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办法(2010)_第1页
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办法(2010)_第2页
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办法(2010)_第3页
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办法(2010)_第4页
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办法(20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办法(2010)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员工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所属各生产、科技及相关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第三条 企业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正确处理生产经营与安全保障的关系。把安全工作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第四条 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六项职责,对安全生产管理不善所导致的后果承担领导责任。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且对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每年至少考核一次。第五条 企业应切实保障法律赋予员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各项权益。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应详细说明其所从事的岗位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相应的防范措施。员工应认真履行法律规定的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各项义务与责任,遵守企业的劳动纪律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第六条 企业应当不断改善与加强职业危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职业危害,保证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条件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企业定岗定员应当满足安全要求,生产作业时间应当合理安排,确保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和生产作业时间符合国家有关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及技术引进的建设项目,其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第八条 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依照“分级属地管理”的原则,积极主动接受地方政府安全生产主管部门的领导、监督和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事项要及时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报告。第九条 企业应积极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倡导现代企业文明的安全理念和法制观念。党、团、工会组织要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共同弘扬企业安全文化,营造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第二章 组织保障第十条 企业应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统一协调指导企业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和职业卫生等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安委会主任由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担任,其他成员应由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工会代表、员工代表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第十一条 安委会主要职责:(一)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每季度至少一次),分析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审议和决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事项;(二)审定本单位安全生产年度计划,并督促落实;(三)监督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督促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四)组织实施安全生产大检查;(五)组织重大事故隐患评估,并督促落实整改;(六)审查生产事故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七)组织、协调调查处理生产事故;(八)审定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决定表彰事宜;(九)其他。第十二条 矿山、建筑施工、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企业及其他100人以上的企业,应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100人以下的,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企业安委会办公室设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落实安委会的决议和处理安全生产管理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二)协调、督促相关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三)负责向安委会提出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计划方案;(四)组织制(修)订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五)编制或提出年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方案,经审批确定后,检查执行落实情况;(六)组织实施安全生产综合与专项检查工作,并协助与督促有关部门(单位)对查出的隐患与问题限期整改;(七)对本企业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做好监控工作;(八)掌握安全生产动态,通报安全生产信息,出现重大安全生产问题及时向安委会主任、副主任汇报;(九)组织并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十)负责生产事故的报告、事故的统计分析和事故月度、年度报表的填制上报;(十一)完成安委会交办的其他任务。第十三条 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宜频繁变动。其部门负责人因工作需要变动岗位,应先征得上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同意。第十四条 从事安全生产培训、咨询、评价和检测检验的企业应取得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资质认可,并依法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 第三章 安全生产责任制第十五条 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要覆盖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和各岗位人员,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第十六条 各级行政正职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负主管领导责任,其他领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其分管工作的安全生产负分管领导责任。各职能部门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对安全生产负管理责任;员工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责任。第十七条 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应以文件形式予以发布。第十八条 企业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制定的安全生产职责主要应包括以下方面:(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要求,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二)落实各级生产组织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责任;(三)合理配置资源,落实安全措施;(四)整改事故隐患,及时报告各类事故;(五)安全生产责任制述职报告及考核要求。