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摄影技巧_第1页
特殊摄影技巧_第2页
特殊摄影技巧_第3页
特殊摄影技巧_第4页
特殊摄影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距摄影编辑微距摄影指照相机通过镜头的光学能力,拍摄与实际物体等大(1:1)或比实际物体稍小的图像。例如要拍摄一朵直径为21.6mm的花朵,它能填充35mm胶片(斜线长度为43.3mm)的一半面积。在照片中,花朵被放大的倍率为43.3:21.6即2:1(2倍)。微距摄影的放大倍率通常在1倍到50倍之间,严格来说应该在1倍到10倍之间。中文名微距摄影内容指照相机通过镜头意义摄影的放大倍率特点摄一朵直径为2来源严格来说应目录1. 1基本定义2. 2摄影法则3. 3常用方式4. 4主要器材1. 相机系统2. 脚架3. 摄影豆袋4. 镜头及镜头配件5. 闪灯6. 其它辅助器材1. 菲林2. 5技巧要点3. 用你最大的努力去聚焦4. 使用稳定的三脚架5. 使用快门线和反光镜锁1. 使用颗粒细腻的反转片2. 6微距作品基本定义编辑“微距”意为在较近距离以大倍率进行的拍摄,人眼往往对近于15cm的物体就看不清了,蜜蜂而专业微距镜头的光学校正按近拍的需要进行设计。按德国的工业标准,成像比例大于11的称为微距摄影范畴,右图“蒲公英”示意出在底片上与景物等大的图像。美国当代摄影词典中的定义是这样解释的“通过相机拍摄11或更大影像比的摄影”。这里我们所说的比率指底片影像大小与实物之间的比例关系,35毫米相机标准镜头最大拍摄比率为110。事实上在摄影界国际公认的说法是,拍摄1114左右影像比的都属微距摄影,而达到1012001则属显微摄影。摄影法则编辑1.按照被摄体比例放大到5倍左右;2.一般情况下使用不大于f16的光圈;3.使用浅景深是必不可少的;4.建议装上近摄镜;5.在自然环境中风的影响很大,注意消除其对拍摄的影响;6.稳定的三脚架是必须的;7.多云但明亮的天气尤其适合微距摄影1常用方式编辑微距摄影是区别于常规摄影的一种特殊的摄影方法,微距摄影是在近距离拍摄有关物体,微距摄影并可以得到比原实物大的影像,放大倍率是1以上。常见的方式有:1.使用微距镜头2.使用倒接方式3.使用对接方式4.使用接写环5.使用蛇腹在购买一只带有微距功能的镜头时,它的微距档(Macro)不是用最近拍摄距离表示而是用放大率表示的,如14等。人们俗称MacroIens为“微距”镜头,但微距镜头不一定在“微”近距离范围内来进行拍摄,有些变焦镜头在长焦端(或短焦端)设立微距档,而有的变焦镜头可在所有焦距范围内进行微距摄影。正确的叫法应称为“巨像镜头”,而“micro”才是微小的意思,如“Micro Scope”为显微镜。近距摄影是一门学问,它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实现微距摄影微距摄影照片集(12张)1)使用专门的微距镜头,价格较高但成像质量可以得到保证。2)带微距档的变焦镜头,这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方式,使用起来方便灵活,业余爱好者大多使用这种方式。然而微距档设在变焦镜头长焦端与短焦端拍出的影像是有区别的。3)使用接圈,通过增加镜筒的长度来改变像距,达到放大的目的,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当像距增加到二倍焦距处,影像与实物等大。由于接圈使用时放在镜头后面,一是不够灵活,二是影响曝光量,在翻拍11幻灯片时常用这种方法。4)与接圈原理相同的是使用可以伸缩的近摄皮腔,它比固定长度的接圈灵活且延伸量大,可以达到101影像比的拍摄,此种方式可以拍摄出很好的作品,特别是在进行花卉或昆虫摄影时使用。蒲公英5)最廉价的方式是使用“近拍镜”,用法是拧在镜头前面,通过缩短拍摄距离实现微距摄影的目的,由于是单透镜进行的附加,改变了原来的透镜组合,会引起球面差和畸变,使影像边缘质量降低,在操作时需缩小光圈。6)有经验的人士可以将镜头反过来倒装到机身上,首先要将调焦拨至近距离,操作时只能通过前后移动来观察对焦,标准镜头反持可以达到11。微观摄影将平时不引人注意的细部巧妙地浓缩为抽象的图案,大多数爱好者都有曾背负着沉重的器材追寻过壮丽的风景,其实当我们用微距镜头对准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时,我们的视野同样可以出现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个扩展的视野中一切都将值得我们驻足和凝视。另外,说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消费级数码相机很容易实现微距摄影?微距摄影的严格定义应该是这样的微距摄影指照相机通过镜头的光学能力,拍摄与实际物体等大(11)或比实际物体稍小的图像。例如你要拍摄一朵直径为21.6mm的花朵,它能填充35mm胶片(斜线长度为43.3mm)的一半面积。在照片中,花朵被放大的倍率为43.321.6即21(2倍)。微距摄影的放大倍率通常在1倍到50倍之间,严格来说应该在1倍到10倍之间。其实微距镜头在设计时是允许镜头离胶片(或CCD)更远些,如果想得到11的放大倍率(也就是在胶片上成像的大小与实物等大),就需要镜头中心至胶片的距离等于2倍焦距。