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 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C.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 寒冷时出现寒战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答案】B【解析】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正确;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B错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C正确;寒冷时出现寒战现象是下丘脑接受寒冷刺激,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使骨骼肌战栗,是正常的稳态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正确,所以选B。2.大量的组织液积累在细胞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毛细血管管壁破损长期坚持素食小蛔虫进入淋巴管花粉海鲜等引起过敏反应时肾小球肾炎导致血尿A. 只有 B. 只有C. 只有 D. 【答案】D【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毛细血管管壁破损,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正确;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正确;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正确;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正确;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正确故选D。【点睛】关键:分析是否导致组织水肿的核心点是根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变化,如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的因素会导致组织水肿;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也会导致组织水肿。3.如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及小肠绒毛内部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协助运输B. 3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C. 由2携带的氧到心肌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D. 5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3内一样多【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1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是红细胞,3是毛细血管,4是组织液,5是毛细淋巴管。【详解】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血浆渗透压过低可以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由红细胞携带的氧气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膜)共6层生物膜,C正确;与淋巴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点睛】熟悉题图中各部分结构和液体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基础。4. 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B.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无关,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体积D. 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渗透压的知识。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所以C答案是不正确的。考点:考查渗透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5.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A. 只有 B. 只有C. 只有 D. 只有【答案】C【解析】由于人体血浆中存在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因此人血浆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正确;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可避免CO2在血浆中积累而导致血浆PH下降,因此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正确;当血浆中的碱性物质如Na2CO3过多时,Na2CO3与H2CO3反应生成NaHCO3,NaHCO3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正确;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缓冲对存在于血浆中,因此不是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来调节血液pH,错误。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A、B、D三项均错误, C项正确。【考点定位】血浆PH的调节【名师点睛】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其调节过程如下:6.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 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 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C.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D.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基础【答案】C【解析】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A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B正确;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单向传递,C错误;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基础是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D正确。7.有人用通过手术获得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却能存活的大鼠,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下列结果可能的是()A. 刺激该大鼠下肢无反应B. 该大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C. 该大鼠体温无法维持平衡D. 该大鼠尿量减少【答案】C【解析】躯体的运动中枢不是下丘脑,而是由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控制的,A错误;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可能会出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最终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液减少,B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可能会出现体温无法维持平衡,C正确;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可能会出现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D错误。【点睛】解答D选项,要注意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细胞合成,不是垂体细胞合成。8.如图所示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兴奋可以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由构成的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B. 释放的过程需要提供能量,所以属于主动运输过程C. 结构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D. 具有特异性,一般是由蛋白质组成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其中为轴突;为线粒体;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为神经递质;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为突触前膜;为突触间隙;为突触后膜。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需要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包括为突触前膜、为突触间隙和为突触后膜,A正确;为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的,该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B错误;结构为突触小泡,是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C正确;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具有特异性,一般是由蛋白质组成的,D正确。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9.下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如果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a表示感受器,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效应器,且其中的信息均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a传到cB. 如果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激素过多对于a分泌d、b分泌e均具有抑制作用C. 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中D. 如果该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的膜(即突触前膜),b为递质,c为突触后膜,则发生在a中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若图示表示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和传递2、图示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则c是甲状腺,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a分泌TRH即d,垂体b分泌TSH即e3、若该图是基因表达的过程,则d过程转录,场所主要是细胞核,e表示翻译,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解:A、若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A错误;B、若a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b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c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正确;C、若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为转录,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e为翻译,场所是核糖体,C错误;D、如果该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的膜(即突触前膜),b为递质,c为突触后膜,则发生在a中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D错误故选:B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0.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S区受损伤,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B. 人的短期记忆主要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 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D. 