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炭沟兼并重组整合矿井施工组织终版_第1页
担炭沟兼并重组整合矿井施工组织终版_第2页
担炭沟兼并重组整合矿井施工组织终版_第3页
担炭沟兼并重组整合矿井施工组织终版_第4页
担炭沟兼并重组整合矿井施工组织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 兼兼并并重重组组整整合合 矿井矿井 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单位 温州兴安矿山建设有限公司 日 期 2010 年 12 月 10 日 目目 录录 一 编制依据及原则一 编制依据及原则 1 1 二 编制范围二 编制范围 2 2 三 施工组织总体目标三 施工组织总体目标 2 2 四 工程概况四 工程概况 3 3 五 施工准备及场地布置五 施工准备及场地布置 1313 六 生产系统六 生产系统 1515 七 施工进度安排及施工劳动组织七 施工进度安排及施工劳动组织 2323 八 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法八 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法 2424 九 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的措施九 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的措施 2828 十 确保冬季和雨季的施工安排十 确保冬季和雨季的施工安排 4040 十一 质量保证体系及安全技术措施十一 质量保证体系及安全技术措施 4141 十二 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措施十二 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措施 7373 十三 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十三 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 7474 十四 成品保护措施十四 成品保护措施 7575 附录 附录 1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 安全生产许可证 3 企业资质证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5 税务登记证 6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负责人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 7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8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9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后附 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项目矿井主斜井施工组织设计 一 编制依据及原则一 编制依据及原则 一 编制依据 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建设部发布的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 规范 GB50215 2005 2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 煤矿 安全规程 2010 年版 3 采矿工程设计手册 4 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 2009 年 10 月编制的 山西楼俊集团担炭 沟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矿井地质报告 5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晋煤规发 2010 362 号 关于山西楼俊集团 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矿井地质报告的批复 6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2010 年编制的 山西楼俊集团 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 及其批复 7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提交的施工图设计图纸及其参考 资料 二 编制原则 1 科学部署 统筹安排 合理组织 平行 交叉 流水作业 均衡 生产 2 精心组织 加强管理 保工期 保质量 保安全 3 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 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和工艺 4 优化资源配置 实行动态管理 5 精打细算 降低工程成本 6 临正结合 节约用地 节约投资 7 文明施工 保护环境 二 编制范围二 编制范围 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新建主斜井 1 号回风立井延深 井底车场及井底硐室 井底煤仓 进风斜巷 清理撒煤平巷 10 号煤总 回风大巷 10 号煤运输大巷 10 号煤轨道大巷 10 号煤回风大巷 10 号煤上仓斜巷 10101 工作面运输顺槽 10101 工作面回风顺槽 10101 工作面开切眼 10102 回风顺槽 10102 运输顺槽掘进头 10103 回风顺 槽掘进头 10 号煤采区变电 10 号煤采区水仓及泵房 4 号煤甩车场 4 号煤下运皮带巷 4 号煤运输 轨道 回风大巷 4 号煤采区变电所 4 号煤采区水仓及泵房 4101 工作面运输顺槽 4101 工作面回风顺槽 4101 