一般的传统相机镜头焦距长,除专用的微距镜头外,一般的镜头不会设计在调焦时镜头离成像机太远。小DC由于感光器件面积很小,所以镜头的实际焦距很短。一般广角端的焦距只有几毫米,所以在设计时让镜头稍微远离CCD就可得到不错的微距效果,在机械设计上也是非常容易,所以小DC的微距功能比传统相机容易实现。通过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理解为何数码相机的微距能力比较强大正是因为传感器的大小比35mm胶片小得多。例如,利用小型数码相机(假设焦距乘数为4倍),拍摄上述直径为21.6mm的花朵,它的放大倍率为12,而胶卷照相机需要的放大倍率为21。这就说明,小型数码相机比胶卷相机更容易获得微距拍摄的效果。当然,小数码机在进行微距摄影时,景深控制力大多很差。令人心醉的微距摄影(9张)1、放大率:一般微距摄影常用的一个名词,其意思是菲林上影像与实物的大小比例。如12即指菲林上影像的大小为实物的一半。通常微距镜头上都会有放大率的标示。其中一个微距的拍摄技巧是跟据主体大小预先决定大约放大率,预先较好大约的镜头对焦,再接近主体以作拍摄。2、失光以对称光学设计的镜头,在没有附加光学组件时,其于微距时失光可以如下公式计算:有效光圈=镜头光圈x(放大率+1)即于11时,镜头通光量比无限远时少了75%,即有效光圈将为原光圈的2倍,亦即失光2级;而于12时,失光亦达一级。而现代新设计的微距镜很多都是非对称设计的,这时失光的程度便有所不同。不过多数镜头的规格表都不会列出这项资料,要比较的话就需要参考说明书或影友意见了。现时大多相机都有TTL测光,其测光可以自动对镜头失光计算在内,所以实际拍摄时不会影响曝光值。但若要使用没有TTL测光的机身或外置测光表,则需先了解自己所用镜头的失光特性。主要器材编辑相机系统其实相机牌子的选择并不太重要,因为现时差不多每一个大相机牌子都有生产不同焦距的微距镜头及其它配件。反而相机类别则较重要。一般而言,135单镜反光机是相当适合拍摄微距提材。比较理想的微距拍摄装备而rangefinder(连动测距)类型相机由于视差问题以致viewfinder(取景器)并不能反映镜头所摄的影像(即取景误差),常见的镜头亦不能作近距离拍摄,因而并不适合。至于较大片幅如120机,由于片幅较大,即使所用镜头能摄得与135机同样放大率,其所摄进画面的面积亦较大,先天有不足的地方。举例如用135机拍摄11的对象,你便会将一个24mmX36mm的景物填满整格菲林。相反如你用120机6x6片幅的话,你便只能用56mmX56mm的景物填满菲林,放大相片时便好像是放大率不足了。虽然135单镜机有先天上拍摄微距的优点,但假如你并不需要拍摄很细小的对象,其它片幅相机亦无不可。始终摄影并无单一准则。例如现时很多的便摄机都有一个近摄模式,如拍摄较大的对象如大型花朵都是没有问题的。至于现时已相当流行的数码相机,由于CCD感应器的面积较小以及所用镜头的真正焦距较短(有的甚至仅为数个mm),所以很容易提供微距功能。脚架由于微距拍摄是用上了较高放大率,故有将手震“放大”的效果。加上微距拍摄时的“失光”问题,故脚架在拍微距相片时亦相当重要。现时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牌子的脚架可供选择,但我们建议不应在此环器材上太吝啬,毕竟一枝优质脚架是可以用上很多年的。建议选购时要考虑下列各点:脚架扎实程度,包括各关节的结实度及长期使用的耐用性。重量,由于微距拍摄很多时要远赴郊外地区,这点十分重要。折合时的长度,脚架收起时如果不太长,是可以收到背包中,对户外拍摄相当方便。全开时的高度。脚架完全伸展时太矮,对某此拍摄环境是很不方便甚至难以拍摄的。但个人经验认为拍摄微距并不需要很高的脚架,大约有1.3-1.4米便已足够。但若脚架有其它用途时就要详细想清楚个人拍摄习惯。脚架三枝脚都开了时最低拍摄高度。要注意的是虽然有很多脚架都有低角度设计,但低角度设计要配合短中轴使用,否则低角度时脚架中轴会顶到地面,未必真的能降低拍摄高度。不过低角度亦有其用途,就是在崎岖的拍摄环境中提供更有弹性的脚架角度。现时亦有小部份脚架有专为微距的设计,但此种设计很多时都会增加脚架重量。在一得一失的情况下,还是建议先多作拍摄再了解自己个人的需要以免浪费。在微距拍摄中,云台的选择比脚架更重要。在多种设计中,个人认为自由云台(Ballhead)会比较方便。但即使是上千元的云台,在微距时仍会有锁紧后轻微移位的情况,廉价脚架头问题就更严重。在选购时,可以多参考其它影友建议。摄影豆袋摄影豆袋是摄影专业人士近几年在微距摄影场合普遍使用的工具,可以作为脚架的替代和补充。摄影豆袋是摄影豆袋(3张)用布缝制的小袋子,内填充黄豆或类似颗粒物,由于袋子的形状可随意改变,因此作为固定相机的自由云平台,起到稳定作用。在许多场合,由于条件的限制,脚架无法使用,只能采用摄影豆袋代替:1)微距拍摄时,距离拍摄物太近,无法放置脚架,只能使用体积较小的摄影豆袋作为稳定平台,或者是支点;2)拍摄地形狭窄、高低不平,无法放置脚架,只能以石头、树干、栏杆等作为支点,以摄影豆袋充当相机坐垫。3)在登山的场合,脚架太重,不便于携带,而豆袋重量轻,携带更方便。市场上的摄影豆袋分为传统豆袋和轻质摄影豆袋,传统豆袋采用黄豆填充,颗粒较大,不利于形状调整,重量在1、2公斤,而轻质摄影豆袋采用高分子泡沫颗粒填充,形状调整方便,重量在200克左右,便于携带,建议影友优先考虑。镜头及镜头配件1)微距镜头微距摄影镜是指无需安装近摄镜、近摄接圈或近摄轨道皮腔等近摄附件就能用来微距或近距摄影的专用摄影镜头。