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东山二中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一轮 专题五 文化经典阅读课件_第1页
福建省东山二中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一轮 专题五 文化经典阅读课件_第2页
福建省东山二中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一轮 专题五 文化经典阅读课件_第3页
福建省东山二中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一轮 专题五 文化经典阅读课件_第4页
福建省东山二中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一轮 专题五 文化经典阅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届高考复习方案(第一轮)专题课件,福建省东山二中,本课件为基于精确校对的word书稿制作的“逐字编辑”课件,使用时欲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课件编辑说明,专题五文化经典阅读,专题五 | 考情分析,考纲在线2011年福建省考试说明规定:要求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考情透析福建卷“文化经典”题的考查范围主要包括论语孟子两部儒家经典著作,庄子暂不列入考试范围。,考情分析,专题五 | 考情分析,命题往往选择文字简明、富有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选段作为测试材料,试题设置主要立足于题目所供材料的文本解读,分值6分,主要题型有选择、填空、简答等。,专题五 | 真题体验,一、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答:_,真题体验,专题五 | 真题体验,答案 人应当知错改错;人不必回避错误。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观点概括的能力。题干中没有“分别”二字,说明子贡与孔子的观点是一致的,因此,答题时可以从子贡或孔子的话切入,对他们阐述的内容进行层次划分,而后分点概括。例如,子贡的话可分为两层,一是说君子之过,人皆可见;二是说,君子改过,人皆敬仰。由此即可概括出答案。本题回答时,考生还要注意“概括”题的一般思维过程,即先根据题干找到原文对应信息,而后将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专题五 | 真题体验,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答:_,专题五 | 真题体验,答案 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以此比喻君子知错改错,照样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文本所要表达的道理,即第1题概括的观点,考生在本题中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具体指出“日月食比喻”的运用过程(本体、喻体),以及这一比喻与观点的联系。,专题五 | 真题体验,二、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专题五 | 真题体验,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判者心怀感激。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专题五 | 真题体验,答案 D解析 本题两个语段的中心意思是“择善从之”,D项中的“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的说法明显违背两段文字的中心意思。,专题五 | 真题体验,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3分)答:_,专题五 | 真题体验,答案 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从之,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评析,答题要注意题干“结合上面选段”的提示,将“乐取于人”对应到第一段的“择其善者”,将“以为善”对应到第二段的中心意思,即答出自身“行善”的意思来。,专题五 | 真题体验,三、2009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注】 里:居。德:有德之人。邻:亲近。