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PPT参考幻灯片_第1页
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PPT参考幻灯片_第2页
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PPT参考幻灯片_第3页
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PPT参考幻灯片_第4页
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PPT参考幻灯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金针赋论针法,1,金针赋是一篇专论针法的著作,为明初针灸学家徐凤所写。徐氏于洪武庚辰年(1400年)开始学习针法,受业于倪孟仲(洞玄先生)和彭九思(东隐先生)。经过两位老师的指导,以及他本人的钻研,对针灸学有了较深的造诣。至永乐己丑年(1409年),徐氏退寓西河,自称泉石先生。正统己未年(1439年)春末,他因病休养,乃将当时流传的针法书籍“删繁撮简”,写成了这篇金针赋,刊载于针灸大全中。,2,(一)下针十四法,窦汉卿针经指南中归纳为手指十四法。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法。,3,金针赋对此作了总结归纳,把它连贯起来说:“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这里将捻归并入“搓”,另加“提”,以与“按”对举。,4,飞经走气四法,“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至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5,飞经走气四法,首载于金针赋:“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具有行气和补泻作用。“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接气之法”。“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可起“过关过节催运气”的作用。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之证,或用于在关节附近针刺而不得气者,作为通经接气的催气手法,以促使针感通经过关而达病所。,6,青龙摆尾,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然后将针柄缓缓摆动,好象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一左一右,慢慢拨动”,达到通关过节,催发经气,通络散结,可以治疗因病邪阻滞经络关节所致的经气不通。本法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称“苍龙摆尾”。,7,操作方法,是进针得气以后,提针至穴位浅层(天部),按倒针身,以针尖指向病所,执住针柄不进不退,向左右(在45角以内)慢慢摆动,往返摆针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阳之数,使针刺感应逐渐扩散。手法用毕后,缓缓将针拔出,急闭针孔。,8,手法用毕后,缓缓将针拔出,急闭针孔。青龙摆尾法以针向行气法为主,结合辅助手法中“摇以行气”的方法与九六补法组合而成。本法以行气为主,古代文献称“行气”为补。有温通气血推动经气运行的作用。本法也可配合呼吸,也有配合捻转操作的。本法必须在穴位浅层操作,动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针体不可上下运行。可摇摆九次或三九二十七次。,9,将针刺入天部,以持针两指将针柄扳倒,使针尖朝向疾病所在位置,不转动针体而一左一右缓慢拨动针柄,拨动的次数少则九次,多者为三九二十七次,使经气加快循行速度。,10,将针直刺入地部(深部),提针到天部(浅部),再进行掌舵方式操作,边摇边按。向右摇摆,接着下按,提退到原位,向左摇摆,接着下按,提退到原位,为一周期,反复行针五息(约17秒)。该法形似青龙摆动长尾一样,同时兼用按法,目的在于使卫气下行而施补。,11,将针直刺入深部得气,再提针到天部,通过手法操作,把针尖摆向关节方向,则经气朝向关节去处(即飞气至关节去处)。将针顺向下按,再通过手指操作,将针尖摆向逆关节方向,即“便使回拨”,该过程像扶船舵之势,慢扶针,左右随气拨动。之后,将针顺向上提,复将针尖朝向关节方向,向下按,再回拨,为一个周期,反复操作。则周身遍体夺流,经气通畅。此为补法。如补法未能通过关节则用泻法。祛邪后真气乃至。