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2011全国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_第1页
教师资格证2011全国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_第2页
教师资格证2011全国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_第3页
教师资格证2011全国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_第4页
教师资格证2011全国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湖北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 单项选择题 1 毛泽东同志在 1957 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 A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B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D 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 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 雄辫术原理 B 理想国 C 政治学 D 学记 3 爱弥儿 的作者是 A 夸美纽斯 B 斯普朗格 C 马克思 D 卢梭 4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等命题的提出者是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杜威 D 赫尔巴特 5 在教育目的问题上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 A 社会本位论思想 B 个人本位论思想 C 社会效益论思想 D 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6 现代教育派 的代表人物是 A 洛克 B 杜威 C 斯宾塞 D 夸美纽斯 7 提出了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观点 A 马斯洛 B 罗杰斯 C 班杜拉 D 斯金纳 8 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对受教育者提出总的要求 规定了要把受教育者 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是 A 教育目的 B 培养目标 C 教学目标 D 教育政策 9 最早提出 自我效能感 这一概念的是 A 马斯洛 B 班杜拉 C 奥苏伯尔 D 斯金纳 10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A 国民教育制度 B 社会教育制度 C 高等教育制度 D 学校教育制度 11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公 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 反映了教育与 的关系 A 经济 B 政治 C 文化 D 人口 12 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 人与动物发展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 具有主 观能动性 这种主观性是通过人的 表现出来的 A 教育 B 环境 C 遗传 D 活动 13 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A 生产劳动 B 模仿 C 语言 D 动物本能 14 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制约 二是 A 教育与社会制度相互制约 B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C 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 D 教育与人口发展相互制约 15 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 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 定因素是 A 遗传 B 环境 C 学校教育 D 个体主观能动性 16 人类出现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的时间是在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文明社会 17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 A 性质 B 结构 C 设施 D 投入 18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A 可教性 B 可塑性 C 可能性 D 现实性 19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课程与教学不可分割 B 课程总是在特定的教学中实现的 C 教学包括课程 D 教学总是在特定的课程基础上进行的 20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 A 以学生发展为本 B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C 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D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答案 1 5 AADCA 6 10 BBABD 11 15 BDBBD 16 20 BACCA 21 从课程设计 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区分 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与 A 省级课程 B 地级课程 C 县级课程 D 校本课程 22 学科课程分科过细 偏重书本知识 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 不能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兴 趣 难以发挥主动性 立足于克服这些缺陷的课程是 A 综合课程 B 核心课程 C 选修课程 D 活动课程 23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 长久的保持在记 忆中 并根据需要准确而及时地再现和运用 这条原则是 A 启发性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24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A 课堂教学 B 个别教学 C 小组教学 D 现场教学 25 古人所说的 学不躐等 体现了 A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B 启发性教学原则 C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D 巩固性教学原则 26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 这是因为 A 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 教师的知识 能力是不一样的 C 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 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27 为了解决名词 术语脱离事物 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 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 教师在 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 A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巩固下原则 D 启发性原则 28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 特点的教育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阶段性 D 个别差异性 29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 A 倒摄抑制 B 前摄抑制 C 干扰 D 抑制 30 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 线性关系 B 正 U 型关系 C 倒 U 型关系 D 平行关系 31 实验证明 学习程度达到 时 记忆效果最佳 A 50 B 100 C 150 D 200 32 以概念 判断 推理等为形式 对事物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叫做 A 逻辑记忆 B 运动记忆 C 动作记忆 D 形象记忆 33 在学业成功与失败归因中 内在的 可控的 不稳定的因素是 A 努力程度 B 能力高低 C 运气好坏 D 任务难易 34 作为一名教师 最需要拥有的注意品质是 A 注意的广度 B 注意的稳定性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转移 35 以下说法含有学习迁移观点的是 A 复习是成功之母 B 触类旁通 C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D 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36 下列关于学习策略的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程序 规则 方法 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于学习策略 B 学习策略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 是学习方法的集合体 C 学习策略不能与具体的学习方法截然分开 要借助具体的学习方法表现出来 D 学习策略是调节如何学习 如何思考的高级认知能力 是会不会学的标志 37 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 A 形式训练说 B 共同要素说 C 经验类化说 D 关系转换说 38 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 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A 