在调节人体血糖平衡时,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抑制【答案】D【解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故S区受损伤,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A正确;人的短期记忆主要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正确;感染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后,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作用将靶细胞裂解,再通过体液免疫中的抗体将其消灭,C正确;在调节人体血糖平衡时,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血糖浓度升高,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两者属于相互拮抗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抑制,D错误。11.上海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沉默之谜。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推测上海科学家对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能是 ()突触小泡内没有细胞核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突触小泡不能释放相应的递质A. B. C. D. 【答案】D【解析】突触小泡中没有细胞核,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错误;可能是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但由于突触后膜上没有相应的受体而无法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无关,错误;可能是突触小泡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兴奋就无法在突触中传递,正确,故选D。【点睛】解答此题要注意,神经递质能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主要是由于突触后膜上存在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12. PM 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 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 PM 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B. 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C. PM 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D. 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答案】B【解析】肺泡与外界环境相通,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没有进入内环境,A正确;由于人体内环境中有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缓冲物质,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一定会致血浆呈酸性,B错误;过敏反应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C正确;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脑干,不在大脑皮层,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免疫调节以及神经调节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能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明确肺泡、消化液、尿液等均不属于内环境;识记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明确非条件发射的中枢不在大脑皮层,可能是脊髓、脑干等。13.为研究不同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将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注射到四种免疫状态的小鼠体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吞噬细胞缺失的小鼠对该球菌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B. T淋巴细胞缺失的小鼠仍能通过B细胞分泌的抗体来抑制该球菌数量的增加C. B淋巴细胞缺失的小鼠对该球菌的体液免疫能力丧失D. 正常小鼠可通过记忆细胞对该球菌维持较久的免疫能力【答案】B【解析】吞噬细胞参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因此吞噬细胞缺失的小鼠对该球菌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A正确;只有浆细胞能分泌抗体,B错误;体液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B细胞,因此B细胞缺失的小鼠对该球菌的体液免疫能力丧失,C正确;记忆细胞寿命长,且在特异性免疫中,初次免疫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再次受到特定抗原刺激时,便会迅速分裂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来对抗抗原,因此正常小鼠可通过记忆细胞对该球菌维持较久的免疫能力,D正确。14.芝加哥大学一个研究小组以一群挪威鼠为实验对象展开对孤独与癌变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的小鼠往往情绪低落,且患癌症的概率是群居者的3.3倍,同时发现被隔离鼠会产生更多的“压力激素”。由该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 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B.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 情绪低落可降低免疫系统功能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内环境稳态【答案】B【解析】被隔离鼠群者会产生更多的“肾上腺酮”压力激素,可见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的凋节,A正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但是题干得不出该结论,B错误;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分析题意可知:情绪低落可降低免疫系统功能,患癌症的风险增大,C正确;由题干可知,内环境的稳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共同维持,D正确。15.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一一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在兔饱足状态下在兔空腹状态下测定血糖含量测定尿液是否含葡萄糖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A. B. C. D. 【答案】B【解析】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在兔饱足状态下即血糖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分泌增多,故正确;在兔空腹状态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弱,故选择在兔饱足状态下进行实验,故错误;设计注射STZ和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血糖含量的变化,若注射STZ和生理盐水的血糖浓度相同,则胰岛B细胞没有破坏,故正确;家兔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也可能是肾脏重吸收能力病变,一般不作为观察的指标,故错误;测定两组家兔体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注射STZ的家兔体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说明胰岛B细胞被破坏,故正确,故选B。16.下图为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 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C,从而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B. 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C. C与D表现为拮抗作用D. 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C能够使血糖浓度下降,可以判断C是胰岛素;D能够使血糖浓度上升,可以判断出D是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这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CD维持血糖浓度稳定,表现为相互拮抗,C正确;血糖浓度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应该属于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D正确,B错。故本题选B。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血糖调节以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知识的要点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7.下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的是()A. 根具有向重力性,茎具有负向重力性B. 生长素对植物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 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一种适应D.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横放一段时间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A正确。对于根和茎,近地侧生长素生长素浓度高,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而根对生长素较敏感,高浓度抑制生长,近地侧生长抑制,背地侧生长快,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二重性,而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较快,背地侧生长较慢,B正确。根向地生长有利吸收土壤水和无机盐,茎背地生长有利叶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根尖产生生长素向根尖以下部分运输,促进该部分生长,茎尖产生生长素向茎尖以下部分运输,促进该部分生长,但是该实验没有验证生长素产生部位,D错。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18.如图是某研究小组围绕扦插枝条生根进行的探究实验,S为插条的形态学上端,X为插条的形态学下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扦插枝条形态学上、下端的空间位置对插条生根的影响C. 植物的种类不属于本实验的无关变量D. 甲、乙、丙生根的部位分别是X、S、X【答案】B【解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而不是蛋白质,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枝条放置的位置不同,说明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形态学上、下端S、X在空间中的位置对插条生根的影响,B项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枝条的空间位置,植物的种类属于无关变量,三组实验在的植物枝条种类都应相同,C项错误;生根的部位应在形态学下端,所以甲、乙、丙生根的部位分别是X、X、X,D项错误。【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19.下图示黄化燕麦幼苗中生长素相对含量的分布,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生长素主要在生长活跃的部位合成B. b点所对应的细胞体积比a点所对应的细胞体积大C. 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可能会抑制d点细胞的生长D. a点生长素浓度较高是由b、c点细胞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a点所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分析题图可知,a点是芽尖分生区部位的细胞,该区细胞分裂能力较强,主要进行细胞分裂,细胞生长不明显,b是芽尖下部伸长区细胞,细胞发生了生长,体积增大;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倒过来;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生长素浓度过高会起抑制作用解:A、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等生长旺盛的部位,A正确;B、a点是芽尖分生区部位的细胞,b是芽尖下部伸长区细胞,与a点相比,b点细胞发生了生长,体积增大,B正确;C、d点细胞是根细胞,根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若将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对应的细胞,可能会因为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C正确;D、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只能从a向b、c运输,不能倒过来,D错误故选:D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20. 