,12,白虎摇头,进针时,持针沿圆弧平滑而摇动针体,以拨动针感区的组织,增强或控制针感;退针时,以方形路线出针,在其拐角处振动针体,以增加刺激量,易于激发针感。能够达到行气、疏通经络、推行经气之目的,可以清热泻火、祛风化痰、行气活血。,13,操作方法,进针至穴位深层(地部),得气后两指扶针尾向外退针,随病人呼吸摇动针体,左转一呼一摇,呈半圆形,由右下方摇着进至左上方(进圆);右转一吸一摇,呈半方形,由左上方退至右下方(退方)。左右摇动,有如摇铃,其间要有停顿,以使针体振动。,14,进圆退方,随病人呼吸,插针时左转,一呼一摇,呈半圆形,导气下行。提针时右转,一吸一摇,呈半方形,催气上行。经气上下一推一挽的结果:气行则血行,鼓动血气畅流。本法运用摇法以泄气,有属泻之说。此法以行气为主,兼能泻实,有清热泻火、扶风化痰等作用。本法必须掌握在穴位深层得气,针体保持直立,然后在向外提退时左右摇动针体,并配合呼吸。具体操作次数,可根据病证轻重和感应放散的实际情况决定。左右摇针的动作必须用力均匀自然,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15,该法按天人地三层行针,先轻捻转针体进入人部得气。仍在人部行针,在轻捻转中先右后左摇动针体,像下水行船摇橹一样,振摆针体六数或三六十八数,六六三十六数。如欲控制针感,使针感前行,用左手指按压针后,反之,如欲使针感后行,则用左手指按压针前。,16,汪机第一种白虎摇头法技术为:分浅中深三层行针,左转针体进针插针,直至地部,欲使经气上行则用左手指按闭气行下方,使上气开启,经气上行,使下气闭和,防止经气下行。退针时右转,反复施针,然后左右摇动针体。可多次施术。,17,汪机第二种白虎摇头法为:分浅中深三层,进针后直插入地部,在地部提动,针尖在地部同一水平面按正方形移动,提动时以小幅度提插并左右略微捻转针体,即退方。而后针尖仍在地部同一水平面按圆形移动,同时插动针尖,仍以小幅度提插,并左右略微捻转针体,即进圆。反复施术。每穴的操作时间是五息(约17秒)。,18,进针时,先行进圆,从天部向深部进针,按圆柱形的边缘,向右逐步盘旋,呈螺纹线,盘旋而进入地部。退方,即在退针的时候,按长方体的边缘,向左逐步盘旋呈直线横行直退。先右盘进圆,而后左盘退方,再左盘进圆,接着右盘退方。反复操作,周而复始,达到左右方向,又摇又振的效果。,19,该法的操作是进针后须得气,并控制针感的方向。若使针感上行,应用左手指按压关闭下方。反之,使针感下行,则用左手指按压关闭上方。将针柄向右拨,则针尖向左下方,此方向为辰位。再将针柄拨向左方则针尖向正下方,此方向为巳位,这种拨针为进,即从辰至巳。之后将针柄拨向左方则针尖向右下方,此方向为午位,这种拨针为退,即从巳至午。反之,针尖从午经到巳辰为从午至巳,从巳至辰,从午到巳为进,从巳到辰为退。之后再行退方进圆的手法(如徐凤白虎摇头法的退方进圆)为行针的一个周期,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尖的左右摆动,如同手摇铃响,如船中橹的摇动,如赤凤左右摇头。因该法是泻法,因此选择实热证治疗方为正确。,20,苍龟探穴,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浅、中、深三层逐渐加深,并以拇指或食指抵住针体,做上下拨动“剔”的动作。“钻”指扩大针法的刺激面积“剔”增强对局部组织的刺激量两种操作配合运用,既能达到探索、增强针感的目的,如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向不同方向探刺以寻找最佳针刺感应,以起到行气、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并且经脉居深,该刺法有引气入深的作用。,21,操作方法,在直刺进针得气后,自腧穴深层一次退至腧穴浅层皮下,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向。向每一方针刺,都必须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行,待针刺得到新的针感时,则一次退至腧穴浅层皮下,然后改变针向,依上法行针。,22,临床应用,此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有推动经气运行的作用。可使针感由浅入深,扩散四周。临床可用于各种疼痛病症。本法应用以四肢肌肉丰厚处为宜。,23,手法的组合形式以针向行气法为主,结合徐疾补泻法中“三进一退”的补法而成。针向上下左右四方钻剔,目的在于探索得气感应,并结合三进以使感应由浅入深,扩散与四周。经脉深居,引气入深,古人认为有行经脉之气的作用,并认为属补。,24,直刺进针入地部得气,将针从地部一次退至穴位的天部。然后以两手指扳倒针身,按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刺方向。