各种不同的微距镜头理所当然,微距镜头是最佳选择。市面上微距镜头的选择并不算少,基本上各相机制造商都会有标准(50-60mm),中距(约90-105mm),及长距(180,200等)可供选择,较全面的制造商亦有为伸缩皮腔(bellow)而设计的专用镜头。加上大型独立镜头制造商亦有提供。由于微距镜头的用家一般较为严格,而制造商亦相当重视微距镜头,故各款微距镜头的质素都不会太差。不同镜头的分别当然是有,由于微距镜头并不便宜,大家可参详其它影友的意见再花钱购买。微距摄影镜头是以专门拍摄微小被摄物或翻拍小画面图片为目的的摄影镜头,这种镜头的分辨率相当高,畸变像差极小,且反差较高,色彩还原佳。微距摄影镜头在近摄时具有很不错的解像力,可在整个调焦范围内保持成像质量不发生太大的变化。一般的摄影镜头主要用于拍摄通常摄距内的景物,它不能直接用来近摄。利用一般摄影镜头近摄,是需要在镜头上加装近摄镜、近摄接圈或近摄皮腔等近摄附件后方能进行,但一般摄影增距镜镜头加装了近摄镜、近摄接圈或近摄皮腔等近摄附件就处于“近摄”状态,就无法迅速从“近摄”状态回到普通摄影状态,就是说,用一般摄影镜头加装近摄附件的办法,难以交替进行近距摄影和普通摄影。而微距摄影镜头则不同,它的近摄不依赖别的近摄附件,全部近摄操作都在镜头自身上进行,它可在近摄至无限远之间连续调焦从而能从近摄状态迅速调速至普通摄影状态,这为摄影者交替进行近距摄影和普通摄影提供了方便。微距摄影镜头一般有两种结构。一种微距摄影镜头采用内置伸缩镜筒的结构,另一种采用变换镜头内光学镜片组前后位置的结构。前者在普通摄影时,摄影者只要旋围镜头调焦环就能进行正常的调焦,如果想近摄,只要把已旋围至近调焦处的调焦环继续旋转,就能把镜头的整个光学系统随同内置的镜筒同步前移,从而使像距增大,达到近摄的目的。增距镜如要在户外拍摄自然生态,建议应选中距甚至长距镜头。原因是当微距拍摄时,镜头距离主体往往是相当接近,小昆虫容易被吓走之外,影花草时脚架及身体亦很易踫倒主体或其旁边的东西。较长焦距的镜头能将相机拉远一些,故拍摄较为容易。(例如用50mm镜头影11放大时,镜头距离主体只有数吋远,户外拍摄时的难度可想而知。)当拍摄一些较为敏感的昆虫时,就有可能连中距镜头亦很难拍摄,这环境下长焦镜就有优点。可惜是,长焦微距镜往往非常昂贵(近万元级),而且浮动镜片设计亦令很多长焦微距镜于微距时的有效焦距降低,而令对焦距离变得较短,购买时候要留意。要求不高或预算有限时,其实增距镜亦是一个方法。市面上亦有变焦微距镜。虽然这类镜头未能提供11放大率,但以Nikon75-180Macro为例都有11.3左右,算是相当不错。由于变焦镜在拍摄生态时有很大的灵活性,如预算许可的话绝对值得。可惜是此类镜头并非每一家制造商都有提供。2)微距环跟据镜头公式:(1/U)+(1/V)=1/f(当中U为主体至镜头光学平面的距离,V为镜头光学平面至菲林的距离,而f则是镜头焦距)如果能提供足够的V(又称延伸,即镜头光学平面与菲林的距离),每一枝镜头都可以拍摄近距离对象(即微距景物)。事实亦如是:虽然一般镜头并不提供很大的延伸,但只要接上微距环,亦能拍得微距景物。3)近摄滤镜近摄滤镜可谓最方便的微距配件,只须加在镜头前便可获得微距效果。一般以号数表示,号数愈大即放大效果愈大。一般+3的近摄滤镜加在50mm镜头前约可摄得1/2X的放大率;而不同号数的近摄滤镜是可以加在一起使用,其号数亦会是两块加在一起(当然,加得愈多光学质素下降得愈快)。加了近摄滤镜之后,镜头只可在一个很少的范围对焦,而由于近摄滤镜设计比较简单,对光学质素影响亦较大,在使用时可将重要的主体放近相片中央能令质素表现较好。有一种多镜片组合成的近摄滤镜,能提供较佳质数。但高售价之余在本港亦难得有售。不过可能大家都会留意市面上有很多供数码相机或DV使用的配件,其中有供近摄用的配件便是这类产品。可惜是售价很高及尺寸未必配合相机镜头使用。4)倒接镜头另一个便宜微距的方法是使用倒接环,将镜头滤镜环一边接到相机上。此方法能提供较佳的光学质数,以及无须失光。问题是倒接后的镜头几乎是对焦在一点之上,而且相机没有了光圈控制,须要收细镜头光圈测光,拍摄生态相当不便。使用倒接环时,主镜头的焦距越短,得到的放大率越大,一般来说都会用标准或更短焦距的镜头。5)其它微距拍摄在镜头一环的变化相当多,比较常用得还有使用伸缩皮腔的微距镜。这种组合可以拍得更加大的放大比率,但装置比较麻烦,户外未必合用。书本上亦有介绍使用两枝镜头叠在一起以得到更大放大比率,又或是使用电影镜头接上相机等等。如对这些特别的方法有兴趣的,可以参阅有关书本。闪灯当环境黑暗而难以使用脚架时,闪灯是拍摄的唯一方法。一般TTL闪灯再加上引线是可以使用的,亦不须要作特别调较亦可得到理想效果。当然要得到自然效果,平衡背景光等问题就需个人经验以作配合。微距使用闪灯其实是相当高深的技术。要简化计算,使用TTL闪灯是最方便的做法。不过要注意的是机顶闪灯位未必适合,因为视差问题可能令闪灯的光线射不到要拍摄的景物。一般影友会使用离机闪灯的方法,但这便需要TTL闪灯线(相当贵)及闪灯座配合使用了。而理想及自然的闪灯位置亦须经测试及经验配合。其实手动闪灯亦可使用。基本上可将闪灯设于较小输出的手动模式,再于不同放大率拍摄试片以决定应用的光圈,则以后亦可用同一设定拍摄。理论上,于不同放大率所用的光圈应大致相同,所以实际应用应不会太复杂。使用一般闪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机顶闪灯位置并不适合微距使用,除了光线太正面以外,更有闪灯不能对准主体或被镜头挡着闪灯光线等问题。