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 1 目 录 摘要 . 1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 2 二、广东城市居民收入现状 . 3 (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 3 (二)收入结构趋向多元化 . 3 (三)家庭拥有财富增加 . 4 三、广东农村居民收入现状 . 4 (一)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 4 (二)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 . 4 (三)非农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一半 . 4 四、 广东城乡收入差距的各个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8 (一)模型设定 . 4 (二)数据选取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五、进行回归分析 . 13 六、对策及建议 . 15 (一)改善农村内部条件 . 15 (二)为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15 参考文献: . 16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 2 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 摘要 :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使广东省一跃成为全国的经济大省。广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随之大幅度提高,然而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广东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本文运用广东统计年鉴和其他统计资料的数据,对广东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做了简单介绍。并运用回归分析对影响广东城乡收入差距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选取的影响因素包括: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物质资本差距,城市化差距,财政政策支农力度,城乡产业生产 力差距。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 广东 , 城乡差距 , 回归分析 , 对策和建议 0 of of of by a on in to of By an of we in of in of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 3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了向东部沿海一带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带在中央的优惠政策的扶持下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也在拉大。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试验区,在区域生产力布局、对外开放格局、产业结构调整、投资重点等方面,同样实施向沿海地带倾斜的优惠政策,使珠三角等沿海一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经济容量排在全国的前列,广东省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出现了所有制结构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空间结构多样化和产业结构多样化的局面,各地区的经济都 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由于区域间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优惠政策等的差异,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也日益增大,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也愈来愈严重。与此同时,和全国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相同,广东的城乡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城乡收入比从 1986年的 006年的 且 2006 年的收入差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广东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如何缩小城乡居民 之间的 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要研究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必须先了解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 收入现状,下面本文将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的历史变化、收入结构和家庭财富进行简单的描述。 二 广东城市居民收入现状 (一) 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 以来,由于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有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广东改 革工资制度,进行补偿型的工资调整。 另一方面,由于改革企业内部的劳动用工、人事管理、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使企业增强活力,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职工获得的收入相应增加;同时扶持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拓宽居民就业门路,扩大居民收入来源渠道;允许部门地区、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改革措施取得明 显成效,从而使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二 ) 收入结构趋向多元化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 4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单一的公有制结构模式逐步被打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亦得以迅速发展,居民就业渠道增多,就业者收入多元化,改变了过去家庭收入主要依靠职工工资的收入单一化形式。居民得到的包括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各种赡养赠送收入也不断增多,并已成为居民家庭收入的补充。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居民投资意识也不断增强,各种财产性(股票,基金,证券)收入也不断增长。 (三)家庭拥有财富增加 改革开放后,随着收 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积蓄日渐丰厚。全省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显著增长。 三 广东农村居民收入现状 (一)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也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 据广东省统计年鉴显示, 1986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2005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为 1986年的 (二)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 由于生产经营主体的转换,农民的收入来源由原来集体统一分配为主转变为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 (三)非农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一半 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广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少农民纷纷进入工厂打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打破城乡长期隔绝的格局,从而拓宽了农村的就业门路和就业空间,改变了农民的收入结构。 