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docx_第1页
2005年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docx_第2页
2005年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docx_第3页
2005年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docx_第4页
2005年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年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无发布时间:2005年07月10日 发布机构:福州市人民政府 字体: 【大】【中】【小】 点击数: 26 2005年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福州市统计局二00六年一月十四日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培育产业集群,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综合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增强。据初步统计,2005年,实现福州市生产总值17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864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682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比重为2005年的10.1:50.2:39.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5894元。(根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测算,2005年,全市实现福州市生产总值1481.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700.27亿元,增长9%;第三产业增加值607.51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比重为11.7:47.3:41,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2388元。)经济的增长有效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2005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9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7.68亿元,增长19.2%;财政总支出118.84亿元,增长24.9%。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6%,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5%。居民消费价格分类看,八大类价格指数呈“三升五降”态势。食品、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尤以居住类价格涨幅最大,达5.8%;烟酒及用品、交通和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则呈不同程度下降。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5%,4500个“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截止2005年末,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 7.98万户,比上年下降4.7%,从业人员15.01万人,下降1.9%;私营企业3.28万户,增长15.8%,从业人员31.98万人,增长15.9%。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等。 农 业围绕“三农”工作,我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农产品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0亿元, 比上年增长2.7%,其中农业产值79.02亿元,下降1.2%;林业产值6.66亿元,增长6%;牧业产值51.86亿元,增长0.6%;渔业产值151.17亿元,增长5.5%。粮食种植面积继续调减,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万公顷,粮经比例从去年的58.07: 41.93调整到57.07:42.93,粮食比例下调了1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96.93万吨,比上年下降8.4%。名优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等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的生产规模扩大, 2005年,全市食用菌产量6.20万吨,比上年增长0.7%;茶叶产量1.18万吨,增长13%;肉类总产量47.89万吨,增长1.2%;蔬菜、水果总产量分别达247.28万吨和27.35万吨。渔业生产重点发展水产品深加工和优高养殖,200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72.05万吨,比上年增长2.1%。林业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11933公顷,比上年增长69.2%,其中速生丰产林总面积6973公顷,增长213.2%;沿海防护林总面积3913公顷,增长19.1%。全年商品材产量19.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1%。全市森林覆盖率54.7%。乡镇企业持续发展。2005年, 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256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实现利润总额128.43亿元,增长8%;实现税金49.36亿元,增长8%;乡镇企业出口交货总值386.35亿元,增长11.7%。 工业、建筑业2005年,我市针对工业生产中出现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市场波动等不利影响,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全市以打造强大的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围绕支柱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工业集中区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凸现,工业产出总量再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724.93亿元,比上年增长9.8%(根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测算,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95.10亿元,比上年增长9.6%);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6%(根据经济普查结果测算,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9%)。2005年,全部工业总产值2230亿元,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00亿元,增长1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343.93亿元,增长6.3%;股份制工业总产值529.79亿元,增长21.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总产值1130.32亿元,增长8.7%。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重点支柱产业龙头作用增强。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纺织、食品轻工等重点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分行业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8.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纺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1.96亿元,增长36.1%;建材工业总产值81.51亿元,增长21.8%;医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77亿元,增长27.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19亿元,增长24.3%。玻璃、石板材、人造板、氯酸盐、特种漆包线、建筑陶瓷、棉纺、化纤等工业产品都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2005年,万年青、金得利2家企业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截止2005年末,全市共有5家企业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西瓜太郎、福耀、福辉、金得利等4件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建筑业稳步发展。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2005年,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9.42亿元,比上年增长4%(根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测算,2005年,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05.17亿元,比上年增长5%)。 贸易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领域不断拓宽。连锁超市、专业市场、会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迅速发展,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的现代商贸流通业新格局基本形成。