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一、作者视窗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现在山东省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其为“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和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他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入世出世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是孤独高傲的。他认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他还把人民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当前,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大概也发端于此,可见其思想的超前性。孟子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他反对战争,但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他将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他反对的恰是那种以兼并、掠夺来统一天下的非正义战争。他用“得道”与“失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论述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出一兵一卒,就能威慑敌人,那是何等自信,对于现代治国方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君主应先听民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这种用人观,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下,不失为一条良策。若此,干部选拔中的买官卖官、贪污受贿、裙带风、任人唯亲等皆可杜绝,我们深为孟子的远见卓识叹服。孟子共七篇,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两篇。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露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明力。二、写作背景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三、基础梳理1.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通_(2)王说通_(3)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通_(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通_(5)盖亦反其本矣通_(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通_(7)赴愬于王通_(8)刑于寡妻通_(9)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通_(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11)是罔民也通_2.一词多义(1)抑(2)若(3)诸(4)之(5)老(6)幼(7)王(8)为(9)是(10)爱3.古今异义(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古义:_今义:_(2)诚有百姓者古义:_今义:_(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古义:_今义:_(4)抑王兴甲兵古义:_今义:_(5)莅中国古义:_今义:_(6)吾不为是也古义:_今义:_4.词类活用(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朝秦楚(5)危士臣(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特殊句式(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2)未之有也(3)吾何快于是(4)不见保(5)曰:“有之。”(6)欲辟土地6.文学常识填空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_。它的主要内容是写_劝说_放弃_,采纳“_”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四、文本助读本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通过这次谈话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从而宣扬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结构图示】五、小组合作1.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答:2.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你怎样理解孟子的回答在文中的作用?答:3.翻译下面这段文字,说一说孟子说此话想表达什么观点。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答:4本文论辩一波三折,迂回曲折,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答:考点链接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你是问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齐桓晋文之事答案1答案(1)“已”,读y(2)“悦”,读yu(3)“肢”,读zh(4)“彩”,读ci(5)“盍”,读h(6)“途”,读t(7)“诉”,读s(8)“型”,读xn(9)“矣”,读y(10)“斑”,读bn(11)“网”,读wn2答案(1)副词,难道,岂/连词,还是(2)这样/像/如果(3)各位/之乎,兼词(4)代词,代“事”/助词,“的”/代词,代“牛”/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动词,以为老人/名词,老人(6)动词,以为幼儿/名词,幼儿(7)名词“君王”/动词,“称王”(8)介词,替/动词,“做”(9)动词,肯定判断词/代词,“这些”(10)动词,“吝啬”/动词,“爱护”3答案(1)古义:吝啬,舍不得。今义:爱护、喜爱。(2)古义:的确,确实。今义:(心意)真实;实在;的确。(3)古义:怜悯,痛惜。今义:隐藏不露;潜伏的;隐秘的事。(4)古义:难道,岂,副词,表示反诘。今义:向下按;压制。(5)古义:中原。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6)古义:代词,“这些”。今义:常作判断词。4答案(1)“树”,名词带宾语“之”活用动词,种植(2)“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着(3)名词“王”受副词“不”的修饰,做动词,“称王”(4)朝,使动用法,“使朝见”(5)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6)第一个“老”字及下句第一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老人”、“以为幼儿”的意思。5答案(1)判断句,“也”表判断,此句为否定判断(2)倒装句,否定句,宾语前置句(3)倒装句,介词结构“于是”后置(4)被动句,“见”表被动(5)省略句,“曰”前省略主语“齐宣王”(6)省略句,省略主语 6答案十三经注疏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齐宣王 霸道保民而王五1答案谈话一开始先撇开齐宣王提出的霸业问题而举出“王道”的旗帜,然后顺着齐宣王的心理,肯定他有“不忍之心”这一“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并用批评的口吻指出宣王未做到“保民”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进而论述只有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最后,当齐宣王急于知道如何行仁政而向他请教时,他才正面提出“制民之产”“申之以孝悌之义”的具体措施。2答案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面就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此句的作用在于孟子借此巧妙地将齐宣王所提的问题引开,旨在反对“霸道”,宣传“王道”。3答案孟子说:“如果有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可是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鸟兽身上细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木柴。您会相信(这种说法)吗?”作用:孟子在这段中用了几个比喻,其实是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他以“举百钧”与“举一羽”、“察秋毫之末”与“视舆薪”为喻,指出齐宣王的“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一观点。4答案本文在论辩过程中有三个波折。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再说,孟子的这一番言语,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来了。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的。所谓能破才能立,就是这个道理。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规上工业调研报告5篇
- 《保险与理财》课件
- 期末考前动员会的讲话稿(35篇)
- 《销售语言技巧培训》课件
- 国共关系的历史反思与现实走向分析
- 【大学课件】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件 单片机系统模拟量及其他扩展技术
- 植物的无性生殖课件用
- 2025届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第一中学高考临考冲刺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届甘肃省泾川县第三中学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 来宾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 中级计量经济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浙江工业大学
- 2024全固态电池产业研究:全固态电池即将迎来量产元年
- 24年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21天冲刺计划(每日5道题)
- 中资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发展报告 2023-2024
- 《复杂网络入门必读》课件
- 国开《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考期末大作业答案
- 仓库管理培训课件
- 传感器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总裁秘书劳动合同模板
-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参考答案
- 政治-湖南省长沙市(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三)试题和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