工作面开切眼 4102 运输顺槽 4102 回风顺槽掘进头 4103 运输 顺槽掘进头 联络巷等 三 施工组织总体目标三 施工组织总体目标 一 工期目标 本合同段工程计划于 2010 年 12 月 29 日开工 2013 年 4 月上旬竣工 总工期安排 28 个月 二 质量目标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执行国家和煤炭行业部门有关加强质量管理的 法规与文件 按 ISO9000 体系组织施工 以 矿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和合同相关规定为检验标准 认真组织施工生产 工程合格率 100 优 良率 95 以上 确保工程量质量达到省级优质工程 三 安全目标 以 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 为指导方针 杜绝重伤及以 上人员事故 杜绝重大机械 设备损坏事故 杜绝火灾和主要责任的重 大交通事故及其它重大事故 千人负伤率控制在 4 以内 四 文明施工目标 严格执行 ISO14000 环境管理和职业安全卫生体系 不发生环境污染 事故 文明施工树样板 创优质文明施工工地 四 工程概况四 工程概况 一 交通及地理位置 该井田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北约 12km 处的袁家岭村 行政区划隶属西属 巴镇 井田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1 04 55 111 07 59 北纬 37 35 25 37 36 27 井田东南距离石区约 12km 井田内有西 属巴 茂 塔坪 公路通过 经西茂公 路向东与太 原 临 县 公路相连 井田南距离 石 军 渡 高速公路约 10 km 南距孝柳铁路约 15km 交通较为便利 二 地形 地貌 本井田属吕梁山系 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 侵蚀地形 为强烈切割的梁峁状黄 土丘陵 冲沟密集而狭窄 形态多呈 V 形 与黄土梁 峁 垣相间分布 总的地 势西高东低 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后梁圪塔 高程为 1263 4m 最低点位于井田东部 属巴沟沟谷 高程为 973m 地形最大相对高差约 290 4m 三 气候条件 井田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 属暖湿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 四季分明 春季多 风干旱 夏季炎热多暴雨 秋季雨水集中 冬季雪少寒冷 年平均气温 8 6 11 4 极端最高气温 38 1 1985 年 7 月 18 日 极端最低气温 21 7 1984 年 12 月 24 日 年平均降水量 464 2m 雨水多集中在 6 9 月份 年蒸发量 1766 2 2171 7mm 霜冻期一 般始于 10 月上旬 终于翌年 3 月 风向多为西北风 最大风速 4m s 最大冻土深度 为 1m 左右 四 地震情况 根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01 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 05g 地震烈度为 度 历史记载附近未发生过大地震 只在 1829 年 4 月 清道光 九年三月 离石发生过 5 25 级地震 震中位置为北纬 37 30 东经 111 12 五 地质概况 1 地层 该井田位于河东煤田离石煤炭国家规划矿区中段的西部边缘 井田内大部为黄土 覆盖 井田南部沟谷中零星出露的基岩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根据地表出露 矿 井揭露和钻探揭露资料 现将井田内发育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1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 O2f 埋藏于井田深部 为煤系之基底 区域厚度大于 100m 上部 50m 左右为灰色 蓝 灰色石灰岩夹浅灰或灰黄色泥灰岩 灰岩致密坚硬 较为纯净 多呈厚层状或巨厚层 状 地表及浅部溶洞发育 其下 40m 段距为石膏带 再往下为深灰色石灰岩 富含珠 角石 左旋螺等动物化石 属浅海相沉积 2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C2b 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上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 全组厚 24 05 48 71m 平均 35 33m 通常底部为黄铁矿及铝土混生体 中上部为灰色泥岩 砂质泥岩互层 夹 1 3 层不稳定的石灰岩及薄煤线 3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C3t 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 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地层厚度 76 86 98 52m 平均 86 25m 根据岩性岩相和沉积旋回特征 可大体分为 两部分 下部 由 K1砂岩底至 L1灰岩底 由灰白色砂岩 深灰色砂质泥岩 泥岩及煤层 组成 底部 K1砂岩为灰白色细 中粒石英长石砂岩 层位稳定 厚度 2 03 7 91m 一般 5 02m 含煤 3 层 分别为 10 11 12 号 其中 10 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 其 它煤层不可采 上部 由 L1灰岩底至 L5灰岩顶 主要由深灰色 灰黄色 褐黄色石灰岩 灰 深灰色泥岩 砂质泥岩 粉砂岩和煤层组成 3 层石灰岩自下而上分别为 L1灰岩 K2 灰岩 L5灰岩 L1灰岩深灰色 灰黄色 褐黄色 厚约 16m 左右 顶部有时为泥灰岩 中部常夹薄层砂质泥岩或泥岩 K2灰岩深灰色 致密 坚硬 常见有腕足类及其它动 物化石 厚度一般 8m 左右 