,专题五 | 真题体验,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影响,要慎重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专题五 | 真题体验,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内容的理解能力。C项“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表述有误,其错误点有二:一是错误理解了“知”的含义,文中“知”应当是通假字“智”,不能解释为“知道”;二是该选项将“择仁”的目的理解为为了别人知道自己(求名),严重违背文段的整体意思。,专题五 | 真题体验,2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答:_,专题五 | 真题体验,答案 “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解析 题干对解题的思路已经有了明确的提示,即“择友”与“择处”有相同的原则,如何理解“择友”必须从“择处”的原则方法出发。根据这一提示,考生只要从以上两个关于“择处”的语段中概括出“择”的原则是“环境改变自己、见贤思齐、取长补短”,并结合“择友”这一具体事件略加解说即可。,专题五 | 考点精讲,福建省考试说明对“文化经典”题提出的考查要求是:考查不能偏难偏专,要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也就是说,本考点主要包括三个分考点。一、筛选作者(材料)观点看法“筛选”强调作者的观点看法应出自于原文,一般是原文的某一中心句或中心词,在考查上一般采取“用原文词语填空”的形式。,考点精讲,专题五 | 考点精讲,二、概括作者(材料)观点看法“概括”指的是根据材料的内容,运用自己的语言对作者的看法观点进行一定程度的综合或提炼,最终形成简洁明了的答案。这一考点通常采用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查,是对考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三、分析作者(材料)观点看法“分析”考点所考查的往往是概括归纳作者看法观点的具体过程,如果说“筛选”“概括”考点考查是“看法观点是什么”,那么,“分析”考点考查的就是“看法观点为什么是什么”,在考查形式上,一般以选择或简答的形式出现,往往要求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作答。,专题五 | 考点精讲,以上三个考点,虽然各有自己的侧重点,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无论是筛选、概括还是分析,都要以“理解材料内容”为基础,都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出发,以阅读材料的文本和注解为答题的重要依据。换而言之,文化经典的考查,无论是侧重于哪一个考向,其实质都是考查考生文本阅读的能力,而不是考查整部论语或孟子,更不是考查儒家思想。当然,考生如果对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有较多的了解,也会对答题有一定的帮助。,专题五 | 技法点拨,从历年高考题型来看,文化经典考查往往是在提供了原文选段内容的基础上,设置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来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其本质属于文本阅读题,因此考生必须在了解论语孟子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写作特色的基础上,注重理解、概括、分析能力的训练。下面结合具体题型对答题的具体要求进行归纳。,技法点拨,专题五 | 技法点拨,一、填空题命题特点和答题要领1填空题命题特点文化经典中的填空题,实质是考查“筛选原文信息”的能力,因此一般采用“用原文词语填空”的命题形式。答案往往十分简明,具有相对的唯一性。2填空题答题要领注意填空处前后语境命题人为了确保填空题答案的唯一性,一般都会在填空处前后增设一些语言提示,这些语句不但是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依据,也是推断填空内容的重要凭借。,专题五 | 技法点拨,考生要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语法和语义分析,帮助自己确定所填写的词语的词性和含义,然后再根据要求回原文寻找对应词语。注意填空题的形式限制多数填空题为了保证答案的不可争议,都会明确用引号标示考生,所填词语应来自原文,有的题目还会通过给出答题空格数的形式,进一步暗示考生所填写的词语只能是哪一个。对于这些形式上的要求,考生要严格遵守,并以此作为筛选词语的重要标准。,专题五 | 技法点拨,例1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根据原文填空。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尽心下)【注】 施:给予。