在向每一方向针刺时,都必须由浅入深,分三步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时,将针一次退至穴位的浅部,改换方向,依上法再针。该法在操作中除了钻四方之外,还同时进行一个剔法。剔的操作方法,三进中,每进针一步,都要钻剔一次。如进针一步时向左剔一次,进针二步时向右剔一次,进针三步时向上和下各剔一次,成为三进四剔。剔,是用针尖剔或拨”得气”组织,以增强针感。钻和剔结合起来,故本法有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之象,称为“苍龟探穴”。,25,汪机第一种苍龟探穴法:将针直刺入深层,使之得气,提针到浅层,扳倒针身,向上下左右探刺。上下探刺,即用斜刺或平刺提插。向左右探刺,即用斜刺或平刺捻转。通过向上下左右四方探刺,达到似龟入土之象而缓缓入土。,26,汪机第二种苍龟探穴方法:下针时三进一退,即在天人地三层进针中,每层均经三次插入而一次退回。到达地部时则行左盘提而剔之,左盘,就是在底部的一个平面上,针尖按左转方向边提插,边剔进,如龟入土四围钻之。,27,李梃苍龟探穴法,先直刺进针,范围在浅部,然后扳倒针柄,行针时一退三进四剔,一退是将针从深部提退到浅部。然后,斜刺或平刺分三次进针到浅部之底层,第一次进针后停顿一下,将针尖向上钻剔一下,再第二次进针,之后仍停顿一下,将针尖向下钻剔一下,最后第三次进针到浅部的底层,在底层向左侧钻剔一下,又向右侧钻剔一下。此操作如苍龟入土之象。如此操作三次或向各方向反复操作。,28,赤凤迎源,先将针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针自摇(得气),再插入中层,使之得气,然后用捻转结合飞法,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通过手指的操纵,使针身及针尖在天人地三部沿上下左右、前后不同面行圆形轨迹的多向飞旋,从而起到行气、守气、疏通经络、行络脉之气的作用。,29,操作方法,先直刺进针至腧穴深层,再退针至喻穴浅层,待针下得气,针体自摇,插针至腧穴中层,然后边提插,边捻转。然后用右手拇、食两指呈交互状,要拇指头向前,食指头向后,将两指弯曲,由针根部用拇指肚及食指第一节挠侧由下而上沿针柄呈螺旋式搓摩。两指一搓一放,力度要均匀一致,使指感有如转针,但针体不能上提。,30,临床应用,行气,加强针感,通过一搓一放,使针感续续而不离去,以留气针下,促进气达患病之处。临床可用于各种疼痛、揍、痹等病证。本法应用以四肢肌肉丰厚处为宜。飞法宜缓宜均,不宜过猛,过猛易引起滞针疼痛。飞法手技要熟练,要提之不出,转之不动。飞法成功关键在经气充盈于穴中,其表现为针体自摇。,31,本手法以辅助手法的飞法为主,结合三才分层法而构成。飞法的作用在于催气守气,保持得气感应。古人认为经脉深居以地才为代表,孙络浅出体表,以天才为代表,络脉居于两者之间,故以人才为代表。先进针至地才以得经脉之气,再浅出天才以得络脉之气,然后至人才,在络脉之气汇聚处施用飞法以催气守气。古人认为本法可行络脉之气,进退针规则先深后浅,符合徐疾补泻法的原则,故古人又有本法属泻的认识。,32,(三)治病八法,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龙虎交战进气和留气抽添,33,1.烧山火,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气有准。”,34,此法源于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但缺如操作方法和名称。元窦汉卿著针经指南中载有“寒热补泻法”,其后泉石心在金针赋中明确提出: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明确提出烧山火的操作方法和针感要求。,35,其操作顺序由浅而深的分层进入,三进一退,具体手法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阖等单式补法组成,以针下产生热感为效应标准。通过施用一系列的手法,使机体阳气渐隆,热感渐生,阴寒自除,起到补虚的作用。,36,操作方法,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1)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入浅层(天部)得气。(3)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4)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5)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少待片刻。