L5灰岩深灰色 致密 坚硬 裂隙中常有方解石脉充填 含黄铁矿集合体 厚度 3 15m 左右 含 6 7 号煤层 均为不可采煤层 4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P1s 连续沉积于下伏太原组之上 以 L5灰岩顶板为其底界 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含煤沉 积 为井田含煤地层之一 厚度 66 48 79 97m 平均 72 82m 岩性由深灰色 灰黑 色泥岩 砂质泥岩 粉砂岩 砂岩以及煤层组成 所含煤层有 02 03 1 2 3 4 4下 5 号 其中 4 号煤层为稳定大部可采煤层 其余煤层均为 不可采煤层 5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 P1x 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 全组厚 88 95 105 45m 平均 98 00m 岩性下部以深灰 色 灰色泥岩为主 夹有灰色 灰绿色砂岩 中部为灰色泥岩 局部夹薄层状含砾砂 岩 与黑灰色 深灰色泥岩互层 上部为紫红色 灰黄色泥岩 夹有灰绿色 深灰色 砂岩及砂质泥岩 顶部为紫红色花斑状铝质泥岩 俗称桃花泥岩 6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 以 K6砂岩为基底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本组在井田内仅赋存于中部 最大厚度 260m 左右 岩性为紫色 黄绿色粉砂岩 砂质泥岩 泥岩及黄绿色砂岩 7 上第三系 第四系 N Q 上第三系上新统 N2 为棕红色砂质粘土 砾石层 不整合覆盖于基岩之上 底部为半胶结砾石层 砾石为石灰岩及少量片麻岩 夹有钙质结核 厚度一般 20m 左 右 第四系中上更新统 Q2 3 上部为淡黄色黄土 沙土 亚沙土 质软 疏松 垂直节理发育 局部含砾石层 下部为棕黄色沙土 粘土 棕红色粘土 含条带状钙 质结核 厚 30m 左右 第四系全新统 Q4 主要分布于井田中部的属巴沟沟谷中 由近现代冲 洪积 砂 砾及沙土组成 厚度 0 8m 一般 3m 左右 2 地质构造 井田内构造总体为一不对称的向斜构造 中阳 离石向斜 向斜轴位于井田西 部 轴向由北向南由近南北转为北北西 向斜轴向北倾伏 两翼地层倾角相差较大 西翼较陡 倾角在 10 25 之间 东翼较缓 倾角 2 8 在井田中部 中阳 离石向斜东翼发育一宽缓的背斜 背斜轴北西西 在生产中共揭露了 5 条断层 见表 3 1 5 条断层在巷道掘进及回采时均有揭 露 均为正断层 落差最大 10m 未发现陷落柱及岩浆侵入等地质现象 综上所述 井田内构造简单 构造类型属 类 3 可采煤层 兼并重组后采矿证批准开采 4 10 号煤层 各可采煤层叙述如下 1 4 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下部 距下部太原组顶 L5 灰岩约 25m 左右 煤层厚度 1 30 1 82m 平均 1 67m 4 号煤层部分采空 为全区 赋存区 稳定可采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 局部含一层夹石 夹石最大厚度 0 30m 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 底板为细砂岩 在井 田东部及西部均有出露 2 10 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中部 上距 4 号煤层约 61 22m 左右 煤层厚度 1 63 3 40m 平均 2 70m 煤层结构简单 较简单 常含一层夹石 局部含 3 层夹石 单层夹石最大厚 度 0 20m 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煤层顶板为石灰岩 底板为砂质泥岩 在井田西部 出露 东部有风氧化现象 可采煤层特征表可采煤层特征表 顶底板岩性 地 层 煤 层 煤层厚度 最小 最大 平均 m 夹 石 数 结构 层间距 最小 最大 平均 m 可采性 稳 定 性 顶板底板 山 西 组 4 1 30 1 82 1 67 0 1简单 赋存 区 全 区可采 稳 定 砂质 泥岩 细砂 岩 太 原 组 10 1 63 3 40 2 70 0 3 简单 较 简单 55 25 73 36 61 22 赋存 区 全 区可采 稳 定 石灰 岩 砂质 泥岩 4 含水层 1 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该含水层主要含水层段在上马家沟组 含水层岩性主要是灰岩和白云质灰岩 据 详查勘探水文地质资料 该含水层在赋存较浅区域 富水性强 单位涌水量 1 72 13 35L s m 赋存较深区域 富水性弱 单位涌水量 0 00076L s m 渗透系数 0 0047m d 该含水层在本井田东 西部埋藏较浅 富水性强 中部埋藏较深 富水性弱 据 详查报告资料 4 号钻孔奥灰水位标高为 811 87m 该孔位于本井田南约 5km 处 推测 本井田奥灰水位标高在 819 822m 2 太原组岩溶裂隙含水层 太原组赋存三层发育稳定的石灰岩 自下而上分别为 L1 K2 和 L5 厚度分别为 16 7 45 3 15 m 左右 本含水层以 L1和 K2为主 据离石勘探区详查报告资料 浅 部岩溶裂隙较发育 富水性强 钻孔钻至该灰岩层段时 均有不同程度漏水现象 井 田东南部外约 1 7km 处的 37 号孔抽水试验 单位涌水量 1 204L s m 渗透系数 9 55m d 水位标高 961 67m 深部岩溶裂隙不发育 富水性弱 井田西北部外约 0 7km 处的 35 号孔抽水试验 抽水几分钟后 水位即由 57 03m 降至 95m 以下 恢复 99h 后 才升到 83 86m 说明基本不含水 水位标高 1017 81m 水质类型为 HC03 Ca Mg Na 型 矿化度 0 464g L 3 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含水层岩性以细 中 粗砂岩为主 裂隙不发育 据离石勘探区详查报告资料 钻孔简易水文观侧 钻至该层段时 冲洗液消耗量并无明显增大 含水弱 35 号孔抽 水试验 单位涌水量 0 00012L s m 渗透系数 0 0012m d 水质类型为 HC03 SO3 Ca Mg