而使用手动闪灯时更要注意不同的闪灯位置是需要不同的光圈值的。而闪灯则不需要太大的输出,因微距的拍摄距离相当短,大输出的闪灯反而有火力过大的问题。如使用TTL闪灯,则有可能距离太短而TTL系统未及切断电流而令曝光过度,若所使用的菲林速度快的话问题便更大,所以要留意闪灯及相机的指示灯。至于闪灯位置问题,可以自行制作或购买简单的闪灯支架便解决。至于环型闪灯则是专为“微距”而设计的。但其“微距”的主要用途为翻拍而设,所以由环闪灯所拍摄的相片光源较为平板。当然,环型闪灯无疑为最方便的微距方法。其它辅助器材拍摄微距有很多不同的配件,不同大师亦有自己不同独特方法。以下简单列出一些较多书本或前辈介绍的配件:黑咭:有风时可以作为挡风之用,亦有影友用以作为所影景物的“背景板”,以简化背景。闪灯支架:由于机顶并非理想闪灯位置,故另设闪灯位置是有需要。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闪灯支架,亦有影友自制。对焦座(Focusing Rail):将对焦座固定在脚架上,再将相机固定在座上。对焦座提供了一个机械结构将整个相机移前移后。由于微距摄影很多时都要将相机前后移动,此配件很有用。但需注意对焦座的重量以及结实程度不结实的对焦座有机会增加相机震动机会。反光板:用反光伞来漫射光线,可以较自然的补光方法为在暗位的昆虫补光。有些反光板是专为微距设计,当中有一个空位让镜头伸出来。在拍摄大物体时,这使用起来非常简便。在这个图样中我就使用了反光伞。一旦设置好了主体,你必须确保平衡照明,这有助于表现细节。第二次检查有没有出现多重阴影。一旦你确定照明设备的位置放置情况没问题的话,开始对物体测光读取。光伞:为强烈阳光下的景物创出散射光源。大胶碗:碗底开孔以伸进镜头,用以盖住对象制造散射光源。快门线:必须品。菲林通常使用正片能对曝光及颜色有较大控制。由于微距摄影一般要求使用细光圈(以增加景深),长镜头,但却会遇上风及怕人的小昆虫,所以高速菲林是有其好处。当然,若掌握了外摄技巧,则亦可使用较慢菲林以获得更小微粒。每人有不同的创作要求,所以使用彩色负片或黑白菲林都不是问题。现代很多数码相机亦有相当好的微距效能,亦算是菲林以外的一个好选择。技巧要点编辑一、学会控制光线的方向和质量:对于阳光下拍摄时光线的处理上我个人觉得首先是要避免过于刺眼的直射光线,我们应该尝试正确选取从逆光方向接近目标,这样做一方面是可以避免人的阴影对我们要拍摄的对象所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合理补光,逆光角度下的拍摄常常是可以降低顺光下的大反差效果,得到我们想要的光影效果,这样也可以解决强烈的阳光直射下带来的高光溢出问题,以及光线过硬导致拍摄的照片色彩过于干涩的问题。二、恰当的突出细节特征:为了能够,保留更多的细节,使得画面中噪点的数目能够减少,微距拍摄之前期我们需要向右曝光。当然,向右曝光这个也是有个限度的。对于普通拍摄来说的话也就是+1/3-2/3ev,主要关键在于控制高光部分不溢出为准。对黄色及红色另当别论。那是相机的缺陷,其次需要合理的相机iso,因为过高的ISO带来的后果就是画面上过于粗糙,噪点太多,不利于被拍摄物体细节表现,何况拍片的时候不是为了测试相机,挑战iso限度。三、学会正确选择焦平面:焦平面是微距拍摄初学必须经历的一个练习过程。微距摄影和普通的摄影相比较也是不同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微距拍摄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在近距离,拍摄的物体成像较大,清晰范围本来就小,所以能够在拍摄的时候抓取到很多被拍摄物体的细节用你最大的努力去聚焦拍摄微距照片,诀窍就是聚焦要精确;因为微距照片的清晰焦点范围很小,只有1英寸的很少一部分。例如,拍摄花朵上蜜蜂的微距影像,必须确保蜜蜂精确聚焦清晰;假设从镜头到蜜蜂的距离变化了哪怕不到1厘米,都会失去清晰焦点。因此,在拍摄奇妙的微距照片过程中,聚焦是极折磨人的。一般自动对焦在微距的用途相当有限。因为当你用自动对焦对好以后,再构图时你已经移动了相机,而对焦亦已经不同。当然最先进的多点对焦相机闪可以解决此问题。正确的对焦方法是先在镜头上设定大约的放大率,接近主题,构图,再对焦。紧记的是:先粗略对焦,再构图,再精确对焦。因为若你用自动对焦或对焦指示或裂像对焦而将主题放在画面中央先对焦,当你移动相机时,对焦位已经不同。即使你能保持相机/镜头与主题的距离(极难做到),由于三角关系,在非中央的主题的在中央的主题对焦点仍是不同的!微距摄影由于拍摄微距景物手震的影响比一般情况明显得多,除了上下左右的震动被放大了外,亦会影响前后对焦;但另一方面由于要得到大景深而要收细光圈;所以如是拍摄静物,脚架是最佳的固定相机方式。如要拍摄昆虫等会动的东西,其难度相应较高。小心使用的话,脚架仍是可行。但若要使用手持,则需注意当时所用的快门,及拍多些菲林以增加成功机会。当然,高速菲林可以帮助提高快门速度。在户外拍摄,即使用上脚架仍要注意风的问题。很多拍摄主题都很容易被风吹动,这时除了等以外亦可用对象挡风。从前有些影友会带备黑卡雨伞等以作此用途。使用你能承担得起的最好的镜头摄影说到底只不过是物体在胶片上成像而已,静态情况下,在光路上对成像起决定因素的就是镜头的素质。一只好的镜头可以在单位面积内表现更多的细节,边缘成像质量与中心相差很小,并且没有明显的色散。微距镜头是拍摄微距的最佳选择,各个品牌的微距镜头都毫无例外地拥有非常高的成像质量。