四 广东城乡收入差距的各个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为了深入分析城乡间收入差距和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数,城镇和农村的人均收入函数形式分别表示如下: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 5 11 1 1 1 1Y = A K H( 1) 22 2 2 2 2Y = A K H( 2) 其中, 2 1 2 , , , 为待估参数,并且1 1 2 2 + = 1 , + =1)式除以( 2)式后两边取对数可得: 1 2 1 2 1 1 2 2 1 1 2 2l n Y - l n Y = l n A - l n A + l n K - l n K + l n H - l n H( 3) 当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可以在城镇和农村之间自由流动的时候,1 2 1 2, 。 现在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本文用于回归的方程如下 3 4l n Y = + l n K + l n U + l n F + l n L + ( 4) 其中 :被解释变量 ;右边的变量为解释变量。 后面的解释变量 U, F, 政政策支农力度、城乡产业生产力差距。 各个变量定义如下: 各 变量定义 影响因素 代表变量 定义 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比( Y) 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人均纯收入 城乡物质资本差距 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 K) 城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城市化程度 非农业人口比重( U) 非农人口 /地区总人口 财政政策支农力度 财政支持农业比重( F) 地区支持农业财政支出 /地区财政总支出 城乡产业生产力差距 经济结构系数( L) 第二产业生产力 /第一产业生产力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 6 (二 )数据选取 见 表 1) 本文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作为比较城乡差距的变量,并作为协整回归的被解释变量。 有学者认为,由于户籍制度和常住人口的城乡分布不一致,目前按照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收入,具有低估农村人均收入、高估城市人均收入的倾向。但是目前的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是基于住户调查的结果,反映的是城乡住户的代表性收入,而不是用人口数去除全部家庭收入得出,因此与人口基数无关。 另外虽然广东劳动力外出务工以长期为主,但他们主要还是在本地就业,收入仍然大多数要在农村消费,因此不把流动人口算入城市人口也有其合理性。 2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 见 表 2) 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住房投资等几个部分,由于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的绝大多数,所以我们用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和来代替固定资产的投资,略去住房投资。 由于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工业投资的比例占最大比例,所以我们采用这两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代替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用农林牧副渔业投资代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这些行业都分别考虑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两个部分。 即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 =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额 +制造业更新改 造投资额 +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额 +交通运输业更新改造投资额;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 =农林牧副渔业基本建设投资额 +农林牧副渔业更新改造投资额。 本文选取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作为城乡人均物质资本差距的表示变量,即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 =城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3非农业人口比重( 见 表 3) 从发达工业国家的发展过程看,经济发展导致的产业结构的改变必然使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过 程中,劳动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 7 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 通常产生提高农业 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报酬水平 ,降低或抑制非农产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报酬水平的效果, 从而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效果。因此,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机制。 广东统计年鉴 2006列出了历年广东城市户籍人口和农村户籍人口,本文选取非农业人口比重作为城市化程度表示变量,即非农业人口比重 =非农业人口 /地区总人口。 4财政支持农业比重( 见 表 4) 我国实行的是城乡有别的财政投入机制,财政投入明显的向城市倾斜。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提供公共物品,但事实上,政府只承担了城市公共物品的提 供,而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却要由农民来负担,这直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阻碍 了 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 , 使其对公共物品的投入 也 是 非常有限的,这样城镇居民享受 的所有的权利:如发达的交通、便利的通讯、完善的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服务,九年义务教育等。 农民却由于自身收入水平的限制 却 不能享受到这些高质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条件, 而且还要自己承担相关的经费。这些基础设施条件的差别和国家对教育投资的城市化倾向 ,使得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又导致了农民收 入偏低,从而形成了农民收入低增长的恶性循环,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本文选取财政支持农业比重作为财政政策支农力度的表示变量,即财政支持农业比重 =地区支持农业财政支出 /地区财政总支出。 5城乡产业生产力差距( 见 表 5) 经济结构是一个综合的衡量指标,但其最主要的含义是城乡产业生产力的不同 。 相对国民收入,又称 作 比较劳动生产力,即某产业收入相对比重与其劳动力相对比重之间的比值,在此转化为农村与城镇差异比较。 本文 根据广东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 选取城乡经济结构系数 作为城乡产业生产力差距的表示变量, 即城乡经济结构系数 =第二产业生产力 /第一产业生产力。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 8 表 1 广东历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单位:元 年份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城乡收入比 2005 004 003 002 001 000 999 998 997 996 995 994 993 992 991 990 989 988 987 986 据来源历年广东统计年鉴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 9 表 2 历年广东城乡固定资产投资额 年份 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非农业人口(万人) 城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 /人)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农业人口(万人) 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 /人) 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比 2005 004 003 002 001 000 999 998 997 996 995 994 993 992 991 990 989 988 987 986 据来源历年广东统计年鉴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 