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君子追求和;而常人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在上往往存在错位。,专题五 | 技法点拨,答案 善言善道轻重(有错别字该处不得分)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原文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考生应先理解文本内容,本段中,孟子实际上是运用对比手法强调了同一种观点君子应“言不下带”“修其身”(即追求“善言”“善道”)。另外,考生还应特别注意的是第三处空格上所填写的内容,应与题干的“对自己和别人”的顺序相对应,其中对自己的要求应是“轻”,对别人的要求应是“重”,这一顺序是不能随便颠倒的。,专题五 | 技法点拨,二、选择题命题特点和常见设错手法1选择题命题特点文化经典选择题的选项是对阅读材料的解说和拓展,而不是对阅读材料的翻译,考生判断时,不能以“选项内容在阅读材料中没有对应句子”作为判断选项正误的依据;也不能死抠字眼,不能以“选项对阅读材料的某一词语解释不够准确”作为理由去判断正误。,专题五 | 技法点拨,2选择题的设错手法故意曲解阅读材料的某一句子或词语,使这一句子或词语含义的理解严重违背了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概括分析材料的主旨时,或无中生有,或孔孟混淆,或错误引申,以致选项已完全歪曲或背离儒家的基本学说或选段的中心意思。,专题五 | 技法点拨,例2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语气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注】 御:驾驭马车。易:周备。,专题五 | 技法点拨,对上面选段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实践孝道要从生活点滴做起,无论父母生养、死葬、追祭,都不可违背礼。B孔子借孟懿子问孝之机,扣紧“礼”的精神,阐述了实践孝道的基本方法是“以礼”。C孔子认为“无违”是孝道的根本,要求子女做什么事都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要让父母高兴。D孔子从“生”“死”“祭”三个方面告诫孟懿子不要违背礼制,借讲孝之名阐述做臣子的道理。,专题五 | 技法点拨,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对孔子看法观点的概括分析,四个选项都用“认为”或“阐述”来表明孔子的观点。解答时,应以理解文本内容为基础,三个语段的内容都涉及“礼”和“孝”,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三个语段才被命题人整合到一道考题中。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我们就比较容易发现,C项提到的“无违”,原文中省略了宾语,从后文孔子“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解说来看,“无违”的宾语应当是“礼”,而不是“父母”。也就是说,孔子的观点是“无违礼”,而不是“无违父母”。,专题五 | 技法点拨,三、简答题的命题特点和答题要领1简答题命题特点文化经典简答题重在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命题上往往有以下两种命题方向:直接设问,要求回答选段表现了孔子(孟子)的什么观点;通过阅读材料的某一语句,要求考生具体分析这一语句是如何表现作者的观点的。,专题五 | 技法点拨,2简答题答题要领善于寻找阅读材料的中心词、中心句论语是记录孔子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文段简短,有的文段仅有一句话,根本无从判断其中心句或关键词为哪一个,因此,考查论语的题目往往不会孤立地提供一个语段,而往往是提供几个相关语段,考生要善于寻找这几个相关语段中交叉出现的关键词,并以此为基础归纳文段的中心意思。孟子中的文章,篇幅较长,议论严密,往往会出现较为明确的中心句或关键词,考生要善于根据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经验,准确判断阅读文段的中心句,并据此归纳出选段的中心意思。,专题五 | 技法点拨,善于结合注解或选项文化经典著作在流传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多种版本、多种解说,而目前福建省又没有统一的文化经典教材,为了避免试题的争议,命题人往往会对阅读材料中有争议的内容进行规范性注解,如果考生考前阅读过与注解内容相矛盾的解说材料,答题时也要根据注解内容组织答案。如果试题出现的是选择加简答的题型,由于简答题与选择题涉及的是相同的阅读材料,因此选择题选项往往具有辅助解说阅读材料的功能,考生答题时,既可以利用选择题来辅助理解材料,也可以借助选项的某些词句来组织简答题答案。