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范文_第1页
劝学教案范文_第2页
劝学教案范文_第3页
劝学教案范文_第4页
劝学教案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学教案范文 第一篇:劝学教案 第二篇:劝学教案 第三篇:劝学教案 第四篇:劝学教案 第五篇:劝学教案 更多相关范文 劝学荀子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学习的意义:提高和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字词积累: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 就:靠近。 乎:句中相当于“于”。 2.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 明确:共五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木直中绳?使之然也。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三)齐读一二段,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探讨第四段:大家齐读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知识点积累: 焉:兼词,“于之、于此”。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或方法。 蚓无爪牙之利: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三)、发散思维: 荀子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我们现在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谈谈你的看法。 (四)、课内拓展练习: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释:(1)涅:黑泥。(2)滫:污水 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甲文:学习是为了加强自身的修养 乙文:环境对人 * 丙文: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向老师谈谈自己学习方面的心里话。 劝学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之理。 教学重点 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提问重难点句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研读课文。 (一)师生共同研读第一段 1、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学生们齐背第一段 2、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3、运用了什么方法论述的? 明确:比喻 本段运用了5个比喻句,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4、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5、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6、“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明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一句与本段“学不可以已”相照应。 小结: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二)师生共同研读第二段 1、学生集体背诵第二段 2、思考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明确:分三层,第一句为第一层,第二三句为第二层,第四句为第三层,第一层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分总关 系,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层“君子善假于物”其中“物”暗指什么?学习。 3、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明确:比喻 4、用了哪几个比喻? 明确:登高而招、顺风而乎、假舆马、假舟楫。 小结: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 (三)师生共同研读第三段 1、集体背诵第三段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 明确:这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无以成江海”阐述学习要循序渐进,逐步积累,从“骐骥一跃”到“金石可镂”,阐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阐述学习要专心。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明确:比喻 4、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 明确:对比关系 5、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拓展练习 1、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5分钟) 明确:学生交流回答。 2、请同学们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5分钟) 明确:学生推荐,回答 三、布置作业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 劝学教案 荀子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论证方法; 难点:比喻论证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所要论证的道理,如此论证的效果。 【教学方法】 学案教学法、诵读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课前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解题: 2.辨析文中重要读音,找出通假字; 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的论证方法。课前三分钟 1. 古典诗词积累 2. 语言表达训练(哲理小故事,名人事迹)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一)感知文意 本文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该持有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该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二)有关荀子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 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 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辨析字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ng)绳輮(ru )以为轮虽有(yu )槁(g?o)暴(p)金就砺( l)则利参省(cn)(xng)知(zh)明而行无过须臾(x)(y )跂( q )彰(zhng)舆(y )马生(xng)非异跬( ku)步骐骥( q)(j)驽马(n )锲(qia)而不舍朽木不折(zh?)镂 ( lu)螯(o )蛇鳝( shn)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1)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2)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3) 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跪在坚持,用心专一)(4) 四、根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二段: 以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蓝,冰是水结成的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经过木匠的加工就可以成为符合需要的圆形,金属刀剑经过磨刀石的加工就可以变得锋利等比喻,说明人只有通过学习才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只有博学才可以智慧、明达,行为端正无过错。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第三段:以登高而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为喻,说明人合理利用外物就可以办成原本办不到的事情。