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 在黑暗条件下,细胞分裂素可延缓成熟绿叶中叶绿素的降解,表明细胞分裂素能延缓叶片变黄B.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细胞分裂素中等量,生长素少,愈伤组织仍保持原状态生长C. 人们常常把天然的植物激素称之为植物生长物质或植物生长调节剂D. 免耕法的实现,需要利用人工合成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者的比例决定了叶片的颜色,叶绿素若被降解含量减少,类胡萝卜素比例则增大,叶片就会变黄,反之,叶片变黄将可延缓,A项正确;生长素少的情况下 细胞无法生长 但是细胞要分裂必须要生长到一定程度 也就是说愈伤组织无法生长也无法分化,B项正确;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C项错误;免耕法是现代耕作制度的一项改革,免耕法的实现,需要利用人工合成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例如2,4-D是生长素类似物,可用于种植禾谷类的田间以杀除双子叶植物类杂草,达到免耕的目的,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21.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赤霉素能促进茎的伸长主要与细胞壁的伸展性有关。有人进行了CaCl2和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胚轴生长速率影响的实验,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实验时间(min)0510152025303540455055胚轴生长速率(相对值)30293010877828303240A. 用CaCl2溶液处理的时间在1015 min之间B. CaCl2可能对细胞壁的伸展起抑制作用C. 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是35 min后D. 赤霉素可能增加了细胞壁中的Ca2【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表达赤霉素能促进茎的伸长,表格中010分钟时,胚轴生长速率基本不变,15分钟后下降,35分钟后又突然上升,因此1015分钟为CaCL2溶液处理,抑制作用,A正确。原理可能是对细胞壁的伸展起抑制作用,B正确。35分钟后,胚轴生长速率突然上升,只能是加入了赤霉素,C正确。赤霉素是促进细胞壁伸展,CaCL2溶液是抑制细胞壁伸展,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赤霉素、CaCL2溶液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分析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相关知识。22. 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所有动物的种群密度B. 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研究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C. 采用抽样检测方法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数量D. 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A错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研究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正确;采用抽样检测方法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数量,C正确;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及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23.如图是某种生物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B. B点时种群数量最大C. 影响A点和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D. B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曲线可知,由A到D,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D点时降为0,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S”型,D点时种群数量最大,AB错误;影响A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是种群密度较小,影响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环境资源有限,C正确;B点对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S”型的K/2,此时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曲线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4.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 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 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 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解析】A、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作为食物,两者为捕食关系,故A选项正确;B、水稻和青蛙并未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故B选项错误;C、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D、水稻和病毒V之间是寄生的关系,故D选项错误。【考点定位】种间关系【名师点睛】物种之间的关系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分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互利共生是指同生共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如大小草履虫;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如猫和老鼠;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如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25.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B【解析】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故A选项错误;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故B选项正确;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出生率和死亡率,故C选项错误;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故D选项错误【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名师点睛】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26.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如图表示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 ac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C. b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D. de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是当年种群数量和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在0a年时=1,种群数量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正确;B、ac年时1,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正确;C、bd年时值从小于1增加到2,则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值只有在先增加后不断减小为0,种群才呈“S”型增长,C错误;D、de年时值=2,种群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种群呈现J型增长,D正确故选:C27.下图表示几个不同物种的资源利用情况曲线,在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说法,正确的是()A. 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 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 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1有被排除的危险D. 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相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要求考生理解种间关系的类型,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不同物种间的竞争强度和种内斗争的剧烈程度,进而判断竞争对不同物种生存的影响。由题图可以看出,图a中3个物种共有的资源较少,种间竞争不太激烈,种内斗争较激烈;图b中3个物种共有的资源较多,种间竞争较激烈,A正确,BD错误;图a中物种2有自己特有的生存资源,不易被排除,图b中物种2的生存空间狭窄,易被排除,D错误。28.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B. 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 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 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C【解析】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A项正确;围湖造田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项正确;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不同地带生物种类分布的差异,不是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差异,C项错误;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D项正确。29.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 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中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答案】B【解析】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C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而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D错误。【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30.下表为某退耕林地在恢复阶段的研究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群落类型树种数量平均胸径(cm)平均高度(m):撂荒7年的次生林228.76.3:25年的次生林8110.48.4:50年的次生林9611.89.2: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12813.710.5A. 退耕林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调查退耕林地乔木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C. 随着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加快D. 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要求考生理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和特点,能根据题意分析表中数据,判断出退耕还林的过程属于此生演替,进而根据数据变化正确判断各选项。