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法与利益之关系作者认为,利益是个客观范畴,它是人们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法是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认识和确认其根本利益的基础上,认识和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并保护被确认为合法利益的重要手段。对客观存在的各种利益的正确认识和协调是法的创制和实施的核心内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社会主义法应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正确确认和协调各种利益,以保证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法与利益是法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它不仅对认识法的本质、作用、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正确制定法律、实施法律、完善法律调整、提高法律调整的效果有重大意义。当前,在我国研究这个问题,对贯彻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建设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法与利益问题相当广泛。本文只想在法与利益问题的最基本的理论方面,做如下初步探讨。一、利益的概念、属性和分类利益是人类社会一切历史活动的根本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44页。利益反映的是人与共周围世界中对其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意义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人们受客观规律制约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措施。那么,什么是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2页。也就是说,人的需要是人类生活活动的表现和必然要求,它不同于动物的需要,它引起了根本区别于动物的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需要和利益密切相关,需要是利益的基础。正是人们一定的需要才形成人们的利益,没有需要就不可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参见沈宗灵主编法理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页。在那里,作者把利益界定为“一般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各种需要,是由社会客观条件决定的,并存在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但利益还不就等于需要。需要是客观的必要性,是利益的始因和基础,而利益还包括为满足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人们对措施的和手段的认识不对头,也不能满足需要,实现利益。在法的形成过程中,需要表现的是一定的社会必要性,而简介则表现出需要的目的性功能,是推动立法活动的措施。统治阶级实际存在的需要和利益以及对它们的认识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导致法律的产生,只有当需要和利益使统治阶级产生一定的目的时才对法的形成具有直接意义。所谓目的,就是行为主体依其需要,借助意识、观念,而预先设想的行动目标或结果。目的是主观的现象,是意识到需要和利益的结果及其在创制法律的阶级意识中的反映。法律能否实现它的目的取决于统治于统治阶级对需要与利益认识的正确程度。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物持生活条件并不直接产生法和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关系,而是通过一定的利益形式形成意志。一定社会的需要具体化为利益,就会成为统治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立法活动的出发点。认识到这种利益,才会导致该阶级立法意志和法律的动机的形成。而认识和实现相应利益的过程,是以形成并最终达到该阶级的目的而告终的。法律一旦达到了目的,也就满足了创制法律的社会主体的需要。利益的属性是什么?这是学术界迄今没有完全取得共识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观点:主观论。认为利益是阶级和社会集团对于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志指向性,属于主观的、社会意识范畴。 E.A.鲁卡舍娃论国家与法,莫斯科1968年版,第112页。这种观点把需要和利益同人的意识、意志相混淆、抹煞了需要和利益的客观属性,必然导致否定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的结论。主客观统一论。认为“利益具有客观的制约性,但它的体现始终是人。所以利益是客观东西和主观东西的统一。” M米哈伊洛夫、A英特列夫社会主义和利益,莫斯科1970年版第5页。另见TA库利耶夫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利益问题,莫斯科1967年版第910页。这种观点貌似有理,其实不然。因为一切社会过程、一切社会活动以及反映它们的范畴,都有人的意识参与,但它们并不因此而失去其客观性。“生产关系”就是这样的范畴。把“主观因素”引入利益的内涵,实际上也否定了利益的客观性,利益事实上就成了一种不确定的,取决于主体的意志和意识的东西。这与主观论殊途同归。客观论。认为利益是个客观范畴。 参见C阿伊泽科维奇重要的社会学问题,哲学研究1965年第11期,第168页。TM加克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及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结合,哲学问题1955年第4期。我们赞同这一观点,并主张不应把客观存在的利益与人们对利益的认识混为一谈。对客观利益的认识和实现要通过个人、集团、阶级的意识,并且可以通过这种意识的反射采取意志行动,但利益仍然存在于认本的主观意志之外,而不管它被意识到与否。客观存在的利益和被意识到的、固定在法中的利益也不是同一的,二者之间总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有时还会产生矛盾。固定在法中的“主观”利益和客观利益按期内容而言可能是一致的,但如果立法者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社会条件及其蕴含的客观利益,那么二者之间 可能产生极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形下制定出来的法律规范就可能与国家、阶级、集团和个人的真正利益相矛盾。这样,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利益而行动的人,实际上却是采取了与自己利益相违背的行动。这恰好说明,利益本身是客观的存在。利益具有两方面的依赖性。