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 知识产权战略.docx_第1页
读书笔记2 知识产权战略.docx_第2页
读书笔记2 知识产权战略.docx_第3页
读书笔记2 知识产权战略.docx_第4页
读书笔记2 知识产权战略.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产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表评论】发布时间:2010-07-26来源:中国发明与专利杂志摘要: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保持长盛不衰。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要素中,知识产权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进而说明核心竞争力和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地,给出IP(知识产权)-CC(核心竞争力)模型,用以指导和测评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 Key word:企业知识产权 核心竞争力 知识产权战略自 主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之关联性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分析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他们的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给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概念,其战略流程的出发点是企业的核心力量。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传统的自外而内(Outside-in)战略(如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总是将市场、竞争对手、消费者置于战略设计流程的出发点上。核心竞争力理论恰好与其相反,认为从长远来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能否以低成本、并以超过对手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能够造就料想不到的产品。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是企业围绕其竞争力整合、巩固工艺技术和生产技能的能力,据此,小企业能够快速调整适应变化了的商业环境。核心竞争力是具体的、固有的、整合的或应用型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各种不同组合。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同时也给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标准:1. 价值性。这种能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如能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顾客的效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2. 稀缺性。这种能力必须是稀缺的,只有少数的企业拥有它。3. 不可替代性。竞争对手无法通过其他能力来替代它,它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 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根据上述识别标准,迈普给出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持续的创新理念;需求导向的市场拓展能力;追求精品的质量意识;高度团结与协作、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及优良的经营管理机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非同一个层次,笔者认为,构成的cc模型图如下所示。图1 核心竞争力(CC)模型图在这个模型中,外层核心竞争力要素包括市场层和产品层。市场层所需的能力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扩展能力。同时,市场层为其他各层提供需求驱动力(如图中红线所指示)向产品层提出精品质量能力要求;向文化层提出持续创新要求。产品层将需求再传递给技术层。内层核心竞争力则以文化层为基础层,分别支撑管理层、技术层和产品层。文化层为其他各层提供支撑力(如图中黑线所示)首先,产品创新理念支撑产品层建立精品质量能力;其次,技术创新理念支撑技术层建立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能力;最后,管理创新理念支撑管理层建立团结协作组织、高素质人才和优良的经营机制能力。技术层的技术开发则是确保产品层具备精品质量能力的关键。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建立自内而外(In-outside)的战略是建立在对自外而内战略的批评基础上,仍然不可避免地把“市场”这个外向性能力作为所有能力的驱动起点。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以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为代表的自外而内战略模型仍然是自内而外战略模型的先驱和驱动源。我们研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如同研究一个人的内功,这些内功的成功与否,仍然要看外功的表现。故不能偏废地看待上述两种战略。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模型的动态运行逻辑如下图所示。 图2 核心竞争力动态运行逻辑图首要的是市场,市场从以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为代表的外部环境中获取到“需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启动点。首先表现在对产品的需求上,而后由产品向技术和管理提出需求,最后向文化提出需求。从文化开始向上支撑的过程前文已有所述,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CC模型所体现出来的理念,与普特兰提出的平衡计分卡(BSC)管理工具在很多地方很相似。市场层和产品层对应财务和客户,而技术层、管理层、文化层则对应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而更为玄妙的是,在BSC中,财务与客户是短期指标,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则是长期指标,这与外层CC、内层CC不谋而合。BSC在应用时最大的难处在于具体指标设计时难以取舍,而CC模型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以CC模型中的能力作为BSC中指标设计的筛选标准,则可解决这一问题。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知识产权,自其原本之意而言,本就属于限制其他市场主体与之竞争的工具。专利是以技术的公开换取定期独占实施权和许可权;商标则是构筑品牌这一市场识别符号的外在载体;版权同样限制竞争者仿制;而商业秘密,则是通过市场主体本身采取保密措施而防止对手仿制的手段。