如果对像场是否平直有特殊要求的话,微距镜头更是唯一的选择。必须指出的是,对于成像来说,镜头无疑是重要的,论坛中很多朋友也热衷于讨论各种镜头的成像差异,但真正把手中镜头发挥出极至的并不在多数。比较不同镜头的素质、甚至要用某款镜头挑战其它,起码要把自己的镜头用好才是。做个简单的算术(也许过于简单了,用不着深究),假如镜头A的实际质量是5,B的实际质量是4,A的使用者发挥了70%的像质,而B的使用者更加细心,发挥了95%,最终的结果还是B取胜了。所以这种比较不能真正说明问题。打这个比方是想说明其实我们很多朋友手中的镜头已经足够好了,只是在技术上提高的余地还很大,花更大的耐心研究一下技术恐怕比更新器材更容易获得成功。使用稳定的三脚架微距摄影一般都需要比较慢的速度。以我们熟悉的阳光16法则为例,该法则适用于晴朗天气下无穷远合焦的情况。对于微距摄影来说,当镜头合焦在比较近的距离时,光线在镜头延伸筒内有一定的损失,所以这个法则要修正为“阳光11法则”。也就是说在晴朗的阳光下,在拍摄充分照明的近物时,对应于f11的光圈,速度应为1/ISO。对于100度的胶片来说,上述情况下,应该使用1/125的速度。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为了获得均匀、细致的照片,拍摄微距应该尽量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拍摄的时间大多为清晨和傍晚,多云的天气是最佳选择。比较讲究的摄影师,如果必须在高角度的太阳光下进行拍摄,则有意使用柔光板、遮光伞等设备进行遮挡。何况很多情况下,为了获得更高的放大倍率及特殊效果,还会使用一些额外的微距附件,比如延伸筒、增距镜或者琥珀镜、偏振镜等等。这时实现正常曝光需要的速度就大大降低,根据我的经验,这个速度通常在1/30-4”之间。如果你偏爱使用低感光度的胶片,就要面临更大的挑战。不知道在座的有几位有信心以1/8”手持获得高质量的微距片子,反正我不行。所以,三脚架对于微距摄影来说绝对是必须的。在拍摄了一段时间的微距以后,基本上是没有三脚架就不按快门的。理论上讲,三脚架越重越好。对于拍摄微距来说,我们必须在重量和便携性上做一个妥协。所以你能抗得动的最重的三脚架是对于你来说最好的选择。如果三脚架本身的重量还不够稳固,在使用的时候还可以附加一些额外的重物,比如石块、摄影包等等。不过必须保证这些附件不能随便晃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顺便提一下,选择微距用的三脚架,除了重量以外,三脚架能否很方便地降低到地面高度是另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很多情况下,主体的位置是贴近地面高度的。而且重心低的三脚架可以有效减少晃动。使用三脚架时,尽量不要升高中柱,最好也不伸出最细的腿节,并且一定要确认所有的可活动部位都已完全锁死,任何松动的部位都会把振动放大。选择放置三脚架的位置时也应尽量选择坚固并有一定摩擦力的平面。大家可能都有体会,在家里光滑的瓷砖地面上,用手向下按压三脚架的云台,几乎所有三脚架都会有一定的滑动。如果在野外必须架在松软的土地上时,应该事先把各条腿都压实,尽量戳到底,有脚钉的最好使用脚钉。使用各种云台或者球头时,应该尽量保证相机、镜头的重心在三脚架的中心线上,这样机身上的振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三脚架吸收掉。使用细颗粒、形变好的轻质摄影豆袋微距摄影要求不能有轻微的抖动,在无法使用三脚架的场合,有必要使用摄影豆袋代替。建议使用颗粒细、形变较好的轻质豆袋。拍摄前,将相机放置在摄影豆袋之上,然后将相机调整都最好的拍摄位置。使用快门线和反光镜锁按动快门的瞬间动作会使机身产生一定的位移。虽然通过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地减少其影响,但是很难根除,特别是三脚架不够稳定的时候更要小心。如果一定要手动触发快门的话,最好通过某种动作使身体与三脚架、相机形成一个整体。比如左手向下压住云台,肘部向内侧夹紧,右手抓紧机身手柄,食指匀速按动快门并且尽量保证用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反光镜升起时的振动过程大约会持续1/15秒,所以反光镜锁的适用范围大约在1/30-1/2秒之间。我个人拍摄微距的时候总是尽量使用MLU功能的,即使速度不在上述敏感范围内。对于长焦镜头来说(看到过有人说135mm以上),MLU功能是很有帮助的。不知道有没有人曾经测试过电子快门线和机械快门线的区别,反正我比较偏向于使用电子线,因为总觉得机械动作会产生位移,不过没有足够的证据,也许只是心里安慰而已。如果机身没有反光镜锁或者快门线功能,可以使用自拍。部分机身在自拍时有反光镜预升的功能,实际效果与反光镜锁相似。使用自拍时不要把自拍时间定得太短,保证相机振动完全停止下来以后快门才会开启,一般45秒应该足够了。使用颗粒细腻的反转片反转片几乎是职业自然摄影师的唯一选择,其色彩绚丽,质感细腻,拥有负片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一次用反转片的朋友,总会“从凳子上掉下来”。微距作品编辑这些照片是来自英国Mike Golding所拍摄。