(6)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针下末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三度。(7)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分钟,待针下松弛时,候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疾按针孔。,37,临床应用,临床适用于脾肾阳虚、沉寒病结、阳气衰微等所致的中风脱证、瘫痪、寒湿痹证、腹痛、腹泻、阳揍、遗精、内脏下陷等虚寒证。金针赋载:烧山火,治顽麻冷痹。,38,注意事项,(1)在手法操作申,为了动作的规范化,定出了一定的行针次数,即以九或六分别作为补泻的基数,补法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可称为九六补泻。烧山火可用三九二十七,或七七四十九,或九九八十一数。透天凉可用三六一十八,或六六三十六,或八八六十四数。(2)根据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分天、人、地三部,也可分浅深两层。(3)押手要重,以指切押手为主。(4)热感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产生,烧山火的基础针感为酸胀感,且以胀感为轻、酸感为重者佳。如针感是麻胀感则不易成功。如重复施行手法三度以上仍无热感,必要时可将针放置浅部候气35分钟后再行手法;当热感出现后欲使之扩散,可用押手推按穴处或用循法等。,39,(5)烧山火手法一般用于肌肉丰满处的穴位,四肢末梢或肌肉浅薄处,或有重要脏器、器官、血管、肌健部位的腧穴则不宜采用此手法。(6)手法刺激强度、进退针的层次、提插的幅度,是否配合呼吸和九阳数,应视病人的体质和感应情况灵活掌握,不必拘泥。(7)烧山火的热感,如果在天部或者人部出现(病人自感皮肤发热或出汗),即不必作完全程,应结束操作。施术适可而止,不可强求热感。一般情况下,操作三度即可停止。(8)施术时,病人应当入静,注意力集中,细心体会针感,但医者不宜暗示。(9)分层手法操作,可用捻转补法代替提插补法。,40,41,2.透天凉,金针赋:“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42,此法源于素问针解篇“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但缺如操作方法和名称。元窦汉卿著针经指南中载“寒热补泻法”,其后泉石心金针赋中明确提出:“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明确提出“透天凉”的操作方法和针感要求。,43,采用一针贯地后,按深、中、浅三层顺序由深而浅的分层退出,一进三退,具体手法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阔等单式泻法组成,以针下产生凉感为效应标准。通过施行手法,使体内阴气渐隆,凉感渐生,邪热得消,而起到泻实的作用。,44,操作方法,将所刺腧穴分作浅、中、深三层(又称天、人、地三部)。(1)在进针时,医者轻用押手。(2)令病人自然地鼻呼口吸,随其吸气将针刺入深层(地部)得气。(3)得气后,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4)再将针提至中层(人部),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5)再将针提至浅层(天部),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此时,针下产生凉感,称为1度。如果针下末出现凉感,可将针1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过三度。凉感不论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现,可停止手法操作。(6)手法操作结束后,可随病人呼气将针缓慢拔出,不按针孔或者缓按针孔。,45,临床应用,临床适用于实热火邪、痰热内盛所致的中风闭证、癫狂、热痹、痈肿、丹毒、咽喉肿痛、齿痛、口臭、聍耳、腹痛、痢疾、高热等实热证。金针赋载:透天凉,治肌热骨蒸。,46,注意事项,(1)押手宜轻,用舒张押手为宜,或可不用押手。(2)产生针下凉感的基础针感是麻感,在得气基础上产生麻感后,方能引出针下凉感。耳度但电麻感为不适宜的针感。如反复施行手法三度以上仍无凉感,必要时可将针留置深部候气3-5分钟后再行手法。(3)根据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分天、人、地三部,也可分浅深两层。(4)透天凉手法一般用于肌肉丰满处的穴位,四肢末梢或肌肉浅薄处,或有重要脏器、器官、血管、肌健部位的腧穴则不宜采用此手法。