比喻暗含的道理是:学习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这一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四段: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德比喻都强调了日积月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骐骥和驽马的对比、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的对比都强调了常年坚持的重要性;蚯蚓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螃蟹却非蛇鳝之穴无以寄托都强调了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本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且中心论点一直贯穿其中。 四、课堂小结:本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五、作业布置 1.针对我校学生使用手机这一问题,进行短文训练(要求用到比喻论证或对比论证) 2.背诵课文 3.结合课文注释,做相关联系,并对文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字,特殊文言句式)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学生朗诵课文,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即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二、检查教学与测试,讲解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验,检查今义:参加,加入 (2)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今义:疾病 (3)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4)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5)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6)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 冰,水为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名句翻译(将名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将之翻译出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溪流,(就)没有借以成江海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 劝学教学流程 一、 导入:对于议论文,我们初中时就有所接触,大家还记得初中曾学过哪些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敬业与乐业马说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典名句?);上学期,我们也进行了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议论文有哪几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子(例证论证)、比喻、对比(比较论证)、说理(即理论论证)等等。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哪些?总分式、对比式、并列式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一篇议论文劝学。荀子的文章有他特有的风格,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作排比句,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先哲的谆谆教诲。(板书“劝学”) 二、 学习目标:这节课,主要是带着大家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其次,温习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三、预习:课前已经安排大家预习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意,现在老师来检测大家预习的结果。 四、题解:先看题目,如何解释?劝勉人们学习。 与题目相照应的文章的中心论点句,大家能不能找出来?一起读出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板书)作者开门见山地亮出中心论点,后面几段围绕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这属于议论文的什么结构?总分。 五、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诵课文。(正音,板书) 2、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既然是总分结构,请你把各段的中心句划出来(也就是文章的分论点),并思考: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各段论点? 六、讲析课文。 1、为什么“学不可以已”?学习有什么好处?我们先来齐读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心句。中心句是哪句?“君子?行无过矣”。如何解释?说明,人要想能“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说的是学习的意义(板书)。 2、作者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手法来论证学习的意义?比喻论证。从哪些角度设喻的?“青?寒于水”,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接下来,作者又举了什么什么事例?“木直?輮使之然也” (解释)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事物可以后天改造。这些事理,跟劝学有什么关系?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我们通过学习,也可以像水冻成冰这样,改变自己,提高自己(板书)。最后一句小结,又用了“木受绳”、“金就砺”两个事例引出本段的论点,“君子?知明而行无过”。作者用人们熟悉的、常见的生活事例来打比方,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叫比喻论证。运用比喻来说理,使得文章更加的平易近人、形象生动。再来将本段齐读一遍。 3、除了“知明而行无过”之外,作者有没有其它的理由劝勉人们“学不可以已”?请找出第3段的论点句。善假于物(解释本句)。那么作者提到了借助哪些“物”呢?“善假于物”的结果如何?(请一位同学来回答)思学、跂望登高(两者作比较,突出其中一方的重要性,这种手法叫对比论证)、风(为什么特别强调“声非加疾”?音量大小并无变化,为什么“闻者彰”?这更突出了风势这个“物”的重要)、舆马、舟楫。作者不仅沿用了上一段的比喻论证的手法,而且还用到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好处?)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见,我们的生活不仅需要借助自然条件,还要借助交通工具,那么我们的成长呢?联系文章中心“劝学”思考,这个“物”暗指什么?学习。人都是有长处和短处的,只要善于借助客观条件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你就能成为一位堂堂“君子”。这一段是从学习的哪方面来论述的?作用弥补不足(板书)。一起来把这一段齐读一遍。 4、荀子为什么这么强调借助后天的学习来完善自己?知其文,更要知其人。我们一起来走进荀子。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介绍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也是先秦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虽然同是儒家学派,但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特别强调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完善自己。在另一篇文章中,荀子曾这么说(齐读“非我?吾贼也”),什么意思?能够客观的批评我的人,是我的老师;能够恰当地肯定我正确的方面,是我的朋友;巴结讨好我的,我要像对盗贼一样对待他。强调借助良师益友来帮助提高自己。 5、既然学习这么重要,那怎样学习才能有所收获呢?这里,荀子给我们介绍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大家找到在哪了吗?对,就在最后一段。那么,请大家找一找,都有哪些方法(板书)?积积累、不舍坚持(对比)、用心一也专心(对比)。(板书三个)学习,不仅要坚持不懈地积累,而且这个过程还必须要专心。有个成语叫心无旁骛。我们反思自己,做到了这三点没有?我们要像蚯蚓一样,心无旁骛地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听了先哲的谆谆教诲,大家学习应该是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希望大家以后更加努力的学习,不要辜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