第十九条 企业岗位操作人员,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其安全生产职责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一)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服从管理;(二)掌握作业岗位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具备自我防护和事故预防能力;(三)掌握了解生产现场、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按规定进行交接班确认和巡回检查,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四)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第二十条 安全生产责任制应简练、实用、符合岗位要求,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二十一条 企业应定期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评审,及时修订、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列入对单位安全生产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对主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内容之一。 第四章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第二十三条 企业应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采取各种途径,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技术素质,保证员工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技能和防范事故的能力。未经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合格的员工,不得上岗作业。第二十四条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接受安全生产培训,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并经相应考核持证上岗。矿山和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接受专门的安全生产培训,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取得安全生产管理资格证书后,方可任职。第二十五条 必须坚持新员工的“三级安全教育”(企业教育、车间教育、班组与岗位教育)和转岗、变换工种、返聘及复工人员的二、三级安全教育和复工前教育,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档案,做到“一人一卡”。“三级安全教育”时间不得少于40学时。矿山和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应对新员工(含临时工、合同工、劳务工、轮换工、协议工)进行不少于72学时的强制性安全培训,保证其具备本岗位安全操作、自救互救以及应急处置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后,考核合格,方能安排上岗作业。第二十六条 要加强对临时雇用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安全培训、考核工作;要加强对外来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并记录备案。第二十七条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并按规定定期进行复审。第二十八条 采用和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产品,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第二十九条 企业应加强安全生产继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教育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防范事故的能力。矿山和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的企业的员工,每年接受再教育的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第五章 安全生产检查第三十条 企业应制定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坚持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综合安全检查;所属二级单位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综合安全检查。工段、班组应落实岗检、巡检、交接班的安全检查,并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开展有技术专家参加的专项或专业安全检查。第三十一条 企业应完善安全检查手段,依据标准、规范及安全检查表进行检查。检查人员应将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情况,做出书面记录,并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签字;检查情况应向上级报告。整改情况应有反馈记录。第三十二条 企业应制定违章处罚办法,加大对违章指挥与作业的检查、监督和处罚的力度。对检查中发现的“三违”行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应当场予以纠正并要求限期改正,对严重违章、违纪行为要从严惩处,绝不姑息。第三十三条 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责令排除,限期整改。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在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并撤出危险区域内的人员;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使用和生产。对检查中发现一时不能立即排除的事故隐患,应当落实防范和监控措施,并按期完成整改。第三十四条 要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检查,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和动态监测数据台账,配备必要的监控、检测仪器和设备,对重大危险源定期检测、评估和监控,确保重大危险源处于受控状态。第三十五条 企业应配合当地政府安全监督检查人员依照法律和相关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不得拒绝、阻挠。第六章 安全生产投入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完善安全生产条件,保证用于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优先保证安全费用,按规定和实际需要列支事故隐患治理和安全技术措施项目经费。(一)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和事故隐患治理计划应纳入企业预算,落实资金投入;(二)安全技术措施和事故隐患治理计划由企业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和汇总,并编入投资计划中或单独编制计划下达;需要报请上一级审定的,经上级审定后下达;(三)安全技术措施和事故隐患治理计划实行项目管理,对已经完成的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和隐患治理项目,由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 第七章 承包、租赁经营安全生产管理第三十七条 企业应加强承包、租赁经营的安全生产管理。在发包和签订的各种承包(含承包任务书)或租赁合同中,必须明确相关方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个人,也不得租赁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场所、设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第三十八条 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应在签订承包或者分包合同的同时,签订安全生产协议或合同,依法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和协调。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服从建设单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分包单位向总承包单位负责,服从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第三十九条 生产经营项目、场所有多个承包、承租单位的,发包方或者出租方应当与各承包方或承租方分别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发包方或者出租方对承包方或承租方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第四十条 发包方或出租方必须向承包方或承租方进行安全交底并提出有关安全要求,承包方或承租方必须在满足发包方或出租方安全生产要求的条件下,从事相关经营活动。 第八章 应急管理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应急管理是指对生产经营中的各种生产事故或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和结束。第四十二条 公司设立应急领导小组,公司董事长任组长,其成员有中钢股份副董事长、总经理和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总经理和各相关职能部室总经理。