Na 型 矿化度 0 696g L 4 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井田内沟谷中有零星出露 本组砂岩含水层厚度大 浅部含水层易于接受补给 富水性较强 沟谷中有泉出露 但流量很小 据离石勘探区详查报告 35 号孔钻孔抽 水试验资料 单位涌水量 0 0025L s m 渗透系数为 0 0033m d 水质类型为 HC03 SO3 Na Mg Ca 型 矿化度 0 534g L 5 第三 四系砂砾孔隙含水层 主要分布于属巴沟沟谷中 以沙砾层为主 厚度 3m 左右 当地民用井最大出水 量 30m3 d 富水性较弱 水质类型为 HC03 SO3 Ca Mg 型 矿化度 0 544g L 为当 地村民重要的生活水源 5 井田主要隔水层 井田隔水层主要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及太原组下部泥质岩隔水层组 岩性由铝土 泥岩 砂质泥岩和泥岩组成 总厚度 80m 左右 岩性致密 细腻 具有良好的隔水作 用 阻断了奥陶系岩溶水与太原组岩溶裂隙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此外 相间于各灰岩 砂岩含水层之间厚度不等的泥岩 砂质泥岩亦可起到层间 隔水作用 6 矿井涌水量 该矿现采 4 号煤层 而且有多年的开采历史 矿井涌水量与产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 可用类比法预计矿井涌水量 矿井涌水量预计公式 Kp Qo Po Q Kp P 式中 Kp 含水系数 m3 t Qo 矿井涌水量 m3 d Po 日均产量 t d Q 矿井预算涌水量 m3 d P 设计生产能力 t d 矿井整合改造后开采 4 号煤层 设计能力 90 万 t a 平均日产 2727t d 据本矿各参加整合矿井涌水统计 原担炭沟煤矿生产能力 21 万 t a 正常涌水量 288m3 d 左右 最大涌水量 432m3 d 正常含水系数 0 453m3 t 最大含水系数 0 679m3 t 原石州煤矿生产能力 15 万 t a 正常涌水量 240m3 d 左右 最大涌水量 360m3 d 正常含水系数 0 527m3 t 最大含水系数 0 791m3 t 井田北部的原燕沟煤 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 21 万 t a 矿井正常涌水量 460m3 d 最大涌水量 650m3 d 正 常含水系数 0 723m3 t 最大含水系数 1 022m3 t 平均正常含水系数 0 568m3 t 最 大含水系数 0 831m3 t 井田内 10 号煤层目前矿井尚未揭露 根据井田南部相邻的原山西离石南沟煤业 有限公司和原山西吕梁万峰荣泰煤业有限公司开采 10 号煤层 根据该两个矿井的涌 水量预算本矿井涌水量如下 原山西离石南沟煤业有限公司批采 10 号煤层 现采 10 号煤层 生产能力 15 万 t a 矿井正常涌水量 350m3 d 最大涌水量 430m3 d 采用上述方法计算正常含水系 数 0 7802m3 t 最大含水系数 0 9451m3 t 原山西吕梁万峰荣泰煤业有限公司批采 4 6 10 号煤层 现采 10 号煤层 生产 能力 30 万 t a 矿井正常涌水量 400m3 d 最大涌水量 510m3 d 采用上述方法计算 正常含水系数 0 4400m3 t 最大含水系数 0 5611m3 t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平均正常含水系数 0 6101m3 t 最大含水系数 0 7531m3 t 结合本矿实际情况 前期主 辅助水平同时开采时 主水平 10 号煤层生产能力 60 万 t a 辅助水平 4 号煤层生产能力 30 万 t a 则辅助水平正常涌水量 Q正常 909 0 568 516m3 d 辅助水平最大涌水量 Q最大 909 0 831 755m3 d 主水平正常涌水量 Q正常 1818 0 6101 1109m3 d 主水平最大涌水量 Q最大 1818 0 7531 1369m3 d 矿井正常涌水量 Q正常 1625m3 d 矿井最大涌水量 Q最大 2124m3 d 后期只开采主水平 10 号煤层时 矿井正常涌水量 Q正常 2727 0 6101 1664m3 d 矿井最大涌水量 Q最大 2727 0 7531 2054m3 d 10 号煤层根据邻矿资料进行预算 其结果仅供参考 六 瓦斯 煤尘爆炸性及煤层自燃倾向性 1 瓦斯 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文件晋煤瓦发 2010 874 号 关于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 有限公司 10 号煤层瓦斯涌出量预测的批复 矿井在开采 10 号煤层时 矿井最大绝 对瓦斯涌出量 13 75 m3 min 最大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7 26 m3 t 属于低瓦斯矿井 2 煤尘爆炸性 据本矿 2009 年 9 月在井下取样送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进行煤尘爆炸 危险性测试 其结果 4 号煤层火焰长度 260mm 加岩粉用量 65 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10 号煤层火焰长度 60mm 加岩粉用量 70 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本次生产补充勘探 在 ZK 1 ZK 2 钻孔中取样送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 心进行煤尘爆炸危险性测试 其结果 4 号煤层火焰长度分别为 150 110mm 加岩粉 用量分别为 75 70 均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10 号煤层火焰长度分别为 80 240mm 加岩粉用量分别为 70 80 均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在今后生产中 要加强洒水除尘和防爆工作 防止煤尘爆炸事故的发生 3 自燃倾向性 据本矿 2009 年 9 