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三稿: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人格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doc_第1页
毕业论文三稿: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人格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doc_第2页
毕业论文三稿: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人格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doc_第3页
毕业论文三稿: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人格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doc_第4页
毕业论文三稿: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人格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 “人格”的理论1.1 人格的概念 认识情绪和情感意志是心理过程,每个人都通过这些心理活动认识着外界事物,反映着这些事物和自己的关系,体验着各种情感,支配着自己的活动.但是,各人在进行这些心理活动的时候,都表现出了与他人不同的特点有人善于记住事物的形象,有人容易记住抽象的概念;有人思维敏捷,有人迟钝;有人脾气大,有人温和;有人意志坚强,有人意志薄弱,有人大公无私,有人自私自利。凡此种种,不一而是,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特点,这些独特的特点构成了这个人不同于别人的心理面貌,而这些不同的心理面貌便构成了人不同的人格对于人格的概念,心理学家有着不同的界定如果把心理学家对人格概念的界定综合起来考察,其中有不少共同的认识,把这些共同的认识概括起来,我们可以给人格的概念如下一个粗略的定义: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含着各种成分主要的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1.2 “人格”的测量人格测验多达数百种,由于依据的人格理论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最常用的有: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艾森克人格问卷(EPQ)2 “应付方式”的理论2.1 “应付方式”的定义Pelietier曾于七十年代提出“现代人类疾病一半以上与应激有关”,而做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应付对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曾有研究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和良好的应付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的危险度的两倍。可见,一个人对应付方式的恰当选择对其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2.2 “应付方式”的测量目前对应付方式的测量通常使用以下几种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由肖计划编制)、防御方式问卷(DSQ,由加拿大的M、Bond于1983年编制)、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由姜乾金编制)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本调查采用的是由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3 人格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目前在做人格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的人很少,而研究师范类毕业生人格与应付方式相关研究的就更少了,目前只有梁宝勇、郭倩玉的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 应付方式与人格(使用“付方式评定量表”(WCRS)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A 型行为问卷”(TABQ) 和“生活事件量表”(LES))算是在方面比较权威的从他们的论文可以推出: 随着个体所经历的主要生活事件的变化,应付型式也有变化,但大多数人应付项目变化不多于25% 外向性同一些具普遍适应意义的应付方式呈显著正相关,而内向性、神经质、精神质以及TH与CH量表分则多与一些适应不良的应付方式密切相关 应付方式的使用同人格特点有联系;应付方式可随时间的推移而变,不象人格特质那样具有较大的跨情境的一致性4 问题提出曾经被誉为“天之轿子”的大学生,现在却越来越受到旁人质疑的眼光。这种现象不能简单的归因为由于教育资源的紧缺导致的教育质量下降,或是由于扩招而导致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大学生在应激状况下所选择的不恰当的应付方式也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而做为即将走上讲台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师范类专业四年纪的学生来说,就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对师范类毕业生人格与应付方式的研究,能更好了解四年纪师范生易选择怎样的应付方式,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乃至延伸到目前对师范生的培养机制是否存在着某些不合理的因素。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1 研究方法1.1 调查对象本研究随机抽取了江西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的四年纪学生做为被试,抽中的专业有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前教育、英语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汉语言文学、计算机(以上八个专业均为师范类)。一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51份,其中男生27人,女生24人。1.2 测量工具人格调查采用的是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由龚耀先教授于1983年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中文成人版。应付方式调查采用的是由肖计划等参照国内外应对研究的问卷内容以及有关“应对”的理论,根据我国文化背景编制而成。该量表包括62个条目,共分为6个分量表,分别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1. 3 统计方法将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处理。2 统计结果2. 1 男女生EPQ量表分得分比较男女生EPQ各分量表的得分比较见表(1)。