,专题五 | 技法点拨,注意题干要求在文化经典简答题中,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一般只要答出作者的观点即可,不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展开,而分析则一般要求结合阅读材料的具体内容,对作者观点的形成过程或理由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说。另外,题干中如果还有“联系现实生活”等要求或提示,考生应当认真归纳不同要求所对应的答题规范,注意扣题回答,避免无谓失分。,专题五 | 技法点拨,例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注】 篑(ku):土筐。孟子和孔子对于“学习”,有哪些共同的观点?请根据上述语段简要概括。,专题五 | 技法点拨,答案 做学问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厚积薄发;学习要有踏实的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解析 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含义都比较丰富,由于题干要求回答的仅为“学习的道理”,因此,考生可由文中的比喻出发,逐一对应出它们在“学习道理”上的本体。第一段“观水”的比喻对应学习上的“讲究方法”,“盈科”的比喻对应“循序渐进”,“成章”的比喻对应“坚持不懈”。第二段“为山”的比喻对应“持之以恒”的道理,“平地”的比喻对应“积极踏实”的道理。,专题五 | 知识清单,论语重点语段及章旨(据国学基本教材整理)一、论道德1里仁第四一五章旨:曾子以“忠恕”来解释孔子“一以贯之”之道。2里仁第四二五章旨:孔子认为有德的人必定不会孤立。3卫灵公第一五二七章旨:孔子戒人不要巧言,要小处能忍。,知识清单,专题五 | 知识清单,4阳货第一七一四章旨:孔子认为随意听信或传播无根之言,是有道德者所不为的。5阳货第一七一三章旨:本章是写孔子对是非不分之徒的批判。,专题五 | 知识清单,二、论仁爱1颜渊第一二一章旨:孔子回答颜渊,以克己复礼为仁及实行的方法。2颜渊第一二二章旨:孔子以敬、恕来回答仲弓所问行仁之道。3子路第一三一九章旨:孔子以恭、敬、忠来回答樊迟问仁。4阳货第一七六章旨:孔子教子张涵养仁心的功夫。5颜渊第一二三章旨:孔子指点司马牛实践仁德,宜自说话有所忍耐入手。,专题五 | 知识清单,6子路第一三二七章旨:孔子以刚、毅、木、讷近仁之质,示人当因而更加修为,以成其全功。7雍也第六三十章旨:孔子明示子贡行仁之方,在于推己及人,不必好高骛远。8述而第七三十章旨:孔子言仁道不远,求仁不难,行之在我。9卫灵公第一五一十章旨:孔子教子贡为仁在于事贤友仁,以成其德。,专题五 | 知识清单,10里仁第四一章旨:孔子教人应选择风俗仁厚的乡里作为住所。11卫灵公第一五三六章旨:孔子鼓励门人要勇于行仁。12卫灵公第一五九章旨:孔子言志士仁人视仁德重于生命。13里仁第四二章旨:孔子言仁者不因环境失其本心,易其所守。14里仁第四四章旨:孔子勉人立志向仁。,专题五 | 知识清单,三、论孝友1学而第一二章旨:有子勉人力行孝悌之德。孝悌是为仁的根本。2泰伯第八三章旨:曾子训勉门弟子爱护身体发肤以克尽孝道。3为政第二五章旨:孔子指出实践孝道,无论生养、死葬、追祭,都不可违背礼。4为政第二六章旨:孔子指点孟武伯,做子女的应该身心健康,不使父母担忧,才算尽孝。,专题五 | 知识清单,5为政第二七章旨:孔子论孝,首先恭敬父母。供养父母,衣食无缺之余,尤须体现“敬”的精神,才算克尽孝道。6为政第二八章旨:孔子教导子夏孝养双亲之际,必须和颜悦色。7里仁第四一八章旨:孔子教导做子女的劝谏父母时,态度语气要恭敬委婉。8里仁第四二一章旨:孔子提示为人子女者,当时时记得父母的年岁,及时克尽孝道。,专题五 | 知识清单,9学而第一九章旨:曾子提醒为政者,应以身作则,重视丧祭礼仪,淳厚民风。10颜渊第一二二四章旨:曾子示人结交朋友,在于论学辅仁。11季氏第一六四章旨:孔子教人择友当谨慎,以免交到损友。12颜渊第一二二三章旨:孔子对子贡说朋友相处之道。,专题五 | 知识清单,13颜渊第一二五章旨:子夏开导司马牛顺任天命,修己恭敬,无须以失去兄弟为忧。,专题五 | 知识清单,四、论修养(一)自省1述而第七三章旨:孔子以不能修德、讲学、徙义、改过四事为忧,并借此勉人。2学而第一四章旨:曾子自述每日省身慎行之事。3泰伯第八一一章旨:孔子戒人勿恃才而骄矜鄙吝。4学而第一七章旨:子夏教人为学从实践人伦之道入手。,专题五 | 知识清单,5里仁第四一七章旨:孔子勉人效法贤者,及自我反省。6公冶长第五二七章旨:孔子感叹世人有过失而不能自责。7子张第一九二一章旨:子贡赞许君子勇于改过。8子张第一九八章旨:子夏指责小人文过饰非,勉人应力行君子之道。9卫灵公第一五三十章旨:孔子勉人改过。,专题五 | 知识清单,10里仁第四一四章旨:孔子勉人充实自己,不必忧愁无人知己及谋不到职位。11卫灵公第一五一九章旨:孔子言君子学以为己,不忧愁别人不知,勉人努力进德修业。12学而第一一六章旨:孔子教人不当强求人知,而应当力求知人。13卫灵公第一五二十章旨:孔子勉人及时进德修业,以期名扬于世。