月在井下取样送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进行煤的自燃 倾向性测试 其结果 4 号煤层全硫 0 63 吸氧量 0 69cm3 g 自燃倾向性等级 为自燃煤层 10 号煤层全硫 2 43 吸氧量 0 70cm3 g 自燃倾向性等级 为自燃 煤层 本次生产补充勘探 在 ZK 2 钻孔中取样送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进行 煤的自燃倾向性测试 其结果 4 号煤层全硫为 0 44 吸氧量为 0 66cm3 g 自燃倾 向性等级为 自燃倾向性为自燃煤层 10 号煤层全硫分别为 2 77 0 50 吸氧 量分别为 0 70 0 69cm3 g 自燃倾向性等级均为 自燃倾向性为自燃煤层 在今后的生产中要尽量减少浮煤 对废弃巷道全部密闭 认真调查地面裂缝 并 进行填堵 4 地温 地压 本井田未做过地温和地压测试工作 煤矿开采至今未发现有地温异常和地压异常 现象 七 开拓系统 1 井田开拓 原山西吕梁离石区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行人斜井落底 10 号煤层 主立井 副立 井落底 4 号煤层 针对矿井工业场地位置 结合井田内煤层埋藏深度 矿井井型 煤 层赋存条件 开采技术条件 井筒提升设备 井上下布置 上组煤服务年限等因素 考虑到斜井下大件比立井下大件方便 斜井作为安全出口比立井作为安全出口安全性 更好 故本次设计在矿井工业广场新掘一个斜井 设计采用斜井开拓 具体如下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 利用原山西吕梁离石区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行人斜井为本次 设计的副斜井 地质报告中行人斜井的井口标高为 1053 68m 经与矿方核实为行人 斜井顶部标高 行人斜井净高 3 6m 故行人斜井井口标高为 1050 08m 考虑到工业 广场汇水面积与最高洪水位标高 本次设计把行人斜井井口标高抬高 0 92m 即设计 中副斜井的井口标高为 1051m 延深原山西吕梁离石区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主立井 为本次设计的 1 号回风立井 1 号回风立井与 10 号煤的回风大巷相连 利用原山西吕 梁离石区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副立井为本次设计的 2 号回风立井 2 号回风立井与 4 号煤的回风大巷相连 1 号回风立井和 2 号回风立井并联作为本次设计的回风立井 在原山西吕梁离石区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主立井西侧荒沟里新建主斜井 见图 3 3 1 2 3 主斜井净宽 5 0m 净断面积为 16 3m2 倾角 23 斜长 573m 井筒落底于 10 号 煤层底板 井筒内装备 1 0m 宽的胶带输送机 架空乘人器及台阶扶手 担负矿井原 煤提升和进风任务 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 副斜井净宽 4 5m 净断面积为 12 96m2 倾角 22 井筒落底于 10 号煤层底板 见 10 号煤斜长 574m 井筒内装备 30kg m 的单轨 台阶扶手 担负矿井材料设备 矸 石等辅助提升和进风任务 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 1 号回风立井净直径 4 5m 净断面积 15 9m2 垂深 220m 装备梯子间担负矿井 回风任务 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 2 号回风立井净直径 3 5m 净断面积 9 62m2 垂深 153m 装备梯子间担负矿井 回风任务 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 根据主 副井井筒落底点标高 结合井田几何特征和煤层赋存状况 设计以一个 主水平开采井田内的 10 号煤层 主水平标高 835m 一个辅助水平开采井田内的 4 号 煤层 辅助水平标高 910m 全井田主水平划分为三个采区 辅助水平划分为一个采 区 设计主斜井 副斜井 1 号回风立井均落底于 10 号煤层 2 号回风立井落底于 4 号煤层 副斜井通过甩车场与辅助水平 4 号煤层轨道大巷相连 通过井底平车场与 主水平 10 号煤层相连 矿井同时开采主水平 10 号煤层和辅助水平 4 号煤层 矿井开采全井田主水平 10 号煤层时 新掘主斜井井筒落底于 10 号煤层底板 在 距主斜井井底斜长近 15m 处布置高抬式井底煤仓 煤仓高度 30m 煤仓上口布置在 4 10 号煤层中间的岩层中 10 号煤运输大巷通过上仓皮带巷与煤仓上口相连 煤仓 上口通过进风斜巷与主斜井相连 煤仓下口通过清理撒煤平巷与主水平 10 号煤层一 采区轨道大巷相连 副斜井落底于 835m 标高 在 835m 标高建井底平车场 井底平 车场通过集中轨道大巷与主水平 10 煤层一采区轨道大巷相连 主水平 10 号煤层一 二采区运输 轨道 回风大巷顺着 F2断层的走向沿 10 号煤顶板布置 在集中轨道大 巷与主水平 10 煤层一采区轨道大巷相连处向正西方向掘主水平 10 煤层三采区的三条 大巷 主水平 10 号煤三采区的轨道 回风大巷沿 10 号煤顶板布置 主水平 10 号煤 三采区的运输大巷在 10 号煤层倾角不大的区域沿煤层顶板布置 在倾角变大的区域 以 16 的岩巷布置 1 号回风立井通过主水平 10 号煤层集中回风大巷与 10 号煤层一 采区回风大巷相连 辅助水平利用原有在井田中央布置的 4 号煤层运输 轨道 回风大巷的部分巷道 向东延长三条大巷至 2 号回风立井东 50m 处时 向南掘辅助水平 4 号煤层三条大巷至 井田边界 辅助水平 4 号煤层运输大巷通过下运皮带巷与矿井井底煤仓上口相连 轨道大巷 通过甩车场与副斜井相连 2 号回风立井与回风大巷相连 形成辅助水平 4 号煤层的 通风 运输系统 井下大巷主运输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方式 主水平大巷辅助运输巷道采用无极绳 连续牵引车及调度绞车 辅助水平大巷辅助运输巷道采用调度绞车 井下采用 600mm 轨距 1 0t 系列矿车运输 