由于知识产权立法的原意就是鼓励市场主体进行智力劳动,而禁止对智力成果不劳而获,所以,不论形式如何变化,都属于限制不正当竞争的工具。因此,知识产权本身就具有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的特征。如果知识产权又具有了价值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征,则完全符合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标准。虽然自主知识产权出现在CC模型中的技术层中,但知识产权并非只能出现在技术层中。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整体,对CC模型中的各个层次都会产生影响。而知识产权的价值性和不可替代性并非是知识产权本身就具备的特性,必须在具体的市场环境下通过运作才能获得。因此,知识产权如何具备价值性和不可替代性,是研究知识产权怎样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首先分析一下知识产权如何获得其价值性。企业的价值性并不源自企业自身的认识,而是来自企业客户的认知。更为具体地说,客户通过对企业产品的价值认知来评定该企业的价值。不同的客户会对不同价值有所取舍。“不差钱”的客户倾向于追求产品“高档的奢靡”,买的不是产品,而是“面子”;“差钱”的客户则倾向于“低成本”。正如市场上流行的话那样苹果卖的是“时尚”;奥迪卖的是“低调的奢华”;宝马卖的是“炫耀”;兰博基尼卖的是“稀缺”;而山寨手机则卖“便宜的超强功能”。这些词语无一不来自于客户的感知,因此,知识产权怎样与产品的主价值融合,则是知识产权获得价值性的关键。如果产品的主价值是“高档而稀缺”,知识产权则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价值性:商标和外观设计构筑品牌的外部标识符;内部设计要素利用版权构筑表达形式的不可仿制;技术要素则利用专利或商业秘密构筑内容的不可仿制;加强侵权打击并尽量减少知识产权授权,以获得稀缺性。如果产品的主价值是“低成本”,则利用特点专利或外围专利构筑交叉许可的空间,以降低专利许可的支出;如果已经占据技术高点,则需要利用基础专利和部署专利森林的方式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从而相对地降低自己的成本;做好知识产权调查与分析,尽量使用免费或低许可的知识产权;分地域设计产品的知识产权策略,高保护国家多使用绿色知识产权、进行规避设计与准备用于交叉许可的知识产权,而低保护国家则宽松对待以释放资源。总之,要根据产品的主价值,设计不同的知识产权策略,是使知识产权获得价值性的关键。知识产权获得不可替代性需要和商业手段一起运作才可以。“不可替代性”代表的是基于竞争对手而言的稀缺,而对于知识产权而言,专利获得“稀缺”的前提是技术稀缺而后带来的市场稀缺,例如,美国的高通公司,是利用自研和收购来的CDMA技术先获得了技术稀缺性,而后通过打开韩国市场,确立了“芯片+专利许可”的商务模式后获得了市场稀缺性。“蓝牙”技术先获得了短距离端端无线传输技术的稀缺性,而后组建SIG这家综合许可证经营公司,经营蓝牙技术授权、商标授权和认证,通过这种商务模式获得了市场稀缺性。商标的稀缺性获得同样是品牌稀缺性获得的结果,“可口可乐”商标的稀缺性并非是商标本身带来的,而是可口可乐作为饮料界的世界知名品牌后带来的。因此,知识产权的不可替代性与商业手段离不开,在CC模型中其处于管理层的经营机制中。综上所述,知识产权只有经过策划、设计,与客户的需求价值、商务模式结合后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工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要说明的是,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自身就需要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这与有形产品大体的经营流程是一致的。一般的企业,大都习惯经营有形产品,对于知识产权这种以法律存在形式为特点的无形产品,经营起来大都力不从心,尤其是怎样在经营有形产品的同时融入无形资产的经营,这就更难。在CC模型中,将知识产权经营融入进去,构成IP-CC模型图如下所示。 图3 IP-CC模型图在这个图中,首先,根据市场层确定客户价值,根据该客户价值确定IP战略和策略,即确定采用哪种知识产权形式,利用何种策略,是进攻还是防守,确定目标、指标和商务模式,这项工作的输出可以是知识产权战略白皮书,尽量详细,把原则、宗旨、人力规划、商务模式都敲定,作为企业知识产权的指导书。这个步骤是策划阶段,策划同样来自于市场,这是关键。知识产权战略白皮书的执行则是知识产权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首先要执行的是商务模式的确立,包括组织、人力、财务资源、考核奖励等等管理要素的执行。商务模式执行后,就进入了IP资产的生产、储备和维护、管理阶段。在IP资产储备到一定阶段后,随着商务模式的推进和有形产品的销售,进入到IP资产运用阶段,这一阶段是萃取IP资产价值的阶段,没有这一阶段,前面那些阶段也就没有意义了。总之,IP成为核心竞争力,并非是只有技术研发就可以的。离开了技术研发的IP,是无源之水;但只有技术研发启动IP,而不根据市场确定IP策略、制定IP商务模式、萃取IP价值,则IP不会想当然地成为核心竞争力。要想把IP运作成核心竞争力,必须摒弃把IP作为技术研发的附庸的旧观念,通过市场策划储备运用的闭环运作,配合公司主产品的市场运行闭环,形成自身有特色的IP资产市场运行闭环,才可以获得IP的价值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真正地将IP运作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者:王海波 刘羽波) (责任编辑:林尧)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知识产权网 原文链接:/focus/sdbd/201007/t20100726_119760.html【综合】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知识产权成短板【发表评论】发布时间:2010-09-26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对外投资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178.4亿美元,同比增43.9%,从世界第十二位跃升至第六位,中国企业显示出了越来越强的国际竞争力。然而,中国产业海外发展与规划协会相关负责人同时也表示,我国远非对外直接投资强国,目前多个海外直接投资尚处于浮亏状态。究其原因,与海外投资经验不足,缺乏处理商业风险的经验和能力、文化冲突、后续整合失误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相关,其中,知识产权意识与能力的欠缺也成为不可忽视的短板。对于加快走出去步伐的中国企业来说,补齐这块短板已经成为确保投资安全与收益的必修课。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既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又是商业竞争的策略和工具,这些特性使知识产权成为企业对外投资时必须考量的因素。尤其是在以获取技术和品牌的跨国并购中,知识产权本身就是并购的重要内容,是跨国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在联想集团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北汽收购萨博、吉利收购沃尔沃等许多案例中,知识产权都成为影响并购最终效果的关键。然而,恰恰是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我国企业却屡屡遭遇“滑铁卢”。