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_第1页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_第2页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特殊句式之 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一、“以为”、“以为”1.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2.“以为”是“以为”的紧缩,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二、“所以”1.“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前出师表)【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三、“如何”、“奈何”、“若何”“怎么”、“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例】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四、“何(奚)以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 “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五、“何之有”“何”是“有”的前置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例】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六、“不亦乎”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 “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七、“无(毋)乃乎”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恐怕(只怕、大概)吧”【例】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例】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八、“得无乎”表疑问,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九、 “有者” “有(个)的”或“有(个)的人”。【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例】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十、“孰与”、“与孰”【例】“孰”字,疑问代词,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1. 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3.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徐公哪一个美?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6.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7.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8.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9.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注:“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对译。如:1.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2.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如:4.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十二、“与其宁”和“宁无(不)”“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如:1.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2.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与其有聚敛民财的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的臣。3.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4.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5.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孙叔说:“进军!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不让敌军逼近我们。”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如:6. 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十三、“有以” “无以” 可译作“有什么可拿来”、“没有什么可拿来”对译。“用来(拿来)”、“来”等。如:1.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2.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3.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羽本纪)(项庄)说:“君王与沛公共饮,军营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作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十四、“有所”、“无所”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意思。如: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有时,“所”词组用在“何”字后边,组成“何所”形式,这也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如: 3.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十五、“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1.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其之谓也”的形式中“其”字是语气副词,意思是“大概”。这样就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气,增加了商量、推测的语气。如:4.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