首先,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水平和与它相适应的物质关系,创造(或形成)了一定利益产生和形成的可能性。其次,受历史上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主体的社会地位,决定着主体的利益的方向和范围。各种不同利益的冲突及其复杂的相互关系也不仅仅是经济结构的表现,也是社会中各种社会政治关系的表现。利益,依不同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按其阶级内容可分为统治阶级利益与被统治阶级利益;按其表现领域可分为物质利益、政治利益与精神利益;按其内容的重要性可分为根本利益与非根本利益等等。就我国目前来说,依照主体的不同还可以分为个人利益,集团利益、民族利益、部门利益、地区利益、阶级利益、国家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等。改革开放以来,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利益分化的趋势都很明显,因此加强对这种利益格局的调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用法律等措施加以调整、规制就是非常必要的。二、法与利益的一般关系利益与法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被表现与表现的关系。1利益在法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利益的分化导致法的产生。在原始社会,不存在阶级的划分,也不存在不同的阶级利益。随着向阶级对抗社会的发展,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利益逐渐分化为各个阶级的利益,所有的个人利益都不得不服从于所谓代表普遍利益的统治阶级利益。法就是在这一发展过程 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统治阶级利益与意志的反映与华丽,它要求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一体遵行。在我国,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仍然存在利益矛盾。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群体等在利益上的差别。我国社会主义法就是在维护工人阶级为体育场的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贯彻改革开放的各项措施,协调社会各种利益的有效手段。其次,利益决定着法及其发展。从根本上说,利益决定着社会生活的法律形式(法),而法律往往有落后于利益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产生的利益与作为旧利益表现形式的法之间就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着法律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各种利益发生变化,或者出现了新的利益,法也将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新的利益出现,必然要产生满足或者体现这种利益的组织形式,相应地,便要坟法律对此明确地加以规定。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实行公司制又是一种最佳选择。1993年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公司汉,必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重要作用。与目前我国社会的多变性相应,法驰具有多变性。但是,为了避免社会出现无序,混沌的状态,为了避免社会出现大的动荡,就应当及时地进行法的创制工作,用法律规范来调整、规制客观上已形成的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使社会在法治轨道上有条不紊地运行。法律是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而统治阶级内部与这种共同利益相冲突的各个个人的利益是被“舍弃”的。只是“自我舍弃是在个别场合,而利益的自我肯定是在一般场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8页。对于不与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相矛盾的被统治阶级的某些利益,为了缓和阶级斗争,消弥被统治阶级的斗争意志,统治阶级也可能作出某些让步,予以适当照顾。对于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相矛盾乃至根本对立的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则一般不在法律考虑之内。这是由国家和法的本质所决定的。2法对利益的影响法作为上层建筑有其相对独立性,它对利益具有能动作用。这表现在它可以促使或者阻碍利益朝着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方向发展。法本身并不能创造新的利益,但在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下,它可以促进一定利益的形成和发展,即它不仅可以确认业已存在的各种利益,而且可以促使立法者自觉追求的利益得以形成。这表明,法对一定社会利益的影响具有一种积极促进的作用。但是,法往往并不能及时充分地反映社会中的利益,而可能落后于利益的发展。这是因此,对这些利益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来认识和衡量,而这种认识和权衡的正确程度又取决于该社会制度、社会关系、阶级关系的性质及阶级意图等因素。先进的政治法律意识常常能够预见长远的利益以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从而对这些利益发生积极的反作用。尤其是社会主义法,它通过调整政治、经济和文化化等社会关系,可以促使公民、集体的各种需要和利益得以实现且不断扩展;可以从思想上、组织上消除危害社会利益的违法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用法律的形式调整各种利益,就使得社会主体能够正确地认识到个人利益与其他利益,并在具体的行为中与法律所确认的各种利益协调一致。国家为了使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便借助法来调节各种利益。法在调节个人利益与各种社会利益时,不仅是一种行为模式,而且也是一种关系模式。首先,对个人来说,法律规范为个人选择了一种能使个人利益和各种社会利益协调一致的行为方式。其次,对社会与国家而言,法律规范成为评价个在具体法律行为中协调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标准之一,这体现了国家的态度与统治阶级的价值取向。其实,法律规范并不仅限于指引和评价,国家还要借助由法律所规定的相应手段来纠正发生的各种违法行为。对违法行为的纠正,有时采用社会舆论谴责的形式,有时则表现为适用各种法律制裁。制裁的性质、程度取决于个人违反公共利益的特点、程度,取决于所违反的法律规范的性质。这样,国家不仅可以充当共同利益的特点、程度,取决于所违反的法律规范的性质。