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8.《颐和园》.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8.《颐和园》.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8.《颐和园》.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8.《颐和园》.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8.《颐和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颐和园(教学设计)东山县 沃角小学 沈珊珊学习目标1、我能在欣赏、品读颐和园的美景中培养爱美情趣。2、我能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重难点1、 我能在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理解颐和园的美。2、我能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方法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回顾学法师: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一起游览了长廊,这节课我们继续去美丽的颐和园看看万寿山和昆明湖有哪些美景?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我们是如何学习“长廊”这部分内容的?(板书:读画品议)(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由复习上节课的学法导入新课,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知识间的衔接起来,从而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活动中。)二、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出示学习目标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这样的方法,学习万寿山、昆明湖这两部分内容。生:(齐读)先默读课文3-5自然段,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用心读一读,画出相关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特点的?再把自己的体会在小组里交流。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境况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逐渐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三、展示交流,体味景色之美1、预设A:小组长:大家好!我们来自( )小组,经过讨论,我们小组喜欢的是万寿山的美景!现在由我们小组来汇报。生1:我喜欢万寿山是因为万寿山上有佛香阁和排云殿。佛香阁是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阁的造型精巧。我从“闪闪发光”这个词语体会到当阳光照耀在佛香阁上时发出的光彩很漂亮。师:大家请看图片,“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位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闪闪发光”体会到了佛香阁的外形美。生2:“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生3:万寿山上除了有佛香阁还有排云殿。通过查资料,我知道“排云”二字出自“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那神仙都驾着祥云来了,可见这边的风景是美不胜收的。生4:我觉得排云殿也很美丽,我是从“金碧辉煌”这个词语体会到的。“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师:“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金碧辉煌”确实很美丽!师:这个小组的同学是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万寿山的美。让我们来读读这两句话吧!还有哪些地方也表现了万寿山的美?2、 预设B:小组长:大家好!我们来自( )小组,我们小组也喜欢万寿山这处景点,我们准备用朗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小组长“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我们看到了近处的景色”小组齐读:“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生1:”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小组长:向东远眺我们隐隐约约望见了小组齐读:“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生2: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小组长:从正前面看小组齐读:“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生3: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师:是啊!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在这面镜子里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生:我看到了一朵朵白云倒映在湖中。师:一朵朵白云为它增添了色彩。你能读读吗?生: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生:我看到了许多树木映在湖水中。师:湖光山色映衬了它的美丽。能请你们小组一起来读读吗?小组: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师:老师也很喜欢这美丽的昆明湖,能邀请我们班的女同学一起来读读吗?师生齐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师: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与“绿”。这儿作者为什么没用“划船”的“划”,而用滑冰的“滑”?(边说边出示PPT)生:我认为不行。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我发现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所以我认为不能改用“划”字。:生:我还有一个理由。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师:让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次美美的读读这句话吧!生: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师:在这儿,作者先看佛香阁,再看排云殿,又变换位置和观察的角度写出了万寿山的美,也是很有顺序的。在颐和园,占地面积最大的还不是万寿山呢?而是昆明湖。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个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上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角度,一定可以带给你不同的感受。接下来哪个小组的小导游愿意带大家一起去看看?3、预设C:小组长:大家好!我们来自( )小组,经过讨论,我们小组要跟大家一起去看看昆明湖。生1:我喜欢昆明湖是因为“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这使我联想到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所以我喜欢它。生2:我喜欢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么多姿态不一的小狮子我猜他们 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生3:我最想带大家泛舟昆明湖,因为昆明湖静得.绿得.两岸的垂柳,岸边的长廊,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倒映水中,那真是“舟行碧波上,如在画中游”啊!师:好一个“舟行碧波上,如在画中游”。跟着小导游们欣赏了昆明湖的美景,深切地感受到乾隆皇帝说的(齐读)“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这么多的美景,难怪作者会说:生: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风景,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师:其实是要告诉我们: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师:作者在开头和结尾赞美了颐和园的美丽,目的是为了加深我们对颐和园的印象。中间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分别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独特魅力。(出示按顺序抓特点)(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课文、画句子、品词语、再交流来学习体会颐和园的美。)四、当堂训练,拓展延伸最佳小导游拥有独特魅力的又何止颐和园呢!在我们的家乡东山也有个驰名中外的景区风动石景区。我们一起来看看(欣赏图片)。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来当当小导游。请同学们把风动石景区的导游词补充完整,相信有了你的介绍,风动石景区一定会给中外游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设计意图:一堂课的结尾不止是画上了一个句号,而是寻求一种延伸和开放。学以致用,在这一环节,我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采用了“小导游”的方式,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五、作业布置师: 品读着静静的文字,感悟着作者的写法,我们一起游览了颐和园。课下,请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抓住自己到过的一处景点,写一篇游记。六、板书设计18、颐和园 副板书 长廊 长、美 读画品议 万寿山 佛香阁 闪闪发光 按顺序 排云殿 金碧辉煌 抓特点 昆明湖 静、绿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次课为第二课时,在认识了生字词和初步掌握课文理清“长廊”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我希望引领孩子们领略课文所描写的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同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先默读课文3-5自然段,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用心读一读,画出相关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特点的?再把自己的体会在小组里交流。孩子们按照第一课时学习“长廊”这部分内容时,所用的方法:读、画、品、议进行自主、协作学习。给孩子们充分的自学时间,学完后小组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孩子们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教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孩子们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孩子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孩子们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根据孩子们在展示汇报时的回答,如第一个小组,在汇报中我总结了他们小组的学习方法,让其他同学懂得这一小组是通过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万寿山”的美,接着朗读,希望孩子们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孩子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指导朗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在这面镜子中你都能看到怎样的景物?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孩子们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孩子们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孩子们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我还进行了拓展训练,让孩子们完成风动石景区的导游词,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更清楚的知道颐和园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课下让孩子们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抓住自己到过的一处景点,写一篇游记。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为什么用“滑”而不用“划”字,我事先觉得学生可能回答不出来,然而孩子们却说出来了。这节课我比较不满意的有以下几点:1、 对课堂整体的把握不到位,太注重教案,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一切课堂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就造成了课堂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