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应急办是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是公司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构。应急办与生产科技部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具体负责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应急启动时,负责沟通信息、提出报告和建议,及时传达执行公司领导的各项决策、指令,检查和报告执行情况等。第四十三条 企业应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指导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编制和演练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宣教与培训、落实应急保障条件等工作;发生生产事故或突发事件时,组织应急资源调配、跟踪应急处置进展以及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报送等工作。第四十四条 企业应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综合性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和关键岗位应急处置程序等。应急预案的编制要突出危害识别,要具备实用性、可操作性并且结构合理、相互衔接,不但本企业的预案要相互衔接,而且要与地方人民政府的预案相互衔接;预案要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和预案演练发现的问题进行修订;应急预案要覆盖所属各单位、各事件类型和各关键场所,体现针对性、科学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第四十五条 企业制定及修订的应急预案应及时上报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中钢股份备案,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周边相关方的沟通,一旦发生生产事故或突发事件,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落实应急管理责任制,各级行政正职是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负总责;业务主管领导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应急管理工作负分管责任,具体抓;岗位员工应做好本岗位的应急处置。对在处置突发事件中渎职、失职的人员应追究责任,对贡献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确保责任制有效落实。第四十七条 做好应急预案的演练。各企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模拟生产事故或者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熟悉应急程序和具体内容,及时对演练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应急演练和应急处置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完善。第四十八条 企业应当做好安全提示、应急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把应急知识、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内容纳入培训大纲,重点做好领导干部应急管理意识和应急指挥能力的培训;应急救援人员执行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能力的培训;员工安全操作、应急反应、自救互救以及避险能力的培训;特别要做好关键装置、要害部位、重点环节、特殊作业的生产操作人员和施工作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岗位练兵、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各企业要利用内部媒体向广大员工宣传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第九章 事故管理第四十九条 事故的分级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根据生产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本条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第五十条 事故报告发生事故时,事故现场人员或最先发现者应及时采取自救、互救措施,保护事故现场,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并逐级上报,火灾事故应先报火警。事故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按相应的应急预案处置,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单位负责人要按规定及时向上级汇报,并在接到事故报告的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一)较大及以上事故应立即上报公司应急办(生产科技部);(二)有人员工亡或重伤的一般事故应在事故发生的1小时内报中钢股份应急办(生产科技部);(三)重大、特别重大事故发生后,公司应在4小时内上报国务院办公厅;较大事故发生后,公司应在6小时内上报国务院办公厅。上述事故同时上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四)当发生重大火灾(延续一小时以上),民爆物品或放射源丢失,以及其他一般以上生产事故时,企业应在事故发生4小时内上报公司应急办(生产科技部);(五)在外地发生的交通事故、承包单位发生的伤亡事故,都应按上述规定报告;(六)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任何企业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第五十一条 事故的抢险与救援事故发生时,企业或所属二级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并及时赶赴事故现场,协调、指挥救援与抢险工作。(一)当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时,企业主要领导应当赶赴事故现场;(二)当发生有人员伤亡或损失较大的一般事故时,企业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或业务分管领导应当赶赴事故现场;(三)发生其它生产事故,由企业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决定是否派人赶赴现场,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当赶赴现场;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时,企业主要领导不在单位的,应在第一时间返回单位,在事故的救援与抢险和调查处理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四)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后,发生事故企业应立即指定专人负责与公司应急办联系,处理事故信息披露等相关工作。公司应急办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确定事故信息发布的形式。第五十二条 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时,公司派人赶赴现场,协调、指挥救援工作。(一)当企业发生特别重大事故时,公司主要领导赶赴事故现场;(二)当企业发生重大事故时,公司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赶赴事故现场;(三)当企业发生较大事故时,公司应急办(生产科技部)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四)当企业发生一般事故时,公司生产科技部可视情况派人赶赴事故现场。 第五十三条 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应妥善保护,任何人不得破坏现场、毁灭相关证据。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导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第五十四条 事故调查与处理(一)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应当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二)企业在接到事故报告后,要立即组成由主要负责人领导的调查处理小组,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取证工作,提供必要的文件和情况,确定伤亡人数和分析责任事故原因,直接经济损失和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成立事故善后处理小组,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善后处理工作。(三)企业受托组织调查组自行调查事故,应有本单位安全、生产、技术、设备、监察等有关部门人员和工会代表参加。事故的调查处理要按照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明事故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分清事故的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直接责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政府有关部门及其所委托单位依法对事故的调查处理。