,专题五 | 知识清单,(二)远怨1卫灵公第一五一五章旨:孔子教人立身处世之道,在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2宪问第一四三四章旨:孔子论酬德报怨之法。3宪问第一四一十章旨:孔子比较处贫富之难易,勉人当善其所处。4里仁第四一二章旨:孔子戒人勿唯利是图。,专题五 | 知识清单,(三)论君子1为政第二一三章旨:孔子示子贡,君子注重力行,不尚空言。2宪问第一四四二章旨:孔子对子路言,君子之道在修己以敬,而后修己以安人,最后做到修己以安百姓。3颜渊第一二四章旨:孔子示司马牛君子不忧不惧。4为政第二一二章旨:孔子言君子要有全方位的才德。,专题五 | 知识清单,5学而第一八章旨:孔子说做一个君子要庄重、忠信,结交益友,知过能改。6雍也第六一八章旨:孔子教人本质和文采要配合得当,才能成为彬彬君子。7里仁第四一十章旨:孔子言君子不固执成见,以义为取舍标准。8卫灵公第一五一八章旨:孔子言君子应重视义、礼、谦逊、诚信。,专题五 | 知识清单,9泰伯第八六章旨:曾子赞美君子之大气节。10季氏第一六七章旨:孔子言君子少、壮、老三时期所应戒慎之事。11卫灵公第一五二章旨:记孔子去卫适陈,困于陈之事,以见孔子重礼及君子处困不滥之修养。12子张第一九四章旨:子夏言君子不为小道,因其不足以成德。13子张第一九九章旨:子夏论君子之容态。,专题五 | 知识清单,(四)论君子与小人1里仁第四一六章旨:孔子说明君子、小人的区别在义、利的抉择。2里仁第四一一章旨:孔子点明君子、小人之志念有怀德、怀利的差异。3颜渊第一二一六章旨:孔子说明君子、小人的用心不同。4卫灵公第一五二一章旨:孔子言君子反求诸己,小人则责求他人。5子路第一三二三章旨:孔子说明君子、小人的待人态度有和、同的差异。,专题五 | 知识清单,6为政第二一章旨:孔子说明君子、小人的处世态度有周、比的差异。7子路第一三二六章旨:孔子说君子、小人在形势比人强时的气度不同。8子路第一三二五章旨:孔子论服侍君子与小人的情形不同。9卫灵公第一五三四章旨:孔子说明君子、小人任事的才识有别。10述而第七三七章旨:孔子描述君子、小人不同的心境。,专题五 | 知识清单,(五)论好恶1卫灵公第一五二八章旨:孔子以为君子判断是非善恶有一定公正客观的标准,不能随人俯仰。2里仁第四三章旨:孔子认为只有仁人心中没有偏见,所以好恶能得其正。3阳货第一七二四章旨:孔子和子贡讨论君子之所恶。,专题五 | 知识清单,4季氏第一六五章旨:孔子认为人类都有爱好,有些爱好对人有益,有些爱好对人有害,不可不注意。(六)论刚毅1公冶长第五一一章旨:孔子叹惜刚者难得。2子罕第九二六章旨:孔子谈论立志之重要。3子罕第九二七章旨:孔子赞美君子能坚守道德。,专题五 | 知识清单,(七)论士1里仁第四九章旨:孔子勉人要注重人生理想的追求,而不要在意物质生活的粗劣。2宪问第一四二章旨:孔子认为士人应该有高远的志向,不能只留恋安居。3泰伯第八七章旨:曾子勉励士人要以仁为己任,终身努力以赴。4子张第一九一章旨:子张论士人应该见危致命,重义轻利,恭敬虔诚。,专题五 | 知识清单,5子路第一三二章旨:孔子开示子贡,成为一个士人的条件是行己有耻、孝悌信果。,专题五 | 知识清单,五、论为学1为政第二一五章旨:孔子主张学习与思考并重。2卫灵公第一五三一章旨:孔子戒人勿徒思而不学。3雍也第六二七章旨:孔子认为君子能够博文约礼,故不违背正道。4卫灵公第一五三章旨:孔子自述其学一以贯之,以示子贡。5子张第一九六章旨:子夏说明成就仁德的方法。,专题五 | 知识清单,6学而第一一章旨:孔子说明为学、交友及学为君子之乐。7述而第七二章旨:孔子自谦非生而知之,但能好古敏求。8述而第七二章旨:孔子自许能做到默识之、学不厌、诲不倦。9述而第七三四章旨:孔子不敢以圣与仁自居,谦称只是不断学习和努力教诲而已。10泰伯第八一七章旨:孔子勉人当勤于学。,专题五 | 知识清单,11公冶长第五二八章旨:孔子称自己好学。12阳货第一七八章旨:孔子向子路阐明不好学的流弊。13学而第一一四章旨:孔子以不追求安乐而敏于求道的人为好学。14子张第一九五章旨:子夏认为好学者日新而不失。15卫灵公第一五三九章旨:孔子主张施教不论对象。,专题五 | 知识清单,16述而第七七章旨:孔子自述对有心向学者无不加以教诲。17述而第七二九章旨:孔子有教无类,对来学者不存偏见。18季氏第一六九章旨:孔子言人资质不同,勉人力学为贵。19雍也第六二一章旨:孔子明示教导人应随其资质高下而告语之。20述而第七八章旨:孔子自述诲人方法,要因势利导、注重启发。,专题五 | 知识清单,21子罕第九一一章旨:颜渊赞叹孔子学问博大、道德精深。22子罕第九八章旨:孔子自谦无知,但能竭诚教人。23为政第二一七章旨:孔子教子路什么是真知。24雍也第六一一章旨:孔子责备冉有自限不前。25阳货一七一九章旨:孔子示门人身教重于言教。,专题五 | 知识清单,26阳货第一七二章旨:孔子以不教为教,期使儒辈深自反省。27述而第七二二章旨:孔子言学无常师。28为政第二一章旨:孔子教人察人方法。,专题五 | 知识清单,六、论学1雍也第六一二章旨:孔子论学道用心的深浅。2子罕九一七章旨:孔子叹息时光流逝不停,勉人自强不息。3子罕第九一九章旨:孔子勉人为学要自强不息,不可中道而废。4子罕第九二一章旨:孔子感叹有人学而不能至成。5子罕第九二二章旨:孔子勉人当及时努力。,专题五 | 知识清单,孟子重点语段及章旨(据国学基本教材整理)一、孟子论性善(一)人性本善1公孙丑上六章旨:孟子勉人扩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2尽心上一五章旨:孟子言爱亲敬长,乃人之良知良能,勉人加以扩充,而达于天下。