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 体液 1 概念 人体内以 为基础的液体 2 组成 约占2 3 约占1 3 2 细胞外液的组成 1 血浆 直接生活的环境 2 组织液 概念 存在于 间隙的液体 又叫细胞间隙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血细胞 组织细胞 水 作用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 淋巴 概念 小部分细胞代谢产物被 吸收 成为淋 巴液 也叫淋巴 作用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直接生活的环境 4 三者间的关系 毛细淋巴管 3 内环境 1 概念 由 构成的液体环境 2 作用 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细胞外液 组织液 淋巴 探究与学习 图1 1 2中的 和a液 b液 c液分别代表什么 图1 1 2 提示 分别代表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组织细胞 a液 b液c液分别代表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1 血浆的主要成分 注 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营养物质 代谢废物 激 素等 2 组织液 淋巴 血浆成分的异同点 1 相同点 三者的 含量相近 无机盐 气体 成分 2 最主要差别 血浆中的 含量较多 组织液和淋巴 的则较少 3 本质 是一种 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探究与学习 血液 血浆 血细胞 载体 血红蛋白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 渗透压 1 概念 指溶液中 对水的吸引力 蛋白质 盐溶液 溶质微粒 探究与学习 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会出现组织水肿 下 列对此的分析 不正确的是 a 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导致的 蛋白质 左右 人体 cl 的含量有关 b 血浆的水分子大量进入组织液c 血浆渗透压升高 d 多吃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能改善该情况 答案 c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 细胞可以直接与 进行物质交换 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 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2 细胞与内环境的关系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3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需要各个器官 的参与 内环境 系 统 探究与学习 与内环境物质交换关系最密切的四大系统 是 a 消化 呼吸 神经 内分泌b 消化 呼吸 循环 泌尿c 循环 泌尿 消化 神经d 呼吸 内分泌 循环 运动 答案 b 内环境中的细胞及内环境成分的比较 1 与内环境各组分有关的细胞的具体内环境 2 血浆 组织液 淋巴的比较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 1 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血浆 组织液 淋巴内的一切物质 2 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与外界环境相通的管腔和管道内的液体 如消化道 尿 液等 只能存在于细胞内和细胞膜上的成分 如血红蛋白 载 体等 血浆 血液 血液 血浆 属于内环境 血细胞 不属于 内环境 例1 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分别是 血液和组织液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和血浆 淋 巴和组织液 a b c c 名师点拨 根据人体的组织结构特点可知 毛细血管壁细胞内邻血浆 外邻组织液 故其内环境是 同理可知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答案 c 变式训练1 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 内环境 的是 a 肺泡腔内的气体c 心室腔内的血浆 b 小肠腔内的消化液d 膀胱腔内的尿液 解析 消化道 呼吸道及泌尿系统管道跟外界直接相连通 都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 c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 渗透压 1 变化的原因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90 以上来源于na cl 2 决定因素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 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 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即生理盐水 0 9 的nacl溶液 的渗透压 2 酸碱度 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 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可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3 温度 1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所以人体内 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 左右 2 不同人的体温比较 幼年 成年 老年 女性 男性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特点 相对稳定性 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生理盐水 0 9 的nacl溶液 的渗透压 例2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血浆的酸碱度近中性 ph为7 35 7 45b 血浆的渗透压高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c 男性平均体温比女性高d 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低于37 名师点拨 血浆的渗透压等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男性平均体温比女性低 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答案 a 变式训练2 血浆渗透压大小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a 正负离子浓度b 蛋白质分子的数量c 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 蛋白质等的含量有关 与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无关 答案 c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关系 1 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才能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2 各器官系统参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过程如 图1 1 3所示 图1 1 3 1 物质交换 营养的进入 食物 消化系统的消化 循环系统的运输 组织液 或血 浆和淋巴 细胞 代谢废物的排出 代谢废物 内环境及循环系统的运输 肾脏 皮肤等器官 尿液或汗液的形式排出 2 气体交换 o2的吸入 空气中的o2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的运输 组织液 或血 浆和淋巴 细胞 co2的排出 与o2的吸入途径正好相反 注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 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 持 有关物质进入细胞需经过生物膜层数的计算 确定具体的运输途径 切记由单层细胞组成的结构 小肠绒毛壁 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巴管壁和肺泡壁 经过单层细胞要经过2次细胞膜 例3 2011年中山期末统考 图1 1 4为高等动物的体 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1 1 4a 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 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 红细胞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至少需要经过4层生物膜 d 可表述为 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名师点拨 图中 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o2要穿过红细胞膜 1层生物膜 毛细血管壁 1层细胞两层生物膜 和1层组织细胞膜 1层生物膜 至少4层 答案 c 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a 3层 b 5层 c 6层 d 10层 变式训练3 大气中的o2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 至少 解析 至少要穿过肺泡壁 1层细胞 两次穿过膜 毛细血管壁 1层细胞 两次穿过膜 和红细胞膜 因此 o2至少要穿过5层生物膜 即共10层磷脂分子 答案 d 组织水肿1 实质 由于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 细胞内液浓度下降 引起水分移动 使组织液过多 当组织液生成量超过回流量时 就会造成水肿 2 造成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 1 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 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 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 毛细淋巴管受阻 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 细淋巴管而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3 组织细胞代谢旺盛 代谢产物增加时 引起组织液浓度 升高 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4 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合成量减少 使血浆或细胞内液渗透压降低 水分进入组织液 引起组织水肿 5 肾小球发炎 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 血浆浓度下降 吸水能力降低 会使组织液水分增多 出现组织水肿 1 2011年湖北孝感期末统考 下列哪种情况与发生组织水 肿无关 a 毛细淋巴管堵塞b 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c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增多d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解析 毛细淋巴管堵塞和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三烷基叔胺及其甲基氯化铵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有机废弃物转换器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趋势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拉伸热定型绕线机行业销售动态及供需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分布式边缘云行业发展态势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PEG150、癸醇、SMDI共聚物行业供需状况及应用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恒温分区系统行业发展动态及应用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与中国甜菜碱一水合物市场销售现状及供需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互联网对中国花卉销售策略及营销趋势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高频电刀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战略建议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食品凝固剂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护理核心制度督查表20179
- 红色古色绿色文化教育活动策划方案
- 《Monsters 怪兽》中英对照歌词
- 《正交分解法》导学案
- 建筑材料知识点汇总
- 平面构成作品欣赏
- 英语管道专业术语
- 浅谈语文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优秀范文8篇)
- 五篇500字左右的短剧剧本
-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院新闻宣传工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