(四)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2、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3、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4、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5、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6、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五)因下列情况之一造成事故的,应追究企业(单位)领导、有关主管部门领导的责任。1、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违反企业发布的指令、决定、规章制度等的;2、无视上级安全管理部门警告,未及时整改事故隐患的;3、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不落实、人员不落实、或工作无人负责的;4、不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职工因缺乏安全生产知识而发生事故的;5、设备设施有缺陷,不按规定检修,带病运行的:6、生产环境不安全,安全装置不齐全,又不采取措施的;7、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格,不按安全操作规程生产的;8、设计不符合标准规范或施工中违反设计规定,削减安全设施的;9、未经竣工验收,或者未达到验收条件擅自投产、使用的;10、发生事故后,未采取措施,致使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 11、不据实列支安全技术措施经费或已列入安全技术措施项目不按期实施、资金不到位,又不采取应急措施而造成事故的; 12、强令机动车驾驶员违章驾驶,纵容酒后开车,忽视管理造成机动车带病运行的。(六)因下列情况之一造成事故的,应追究当事人的责任。1、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2、擅自拆除、毁坏、挪用安全装置和设施;3、玩忽职守、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4、发现事故隐患、危险情况不采取有效措施,不积极处理以致造成事故;5、机动车驾驶员不遵守职业道德,违章肇事、酒后驾车,无证驾车。第五十五条 事故汇报 (一)企业在事故基本查清后,应向上级正式汇报。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企业主要领导应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公司汇报。公司分管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听取汇报,事故由公司进行通报;企业发生一般事故,由公司生产科技部视情况决定企业是否到中钢股份汇报;(二)企业汇报事故时,应准备事故调查书面材料、事故现场录像、照片等有关资料。汇报期限一般不超过事故发生后20天。企业发生事故,如隐瞒不报、虚报或者故意延迟上报,除责成补报外,应追究企业主管领导、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责任。第五十六条 事故统计、通报与建档 (一)企业应按月、年对本企业所发生的生产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并填制报表(见附件1、2)于次月5日前和每年1月15日前报公司生产科技部。公司定期通报所属企业生产事故情况;(二)所有事故处理结案后,均须有完整档案。事故档案包括以下资料: 1、事故登记表;2、事故调查报告;3、现场调查记录、图纸、照片;4、技术鉴定; 5、人证、物证材料;6、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计算资料: 7、事故责任者自述材料; 8、医疗部门对伤亡人员的诊断书; 9、处分决定和受处分者的检查材料: 10、有关该事故整改与防范措施的通报、简报及文件; 11、事故调查组人员名单(姓名、职务、单位、专业等);(三)事故档案为永久性保存资料,应分级保存。较大及以上事故档案在中钢股份保存。报上级部门保存的档案,本单位也应存档。第十章 安全文化建设第五十七条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在增强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高整体安全素质,改进与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倡导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逐步形成有公司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推动公司安全、和谐、可持续地稳定发展。第五十八条 树立现代企业文明的安全价值观和科学的安全行为准则,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珍惜生命胜过一切。严格的制度管理和人本和谐的感情投入,是要达到保护员工安全与健康,充分调动员工搞好安全生产积极性的重要目的。第五十九条 法制建设是培育安全文化的基础,强化执行力度是安全文化形成和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各企业要坚持明确的工作岗位责任和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程序,企业上下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生产操作规程,促进安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第六十条 企业要把安全文化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从基层和基础抓起。认真抓好制度、心理、行为、物态方面的安全文化建设,要提倡本质安全,达到人、机、物、环境的和谐统一。不断总结和提升安全文化的核心思想,创造安全生产和健康生活的和谐氛围。 第十一章 考核与奖惩第六十一条 企业应制定所属单位的安全生产年度考核指标,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单位、个人的评比标准和奖惩办法。第六十二条 员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由单位给予奖励。奖励建议由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提出,经企业领导批准执行。(一)模范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遵章守纪,认真贯彻执行本规定,在安全、文明生产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二)发现事故隐患或预兆,及时采取措施和向上级报告或阻止违章指挥行为,避免重大经济损失的;(三)积极组织事故抢救,对减少人员伤亡有突出贡献的;(四)在安全科技、安全管理及其标准、规定的制定和修订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或效果显著的;(五)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安全技术革新,取得显著效果或效益的。第六十三条 企业应制定违章处罚规定,对查出的违章违纪行为进行处理。 第十二章 附 则第六十四条 企业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第六十五条 本办法由公司生产科技部负责解释。经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不排除由于是进行产品质量评审时,在项目的设置、抽样方法与质量检验的严谨程度上,都尚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产品评审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改进;以便更真实地反映情况出产品的真实问题;从而更全面、更本质地反映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与真实水平center pin checks and anchoring the inner cylinder. According to While coupling alignment should keep oil out of cavity and locate the rotor axis neck raised are within the prescribed limits, there should be no gaps, Horn, Horn and Horn 0.05mm feeler gauges fit into. Center coupling, condenser water filling and water-filled according to factory requirement. For coupling three supported rotor Center, the mouth under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value should be as stipulated in the manufacturer, usually 0.150.25mm. In the case of coupling connection, if possible, lifting only one bearing end of the support bearing of the rotor, remove the bearing, fitted with special tiles and special lifting tools, disc rotors, check the journal flutter tile, should generally be less than 0.10MM. When the couplings and rotor comes when there is a conflict, the coupling Centre shall prevail. 6.4.5.2.2 shaft looking for: . 6.4.5.3. Provisional bolt confirmed the positioning of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