3尽心下二四章旨:孟子借性与命之辨,勉人不可以耳、目、口、鼻等嗜欲为满足,当努力追求仁、义、礼、智的圆满实践。,专题五 | 知识清单,4告子上六章旨:孟子辟公都子之惑,认为善性是人所固有,仁、义、礼、智,自根于心,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二)存养善性1告子上八章旨:孟子设喻,言人皆有仁义之心;其所以为不善,由于不知操持,不知存养,以致放失梏亡其良心。2离娄上一章旨:孟子哀痛暴弃仁义者自甘堕落。3告子上一一章旨:孟子言为学之本,在求其放失的本心。,专题五 | 知识清单,4告子上一五章旨:孟子认为心是人之大体,能先立其大者,则耳、目小体之欲,不能夺其大,此所以为大人。5告子上一四章旨:孟子教人养身,不可以小失大,因贱害贵。(三)存理克欲1尽心下三五章旨:孟子强调存养本心之道,莫善于寡欲。2告子上一章旨:孟子论人之所欲、所恶,有甚于生、死,但是生与死应以义为取舍标准,勿因一己私欲而失其本心。,专题五 | 知识清单,3离娄下三三章旨:孟子引述齐人乞食墦间、骄其妻妾的故事,以比喻不择手段,追求富贵利达而骄人之可耻。4梁惠王上一章旨:孟子劝梁惠王倡行仁义,勿使上下征利而危及国家。5告子下四章旨:孟子指出君王治国要怀仁义而去私利,才能王天下。6尽心上二五章旨:孟子指出舜和跖的差别,只在于追求善与利的不同而已。,专题五 | 知识清单,二、孟子论行为(一)行止务本1尽心上四五章旨:孟子指出君子对于亲亲、仁民、爱物,其间的爱是有差等的,仁民、爱物皆当以亲亲为本。2离娄上一一章旨:孟子指出人人亲亲长长,天下就太平了。3离娄上一九章旨:孟子指出守身事亲的重要,事亲则应养志,而非养口体。,专题五 | 知识清单,(二)涵养操持1离娄上四章旨:孟子指出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才能自求多福。2离娄下二八章旨:孟子说明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无一朝之患,有终身之忧。3尽心上四章旨:孟子主张强恕以求仁,诚身以致乐。4尽心上二章旨:孟子言君子有三乐:亲人无故、俯仰无愧、教育英才,乐过于王天下。,专题五 | 知识清单,5尽心上六章旨:孟子指出知耻才能免去耻辱。6尽心上七章旨:孟子指出人不可失去羞耻心。7滕文公下九章旨:孟子担心异端邪说败事害政,所以挺身而辩,明拒杨、墨,以崇圣道,以正人心。8公孙丑下一三章旨:孟子说明自己忧世心切,且有平治天下的能力与抱负。,专题五 | 知识清单,9滕文公下二章旨:孟子说明唯有能做到行于礼、居于仁、由于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可以称作大丈夫。10公孙丑下三章旨:孟子说明君子辞受取予,皆以合于义为依归。11离娄下二九章旨:孟子说明圣贤遭遇,或有所异,但用行舍藏之心,无有不同,皆合于义而已。12离娄下二三章旨:孟子教导世人权衡两可的方法,以免过犹不及之失。,专题五 | 知识清单,三、孟子论教育(一)自动自发1尽心上四章旨:孟子说明君子教人的五种方式。2告子下一六章旨:孟子指出“不屑之教诲”,使其自省自反,也是一种教导人的方法。3告子上九章旨:孟子主张为学要专心致志,才可有成。4尽心下二一章旨:孟子训勉高子学贵有恒,不可间断。,专题五 | 知识清单,5公孙丑上八章旨:孟子赞美虞舜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二)确立标准1告子上二章旨:孟子以射箭、工艺为喻,说明为学必须先确切把握基本方法。2尽心上二四章旨:孟子说明圣道大而有本,学者应立志循序渐进,通达圣道。,专题五 | 知识清单,3离娄下一四章旨:孟子阐发为学之道在于自得,以达左右逢源的境界。4尽心上二九章旨:孟子勉人为学,不达标准,绝不半途而废,否则尤为未学。5离娄下一八章旨:孟子答徐子之问,认为有本不竭,无本则涸。勉人为学要根基扎实,不可声闻过情,徒有其表。,专题五 | 知识清单,(三)环境移人1滕文公下六章旨:孟子以学习语言做譬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之深远。2离娄下七章旨:孟子认为父兄贤才有涵育熏陶子女的义务。3告子下一五章旨:孟子借圣贤兴起、国家存亡的事例,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忧患的环境,可以使人困心衡虑,动心忍性;安乐的环境,则会使人苟且偷安,生活糜烂。,专题五 | 知识清单,四、孟子论政治(一)民贵君轻1尽心下一四章旨:孟子主张以民为贵。认为社稷、君主皆因民而立,若不能尽其护民之职,则不妨更置。2梁惠王下八章旨:孟子指斥桀、纣是残贼仁义的暴君,以此警惕国君,不要贼仁害义,以免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3离娄上九章旨:孟子指出,君主应力行仁政,体察民心,聚民所欲,去民所恶,自然可得民心,成就王业。,专题五 | 知识清单,4梁惠王下一章旨:孟子听闻齐宣王好乐,因势利导,鼓励宣王与民同乐,施行仁政。5梁惠王上七章旨:孟子劝请齐宣王放弃霸业的野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保民而王天下。