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在精神质分量表、内外向分量表、神经质分量表及掩饰性分量表上得分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性别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倾向(L)男 N=275.5932.9811.1114.2912.2594.759.7043.35女 N=245.1253.4210.8755.3412.1255.348.9583.95t0.5220.1750.0950.739表(1)男女生EPQ量表分得分比较2. 2 男女生在应付方式各量表分得分比较男女生在应付方式各量表分得分比较见表(2)。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各项因子的得分上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性别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男 N=279.1112.494.4072.565.6302.684.7041.735.4441.934.9261.96女 N=248.0832.763.9172.706.7083.044.9582.944.6672.484.1252.27t1.3980.666-1.347-0.3821.2581.352表(2)男女生在应付方式各量表分得分比较2. 3 51名被调查学生EPQ各项人格T分分布51名被调查的大学生的EPQ各项人格t分分布见表(3)。根据EPQ评分标准可得被调查的男生中性格外向的有5人占被调查男生总人数的18.5%,性格内向的有2人占被调查男生总人数的7.4%,情绪稳定的有2人占被调查男生总人数的7.4%,情绪不稳定的有4人占被调查男生总人数的14.8%。被调查的女生中性格外向的有7人占被调查女生总人数的29.2%,性格内向的有3人占被调查女生总人数的12.5%,情绪稳定的有3人占被调查女生总人数的12.5%,情绪不稳定的有3人占被调查女生总人数的12.5%。表(3)51名学生EPQ各项人格T分分布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男N=27P0034383400200E0022736223000N0026256211020L0356145300000女N=24P0016260242010E0031244332200N0129203411100L26613330000002.4 六个应付项目与人格纬度的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六个应付项目与人格纬度的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见表(4)。由表(4)可知,P分同幻想、退避及合理化呈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呈显著负相关。E分同解决问题及求助呈显著正相关。N分同自责、幻想、退避及合理化呈显著正相关。表(4)六个应付项目与人格纬度的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项目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倾向(L)解决问题-0.289*0.500*-0.184-0.003自责0.299*-0.1610.588*-0.199求助-0.0720.465*0.22-0.329幻想0.371*0.2010.628*-0.410*退避0.329*0.0530.498*-0.480*合理化0.363*0.1620.440*-0.483*3 分析与讨论EPQ量表是由Eysenk制定的,现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该量表以艾森克多维个性论为依据,有精神质(Psychtieism)、内外向(Extrovision-Introvision)、神经质(Nenroticism)及掩饰倾向(Lie.L)四个量表构成。其记分标准以内外向(E)为例:038.5为典型内向;38.543.3为倾向内向;43.356.7为中间型;56.761.5为倾向外向;大于61.5为典型外向。其他分量表以次类推。EPQ各分量表得分解释如下:精神质(P):并非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分数高的成人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于适应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他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干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低分者能与他人相处,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从人意。内外向(E):分数高的成人人格外向,爱交际,不爱一人阅读和写作研究,行动受一时冲动影响。总的来说是情绪失控的人。低分者人格内向,好安静,离群,内省,严谨,喜爱读书而不喜欢接触人,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除非挚友),不凭一时冲动,很少进攻行为,塌实可靠。神经质(N):反映的是正常行为,并非指神经症。分数高的成人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紧张,易怒,睡眠不好,患有各种心身障碍,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情绪激发后又很难平复下来。概括地说,是一个紧张的人,好抱偏见,以至错误。低分者倾向于情绪反应缓慢,即使激起了情绪也很快平静下来。通常是平静的,即使生点气也是有节制的,并且不紧张。应付方式问卷是由肖计划于1996年编制的,各量表分得分越高越有使用该种应付方式的倾向,也可对各分量表分进行相关分析。由表(1)、表(4)可以看得出,男女声在P、E、N各分量表的量表得分上并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只是男生在EPQ各分量表的粗分略微高于女生的EPQ各分量表的粗分。这说明通过十几年的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大学生的人格大体上达到一种平衡发展的状态,而此时性别并不会对其人格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与先前人们所认为的男生善于交际、应酬而女生较矜持、内向的看法相违背。相反通过对本次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可得出:女生中性格外向的人数百分比为29.1%,而男生仅为18.5%,并且女生情绪稳定的人数百分比也比男生情绪稳定的人数百分比高,分别为12.5%、7.4%。而男生情绪不稳定的人数百分比却比女生高,分别为14.8%、12.5%。可见外表看似坚强的男生,却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外向,活泼,情绪稳定。因为,大四学生大部分将开始就业,鉴于目前中国的国情及文化特点,男性在社会上所要承担的责任比女生重,自然男性所要承担的压力要比女性所承担的压力大,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被调查的女生其情绪稳定性比男生的情绪稳定性更强。因此,在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的心理咨询这方面应加强对大四男生的关注。另外在本次调查的男女生当中,其中有2名男生的P量表t分高于61.5,有6名女生的P量表t分高于61.5。