克思也说“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马克思还认为,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而主体性是人的三种属性综合的最高表现,是人的本质特征。到了近代,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极力倡导最能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的是在“做中学”。将教学过程分为5个阶段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即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被称作5步教学法。苏格拉底认为,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个新思想的“助产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既获得新的知识,又学到如何获得知识的本领。苏格拉底教学法便是运用对话,列举出极巧妙的问题进行教学,其目的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探索新知。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更坦诚地指出“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教学中,“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在教育中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提出的学校教学工作要遵循的五个基本原则中,第一个就是“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由上可见,古今中外的新老教育家们在这方面确实达成了共识【12】。134被实践检验了的真理无数的事实和大量的实践都证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愈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教育教学效果就愈好。同时,学生的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富于创造性,其学习效果也就愈佳。河北衡水中学在短短的七八年时间内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至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培养了师生们以主体精神为核心的“衡中”精神,就是因为学校认真践行素质教育思想,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等主体性素质的结果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就有第二、三、四、五、六等5个重要步骤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智能等素质的语文特级教师吴桐帧创立的“培养语文自学能力教学法”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法”等,无一不是通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的。135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之必需主体性指的是人追求真、善、美和自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主体性的个人才有自己独特的目的、需要、情欲、性格、思想。在社会活动中,他将主动为自己确定目标,并为达到目标而积极自觉地调动起自己的生理、心理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的价值。目前应试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一定能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材,因为他不一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理论上讲,只有当一个人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才能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我,只有当一个人具有比较高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掌握了获取知识的“知识”,具备了获得能力的“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素质”时,他才可能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一个人主体性中的创造性决定着他将不断创造新的业绩甚至是奇迹,不断地改造自身,使“旧”我转变成“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实践也证明,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过程中,潜移默化养成的种种良好素质及能力,才是终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而正是这些为他们自身的发展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教育教学,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并设法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考力、理解力、表达力和注意力、自制力、自信心等智能和心理素质,逐步养成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否则,我们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就将是一句空话。136我国高中数学教育和普高学生现状的客观要求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也殷切期望教育能弘扬人的主体性,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我国从建国以来就一直照搬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同时,由于深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使得我国的基础教育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育价值取向上是社会本位,它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而忽视个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抹杀了能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主体性的发展。就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这种反主体性教育思想还以不同的方式发生着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近几年虽然改革的呼声很高,但是实际教学中改革的力度却不够,在农村中学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解题教学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大,缺乏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相联系教学目标过于关注知识技能的形成,缺乏对学生学习中的过程和情感的关注,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重教师而不重学生,即使课堂提问,也只是一个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全体学生的思维,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主角”,个别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观众”;重管教而不重自觉,教师的“导”也总是在事先设定的窄小通道内进行,学生总被牵着走,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学生的自我调控和独立判断;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学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重传授而不重探索、重继承而不重创新、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考试成绩而不重全面发展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发展,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个美好的设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非常必要的【15】。第2章高中数学主体性教学的理论探讨21基本理论21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论述,基本观点是人是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主体,区别于其他动物,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属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分析突出了人的社会历史性与自觉能动性的特点。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层次,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212主体性教育的哲学观主体性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主体性教育的哲学观。主体性教育哲学观具体表现在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以人为出发点,就是把人作为目的,把人的价值视为教育的最高价值,把构建和完善人的主体性视为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高目的。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活动不是主体客体之间的塑造模式,而是主体主体之间的双向交流。只有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才能发挥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才能在实践中培养人的主体性。也就是说,主体性是对主体进行“启发”、“引导”、“建构”中培养【16】。213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有关理论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是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思维构造,在心理上建构客体的意义。其核心是“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这是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起主要作用。所谓“思维构造”是指主体在多方位地把新知识与多方面的各种因素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有外部的操作活动,也有内部的心理活动,还有内部与外部的交互活动。“建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参照中心的自身思维构造的过程,是主动活动的过程,是积极创建的过程。