这样,国家不仅可以充当共同利益的维护者,而且在个人利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还能充当个人利益强有力的维护者或保卫者。总之,法律规范通过把有利于个人、阶级、国家和社会的各咱不同利益的条件固定在相应的原则规范和制度中,来评价、指引并约束个人、国家和社会的行为,使人们在具体情况下根据社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来选择相应的具体法律行为,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三、法在创制中的利益问题法的创制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效果主要取决于创制法的机关对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不同利益的认识程度以及在立法过程中对各种利益的规划、协调。利益并不是法律意识的构成因素,而是法律所要反映、表现、调整的客体。但是,利益在法的创制过程中,首先被人们所认识、反映在他们的法律意识中,在立法时节,统治阶级将反映在不同社会主体的法律意识中的不同利益加以比较、分析,形成对各种利益的占统治地位的认识,这是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的重要因素。这种法律意识在法的创制过程中被固定在法律文件中,构成各种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利益相对于法的创制有其独立性,表现是:只有被法的创制机关认识并认为是需要国家干预的利益才会被固定在法律文件中,社会上那些不需要国家干预的利益,则不由法律来调整而往往由道德、习惯或其他社会规范来规制。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使得旧的利益消逝了,新的利益出现了。这就要求法的创制机关对社会的各种利益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只有立足于社会的现实生活,分析和研究具体的社会条件下各阶级、集团的不同利益,结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并以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标准,对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协调,才有可能制定出来的法律符合立法目的。任何忽视社会发展的循序渐进性的主观任意性作法,即企图逾越某一历史阶级作出一些法律规定,或者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业已成熟的需要而作出的规定,都会使制定出来的法律与现实社会中的利益脱节,甚或冲突,使法起不到有效地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法的创制机关活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揭示各种不同的利益之间的矛盾,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作出取舍和协调,并把协调的结果规定在相应的法律文件中。在这方面,法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法学要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科学地论证本着社会经济政治文件条件的发展变化,利益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处理与协调各种利益的方法、原则也相应地变化,总之为法律的废、改、立提供科学根据,法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使立法按客观规律办事。了解社会中不同层次、复杂多样的利益,与该社会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的积极活动密不可分;也和各种社会团体、公民的活动分不开。当然,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机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中,反映、表现的是社会各个不同主体之间重要的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代表机关在了解社会各种不同组织、阶层的利益的活动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为人民代表机关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通过沟通和比较各零点不同社会阶层、职业团体、不同地区的观点和意见,并结合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作出具有普遍强制性的决议。国家行政机关执行着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而这些活动直接与现实生活相关,且具有机动灵活及时的特点,所以,国家行政机关能及时了解不断变化的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利益,并运用职权迅速解决各种利益的冲突。当今世界,国家行政机关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掌握利益的变动方面与趋势方面也不例外。这就为法的创制提供了较为准确、可靠的资料。在当代中国,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在了解各种利益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共产党由其本性所决定,能够及时、充分地了解人民群众对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科学地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协调各种利益时最能够作到公正与合理,并获得各阶层的拥护。共产党了解到的利益以及协调各种利益的方案,对于法的创制,具有重要价值。在我国,了解各种利益的社会主体,还有工会、共青团、各民主党派和政治协商会议。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在了解利益的活动中,有相当的作用。在法的创制过程中,各民主党各自表达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并通过政协与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一道就解决社会各种利益之间的冲突进行协商,为法的创制机关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制定高质量的法律规范创造良好条件。了解利益的不同主体,其了解利益的方式和渠道各不相同。人民代表机关通过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来了解社会各种利益的方式则占据着中心位置。在我国法的创制中,人民群众往往还通过各种途径,直接参与法的创制来表达他们的利益要求。如通过社会团体、政党倡议立法,向立法机关报提出创制法的建议。此外,就一些重要法律进行全民讨论时发表各种意见,也是了解利益的重要渠道之一。与此紧密联系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也是了解社会各种利益的重要途径。因为人民群众可能通过大众传播工具来表达其意见、情绪等。