Mike Golding现居伦敦,非常擅长植物的微距摄影和建筑光影摄影,作品色彩鲜艳明亮,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有一个温馨的小故事在里面,在Mike Golding的镜头下,花儿和草儿都充满了生命和趣味。3微距摄影作品微距摄影作品微距摄影作品微距摄影作品微距摄影作品微距摄影作品微距摄影作品微距摄影作品慢速摄影编辑这是指使用1/30秒以下的快门速度拍摄照片。用慢速拍摄,可使运动的物体,在曝光瞬间,在底片上留下移动的影像。一定程度上,这种影像是虚影,速度越快,影像虚得越厉害,从而形成以虚衬实,实中有虚,虚实相映的效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拍出动感,画面有生气。中文名慢速摄影外文名low-speedcinematography发明时间1904年发明人法国人布尔和诺盖目录1. 1慢速摄影2. 2技巧慢速摄影编辑(low-speedcinematography):1904年,马雷的学生,法国人布尔和诺盖发明了慢速摄影。他们发觉,以慢于正常频率的片速拍摄,得到的胶片,所反映的动作比实际情况更快。这就是慢速摄影。原理是以每秒钟208格画幅的摄影频率摄取物质变化或物体运动镜头的特技摄影技术。降低摄影频率,而放映速度仍为24格画幅每秒,即可呈现快动作的镜头画面,给观众以急剧、紧张、夸张的气氛和印象。技巧编辑使用慢速快门,照相机一般要有依托,最好能用三脚架或独脚架使照相机稳定。1/30秒以下的各级快门速度,都是慢速度,究竟用哪一级为好,应视被摄对象运动的速度和欲表现出来的画面效果而定。选用速度太慢,影像很可能完全虚化到模糊不清的地步,使人无法看清;选用速度太快,运动感又失去了,因此在把握不大的情形下,可多用几档试拍,找出最佳的一档快门速度,既不使所拍照片影像模糊,又能表现出一定的动感。追随拍摄法,实际上还是使用慢速快门拍摄。它与前种方法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固定照相机,让运动物体从照相机镜头前通过,在底片上留下移动的影像,后者是移动照相机,随运动物体的运动而移动。运动物体与移动的照相机等速时,运动物体也就相对静止了,照片上留下的影像是静止的,而运动物体周围不动的景物,因照相机的移动,反倒成了“运动”的景物了。这种相对运动,使原来不动的景物,在底片上留下了虚化的移动影像,给人以动感。追随摄影法,常用于体育摄影,以表现出激烈竞争的运动状态。使用追随摄影法时,要选择较深暗的、并有少量的亮景的景物,如树木、人群等,用光以侧逆光为好。这样在移动照相机追随动体时,背景才会出现明显的线条,体现出动感。在快门速度的选择上,一般说,速度慢,追随效果强烈,但技术上不太容易掌握,整个画面会因此而模糊,没有清晰点。因此,在选择使用快门速度时,要综合考虑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以及要表现的追随效果。有的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很快,使用的快门速度也相应要提高,有时要用到超过1/30秒以上的1/60秒,甚至1/125秒。要使追随摄影成功,拍摄者按动快门,必须死盯住运动物体,在移动照相机的同时按动,不能因为按动快门,照相机中途停止移动。追随拍摄方法很多,除斜向追随外,还有纵向追随、变焦追随、平行横向追随等,大家如有兴趣,不妨一试。立体摄影编辑立体摄影是指表现景物三维空间的一种摄影方法。通过摄制两幅不同视点的影像,各由相应眼睛观看,以模拟三维效果。拍摄工具有标准型立体照相机,也有在单镜头相机上装配立体附加镜;普通照相机运用左右移动的方法也能拍摄。中文名立体摄影概述立体摄影是指表现景物三维空间数码数码立体摄影俗称立体实拍,是原理让我们用人类的视觉来理解一下立目录1. 1原理2. 2数码3. 3应用4. 4方法1. 5欣赏2. 取景器拍摄3. 照相机4. 普通照相机5. 肉眼的直接观赏1. 6区别2. 7优势3. 8成本4. 9镜头1. 10产物2. 11条件3. 12技巧4. 13控制原理编辑光栅成像原理让我们用人类的视觉来理解一下立体摄影的技术原理。人类的眼睛就像是一套完全自动的数码相机,具有变焦镜头、可变光圈以及能将光信号转变成大脑可以识别的电信号。本质上,单只眼睛看到的只是物体的二维图像,我们能够分辨出它的高和宽,而无法识别它的深度;在二维图像中,利用物体提供的有关尺寸和重叠等视觉线索,我们可以判断出位于背景前这些物体的前后排列次序,但是却无法知道它们之间究竟距离多远。幸好我们人类拥有了两只眼睛,并且都长在前面的脸部,呈水平排列,间隔约为60mm。在我们看同一物体时,由于所处的角度有略微不同,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还是有略微差别的,我们的大脑将这两幅画面综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深度的视觉。这个综合处理的过程十分迅速,并且天衣无缝,产生的视觉感受就像是我们在透过一只大眼睛看东西。更为重要的是,大脑能够根据接受到的两幅图像中同一物体之间位差的大小判断出此物体的深度和远近,距离眼睛越远,位差就越小,反之就越大。示意图中显示了这个过程的工作原理:(当我们观看无穷远的景物时)遥远的太阳在两幅图像中的位置(几乎)是相同,但是近处的树的位置就有1/4英寸的差别了。