6梁惠王上三章旨:孟子以战为喻,告诉梁惠王,王道之始,在于使人民养生送死而无憾;再教之以礼义,人民自然乐于归附,王道自然有成。,专题五 | 知识清单,7梁惠王下一二章旨:孟子认为,在上位者要施行仁政,善待人民,人民才愿意为他赴难。(二)因先尊贤1离娄上一章旨:说明为政者应当效法先王之道,施行仁政,并强调人臣宜尽劝行仁义的责任。2梁惠王下三章旨:孟子启发齐宣王当效法先王以仁、智交邻国,以大勇安天下。,专题五 | 知识清单,3公孙丑上四章旨:孟子认为治国应该施行仁政,任贤使能,明其政刑,切不可安于逸乐,自求祸端。4梁惠王下七章旨:孟子明告齐宣王:为君当谨慎辨识人才,留用贤臣,罢退不肖。,专题五 | 知识清单,(三)仁者无敌1公孙丑下一章旨: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得天下者,得民心而已矣。2梁惠王上五章旨:孟子向梁惠王陈述“仁者无敌”的道理。,专题五 | 训练VS检测,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训练VS检测,专题五 | 训练VS检测,【注】 季康子:鲁哀公时任上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1)第两则文字共同阐述的道理是_。(2)第则文字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_,专题五 | 训练VS检测,答案 (1)为政者要正人应先正己。(意思答对即可)(2)孔子认为当政者的道德品质对百姓的影响重大。当政者庄重严谨、孝顺慈爱、用贤重教,百姓就会敬服当政者,尽忠而努力。(意思答对即可。如从“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专题五 | 训练VS检测,解析 第(1)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第则材料中的“子”指季康子,根据注释可知,季康子也就是执政者,因此,两个语段的共同内容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用自己的话转述,即“正人应先正己”。第(2)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由于文化经典考查的是对阅读材料的文本分析,因此本题不一定要概括出“德礼治国”,只要能根据文段内容概括出“当政者的品行会影响百姓”即可。而所谓“分析”,即要求考生答出这一结论得出的过程或原文依据。,专题五 | 训练VS检测,【参考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正。您带头走正道,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您自己不贪求财货,即使奖赏他们也不会去偷窃。”季康子问道:“要使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互相勉励努力工作,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您用庄重的态度对待百姓,他们就会尊敬您;您孝顺父母、慈爱幼小,百姓就会尽忠于您;您提拔好人并且教导能力不足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专题五 | 训练VS检测,2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注】 亟:屡次。混混:水不断涌出的样子。盈科而后进: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个罢了”。浍:田间水道。声闻过情: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况(实际的学养)。,专题五 | 训练VS检测,(1)请简要概括“有本之水”和“无本之水”的特点。答:_ (2)请简要分析孟子以水为喻所阐述的观点。答:_,专题五 | 训练VS检测,答案 (1)有本之水:源源不断,奔流不息。无本之水:来得快,来得大,易干涸。(意思对即可)(2)答案示例:以“源泉”和“雨集”喻指两种相反的为学态度和方法,强调为学要务本求实,不要追求虚名;要不断进取,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专题五 | 训练VS检测,解析 第(1)题重点考查“筛选概括”能力,考生可分别从原文中筛选出答题的语句,即“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和“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但不能照抄,应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第(2)题重点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孟子的观点显然应当是“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但由于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以水为喻”所表达的观点,因此考生不能直接回答“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而应当结合对“水”之本体的理解来答题,原文段中的“有本之水”和“无本之水”分别喻指什么,考生应注意注解“实际的学养”的提示,合理推断水比喻的是学习的事。