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doc_第1页
鲁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doc_第2页
鲁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doc_第3页
鲁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doc_第4页
鲁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河畔(pn) 纤(xin)细 矜(jn)持 信手拈(din)来B . 亘(gn)古 希冀(y) 吮(shn)吸 为虎作伥(chng)C . 濒(bn)临 对峙(zh) 跻(j)身 提纲挈(qi)领D . 威摄(sh) 庇(p)护 创(chung)伤 肆无忌惮(dn)2. (2分)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赞誉(y) 汲取(x) 要决(ju) 不修边幅(f)B . 绯红(fi) 镶嵌(qin) 旁骛(w) 接踵而至(zhng)C . 狭隘(y) 宣哗(xun) 褶皱(zh ) 殚精竭虑(dn)D . 霎时(sh) 畸形(q) 羁绊(j) 眼花瞭乱(lio)3. (2分)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踌躇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把事情的真相说出来。B . 虽然他英勇牺牲了,但他的光辉形象永远屹立在我的心中。C . 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 最终夺得了冠军。D . 王小波是当代较有影响的作家,他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惟妙惟肖。4.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常常爆发,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B . 广西实施“加工贸易倍增计划”的做法是抢抓机遇、兴边富民的重要举措。C .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标志,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迈入打造利益共同体、谋求共同发展。D . 我们一进展览馆,看到的第一眼就是一幅古老的宇航图,令人震撼不已。5. (2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我们读过许多描写人间至情的文章,背影再塑生命的人爸爸的花落了秋天的怀念都主要表达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B . 成语“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C . 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兄弟情深;黄盖上演“苦肉计”忠义无双。D . 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 名人传。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4分)6. (4分)诗文默写。 (1)山舞银蛇,_,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 (2)云横秦岭家何在,_。(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3)_,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4)日出而林霏开,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运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目的是或以古比今,或以古证今,或借古抒怀。行路难(其一)中“_,_”,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李白渴望回到君王身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运用此典故表达久谪归来,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商山早行中,“_,_”,温庭筠借用典故含蓄抒发思乡之情。 三、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1分)7. (11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请你参加八年级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明诚信内涵】下列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关于“诚信”的诗句,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A . B . C . D . (2)【赏诚信漫画】阅读下面的漫画,说说其寓意是什么。 (3)【看诚信行为】下面是校园传真的小记者对诚实守信模范王阿姨的采访,请你结合语境,帮小记者完成采访问题。 小记者:_?王阿姨:比如平时对朋友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履行,考试时一定要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将诚信落实在点滴行动中。小记者:谢谢您!四、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8分)8. (12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神圣的遗物(土耳其)阿齐兹内辛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统治者苏丹却有一个宝库。宝库里珍藏着全国独一无二的,最最宝贵的遗产。举国上下,人人都用吹嘘祖先留给自己的这份遗产聊以自慰:“尽管我们一贫如洗,起码祖先留下的这份遗产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就这样,他们用自我安慰来填补贫困生活带来的精神空虚。为了保护好这个属于整个国家的圣物,它一直被密藏在苏丹的宝库里。苏丹、首相、大臣,以及宫内所有的文武官员,每年都有一天要用自己的名誉宣誓:一定要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这个珍贵而又神圣的遗物。时间年复一年地过去了,有一天,苏丹突然想弄清楚,大家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的这个圣物,究竟是什么?他通过了40个房门,然后走进第41个房间,揭开了第41个盒盖,一看:啊!原来是一颗光辉灿烂、光芒四射的稀世珠宝!这么珍贵的宝物,苏丹以前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没见过!苏丹越看越高兴,边看边思索:“如果我把祖先留给大家的这件圣物拿走,归我所有,别人会不会知道呢?”于是,苏丹把那神圣的遗物从宝盒里拿出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他把圣物装好以后,突然心里害怕得发抖:“要是有人知道我偷走了圣物,那怎么办呢?”他又想:“如果我把这圣物拿走,在宝盒里放上一块白金,再用红宝石、珍珠母、绿宝石、珍珠、金刚石什么的装饰起来,即使以后别人打开宝盒,也不会知道圣物被人偷走,因为以前谁也没见过真正的圣物嘛!”他就按他的想法做了。然后把41个宝盒按原样一个套一个地放好,把41个房门一个一个地锁了,最后才离开了宝库。然而,他唯恐自己的诡计被人识破,便把一年一次保卫遗物的宣誓仪式,改为每半年举行一次,以为这样做,别人就会认为他更忠实,从而不会怀疑他偷盗了祖先留下的神圣遗物。从此,每年人们在广场上聚集两次,苏丹带领着臣民举行宣誓仪式,要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先留下的圣物。