副斜井井底车场平车场内布置有中央变电所 水泵房 水仓等主要硐室 2 井下大巷布置形式 辅助水平大巷布置 辅助水平利用原有在井田中央布置的 4 号煤层运输 轨道 回风大巷的部分巷道 向东延长三条大巷至 2 号回风立井东 50m 处时 向南掘辅助水平 4 号煤层三条大巷至 井田边界 主水平大巷布置 主水平开采的 10 号煤层共布置三条大巷 分别为 10 号煤胶带大巷 10 号煤轨道大巷和 10 号煤回风大巷 均沿 10 号煤层顶板布置 3 巷道断面及支护形式 主水平 10 号煤层运输 轨道大巷 回风大巷沿 10 号煤顶板布置 运输大巷断面 净宽 4 5m 净高 3 0m 净断面 13 5m2 矩形断面 锚网喷加锚索支护 巷道内铺设 带宽 1000mm 的胶带输送机 并铺设 22kg m 轨距 600m 的检修轨 巷帮两侧留够综合 管线及人行道距离 锚杆为直径 18mm 长 2000mm 的树脂锚杆 锚索采用 15 24 1 7 股钢绞线锚索 长 7 5m 轨道大巷净宽 4 5m 净高 3 0m 净断面 13 5m2 矩形断面 锚网喷加锚索支护 巷道内铺设 30kg m 轨距 600m 的单轨 巷 帮两侧留够综合管线及人行道距离 锚杆及锚索支护材料同 10 号煤层运输大巷 回 风大巷断面净宽 4 5m 净高 3 0m 净断面 13 5m2 矩形断面 锚网喷加锚索支护 锚杆及锚索支护材料同 10 号煤层运输大巷 主水平集中轨道大巷断面尺寸 支护形 式同主水平轨道大巷 主水平集中回风大巷断面尺寸 支护形式同主水平回风大巷 辅助水平 4 号煤层运输 轨道 回风大巷均沿 4 号煤层底板布置 运输大巷净宽 4 0m 净高 2 5m 净断面积 10m2 矩形断面 锚网喷加锚索支护 轨道大巷净宽 3 0m 净高 2 5m 净断面积 7 5m2 矩形断面 锚网喷加锚索支护 回风大巷净宽 3 0m 净高 2 5m 净断面积 7 5 m2 矩形断面 锚网喷加锚索支护 八 主要工程数量 见附表 五 施工准备及场地布置五 施工准备及场地布置 一 供电系统 矿井新建一座 35kV 变电站 采用双回 35kV 架空线路引接矿井电源 其一回电源引自上安 110kV 变电站 35kV 母线段 距离 2 6km 另一回电 源引自枣林 110kV 变电站 35kV 母线段 距离 9km 供电电源可靠 二 供水 排水系统 1 供水 由地面高山静压水池敷设洒水管路到各个用水地点 2 排水 在各个掘进工作面设小水泵 通过副斜井排到地面 三 通风系统 大巷及 4 号煤顺槽掘进工作面选用 FBD 5 6 11 2KW 局部通风机压 入式通风 10 号煤顺槽掘进工作面选用 FBD 5 6 15 2KW 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 风 四 施工道路 地面场区公路网完备 井下系统利用现有巷道布置可以满足运输 通风和行人要求 五 施工场地布置 1 场地布置 根据现有的工业广场条件及施工需要 合理布置设备存放 加工维 修场地 办公室 工人宿舍 会议室 库房 食堂 临时浴室 厕所等 2 对临时施工及场地布置的要求 1 临时房布置力求紧凑 房屋高度一致 整齐美观 门面抹灰粉刷 室内取暖生火炉 2 场地全部用砖或砼硬化 井口设工程牌板等 六 技术准备 及时召开技术人员会议 完成施工控制测量 消防布置 技术交底 与贯彻学习 编制作业规程 六 生产系统六 生产系统 一 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计算 1 4 号煤一采区掘进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计算 煤巷 半煤岩巷和岩巷独头通风掘进工作面的风量 应按瓦斯 或 CO2 涌出量 炸药用量 局部通风机吸风量 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分别计算 取其中最大值 并 用风速验算 按瓦斯涌出量计算 Q掘 100 q掘 K掘通 式中 Q掘 掘进工作面实际需要的风量 m3 s q掘 一个掘进工作面瓦斯绝对涌出量 m min K掘通 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不均衡的风量系数 取 1 5 则 Q普掘 100 0 155 1 5 23 25m3 min 0 39m3 s 按二氧化碳涌出量计算 Q掘 67 q掘 K掘通 式中 Q掘 掘进工作面实际需要的风量 m3 s q掘 一个掘进工作面 CO2绝对涌出量 m min K掘通 掘进工作面 CO2涌出不均衡的风量系数 取 1 5 则 Q综掘 67 0 135 1 5 13 57m3 min 0 23m3 s 按局部通风机吸风量计算 Q掘 Qf I 60 0 25S Qf 掘进面局部通风机实际吸风量 m3 s 普掘掘进工作面选用FBD 5 6 2 11型对旋轴流式局部通风机 额定风量230 340m3 min I 掘进面同时运转的局部通风机台数 取1台 S 掘进工作面断面积 运输顺槽取8m2 回风顺槽普掘取6 0 m2 Q运输 340 1 60 0 25 8 0 460m3 min 7 7m3 s Q回风 340 1 60 0 25 6 0 430m3 min 7 17m3 s 按炸药使用量计算 Q普掘 25 A普掘 式中 Q普掘 普掘掘进工作面需要风量 m3 min A普掘 掘进工作面一次爆破的最大炸药用量 A普掘 6kg Q普掘 25 6 150m3 min 2 5m3 s 计算按人数计算 Q掘 4 Nj 式中 4 每人每分钟供给的风量不得小于4m3 Nj 掘进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 取20人 Q普掘 4 20 80m3 min 1 33m3 s 按风速进行验算 按 煤矿安全规程 规定 煤巷 半煤巷掘进工作面的风量应满足 0 25 Sj Q掘 4 Sj 式中 Sj 掘进工作面巷道过风断面 m2 运输顺槽取8m2 回风顺槽普掘取 6 0 m2 条件 0 25 S掘 Q掘 4 0 S掘 m3 s 即 0 25 8 0 Q普掘 4 0 8 0 2 0 7 7 32 即 0 25 6 0 Q普掘 4 0 6 0 1 5 7 17 24 经验算 按局部通风机吸风量计算的掘进工作面风量符合 煤矿安全规程 的 规定风速要求 综上所述 取最大计算值 并经风速校验 确定每个掘进工作面需风量为 8m3 s 两个掘进工作面为 16 m3 s 2 10 号煤一采区掘进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计算 