截止2005年末,全球零售业三大巨头齐聚榕城;全市拥有65个生鲜超市;南方、上渡建材市场、“拓福”、“百安居”、“好百年”、“喜盈门”等6个建材专业市场;“国美”、“苏宁”、“永乐”、“大中”等4个家电超市,19个经营网点。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6.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分城乡市场看,市的消费品零售额493.64亿元,增长19.8%;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73.28亿元,增长4.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68.12亿元,增长16.7%;住宿餐饮业零售额73.72亿元,增长15.5%。居民消费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消费热点进一步凸显,汽车、家居、通讯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食品类、石油及制品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3.5%、67.2%、104.2%、49.4%和39%。会展业稳步发展,年货会、3.15博览会、车交会、住交会、美食节等一系列常设性的展会连年不断。2005年,成功举办了中国饲料工业展示交易会、2005年秋季中国摩托车及配件展示交易会、第49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博览会等3场全国性会展;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77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带动成效明显,固定资产投资稳步适度增长。2005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增幅较上年回落9.8个百分点。全年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额222亿元,下降0.8%。“东扩南进西拓”战略稳步推进,金山新区、上街大学新区等新区建设形成规模,配套设施日渐完善,旧屋区改造取得新进展,商品房市场需求活跃。2005年,商品住宅完成投资158亿元,比上年增长4.2%;施工面积2024万平方米,下降4.4 %;竣工面积510万平方米,下降7.2%;住宅空置面积45万平方米,增长0.8%。全年商品房交易成交额242.44亿元,比上年增长7.7%;二手房交易成交额45.73亿元,增长38.8%;商品房交易面积696.38万平方米,下降3.3%;二手房交易面积305.28万平方米,增长38.4%。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年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44.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4.1%。闽江学院三期、冠城大通特种漆包线异地搬迁改造、罗源狮岐码头、浮法玻璃、南方建材市场改造、粮食批发市场等25项重点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福厦铁路福州段、福顺半导体封装、长乐空港工业集中区、昙石山文化遗址古民居工程一期等35项重点项目正在动工建设中。市政建设成效显著。2005年,建成二环路9座高架桥、13座天桥及路面改造;建成或基本建成江厝路、钱塘西路、首山路、闽江大道北段、金榕路等37条市区主次干道、支路;浦上大桥、洪湾路、建新大道南段、南江滨路等17项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市区路网不断完善,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1037公里,新增道路面积42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4平方米。全年新增公交车60辆,年末拥有公交车1679辆,每万人拥有公交车10.02标辆;新辟、延伸线路25条,年末公交车营运线路达105条;日客运量达102万人次。2005年,市区共有自来水厂10座,综合生产能力150.9万吨/日;液化气供气总量11.50万吨,其中家庭用气6万吨,城市气化率达92.5%。全年全社会用电量达143.2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生活用电30.72亿千瓦时,增长13.2%;工业用电92亿千瓦时。 对外经贸、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2005年,按验资口径,全市新签合同外资协议金额11.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8 %;实际利用外资额6.4亿美元,增长5.6%。按历史可比口径,全市协议金额16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实际利用外资额16亿美元,增长10.3%。外贸出口稳步增长。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36.89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50.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3%;出口总额86.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5%。从出口主体看,外资企业出口60.2亿美元;内资企业出口26.2亿美元。从出口产品看,光电产品、机械设备、家用电器、化工等有较高附加值的工业品出口份额不断增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0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2.4%;机电产品出口43.76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0.5%。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扩大。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2005年,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528万美元,完成营业额2603万美元,期末在外人员5153人。旅游业在资源开发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成效。以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三坊七巷文化等文化旅游为重点,加快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促进我市旅游市场不断拓展。 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798.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2%;境外游客人数30.89万人次,下降0.6%;旅游外汇收入2.41亿美元,增长10.6%。2005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82家,客房数达10175间。 交通、邮电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14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根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测算,2005年,全市实现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14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交通运输业营运能力增强。全年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货物发送量:铁路269万吨,与上年持平;公路5058.56万吨,增长0.9%;水运4765.95万吨,增长141.2%;民航2.80万吨,与上年持平。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旅客发送量:铁路490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公路9628.20万人次,增长2.1%;水运23.37万人次,下降2.7%;民航170万人次,增长8.3%。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松下港区等港区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建成罗源湾港区狮岐3万吨级多用途泊位、福州台泥洋屿2万吨级专用码头、福州开发区顺利2万吨级建材码头、中油福州5000吨级油品专用码头。2005年,全市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7400万吨,比上年增长24.6%,其中集装箱吞吐量80万标箱,增长13%;旅客吞吐量3.50万人次,增长62%。全年“两马交流”客运直航526航次,旅客吞吐量3.50万人次。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521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4.61公里。邮政电信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新增程控交换机21万门,年末程控交换机总容量370.40万门。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年末电话用户287.7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7.9%;移动电话用户331.75万户,增长26.6%;全市共有IC卡公用电话2.90万部,其中市区1.7万部;全市电话普及率45.80部/百人,其中市区79.91部/百人。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提高,2005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达49万户,宽带网用户达3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41%。金融、证券和保险人民币存款增势良好,信贷结构继续调整,金融形势保持稳定。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375.7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16.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55.04亿元,增长15.9%。