通常采用两种规划方法来对了解到的利益的加以处理:一是直接方法,即在法律、法规、规章等文件中对一定利益的满足作出规定;二是间接方法,即在一定条件下,使社会主义法律关系主体可以依靠自身的积极行动满足其利益。在法的创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各种利益的协调。利益的协调比利益的了解更为复杂。因为主管机关不得不在许多合理、公正的利益之间作出抉择,认可某些利益同时舍弃某些利益。一方面要保护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另方面要协调集体和个人利益。各种利益协调的程度取决于社会关系体系,也取决于法治的状况。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各阶层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从而在法的创制中有可能使各种利益得到最佳的协调;而且在社会条件下发生变化的情形下,有可能找到社会、集体和个人三方面利益协调的最佳结合点,并借助刑法、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来阻止对各种全法利益的侵害从而使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四、法的实现中的利益问题只有通过法的实施,使法得以实现,使法这种利益协调模式和其目标转化为现实,才能达到立法者的预期目的。首先,利益是法的实现的动力与归宿,是法发挥作用的基础。利益对人们的行为起推动作用,同时它也是人们行为所追求的目标。法“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292页。因此,对汉所规划的利益的追求便能促使人们积极地实施法律,享受权利、履行义务与遵守禁令。其次,法的实现是利益实现的重要手段。法调整社会主体利益的模式是权利和义务,权利以利益为前提和基础,它最直接地体现了社会主体(准确地说是权利主体)的利益:义务的设定虽然不是为了义务人自身的利益,但它却是保障权利人利益所必需的。法以规范的不甘落后马各种社会利益联系起来,使它可以通过调整人们的权利与义务而实现对利益的规制。法律调整利益关系的模式在不同社会中具有不同的性质与特点。在剥削阶级社会,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具有对立性和不平等性。只有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逐步消除着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权利与义务的阶级对抗性,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日益完善,这种统一的内容在扩大和深化,直至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达到完全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如果说法定权利是满足各种社会主体的物质、文化等需要,满足他们利益的手段,那么法定义务则是加强社会纪律、法治和法律秩序的手段。社会主体严格履行他们所承担的义务,是他们顺利使自己权利的保证。在法的实现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调整和保护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社会利益,与非法利益作斗争的原则。这不仅体现在立法过程中,也体现在法的实现过程中。尤其是在法律推理、法律解释与法律类推的过程中更应如此。第二,坚持个人、集体与国家利益相结合,正确处理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非根本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第三,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在法律领域实现利益的直接方式是合法行为。合法行为动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也是各种利益冲突在意识中的斗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正确理解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种正确的理解,会产生出对待法律义务的善良而公正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形成个人合法行为的动机,并指引他采取合法行为以实现相应的利益。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有利于他在合法行为中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最佳关系。当一个人具有从社会角度认识法律现象的倾向和意愿,并以一定方式指引个人采取合法行为时,在个人意识中的公共利益因素不仅执行着向个人传达社会要求的职能,还执行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省小学数学教师赛课一等奖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2024年新编)《连加、连减 》课件
- 2024年安徽省高考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14-2018年传感器市场趋势报告
- 小学三年发展规划(2024年6月-2027年6月)
- 2024至2030年中国广告照明节能设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小印章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子弹型慢回弹耳塞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壁挂普通型燃气报警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高三数学复习研讨会结新
- 2024至2030年中国单音电子警报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务工作细则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中试卷含参考答案
- 院感会议制度管理制度
- 2024至2030年中国储能变流器(PCS)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决策建议报告
- 污水处理厂周边传动刮泥机技术规格书
- 2024年4月自考12656毛中特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买车垫付合同协议书
- 2025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语单词表(六-九年级)中考复习必背
- 人教PEP版(2024)三年级上册英语Unit 1-Unit 6全册6个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全套)
- 云南省2023年秋季学期期末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技术(含答案解析)
- 1.1《坚持改革开放》课件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