认知策略 B 元认知策略 C 管理策略 D 调节策略 39 认为迁移是具体的 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 A 形式训练说 B 共同要素说 C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D 关系转换说 40 某中学生小张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 则他的学习动机是 A 高尚动机 B 内部动机 C 外部动机 D 低级动机 参考答案 21 25 DDDAC 26 30 CBCAC 31 35 CAACB 36 40 BAABC 41 某学生认为自己考试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其归因是 A 内部 不稳定 可控 B 外部 稳定 不可控 C 外部 稳定 不可控 D 内部 稳定 可控 42 根据归因理论 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 则更会产生自豪感 A 努力程度 B 身心状况 C 运气 D 外界环境 4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A 安全需要 B 尊重需要 C 爱与归属需要 D 自我实现需要 44 下列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中介因素 如动机 经验 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 B 学习是由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发生的 C 强化可以改变行为的结果 D 学习是通过个体知觉发生的 45 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 体现的是知觉的 A 选择性 B 整体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46 小张认为 这次英语未能及格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 这说明小张的归因属于 A 外在的不稳定的归因 B 内在的不稳定的归因 C 外在的稳定的归因 D 内在的稳定的归因 47 上课做笔记主要是靠 来完成的 A 长时记忆 B 短时记忆 C 感觉记忆 D 形象记忆 48 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 并使活动朝向某个目标的动力是 A 需要 B 动机 C 兴趣 D 价值观 49 下列心理现象中 属于认知过程 A 情绪 B 兴趣 C 能力 D 思维 50 一般而言 过度学习的程度达 时记忆效果较好 A 30 B 40 C 50 D 80 51 有经验的教师 为了让学生正确感知传授的内容 除了要求学生自己说一遍 而且还要 动作做一遍 该做法符合的心理学原理是 A 扩大关键特征 B 提高学生的兴趣 C 及时给予强化与反馈 D 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 52 学会如何学习 实质上是指 A 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 学会在适当条件下应用适当认知策略 C 掌握系统科学概念与原理 D 掌握大童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53 在学会了写 口 字后 有助于学习写 品 字 这是 A 负迁移 B 具体迁移 特殊迁移 C 一般迁移 D 逆向迁移 54 某中学生小陈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 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 就不大 可能被提问 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 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 这是由于 该生曾受到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塑造 55 形式训练说所涉及的迁移本质上是 A 水平迁移 B 垂直迁移 C 特殊迁移 D 一般迁移 56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11 15 岁的儿童思维已超越对具体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 使 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 进入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57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称为 A 学习计划 B 学习策略 C 学习方法 D 学习规律 58 学习策略中的元认知策略 包括制定认知计划 计划策略 监视计划执行 监视策略 和 A 调节策略 B 精细加工策略 C 组织实施策略 D 价值性 59 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 艾宾浩斯 B 巴甫洛夫 C 冯特 D 弗洛伊德 60 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反映了人格的 A 复杂性 B 独特性 C 稳定性 D 功能性 参考答案 41 45 AADDC 46 50 BBBDC 51 55 DBBBD 56 60 DBAAC 61 一个人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 动机 B 气质 C 能力 D 性格 62 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是 A 人格 B 性格 C 能力 D 气质 63 勤奋和懒惰属下列哪种特性 A 气质 B 性格 C 能力 D 兴趣 64 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 反映了人格的哪种特征 A 稳定性 B 独特性 C 整合性 D 功能性 65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学发展理论 中学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 获得自主感 克服羞怯感 B 获得主动感 克服内疚感 C 获得勤奋感 克服自卑感 D 获得同一感 克服混乱感 66 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 如果不这样想 不这样做 他就会 A 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 痛苦不安 C 感到惴惴不安 D 感到极端焦虑 67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 严重惧怕 B 原因不明地惧怕 C 非理性惧怕 D 持久性地惧怕 68 中学生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 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 他的这种行为属于 A 焦虑 B 强迫行为 C 强迫观念 D 强迫恐惧 69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疗法认为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是 A 个体遇到的生活事件 B 个体对事件的看法 C 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 D 个体所接受的教育程度 70 教育者运用模范 典型人物的优秀品德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德育方法是 A 说理教育 B 榜样示范 C 陶治教育 D 指导自我教育 71 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 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A 品德评价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实际锻炼法 D 陶冶教育法 72 德育原则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 A 基本规律 B 基本方法 C 基本途径 D 基本要求 73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和 A 道德素质 B 道德情感 C 道德修养 D 道德学习 74 三军可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 说的是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75 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 A 道德信念 B 道德意志与情感 C 道德动机 D 道德价值观念 76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 情 意 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 其实施顺序是 A 以 知 为开端 知 情 意 行依次进行 B 以 情 为开端 情 知 意 行依次进行 C 以 行 为开端 行 知 情 意依次进行 D 视具体情况 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77 人们为实现一定品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叫做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78 关于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 情 意 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B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C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 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 德育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 直线提高的过程 79 某中学生刘某 学习浮躁 作业敷衍 但他却能精心侍弄班上的盆栽花卉 经常施肥浇 水 使花卉长势良好 看到这种情况 班主任没有过多批评该生的学习行为 而是经常表 扬他在侍弄花卉上的耐心与细心 并鼓励他将这种耐心和细心同样用于学习 不久该生的 学习情况有了好转 并最终以优异成绩初中毕业 这位班主任的做法 主要体现了德育的 A 导向性原则 B 疏导原则 