,专题五 | 训练VS检测,【参考译文】徐子说:“孔子多次称赞水,说道水啊,水啊!对于水,孔子取它哪一点呢?”孟子说:“源头里的泉水滚滚涌出,日夜不停,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最后流入大海。有本源的事物都是这样,孔子就取它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本源,像七八月间的暴雨那样,下得很集中,虽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满大小沟渠,但也会一下子就干涸枯竭。所以,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况(实际的学养),君子就会感到羞耻。”,专题五 | 训练VS检测,3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注】 慊:快,痛快。正:止。,专题五 | 训练VS检测,(1)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答:_(2)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请作简要分析。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答:_,专题五 | 训练VS检测,答案 (1)孟子认为,要靠正直来培养浩然之气,即要与正义、正道相辅而行;孟子还认为,培养浩然之气要靠日积月累,而不能急于求成。(2)第句话,孟子认为向权贵进言时,要敢于藐视权贵,不要因对方位高权重而有所畏惧。第句话中的“舍我其谁”,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自信和勇于担当。这两句话都说得理直气壮,正义凛然,体现了孟子的浩然之气。,专题五 | 训练VS检测,解析 第(1)题考查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概括。“如何培养”是从正面设问,而原文则从反面进行论述。答题时,考生先要找出原文中的两处“馁”,并把原文表达的反面意思转化为正面论述。第(2)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考生答题时要完成两个思维过程,一是判断孟子的两句话表现了什么精神,二是根据上一题概括的“浩然正气”判断这两句话的精神是否符合“浩然正气”的特点。,专题五 | 训练VS检测,【参考译文】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啊。这种气极为浩大,极为刚强。用正直培养而不损害它,它就能够充满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必须与正义和正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通过蓄养正义而生成的,而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如果行为有一点愧歉之处,这种气就软弱无力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正义,因为他把正义看成心外的东西。(对浩然之气,)我们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中不能忘记,但也不要一相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专题五 | 训练VS检测,4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注】 颡:额头。,专题五 | 训练VS检测,(1)孟子以“水”为喻,说明了“人性”的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答:_(2)孟子与孔子在“主客观对人的作用”这一问题上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答:_,专题五 | 训练VS检测,答案 (1)人性本善,如果人性不善,则是环境导致的。(大意对即可)(2)孟子看到客观世界对人的制约,认为人性本善,如果变得不善,那是外力所为。而孔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达到仁要靠道德的自觉和不懈的努力。,专题五 | 训练VS检测,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