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72.78亿元,增长14.7%,增幅较上年回落3.06个百分点,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工业生产、重点项目建设和个人消费领域。在各项贷款中,中长期贷款规模及增速均明显大于短期贷款。年末中长期贷款余额986.40亿元,增长26%;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58.49亿元,增长21.2%,其中个人住房贷款216.72亿元,增长23.2%。短期贷款余额647.50亿元,下降2%,其中,工业贷款和农业贷款增速分别达5.3%和18.1 %。全年现金净回笼18.12亿元。资本市场持续发展。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体制性革命,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我市辖区内的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冠城大通、福耀玻璃进入股改程序。2005年末,我市辖区内共有上市公司17家,证券公司2家,证券营业部45家,股民资金开户数70.07万户,比上年增长1.5%;全年股票、基金交易量1154.14亿元,比上年下降20.9%。年末共有期货营业部11个;全年期货交易量375.47亿元。保险机构迅速扩张,带动了保险产品的多样化。养老险、健康险比例进一步提高,投资理财险品种增多。2005年,全市财产险保费收入9.73亿元,比上年增长20.1%;人身险保费收入25.47亿元,增长21.2%,其中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3.90亿元,增长19.4%。全年财产险赔款支出6.44亿元,赔付率66.23%;人身险赔款支出1.39亿元,年金给付0.68亿元,满期给付1.12亿元,死伤医疗给付0.58亿元。2005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保险营业网点224个。 科学技术、教育科技研究开发新结硕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科技经费支出达11045万元,比上年增长27.6%。全市共实施星火计划143项,其中国家级6项;火炬计划159项,其中国家级13项。共有47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科研成果对接转化项目2项;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入驻企业48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初具规模, 2005年末,全市拥有陶瓷、塑胶、模具、纺织服装、建筑智能化、工业自动化等6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2005年,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24家,其中上市公司12家;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70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年末福州科技园区共有企业487家,软件园共有企业275家;科技园区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0亿元,利税23亿元,出口创汇6.58亿美元。民营科技迅速发展,年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522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8家,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全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技术市场成交活跃。2005年,全市登记技术合同金额5000万元;受理专利申请2000件,批准授权1200件,分别增长12.8%和8.8%。质量技术监督得到加强。全年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共抽查518家企业产品584批次,批次合格率为78.4%。全市有5项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10项产品获得“国家免检”称号, 93项产品获得“福建名牌”称号。2005年末,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1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8万台件。年末全市共有35家企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协调发展。2005年,全市拥有高等学校36所,在校生20.27万人(含研究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95所,在校生12.27万人;高中124所,在校生11.97万人;初中343所,在校生29.81万人;小学1842所,在校生48.89万人。全市共有省标准幼儿园27所;省一级达标中学10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2.73%;小学英语开课率87.8%,信息技术开课率70%。全市拥有民办小学30所, 民办普通中学48所,民办高校2所,民办高校在校生3103人。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内涵丰富、健康向上、充满时代气息的省会文化氛围。2005年,“走进美的小区”系列文艺演出先后在金山、洪山、屏西三个社区开展,在温泉公园激情广场举办“福建省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福州分会场”专场演出晚会,展示了近年来全市社区文化工作的成就。 2005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14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81个;艺术表演团体22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3113场次。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广播节目16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67%;电视台2座,电视节目15套,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30%。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1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4.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04%。全年出版图书2600种,12500万册;报纸27种,41500万份;各类杂志129种,3380万册。全市共有群艺馆2个;博物馆、纪念馆18个,收藏文物20.31万件;公共图书馆14个,总藏书446.29万册。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2005年末,全市卫生机构1371家,其中医院74家;卫生机构床位1.88万张,其中医院床位1.39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07万人,其中医师8621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2.26张,每千人拥有医师1.4人。2005年末,市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35家,卫生技术人员1700人;全市共有村卫生所1872家,卫生技术人员3820人;民营医院37个,床位1654张。竞技体育成绩喜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活跃。2005年,在第十届全国运会上我市运动健儿共获得金牌8枚,银牌2枚,铜牌6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了老年人万人健步行、首届市直机关运动会、第三届社区运动会、首届企业篮球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年末全市拥有体育场馆589个,全民健身点118个;全年共举行县以上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200项。 人口、人民生活2005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664万人,其中市区常住总人口246万人。全市户籍总人口613.93万人,其中市区户籍总人口175.33万人。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0.63,人口自然增长率5.97。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05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400元,比上年增长10.9%。据抽样调查,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560元,比上年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7元,增长10.8%,实际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382元,增长8.3%,其中食品支出3647元,增长6%,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的比重)为43.5%;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428元,增长8.3%,恩格尔系数为43.5%。随着消费结构的逐步转型,居住、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性消费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的消费支出占25.4%。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增长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63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食品类支出1719元,增长10.9%;文教娱乐类支出385元,增长15.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