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5.7%,提示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有精神病态人格,这与李碧玲 1 的调查结果有相同之处,并且本次调查中有精神病态人格的学生人数百分比更高,这应是一个相当值得注意的问题。对表(2)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男女生在应付方式各分量表得分上并无显著性差异。这似乎又与我们日常的常理有所违背。我们通常总是认为男生在对应激事件的应付上显得更加成熟、更积极。然而调查的结果却显示男女生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上并无显著性差异。为什么呢?按照自我心理学模式,应付方式可视作人格的一个方面或部分。从理论上似可推测,一个人的人格决定了他习惯于采用何种应付(防御)方式处理应激;反过来看,一个人的应付风格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的人格特征 2、3 。人格是导致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应激情境中采用不同应付方式的重要的决定因素。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决定了他偏爱什么样的应付方式,这些偏爱的应付方式的组合,便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应付风格4。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得出男女生在EPQ各项人格的纬度上无显著性差异并且大四男女学生目前最大的应激源便是就业问题。大致相同的人格、应激源及环境条件必然导致了此时的男女生对应付方式的选择大致相同。通过对EPQ的t分结果解释及应付型式与人格维度的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表(4)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P分越高的即越孤独、越不关心他人、难于适应环境、不近人情、与他人不友好的人,在应激情境下越倾向采用自责、幻想、退避以及使问题看上去合理化这些相对来说较消极的应付方式。因为此类人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更孤独、更难于适应环境、与他人不友好,从而导致他们的焦急范围不广、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心理适应性不强,遇到问题比较难以从多方面看待它,进而使得他们更难于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却多采用诸如:幻想、退避、合理化等方式。这与弗洛伊德(Frend)的八大防御机制有相似之处。E分高低代表被试人格的内外向性。由表(4)我们可以看出,E分越高的人越倾向采用解决问题、求助这些相对较积极的应付方式。因为此项目得分越高的人,他们往往外向、乐观、随合,虽然偶尔情绪容易失去控制,但这种外向、乐观、随合的性格使他们有更大的交际范围,能接受到更多的外界信息、心理适应性更强,使他们更倾向于选较积极的应对方式。而N分高低代表被试的情绪稳定性,分数高的人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抑郁、睡眠不好、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情绪激发后又很难平复下来,总得来说是一个紧张的人,好抱偏见,以至错误。因此再结合表(4)我们可以很看出,此项目得分越高的人越倾向于采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较消极的应付方式。可以看出,在P及N项目上得分越高的人,他们在应激情况下往往不能良好的采用应付方式。因此,应当加强参与此次调查人种这两项得分高的人的心理干预。人格,应付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由此可见目前师范类专业学生至少是参与调查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4 防治策略高校学生负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面临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自然承受着不少心理压力,而在目前的高考招生中,只重视单一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心理素质的要求,一些学生虽然被录取,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令人担忧。根据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近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约9%的大学生出现中度心理障碍,并且此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5 。而师范大学中师范类专业的大学生存在7.12%的心理问题发生率 6 。虽然此比率比全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低,但这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师范类专业学生心理压力源中,62%来自就业的压力,并且男生的压力大于女生的压力 7 。可见,师范学校的心理教育虽然强于普通院校,使师范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低于普通院校的发生率,但通过其他的研究及本研究还是可以看出师范类学生的人格状况、应付方式的选择状况不是很理想。师范类学生是未来的教师,其心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将来的教育实践工作,影响到我国未来教育的质量。为此我们建议:(1)还要加大力度建设心理咨询机构。目前绝大部分师范院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中心,但其人手有限,往往只是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无法对其他学生进行全程四年的跟踪调查。这样一来很难及时发现问题。即使发现问题,由于没有进行跟踪调查,对于不同年纪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是特别了解,咨询也只能是一般化,效果不佳。(2)加大德育的教育力度。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加强道德规范教育及法制教育,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行为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3)进行毕业教育和择业咨询。前面已经提到了,师范类学生的压力62%来自就业的压力,因此学校应及时对毕业生进行毕业教育,使他们正确面对就业及就业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参考文献: 1 李碧玲。201名成人大学生EPQ调查 J。广西高校研究。1994(3)。 2 Costa PTJr , McCrae RR. Personality in adulthood : A six - 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lf - reports and spouse 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