退耕林地中保留有植物以及生物生存的环境资源,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B正确;对比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减慢,C错误;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D正确。31.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若E生物种群总能量为7.1109 kJ,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 kJ,从理论上计算,A贮存的总能量最少为()A. 7.1108 kJ B. 4.8107 kJC. 5.95107 kJ D. 2.3107 kJ【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D为生产者。若使A贮存的总能量最少,应按最低传递效率、最长的食物链即DECA计算。据此计算得A贮存的总能量最少为:(7110910%23108)10%10%48107kJ,故B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3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命系统的最高层次B. 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时不需要能量的输入C.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来说都是有利的D. 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容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命系统的最高层次,即生物圈,A正确。任何生态系统在任何阶段都需要能量的输入,因为能量流动的单向的,递减的,B错。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来说并不都是有利的,C错。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说明其自我调节能力强,其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一定复杂,所以一旦被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困难,D错。考点: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33.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 生态系统各个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C.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D. 生态农业利用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B正确;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正确;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34.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A. 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 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C.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D. 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图示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中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c表示捕食关系、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ef表示动植物的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解:A、碳元素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被动物摄食,并使得能量流入动物体内,A正确;B、由图形分析已知,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B正确;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学生进行,C正确;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D错误故选:D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35. 近几年国家投入巨资植树造林,大大提高了植被的覆盖率,在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绝大多数的人工林,远看一片绿,近看一片黄(地表植被极少)。有些专家指出:大面积的人工林,树多了但森林生态功能却衰退了,是表面绿化,是“绿色沙漠”。下列对“绿色沙漠”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群落的结构单一,垂直分层现象不明显B. 该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比自然林强C. 动植物种类稀少,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易遭病虫害D. 单一树种因树龄、高矮接近,生长密集,导致地表植被缺乏,易发生水土流失【答案】B【解析】人工林由于其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故自我调节能力差,其抵抗力稳定性比自然林弱。36.如图为某食物网,则下列正确的叙述有()A. 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B. 图中成分加上细菌、真菌即为生物群落C. 若能量传递效率为20%,D每增重1 g,则A被消耗25 gD. 当E减少时,短期内H的数量将保持稳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此食物网中共有六条食物链,A项错误;图中的A为生产者,其余的成分为消费者,再加上分解者才能构成生物群落,而细菌、真菌只是分解者中的一部分,B项错误;若能量传递效率为20%,根据D占据的位置,处于5条食物链,因D所摄取的各种生物量不确定,所以不能确定A的被消耗量,C项错误;当E减少时,短期内A的数量将增加,G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进而引起H的数量增加,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37.研究人员在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调查后,发现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三级和四级消费者。如果其他的因素都一样,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两个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小于生产者的总能量B. 甲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小于生产者的总能量,但乙生态系统则相反C. 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大于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的总能量D. 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的总能量【答案】A【解析】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该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而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全部来源于生产者,所以每个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总是小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A正确、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相同的,但是甲的营养级比乙少,所以甲中消费者在能量传递过程中散失的能量比乙中少,但是由于两个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未知,所以甲生态系统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与乙生态系统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无法比较大小,故C、D错误。38.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内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 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 旅鼠的种群数量受外源性因素的调节D. 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旅鼠和植物、旅鼠的天敌与旅鼠均为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故A正确;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生物的种群数量会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故B正确;旅鼠种群数量主要受外界环境条件及种间关系等的影响,故C正确;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依赖于负反馈调节,负反馈维持稳态,正反馈更加偏离稳态,故D错误。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9.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释放e激素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图形可知图中的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素,e是抗利尿激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正确。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正确。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正确。e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作用于垂体的,不能作用于甲状腺,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40.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A. 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B. 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C. 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D. 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答案】B【解析】参与体液免疫的淋巴细胞有T细胞和B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T细胞,甲组仅有体液免疫,输入造血干细胞后,其细胞免疫功能也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正常,破坏的是胸腺;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说明其胸腺正常,缺少造血干细胞,被破坏的是骨髓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特异性免疫功能仍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和胸腺都被破坏了【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名师点睛】(1)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体液免疫过程为:a、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c、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a、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b、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c、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2)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来源于骨髓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二、简答题41.研究者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探究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1)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_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引起皮肤血管收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