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 .docx_第1页
清平乐 村居 .docx_第2页
清平乐 村居 .docx_第3页
清平乐 村居 .docx_第4页
清平乐 村居 .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平乐 村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 能通过看插图、联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在自主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3.通过比较,了解词的知识,体会词人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看插图、联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在自主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1、 比较异同,初步识词 1. 出示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生读)这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它是一首(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今天啊,我们学习另外一首村居。出示清平乐 村居。这是宋朝辛弃疾填的一首(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词。两首村居,一首是诗,一首是词,观察一下,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预设1:题目形式不同 哦,你发现题目形式的不同。这里的清平乐,是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一首曲词的字数和曲调。比如说,凡是叫“清平乐”的词牌都是46个字。“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这是他的发现,谁继续说?预设2:句式噢,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长短句,还有谁想说?好,你说预设3:词分为两部分 你看得很仔细,但古时候在词当中,不叫段,而叫“阕”。上面的一部分叫上阕,下面的一部分就叫(下阕)。真会学习。读的时候,上下阕中间停顿要稍长一些。 师补充:咱们 云阳学校五(5)班的孩子会观察,善发现,为你们点赞!孩子们,在中国古代,词,配上音乐即可吟唱,后来才发展成独特的艺术文体,在宋朝发展到了顶峰,于是就有了“宋词”一说。清平乐 村居是我们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首词,让我们来读读课题。词牌与题目中间要注意停顿哦。2. 一看到村居这个题目,你的脑海里就出现了怎样的农村画面呢?古代的许多文人墨客喜欢隐居在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来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情感。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辛弃疾笔下的农村。二:初读课文,读出音韵 同学们昨天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的字音读的是否正确。1. 正音A老师注意到,最后一行有个多音字,你为什么读bao,(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动作)表示去掉东西的外皮或壳,就读bao。比如,去掉香蕉皮,就叫生:剥香蕉;去掉花生的壳就叫生:剥花生;去掉橘子的皮就叫剥桔子;把苹果的皮去掉就叫如果用手把东西的皮或者壳去掉,就用“剥”,如果借助刀等器具,把东西的皮或者壳去掉就用“削”,那么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怎么读呢?看来,要想把多音字的字音读准确,还得联系具体的语境呢。好,把这个字带到句子中读两遍,加深印象。B本课的生字不多,一共三个,请你读。(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在这三个字中有一个后鼻音【点击出示“翁”】,指生读,看着图,你能理解“翁”是什么意思吗?那“翁”旁边的“媪”呢?你们看,课文的插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首词的意思。2. 韵律孩子们,读读上阕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发现?押韵,而且都是第三声,在词中,这样的仄声韵是有讲究的,因为古人觉得这样吟诵婉转动听。来,一起试一遍。再读读下阕,除了“赖”字外,其余最后一个字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莲蓬这个词,在现代普通话中,我们正常读轻声。但是在古诗词当中为了讲究和仄押韵,可以读第二声, 对了,这种平声韵,读起来会觉得流畅轻快。一起来读一读,感觉一下。 3.我注意到你们读下阙的时候,都是“二二二”停顿节奏,读词的节奏跟读诗差不多,你可以根据词语意思的完整来移动朗读停顿的节奏点。【点击出示节奏】。我们配合着读读好吗?4.词是可以唱的,是有节奏的,让我们打着拍子读一读。我读上一句,你们读下一句。用这样的节奏读,这村居生活就是(快乐轻快的)。词的节奏和音韵隐含着词人的情感,多读读,你就能跟词人的心走得更近了。三、再读课文,想象悟情1.古人说:诗中有画,这词也是一样。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见词中的画的。点击“溪”,我看见了一条曲折蜿蜒的小溪,你看见了什么样的小溪?小溪里面有什么啊?用鼻子嗅嗅,你还能闻见?侧耳倾听,你能听见?同学们,通过他的描述,我们仿佛就看到了这幅画面,一个字变成了一幅生动得画面,这就是想象的魅力,这就是词的魅力。读着读着,你会发现眼前的文字晃动起来,变成一幅幅生动得画面。有感觉了吗?嘘,先不要说,选择一两幅你最喜欢的画面,拿起笔用文字记录下来。你也可以借助文中的插图去想象。时间两分钟。2. 你最喜欢哪幅画面?指导说画面,先用词中的句子说。再展开描述。