一些企业因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往往只看到资产层面具体的财务指标,而忽略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掉进对方设置的“专利陷阱”; 一些企业因为误读投资目的地知识产权相关法律,遭遇专利纠纷;一些企业因为知识产权调查不充分,而导致花费大量资金,却并没有买到核心知识产权;还有一些企业则在并购后没有有效做好知识产权整合工作,导致重金购买的技术、品牌无法盘活。正是这种种“切肤之痛”提醒我们,对外投资是否能够成功恰恰需要在“看不见”的地方多下些功夫,尤其是当对外投资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时,深入研究投资目的地的法律状况、研发和市场状况,正确分析和界定并购目标的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深入调查并购目标公司知识产权的权属状况、是否存在专利诉讼和专利纠纷等都成为至关重要的工作。只有事先做好这些知识产权功课,才能为确保投资安全与收益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企业对外投资能否获得成功,不仅在于“差不差钱”,更在于企业自身是否拥有支撑和确保对外投资成功的绝对优势,这就需要企业自身具有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对技术的驾驭能力。而练好知识产权内功,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正是增强内部优势、为投资树立牢固根基的根本途径。令人欣喜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了这一点,对外投资的典范海尔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设定了利用核心技术开拓全球产品和市场的策略,在注意专利和商标保护的同时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使投资获得巨大成功;中兴通讯、华为则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根本战略,在任何海外市场投资建厂或者设立研发中心之前,都会知识产权先行。2008年,华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企业排名第一,更显示出了中国企业以知识产权立足世界的雄心和水平。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面临巨大的市场和机遇时,只有真正将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能熟练地运用知识产权规则,方能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才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所拥有的最强大的资本。(雨 歇) (责任编辑:林尧)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知识产权网 原文链接:/news/gndt/201009/t20100926_121065.html用知识产权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作者:崔静思姜旭转贴自:点击数:162更新时间:2013/3/15 15:56:41录入者: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如何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引发了代表委员的广泛讨论。“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在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看来:“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时,便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他直言,当上述矛盾和问题出现以后,如果不妥善解决,就会出现经济增长停滞不前,甚至会出现回落的风险,更严重者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造成社会动荡。如何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商务厅机电和科技产业处处长寸敏认为:“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型相对粗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成本、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这也是一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和地区曾经经历过的。跨越这个陷阱的方式很多,支点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最终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正如寸敏所言,如果不能实现转型升级,经济增长就会不稳定,人民生活就会不稳定,从而社会就不能稳定发展。转型升级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实现转型升级靠什么呢?代表委员们认为,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积累的生产能力已受到越来越强的约束时,依靠知识产权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了一条必由之路。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陶凯元认为,依靠知识产权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政策引导。“首先是要引导地方政府高度关注研究与发展(R&D)经费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要建立健全自主创新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关注专利质量,特别是关注发明专利和有效专利。”陶凯元说,“这样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强我国发展的后发优势,提升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竞争力加强了,就业机会多了,劳动力产量提升了,才能避免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避免落入陷阱。”除了政策引导,人才培养也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而这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功的重要保障。纵观已经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体,如日本、韩国等,他们在对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投入的力度以及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成功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表示,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