煤巷 半煤岩巷和岩巷独头通风掘进工作面的风量 应按瓦斯 或 CO2 涌出量 炸药用量 局部通风机吸风量 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分别计算 取其中最大值 并用 风速验算 按瓦斯涌出量计算 Q掘 100 q综掘 K掘通 式中 Q掘 掘进工作面实际需要的风量 m3 s q综掘 掘进工作面瓦斯绝对涌出量 m min K掘通 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不均衡的风量系数 取 1 5 则 Q综掘 100 1 07 1 5 160 5m3 min 2 675m3 s 按局部通风机吸风量计算 Q掘 Qf I 60 0 25S Qf 掘进面局部通风机实际吸风量 m3 s 掘进工作面选用FBD 5 6 2 15型 对旋轴流式局部通风机 额定风量240 430m3 min I 掘进面同时运转的局部通风机台数 取1台 S 掘进工作面断面积 运输顺槽取13 8m2 回风顺槽取12m2 Q运输 430 1 60 0 25 13 8 637m3 min 10 6m3 s Q回风 430 1 60 0 25 12 610m3 min 10 2m3 s 按炸药使用量计算 综掘工作面不使用炸药 因此无需进行此项计算 计算按人数计算 Q综掘 4 Nj 式中 4 每人每分钟供给的风量不得小于4m3 Nj 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 取20人 Q综掘 4 20 80m3 min 1 33m3 s 按风速进行验算 按 煤矿安全规程 规定 煤巷 半煤巷掘进工作面的风量应满足 0 25 Sj Q掘 4 Sj 式中 Sj 掘进工作面巷道过风断面 m2 运输顺槽取13 8m2 回风顺槽取 12m2 条件 0 25 S掘 Q掘 4 0 S掘 m3 s 即 0 25 13 8 Q运掘 4 0 13 8 3 45 10 6 55 2 即 0 25 12 Q运掘 4 0 12 4 10 2 48 经验算 按局部通风机吸风量计算的掘进工作面风量符合 煤矿安全规程 的 规定风速要求 综上所述 取最大计算值 并经风速校验 确定两个掘进工作面需风量为 22 m3 s 二 通风设施及瓦斯管理 1 通风管理 1 矿井必须采用机械式通风 保证通风机的连续运转 2 必须建立矿井测风制度 每 10 天进行 1 次全面测风 并记录在 测风地点的测风记录板上 且严格按该规定执行 3 矿井必须有完整的独立的通风系统 掘进巷要形成独立的回风系 统 4 掘进工作面的进 回风不得过采空区或冒顶区 5 局部通风机必须安置进风巷中 距回风口 10 米以外的距离 以 防形成循环风 风筒口距工作面要保持小于风量的有效射程内 6 局部通风必须实现 三专两闭锁 并保证 双风机双电源且能 自动切换 7 施工人员必须爱护通风设施 决不允许有任何破坏通风设施的行 为 如发现通风设施损坏 应立即汇报 及时处理 8 严禁断开风袋作业 保证局扇连续可靠运转 9 严禁无计划停电 停风 一旦因停电或风机出现故障停风时 要 及时汇报矿总工 并马上撤出人员 送电送风时 必须先经瓦斯员检查 瓦斯 确认局部通风机及其开关附近地点 20m 范围内风流中的瓦斯浓度 不超过 0 5 方可启动局部通风机 并做到选送风 后送电 动力电 10 通风仪表不得损坏 如发现损坏严肃处理 风筒要逢环必挂 不漏风 迎头风筒落地 11 风机的稳装 通风设施的构筑必须符合要求 2 瓦斯管理的有关规定 1 瓦检人员必须按照 煤矿安全规程 的有关规定进行认真的井下 检测工作 班前 班后入井检查各掘进工作面 进风巷 回风巷的瓦斯浓度 二次 本班不从事生产的工作面至少检查一次瓦斯的浓度 每次停风后 恢复通风前必须检查瓦斯浓度 2 瓦检人员必须执行巡回检查制度 对所有容易积存瓦斯的地点进 行了巡回检查 即掘进工作面的进风流 回风流 电器设备附近 20m 处 局扇吸风口等 3 瓦检员不准空班 漏班 假检 并要认真填写瓦斯日报表 发现 问题及时报告矿长和矿技术负责人 4 工作面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 1 时 必须停止掘进 达到 1 5 时 必须停止工作 断开电源 撤出人员 进行处理 瓦斯超标时 瓦检员 有责任停止现场作业 指挥现场人员撤到安全地点 5 工作面风流控制必须可靠 必须配备专职瓦斯检查工 瓦斯检查 做到 三对口 不漏检 空检 假检 如有超限 立即停止作业 撤 出人员采取措施 并汇报矿领导 6 矿技术负责人必须每日审阅瓦斯日报表 掌握井下瓦斯变化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 所有电气设备必须防爆 经防爆组检查合格后方可下井 井下电 器设备不允许明火作业 更不允许带电操作 8 每个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自救器 3 通风检测 1 掘进巷道每 10 天测风一次 并记在记录牌上 保证风量满足要 求 2 加强局部通风机风筒管理 减少漏风 保证出风口风量 三 综合防尘 1 掘进机必须设置内外喷雾装置 做到开机开水 停机停水 当无 法实现内喷雾要求时 必须配备除尘设备 2 巷道要设置防尘洒水管路 洒水管末端距工作面迎头距离最远不 超过 30m 巷道每隔 100m 设置一个三通阀门 3 巷道内不得有厚度超过 2mm 连续长度超过 5m 的煤尘堆积 4 巷道要求每五天进行一次冲洗除尘且保证雾化良好 彻底清徐顶 帮及设备上的浮尘 对不适宜用洒水方法除尘的电气设备必须用干燥的 棉纱擦试除尘 严禁用湿棉擦试 5 加强个人防尘管理 工作面施工人员必须佩戴防尘口罩 6 利用综掘机喷雾降尘系统降尘 截割时必须打开内外喷雾 四 防灭火 1 防治外因火 1 在井下不得施焊 2 凡在井下使用油脂 布头 棉丝等 必须存放在盖严的铁桶内 用过的必须及时运出地面 不得扔在井下 2 各种电器设备要安装相应的保护装置 不得失爆 4 浮煤清至见硬底 风筒 电器设备上的浮煤每个圆班清扫一次 2 防治内因火 1 严格按设计进行施工作业 不掘设计以外的巷道 2 巷内浮煤清理干净 五 供电 1 电压等级选择及防爆设备的选型 1 根据设备额定电压 选择电压等级为 660 1140V 2 40KW 以上的电器设备选用真空开关 各种保护必须齐全可靠 2 供电系统 矿井新建一座 35kV 变电站 采用双回 35kV 架空线路引接矿井电源 其一回电源引自上安 110kV 变电站 35kV 母线段 