这整个过程就被称为是立体视觉(stereo vision),起源于希腊语中的stereos,意思是具有三维结构的形状或固体等。立体视法(Stereoscopy)就是指同一物体的两张具有轻微角度差别的照片放在一起(分别用左右双眼)观看,得到一种深度的感觉,从而产生常规立体视觉的方法。那么(最基本)立体摄影就是(模拟双眼的位置)从左右两个具有轻微角度差异的观察点分别拍摄同一个物体,然后将这两幅照片以同样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左右眼睛分别观看左视觉和右视觉的照片(来获得立体再现)。立体图片这两个观察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立体间隔(stereo separation),这个间隔通常为人类双眼的平均间距63mm,不过不是十分严格的,因为我们的大脑能够进行自动补偿,但是如果过大就会造成无法 合成的画面(过小就会失去立体感)。在进行立体拍摄时,相机需要对准同一背景前的同一被摄物体。一个简单的用以保证两次拍摄时有同样的水平和高度的方位是:在第一次拍摄时,注意背景场景中比较有特征的物体,然后在第二次拍摄时,将它安排在画面中同样的位置。为了产生必需的立体间隔,拍摄时相机的间隔需要根据被摄物体的远近作相应的调整,拍摄距离近的物体时,间隔就小一点,反之就大一点。当然,对于这样的大小不一的拍摄间隔,我们的大脑能够进行自动补正(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立体感)。这也同时说明了为什么远距离的物体就会失去立体视觉的原因(因为我们实际拍摄条件所限,立体间隔无法达到足够的大)。而在观看近距离的物体时,人类的眼睛就无法(同时)对远距离的目标进行聚焦,也就失去了对远距离物体的立体视觉。所以为了获得理想的三维立体效果,我们在拍摄风光时就需要将立体间隔设置的很大,而在拍摄近距离以及微距摄影时,立体间隔就有可能缩小到几十分之一英寸。立体图片在拍摄这些比较极端的场合时还没有严格而又快速的规则可以引用,只能是根据经验找出适合被摄物体和相机配置的间隔。而关于立体摄影的实用指导也是众说纷纭,就像John Hedgecoe,他推荐在拍摄远距离物体时,采用相机到被摄物体距离的1/50作为立体摄影间隔,在近距离拍摄时采用1/4距离作为立体拍摄间隔,不过有人却建议采用1/30距离。Dennis Brown则使用了另一套不同的法则来确定最佳的立体间隔,他认为在背景距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立体间隔要随着前景或者被摄主体的距离每1/4英寸(约6mm)变换一次。根据不同的被摄距离和相机镜头焦距,他计算出需要变换的阶梯数量并制作了一个换算表格。立体照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光栅立体照片,光栅是结合数码科技与传统印刷的技术,能在特制的胶片上显现不同的特殊效果。在平面上展示栩栩如生的立体世界,电影般的流畅动画片段,匪夷所思的幻变效果。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 光栅是一张由条状透镜组成的薄片,当我们从镜头的一边看过去,将看到在薄片另一面上的一条很细的线条上的图像,而这条线的位置则由观察角度来决定。如果我们将这数幅在不同线条上的图像,对应于每个透镜的宽度,分别按顺序分行排列印刷在光栅薄片的背面上,当我们从不同角度通过透镜观察,将看到不同的图像。数码编辑数码立体摄影俗称立体实拍,是国际最流行的立体影像制作方式,是立体图片运用普通数码相机一次拍摄多张角度不同的照片,经过专业的合成技术合成输出装裱后,就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立体摄影像。与平面转立体相比,它的特点是焦点物体圆润厚实、立体感强、活灵活现;与多镜头光学立体摄影比相,它具有成本低,效果好,操作简便,成品率高,减少了制作环节。影楼、广告公司、摄影爱好者只要掌握了数码立体摄影技术,不用添置设备,用现有的数码相机就能完成摄影技术的升级换代。数码立体摄影技术的引进,为立体婚纱摄影、广告界提供了最佳的技术解决方案,必将引起摄影和广告行业的技术性革命。应用编辑立体摄影最早是应用在军事侦察、航空摄影及立体电影。由于科技的进立体图片步,特别是精密打印,光学及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才使立体摄影进入家庭成为可能。除在民用上可拍摄豪华立体婚纱、艺术相片外,还可专业制作大型立体广告灯箱,精美贺年片及产品防伪标签,也可制造不干胶贴及旅游纪念品。立体摄影技术己外延发展有:光栅立体画、动画、变画、旋转等等,其实技术都来源与光栅立体摄影技术,因此,搞清了光栅立体摄影技术,其他所有光栅立体技术都将迎刃而解,立体摄影技术是影像世界的一次革命,将带来新的市场和发展机会。更有众多的立体产品等待我们去开发,去创造,其应用领域必将更为广阔。方法编辑轨道法立体摄影的拍摄立体摄影的被摄体像距应根据滑行轨道而立体图片定,一般情况下是设计方设定好的。通常拍摄主体与镜头的距离控制在2.53.5米,前景与镜头的距离控制在0.9-2米左右。1、首先把相机调至中间位置,设置好相机的功能,对拍摄主体进行调焦、对光,然后把相机移动到锁定位置上,启动滑行轨道,开始拍摄,然后将所拍照片在电脑上挑选。