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最后从公众之中站出一个人来,他说:“让我们见见祖先留给我们的圣物吧,这样我们每个人就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地珍惜它了!”这些话,像爆炸了一枚重型炸弹。苏丹和他的大臣们愤怒地指责这个人是可耻的叛徒、卖国贼。然后,经过一个特殊法庭的审判,他们处死了这个多嘴而又可怜的人!可是,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因为死者的话已经从一个人的嘴里传到另外一个人的嘴里,他的想法像雪崩似的扩散开来。一天,一个老百姓潜入宝库,拿了宝物,走出来时,被哨兵抓住了。那人手里拿着一个生了锈的罐头盒,那是最后一个盗窃犯留下的国宝代替物。当警卫官看见那个人手里的罐头盒时,大声地喊道:“这不是我们的圣物!”“这不是真的!”宫廷侍从异口同声地说。“这不是我大臣们也说。“不是!不是!”苏丹看见以后简直发了疯,“不是它!”那个人高高举起生了锈的罐头盒,一字一顿地问:“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圣物?如果这个不是,那真正的圣物到哪儿去了呢?”这时候,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他的问题。因为他们都知道,在自己偷走遗物、换上赝品以后,又有别的人进行了偷换。他们把那个人逮捕起来,当场绞死以后,又把生锈的烂罐头盒放进宝盒里,盖好41个宝盒,锁好41间房门。但是他们还放心不下,又通过了另一个保卫神圣遗物的法律。根据这个法律的规定,一日三餐,全国公民每顿饭以前,都要举行保卫神圣遗物的宣誓仪式。那些虔诚地宣誓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发誓要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卫的圣物被人反复偷盗,最后已经变成了分文不值的烂罐头盒子!(1)【情节推测】根据上下文推测,继国王之后,第段中又依次写了哪四个人的“掉包”之计?( ) A . 首相 大臣 宫廷侍从 警卫官B . 大臣 警卫官 宫廷侍从 首相C . 百姓 首相 宫廷侍从 警卫官D . 宫廷侍从 百姓 大臣 首相(2)【语言品析】文中至段,不同人口中却出现了类似的话语。请分析这些重复话语的作用。 (3)【人物评述】结合上下文,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对文中两处划线句进行赏析。 (4)【标题解读】小说以“神圣的遗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内容分析。 9. (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这首诗赞美的就是牡丹。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归类于毛茛科、芍药属。其花大色艳,香气袭人,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火炼金丹”等。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大品种。这里单说“魏紫”,出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花紫红色,花呈荷花形或皇冠形。花期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宋代有诗赞云“姚魏从来洛下夸,千金不惜买繁华。”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牡丹的记载:“永嘉水际木间多牡丹。”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陕甘秦巴之地,随着历代栽培地沿革转移,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栽培地的格局。牡丹适应性较强,产地亦广,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牡丹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2400多年前的诗经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明明写的是芍药,为什么要说是牡丹呢?原来古时候,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后来有了木芍药和草芍药的说法,再后来木芍药就成了牡丹。唐代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赞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在买花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陆游的赏花至湖上写道:“良辰乐事真当魁,莫遣匆匆一片飞。”栽牡丹中:“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写出了他赏牡丹、栽牡丹的生活乐趣。又有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130多人留下270首优美的诗词,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剪裁偏得东风意,浅薄似矜西子妆。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牡丹在花卉界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刘慧慧慧 有改动)(1)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2)概括段的说明内容。 (3)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第段画线诗句和爱莲说对“牡丹”分别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原因是什么? 五、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10. (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出师表选段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躬耕于南阳 躬:_攘除奸凶 攘:_(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3)第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1. (10分)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1)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_的感情,尤其是“_”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2)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对“争”字作简要赏析。 七、 作文 (共1题;共1分)12. (1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龙应台在幸福一文中写道:“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寻常的人儿依旧;是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长高,脸庞的棱角渐渐分明,眼睛清亮地追问你世界从哪里开始;是春天的木棉开出第一朵迫不及待的红花,清晨四点小鸟忍不住开始喧闹,冬天的阳光照在你微微仰起的脸上”请你以“幸福,就是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补充完整题目,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