距离 2 6km 另一回电 源引自枣林 110kV 变电站 35kV 母线段 距离 9km 供电电源可靠 六 供水 排水 1 供水 由地面高山静压水敷设洒水管路到各个用水地点 2 排水 在各个掘进工作面设小水泵或自流到井底水仓 通过副斜 井排到地面 七 施工进度安排及施工劳动组织七 施工进度安排及施工劳动组织 一 施工进度安排 1 计划于 2010 年 12 月 29 日正式开工 2013 年 4 月上旬全部竣工 全部工程施工 28 个月 采取多头平行作业的方式 2 主副斜井贯通后 利用副斜井进风 主斜井回风 形成基建时期 的生产系统和通风系统 基建期间不利用 4 号煤层的生产系统 3 第一队 主斜井 2011 年 1 月 1 日准备开工 2011 年 2 月 8 日开 工 至 2011 年 10 月 13 日竣工 其中包括主斜井表土段施工安排 34 天 基岩段施工 143 天 井底煤仓施工安排 40 天 进风斜巷 清理撒煤平巷 施工安排 30 天 10 号煤上仓斜巷 2011 年 10 月 14 日开工 2011 年 11 月 20 日竣工 施工安排 36 天 10 号煤层运输大巷 轨道大巷 2011 年 11 月 21 日开工 2012 年 4 月 2 日竣工 施工安排 132 天 10101 运输顺 槽 2012 年 4 月 3 日开工 2012 年 10 月 15 日竣工 施工安排 192 天 10101 回采工作面 2012 年 10 月 16 日开工 2012 年 10 月 26 日竣工 施 工安排 10 天 10 号煤采区变电所 2012 年 10 月 27 日开工 2012 年 11 月 8 日竣工 施工安排 10 天 10 号煤总回风大巷 2012 年 11 月 9 日开工 2013 年 1 月 18 日竣工 施工安排 69 天 第二队 10 号煤回风大巷 2011 年 11 月 20 日开工 2012 年 1 月 26 日竣工 施工安排 66 天 10101 回风顺槽 2012 年 1 月 28 日开工 2012 年 8 月 10 日竣工 施工 192 天 10 号煤采区水仓及泵房 2012 年 8 月 11 日开工 2012 年 9 月 23 日竣工 施工安排 42 天 10 号煤运输 回风顺 槽掘进头及联络巷 2012 年 9 月 24 日开工 2012 年 11 月 24 日竣工 施 工安排 60 天 1 号回风立井延深 2012 年 11 月 25 日开工 2012 年 12 月 16 日竣工 施工安排 21 天 第三队 4 号煤下运皮带巷 2012 年 1 月 1 日开工 2012 年 4 月 7 日 竣工 施工安排 96 天 4 号煤运输大巷 轨道大巷 2012 年 4 月 8 日开工 2012 年 8 月 12 日竣工 施工安排 124 天 4 号煤采区水仓 水泵房及采 区变电室 2012 年 8 月 14 日开工 2012 年 10 月 17 日竣工 施工安排 63 天 第四队 井底车场巷道及硐室 2011 年 9 月 1 日开工 2011 年 11 月 30 日竣工 施工安排 90 天 4 号煤甩车场 2012 年 1 月 1 日开工 2012 年 2 月 3 日竣工 施工安排 33 天 4 号煤回风大巷 2012 年 2 月 4 日开工 2012 年 4 月 6 日竣工 施工安排 62 天 4101 回风顺槽 2012 年 4 月 7 日 开工 2012 年 5 月 21 日竣工 施工安排 45 天 4103 回风顺槽掘进头及 联络巷 2012 年 5 月 22 日开工 2012 年 6 月 18 日竣工 施工安排 27 天 4101 运输顺槽 2012 年 6 月 20 日开工 2012 年 8 月 5 日竣工 施工安排 45 天 4102 运输顺槽 2012 年 8 月 6 日开工 2012 年 9 月 21 日竣工 施 工安排 45 天 4102 回风顺槽掘进头 2012 年 9 月 22 日开工 2012 年 10 月 8 日竣工 施工安排 15 天 二 施工劳动组织 根据工程量 施工条件和工程进度 编制施工劳动力需用计划 组 织协调 在保证施工进度 工期的前提下 对参与施工人员做好培训教 育工作 定期组织培训学习 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水平 业务素质和操 作技能 1 循环作业方式 采取 三八 工作制 三班掘进 保证作业人员出勤率 循环率力 争达到 90 队长 班组长必须跟班作业 日常维护和各类管路延接在每日早班进行 部分检修与生产班平行 作业 其它利用掘进支护停机时间进行检修 2 劳动力配备 劳动力配备表劳动力配备表 工种人数工种人数工种人数 跟班队长1掘进机司机1辅助工4 班长1皮带司机1瓦检员1 早班 12 人 电工1装载机司机1安检员1 工种人数工种人数工种人数 跟班队长1掘进机司机1辅助工4 班长1皮带司机1瓦检员1 二班 12 人 电工1装载机司机1安检员1 工种人数工种人数工种人数 跟班队长1掘进机司机1辅助工4 班长1皮带司机1瓦检员1 三班 12 人 电工1装载机司机1安检员1 合计 八 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法八 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法 一 施工测量 施工测量按照 测量技术规范 的有关规定进行 主要测量仪器使 用 施工前会同勘测设计部门到现场交接中线控制桩 桥位桩和设计指 定水准点 然后根据设计图进行复测 对控制桩要加以保护 如有遗失 和损坏 要及时回复和校正 有关注意事项 1 测量工作室一项精细的工作 稍不小心就要产生错误 将使整个 测量结果达不到预期的要求 甚至于全部返工 造成人力及物力的浪费 因此 在测量工作者首先要求具有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细致的工作作风 2 测量仪器品质的好坏直径影响到测量成果准确程度 因此 所有 仪器在使用前均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检验校正 3 严格测量制度 对所有的施工测量工作都应做到有效必复 测量 工作必须有专人负责 内业资料有专人复核 原始资料应完整齐全 并 妥善保管 4 测量过程中 若发现实际情况与设计图纸不符 立即向设计单位 提出 不得任意修改 二 施工方案 针对矿井开拓系统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