一般情况下,取中间的照片比较好,因相机在刚刚启动和最后停止时,均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如果相机一次拍摄的照片较多,为增大视差,可隔一张或隔二张,甚至隔三张地留存照片做为立体上线图。反之,如果想缩小视差,增强主体的清晰度,可连续或隔一张留存照片。2、可利用滑道上的刻度,在距离中心处,以6mm50mm的拍摄间隔向两边定位做记号,然后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把设置好的相机移动到记号处进行曝光,获得的照片就是立体上线图。这种方法如果掌握得当,能更好地随心所欲地控制视差。在表现同一个主体时,拍摄间隔越大,立体感越强,但清晰度降低。如果超出了光栅的解析范围,就会造成图像模糊,不能和光栅线吻合,从而引起视觉上的不适。立体拍摄的视差控制和做立体画一样,对较大、圆润、丰满的物体可加大拍摄间隔。对细小、有复杂纹理、或竖直线条为拍摄物时,可适当减小拍摄间隔,以保持主体的清晰。欣赏编辑立体照片的观赏有使用观察器的方法和使用幻灯机放映的方法。对这种照片看惯后也可直接用肉眼观视。一张普通的照片很自由,怎样看都可以,但立体照片很复杂。有胶片或印相纸画面尺寸、左右照片并列间隔等规格等是否有问题。下面从摄影和观赏两个方面考虑,从最简单的观赏方法开始向初学者介绍。取景器拍摄观赏彩色幻灯片时,因其左右画面并列镶在35毫米全尺寸片框内,要利用观察器观赏。观察器有潘泰斯和斯提兹两种。其中潘泰斯观察器和取景器成套出售。这种胶片易和半幅尺寸的弄混,所以不送专门店里,自己镶入片框最为保险。胶片装入片框后,就可以观赏了。在观赏上述立体照相机附属镜头所拍摄的照片时要注意,因其左右画面调换,而观察器不能远近相反观赏,所以要使用专门的观察器。观赏照片时,若与扩印尺寸相同时,则可直接利用照片专用观察器观赏。这种观察器有斯蒂兹、CUBIK(东京照相)和皮克(东海产业)。照相机以标准尺寸摄影的幻灯片,用彩色反转片委托日本东洋洗相所就可得到镶入标准尺寸纸框中的幻灯片(委托时要注明为立体摄影)。可直接利用专门的观察器来观赏。这种观察器可使用50年代美国、德国造的旧产品或德拉贡光器公司的产品。富士胶片在富士公司冲洗时,冲洗后只附加给立体幻灯片片框材料(冲洗时要声明为立体摄影)。因此要自己完成镶入工作。正确的镶入需要技巧。要用彩色立体底片洗出照片,名古屋特阿佛特公司可接收这一工作。它也有专用的观察器,但无国际标准产品。普通照相机由于使用照相机的种类不同,画面尺寸也各异。制作幻灯片时,因人的双眼间隔关系,画面有66厘米的限度。立体幻灯片框无统一规格,日本立体照相、德拉贡光器、玛斯他名古屋公司就有片框观察器。洗印照片时,名古屋特阿佛特接收66厘米尺寸的洗印工作。观赏印出的照片,可使用特阿佛特、日本立体照相、德拉贡光器、玛斯他名古屋、东京照相、东海产业等公司的不同形状的观察器。CUBIK(东京照相公司)观察器中,也有用于大画面(画面中心间隔为80毫米左右)的观察器。从上述观赏的角度出发,使用现有的普通照相机摄影时,为便于观赏,也要定出自己标准尺寸。洗出的照片贴在台纸上使用即可。立体照片尚无标准规格,所以在爱好者间的互换性上有一定问题。立体照片的放映观赏立体摄影作品除利用观察器外,还可利用放映方式。这种方法原理上就是利用两台放映镜头上分别带有偏光镜的幻灯机放映,观赏时,戴上立体偏光眼镜。这种观赏方法是使用四个偏光镜,使左右影像互不相混。两台幻灯机的间隔尽量接近为好。可根据幻灯机形状,将两者并列或重叠放置均可,但要注意不要影响散热。片框使用通常的幻灯片框。偏光眼镜一般使用左右镜片分别相对垂直线成45角,两者间夹角为90的V型眼镜,此外与其形状不同的偏光眼镜也有。放映屏幕使用涂有银色的所谓银幕。白布和纸的屏幕不能表现立体画面。实际操作时,戴上偏光眼镜后,转动幻灯镜头前的偏光镜调整至左侧所摄照片映入右眼,右侧所摄照片映入左眼的位置即可观赏。标准尺寸专用的幻灯机不生产,所以只有购买旧的产品。旧产品是立体放映专用装置,其内部带有偏光镜。斯提兹立体取景器,因反光镜可调节,所以另外加上偏光镜后,可直接用于放映,此时,幻灯机使用一台即可。肉眼的直接观赏利用这种方法观赏,要有适应时间。这种方法有将左右摄影照片同样按原左右顺序并列放置观赏(参照彩色插页照片)和左右摄影照片调换以相反顺序并列放置观赏两种。以前一种方法观赏时,双眼视线接近平行状态,因此受人的双眼间隔制约。照片大于无间隔并列的两张66厘米画面,不能观赏。在后一种观赏方法中,因右侧摄影照片在左侧,左侧摄影照片在右侧,观赏时,使双眼视线成交差的X形,即所谓对视的状态,因此大画面也能观赏。利用前一种方法观赏时也可同时使用观赏照片专用的观察器。利用上述两种方法观赏立体照片,都要进行练习,使双眼在不影响视线方向情况下对观赏照片能聚焦。以上包括器材在内介绍了立体照片的摄影和观赏方法。最后归纳摄影的要点如下:(1)照相机左右侧保持水平(2)对焦不准,立体感不易产生(3)使用颗粒细的胶片(4)形状复杂的物体作为被摄体最好(5)自一般人的观视角度位置摄影(6)摄影主体作为近景,在近景至远景间布置远近各不相同的物体(7)人物等物体处于动态时不易自然拍摄,可拍摄其静止状态(8)带着立体观观赏被摄体,自己眼睛看到的立体物体,当然摄影后也为立体物。区别编辑主要区别是要用专用的立体照相机拍摄,特别是人物、动景拍摄必须用立体相机,若是出国旅游携带,舞台表演拍摄更是如此,四镜头立体相机体积小巧,携带方便,拍摄成本低(使用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