10 表 3 历年广东非农业人口比例 年份 总人口(万人) 非农业人口(万人) 农业人口(万人) 非农业人口比重( %) 2005 004 003 002 001 000 999 998 997 996 995 994 993 992 991 990 989 988 987 986 据来源历年广东统计年鉴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 11 表 4 历年广东财政支农支出比重 年份 用于支持农业的财政支出(亿元) 总财政支出(亿元) 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 %) 2005 004 003 002 001 000 999 998 997 996 995 994 993 992 991 990 989 988 987 986 据来源历年广东统计年鉴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 12 表 5 历年广东第一和第二产业生产力之比 年份 第一产业产值 (亿元)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 (万人) 第一产业生产力(万元 /人) 第二产业产值 (亿元)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 (万人) 第二产业生产力(万元 /人) 第二产业生产力 /第一产业生产 力 2005 004 003 002 001 000 999 998 997 996 995 5867 994 993 992 991 990 989 988 987 986 据来源根据历年广东统计年鉴计算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 13 五 进行回归分析 表 6 回归分析方程中的各变量数据 城乡收入比( Y) 城乡人均固定资产 投资额之比( K) 非农业人口比重( U) 财政支持农业比重 ( F) 城乡产业生产力差 距( L) 80 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 14 表 7 对表 6的所有数据取对数 方程进行 计得: l n Y = - 1 . 7 2 2 + 0 . 1 2 1 l n K + 0 . 4 4 1 l n U + 0 . 1 5 5 l n F + 0 . 2 1 2 l n L ( ( ( ( (t 值 ( ( ( (2 P r 0 0 0 0 3 由上式可知 : 0 5 2 0 2 6t ,所以 K, U, F,与常数项 %的水平下显著;而L的 近 以认为基本显著 ; 以模型整体上是显著的 ;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 15 如 K 前的系数为 表明 K 每增加 1%会使得收入差距扩大 明每增加 1%会使得收入差距扩大 明每增加 1%会使得收入差距扩大 L 前的系数为 明每增加 1%会使得收入差距扩大 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总统解释程度较高。 六 对策及建议 (一)改善农村内部条件 1减少 农村的 农民数量 , 从而 提高规模效益 广东省的人均耕地资源非常稀缺 , 如今的 农村人均占地都明显低于全国水平, 而且耕地资源进一步减少的趋势仍将继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 再靠提高产量、价格来增加农村收入已很困难。农村 大部分地区都是 分散、原始的耕作制度 , 土地 并 没有规模 化 重组 , 从而难以 推进机械化。没有规模经济 , 生产率就难以提高 , 农民收入也就难以提高。因此 , 必须 依靠减少农民数量 , 使每个农业生产单位有适度的经营规模 ,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 从而 才能 获得规模效益。 2 努力 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 ,并且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广东省 的 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椐相关资料报道 ,2005 年广东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的占 受过各种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仅占 由此可见在农村的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都普遍偏低 ,这也是造成农村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 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 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 , 引导和帮助农民调整生产结构 ,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 促进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大力发 展农村职业教育 , 对新就业的人员进行职业技术培训 , 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 (二)为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少农民进城的身份障碍,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我们应该消除“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区别 ,消除农民工进城的障碍 西、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 16 粤北地区经济欠发达 , 农业人口占该地区全部人口比重的 广东省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聚集在该地区。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由乡村向城镇的空间流动。大力发展中、小城市 , 充分发挥他们的聚集效益 , 使他们成为城市新增人口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小城镇 , 使其成为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同时 , 还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 从整体上提高广东省的城市化水平。 投资导向作用 , 调整财政体制和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先进带动后进,共同协调发展。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要帮助、扶持欠发达的两翼地区和落后的广大山区,积极主动地分流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这些地区,或者加强它们之间的经济技术联合与合作,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提高专业化水平,扩大产业间及区域间的分工,充分发挥分工的网络效应。加大对欠发达的两翼 地区和广大山区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和人力资源开发。 提高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铝线材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金融数据处理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中国重型金属探测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酸奶粉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酒店操作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运动服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输送机和输送设备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软包装蜡纸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负载监控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分包单位负责人岗位责任制度模版(3篇)
- 2023年高考化学试卷(河北)(解析卷)
- 2025年国家信息中心招聘15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基于STM32单片机的人体感应灯设计
- 教学课件英语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Unit 1 You and Me Section A1a1d2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期末试卷(二)
- 畜牧业边境管理办法
- 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毕业论文】
- 化工行业保安工作计划
- 【MOOC】计算机控制系统-东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广州市南沙区房屋租赁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