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特征智力参与。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是主体在自己的头脑里建立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数学活动及其经验内化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完全是自主行为,而且只有通过主体积极主动的智力参与才能实现,别人是根本无法替代的。所谓“智力参与”就是主体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能力都参与进去,因而主体一定要有高水平的智力参与,这个创造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自主活动。数学建构主义学习下的学生是以自主活动为基础,以智力参与为前提,又以个人体验为终结。学生的自主活动,第一是活动,第二是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之所以强调“活动”就是为了强调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同时活动必须是学习者主动和积极进行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活动者,以及知识意义的被灌输者,虽然活动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进行,但是却要由主体自己控制,活动自主性的重要标志是主体的智力参与,主体的智力参与程度越高,活动的自主性就越强。214罗杰斯学习原则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学习理论以个人为中心和以过程为定向的学习方式。罗杰斯的学习原则有人类生来就有学习潜能;大多数意义学习是在做中学;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教学;涉及主体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最持久、最深刻;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会促进。215波利亚的数学启发法美籍匈牙利数学教育学家波利亚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数学教学的目标应是提高学生的“一般素养”。他的主要观点有“主要的目标应当是教会青年人思想”,“数学里的技能就是解题能力”,“在数学里技能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他认识到数学具有两重性,即承认数学既是演绎体系又是归纳体系,既有完美的形式又有发展过程中的雅气,既是证明的科学又是实验的科学。;他认为最适宜的教学形式是“苏格拉底问答法,并倡导了探索式教学或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只应是一位“助产婆”。他认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要学习的材料(主动学习原则)。学习材料的生动和趣味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强烈的心智活动所带来的愉快乃是这种活动的最好报偿。所以他认为最佳学习动机是“学生应当对所学习的材料感到兴趣,并且在学习活动中找到乐趣”(最佳动机原则)。学生必须学习有序,教师教学有层次(阶段渐进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波利亚数学启发法的可操作性常识是他的“怎样解题表”波利亚数学教育的主要观点是通过他的“怎样解题表”来体现。“怎样解题表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进行探索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216素质教育的创新观与数学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的创新观认为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应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和中学生心理特征,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注意数学活动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提倡问题解决,注重数学应用,培养数学意识,让学生“数学地思维”、“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中掌握数学。217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所谓最优化教学,就是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效,而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校卫生学所规定的标准。我们认为,最优化的基本标准就是尽可能大的成效和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这对建立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一个完整的教学概念应包括教养的职能、教育的职能和发展的职能。我们的教学模式不能只重视教学的教养职能,而忽视教学的教育职能和发展职能。教学过程的高效,首先是教师的教法是否达到了最优,其次是教学内容是否也进行了优化处理,另外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优化(其中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最优组合等),师生是否都充分发挥了最优潜力等等。所以,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研究教学模式自身,必须依靠系统优化的思想,在研究教学模式的同时,重视对构成教学诸要素及其之间关系的研究,例如对教材内容、班级学生特点、教学设备条件及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研究。22高中数学主体性教学的理论特征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指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承担者,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有自觉的意识,能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仅能自由自觉地把握学习的对象,而且也能自由自觉地把握自身,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通常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基本特征,具体含义及表现如下【16】、【17】221自主性自主性说明的是个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包括自尊、自信、自知、自决、自控、自律等自我意识和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该能力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自觉自理、正确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上。自主性是主体性的首要标志,是主体对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不断完善。在数学学习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意识到自己是独立自在的学习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有权对自己的一切学习活动作出选择和决定。例如,有权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有权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权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有权选择学习材料,有权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有权选择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方法,有权评价教学效果和自己的学习效果等等;其次,是意识到在数学学习中,应该而且可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努力来达到学习的目标,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力量;意识到要对自己的一切学习行为、效果负责。第三,是能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支配、控制和调节,即具有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意识和能力。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在数学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如,在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角度思考,可能产生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和策略,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将会主动地比较判断各种思路、策略的优劣,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解题方案,并且在解题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进程不断地进行监控、评价、调节,以达到问题解决的目标。又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有关书籍的阅读,自己的实践将知道有许多不同的学习方法,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权自主地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学习方法,并且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改进,不断地修改、补充、完善,使之形成切合自身特点的、高效的学习方法体系。学生的这种自主性,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深人地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及思维方式,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潜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222能动性主体之为主体,就在于他具有自觉的能动性。能动性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觉、积极、主动等参与意识。这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基本也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它包含下面三层意思;一是指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能自觉充分地调动起潜藏在自身内部的生理、心理能量,并使之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这在数学学习中主要表现为有迫切的学习愿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