(5)手法刺激强度、进退针的层次、提插的幅度,是否配合呼吸和六阴数,应视病人的体质和感应情况灵活掌握,不必拘泥。(6)透天凉的凉感,如果在地部或者人部出现(病人自感皮肤发凉或全身凉爽),即不必作完全程,应结束操作。(7)施术适可而止,不可强求凉感。一般情况下,操作三度即可停止。(8)施术时,病人应当入静,注意力集中,细心体会针感,但医者不宜暗示。(9)分层手法操作,可用捻转泻法代替提插泻法。,47,48,烧山火与透天凉两种复式手法,用徐疾、提插、呼吸、开阖等单式补泻手法复合而成,术后病人针下或其他部位产生温热或寒凉的感觉,以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在临床上,烧山火、透天凉两法,应以徐疾补泻为技术核心,三进一退或一进三退;以分层的提插手法为基本动作,应注重提插用力轻重,重插轻提或重提轻插,再结合九六数;在出针时结合开阔,在进针、出针时配合呼吸补泻,由此组合而成。,49,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虽有悠久的历史,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因其操作复杂,初学者不易掌握,且欲达到产生热感或凉感的较高指标的成功率更不容易,因此必须熟练掌握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手法,同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要认真辨证,明确诊断,分清病人的寒热虚实后采用相应的手法,不可寒热倒置,误施补泻。病人体质的强弱、阴阳气血盛衰的不同,对针下热或凉感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影响。一般在人体机能较为旺盛时施用手法,针下易产生热感或凉感;如在人体经气沉伏、气行较难时施以手法,则往往不易产生热、凉感,或经反复施术,病情好转后,才能产生反应。针刺得气与手法操作是产生热感、凉感的主要条件,故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运用补泻的手法,才能获得较好的针感。,50,3.阳中隐阴,阳中隐阴(阳中之阴)为先补后泻法。金针赋:“阳中之阴,先寒后热。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51,针法是:,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浅(五分)、深(一寸)两层操作。先在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进入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52,本法以补为主,先在五分部施补,后在一寸部施用泻法。二补(徐疾、提插)一泻(提插),补中有泻。以补阳为主,兼能清热。临床适用于先寒后热、寒多热少、虚中夹实的病证。,53,54,4.阴中隐阳,阴中隐阳(阴中之阳)与阳中隐阴对称,为先泻后补法。金针赋:“阴中之阳,先热后寒。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55,针法操作顺序与阳中隐阴相反,进针后先在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再退到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56,本法以泻为主,先在一寸部施用泻法,后在五分部施补。二泻(徐疾、提插)一补(提插),泻中有补。以泻热为主,兼能补阳。临床适用于先热后寒、热多寒少、实中有虚的病证。,57,58,5.子午捣臼,子午捣臼是一种捻转提插相结合的针刺手法。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金针赋:“子午捣臼,水蛊膈气。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千遭自平。”,59,针法是:,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紧提慢按六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本法导引阴阳之气,补泻兼施,又有消肿利水作用,可用于水肿,气胀等顽固性病症。,60,该法的特点是三补两泻,补阳为主,补中有泻。,徐疾补法,提插补法,捻转补法提插泻法,捻转泻法。频繁的运用紧按慢提和紧提慢按法,再结合以顺从阴阳为原则的左右捻转法,其目的在于导引阴阳之气,壮阳以制水,补阳兼泻阴,所以可治阳气不行、水液泛滥而成的水蛊膈气等症。,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