预设1: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A这里的无赖,本来是什么意思?这里是指小儿子(淘气天真可爱)而是一个爱称,一个昵称,就像爸爸妈妈经常会这样说我们,你这个小无赖,你这个小调皮,你这个小傻瓜,这个简单的称呼蕴含着浓浓的(喜爱。)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小儿的无赖?B我觉得“卧”能体现出最小儿子的最可爱,因为剥莲蓬一般都是坐在那边剥,或站着。而他却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卧剥莲蓬的小儿,看一看他的姿势,他是怎么卧的?趴在地上,这就是俯卧,如果这样侧过来,这叫什么卧?如果面朝上,这是仰卧哎,正如你们所说得,他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辛弃疾这个“卧”字一下子写出了小儿子的无忧无虑,天真无邪。(齐读)小儿子就这样快快乐乐的玩耍,健健康康地成长,这就叫“幼有所长”。谁来读读这句话。预设2:“大儿锄豆溪东,二儿正织鸡笼”A我想问问你,现在是什么季节啊?(夏季)你是怎么知道的,想象画面就是要联系上下文。大热天,你还在豆田里锄草,干嘛不像小儿子那样躲在阴凉处玩玩呢?谁想夸夸这个大儿子。B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你会编织鸡笼吗?老师也不会,这就叫(心灵手巧 勤劳能干)这两个儿子勤劳懂事,能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这就叫“壮有所用”。谁能用朗读夸夸这两个儿子。孩子们,我们刚才看到的都是写人的画面,顺着小溪往上阕看,你们还能看到了什么画面?预设3A“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老师也会填词,(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长青草)你觉得怎么样?多了一个“青”字,草更多,草更绿,古人在诗词中常用叠词来增加韵味,请你读出这青青草的感觉。 小草因溪水更绿,溪水因小草变得更清,一阵风吹来,你又闻到了什么?(荷花的香味,小草的草香)B清风习习,小溪潺潺,荷香悠悠,小草青青。最小的篇幅给人以无穷的遐想,我们再次领略到了词的魅力。茅屋虽小,但风景这边独好预设4“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点击画面,齐读)谁来说说这温馨的画面。A你说这老两口在干嘛呢?你怎么知道的呢?你这感觉还真准!学词,有时不必字字对译。“相媚好”就是指(老两口亲亲热热,感情恩爱美好。)知道这里的“吴音”指的是什么吗?(吴地的方言)辛弃疾写这首词当时是在江西上饶,春秋时期这一带属于吴国,所以那里的方言就称为“吴音”。倪老师来自苏州,苏州话更是地道的吴音了。想听吗?好听吗?辛弃疾是北方人,他和你们一样也觉得吴音特别悦耳动听。这老两口就这样亲亲热热地,用这好听的吴音聊着天,他们会聊些什么呢?(生自由回答)B有谁想和老师演一演预设:翁:老伴啊,你怎么这么高兴呢?咱们的大儿子、二儿子多么孝顺懂事啊,帮我们干活呢2恩,小儿子也很健康活泼可爱,我们可以享清福了3、老婆子,你看我们这里的环境多美啊,有水有草,空气清新,没有污染,真是人间天堂啊4是啊,我们要好好活,活到100岁。师小结:喝着小酒,聊着家常,这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那么从他们的聊天中,你们听出了什么?(这就是老有所终)下阙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心情?老两口心中有哪几“喜”吗?生:自由说师:一喜大儿子勤劳能干,二喜二儿子心灵手巧,三喜小儿子无忧无虑,四喜呢?生:他们住的地方风光迷人。师:你们知道他们最喜的是什么?生:生活安宁,幸福美满师:是啊,住有所居,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安居乐业,这是多么美好和谐的画面啊,这才是最大的幸福。3. (点击出示)这么美好的画面,让我们用笔把它补充完整,留在心间。请在作业纸上试一试。耳边传来一阵吴侬软语,亲切又美好,那是谁家白发翁媪,喝着小酒把话聊“大儿小溪东岸,豆田锄草, ,“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无事,溪边卧剥莲蓬,“好一个逗人喜爱的 ,“老伴儿,茅屋虽小, !”老师现在加深一点难度,同学们,请听我读,这三个字都押的是“AO”韵,你刚才所填的也能不能采用这样的押韵方式呢?这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生齐读)(点击出示“醉”)孩子们,有人认为这里的“醉”是指老两口喝了点小酒,带了点醉意,你们认为呢?(景色美丽让人陶醉 生活美好让人沉醉 )你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要想更好地了解这个“醉”,我们还是要走进词人辛弃疾。过渡:默读资料四、走近词人,读出情感1.师:【出示资料】2. 听了这段介绍,你觉得辛弃疾是个怎样的人?让我们来读读他填的另一首词,你就能明白他的理想和抱负了。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学以致用,真了不起)读着这首词,你仿佛来到了哪里?这首词隐藏着辛弃疾一生所追求的梦,你读出来了吗?(将军梦,杀敌梦,保家卫国的梦)一个21岁就起兵抗金的将领,现在正值壮年,却遭奸臣所害,只能隐居在农村,只能在田园山水间踱步,只能与百姓聊一聊庄稼收成之类的闲话。假如是你,你是怎样的心情?(忧愁、悲愤)胸怀大志却得不到施展,于是他只能(借酒消愁 以词寄情)同学们,辛弃疾 600 多首词中有 148 处用了 “醉”字,这个醉字的背后隐含的是辛弃疾(不能保家卫国的悲愤,借酒消愁),也许,他只有在醉梦中,才能( ),百姓才能( ),国家才能( )。喜中含幽愤,醉里藏辛酸。(板书:辛)3. 现在你再读这首村居,一定有不一样的感受了,谁来读。4. 有人说,这首词是辛弃疾隐居在江西亲眼所见的农家生活的场景,即兴所作,也有人说,这是辛弃疾心中一直向往的百姓的生活,是他心中一直惦记的梦,你觉得呢?两种想法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首词的本身,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心中那份浓浓的情感,是什么样的情呢?他渴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