C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80 讲解 报告 谈话 讨论辩论 阅读书籍报刊等形式是属于 A 陶冶教育法 B 实际锻炼法 C 说理教育法 D 生活指导法 参考答案 61 65 DDBBD 66 70 DCBBB 71 75 DDBCB 76 80 DCDBC 81 陶冶教育法主要有艺术陶冶法 环境陶冶法和 A 情感陶冶法 B 思想陶冶法 C 人格陶冶法 D 习惯陶冶法 82 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3 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 因此 班集体有利于训练学生的 A 群体意识 B 社交能力 C 自我教育能力 D 合作能力 84 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 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 A 连锁性感染 B 互相监督 C 互相帮助 D 遵守纪律 85 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个人活动 小组活动和 A 班级活动 B 文学艺术活动 C 群众性活动 D 社会公益活动 参考答案 81 85 CACAC 二 辨析题 判断正误 并说明理由 1 超额学习越多 记忆效果越好 答 错误 研究表明 学习程度为 150 时 记忆效果最好 但超过 150 效果并不会随 之再有显著的增长 因此 适度的超额学习对记忆的保持是有效的 但又要防止大量的超 额学习造成的副作用 2 负强化等同于惩罚 答 错误 负强化与惩罚都有可能涉及厌恶刺激 但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 惩罚则是呈 现厌恶刺激 负强化的目的是提高行为发生概率 惩罚则是降低行为发生概率 3 作为教师 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答 错误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 是国家 教育机构 家长 教师等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 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总 方向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 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 段 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 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 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 但是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 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 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 向 4 课外活动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答 错误 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它的任务在于根据自己的特点组织和指 导学生的课余生活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 的个性 5 无意注意就是没有意义的注意 答 错误 虽然无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 但它能使人及时获得外界的信息 保持 人对外部环境的警觉 它对人的生存意义重大 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三 简答题 1 简述如何培养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答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 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 1 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方向 是班集体的 形成和发展前提 正确的奋斗目标是维系师生情感的共同纽带是班集体的前进动力 2 建立班集体的组织机构 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 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 班干部是班集体的核心 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有了这个 核心 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 3 建立健全班集体规章制度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只有健全的班级制度才能保证教 学的正常进行 而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 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 而在细致管理基础 上还应充分发挥民主 4 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 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 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对班级每 个成员都有约束 感染 熏陶 激励的作用 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5 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 导向 育人的功能 班主任还要积极组织 参与学校各项有意义的 活动 在活动中 促进学生相互关心 尊重理解和协作的关系 2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答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的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重视人的自由 尊严 价值 选择和 责任 探讨人的友爱 创造 自我 自我实现 人生价值 生命意义 人生成长 高峰体 验等问题 在教育上 人本主义主张 不要客观地判定教师应当教授学生什么知识 而应当从学生的 主观要求着眼 帮助学生学习他们喜欢而且感觉有价值的知识 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 生开展自由的学习 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活动 教师只是一个 为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人 学习的促进者 人本主义理论提倡自我激励 自我调节的学习 情感教育 真实性评定 合作学习以及开放课堂和开放学校 3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答 1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言行一致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自我意识增强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 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 的成熟时期 4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俗称 三种水平 六个阶段 答 柯尔伯格将品德发展划分成三种水平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前习俗 水平 道德的价值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 前习俗水平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服 从与惩罚的定向 第二阶段 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习俗水平 道德的价值在于符合别人 的期待和保持传统的秩序 它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 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 第四阶段 尽义务 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 后习俗水平 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 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 这也有两 个阶段 第五阶段 遵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 第六阶段 良心或原则的定向 5 简述系统脱敏法 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法之一 答 系统脱敏法是指有步骤地 由弱到强地逐步适应某种引起过敏反应的刺激源的方法 系统脱敏法 是由交互抑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法 又称交互抑制法 是由美国学 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 当患者面前出现焦虑和恐惧刺激的同时 施加与焦虑和恐惧相对 立的刺激 从而使患者逐渐消除焦虑与恐惧 不再对有害的刺激发生敏感而产生病理性反 应 实质上 系统脱敏法 就是通过一系列步骤 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 由小到大逐渐 训练心理的承受力 忍耐力 增强适应力 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 过敏 反应 保持身心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 6 什么是德育的途径 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答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多种多样 如思想品德 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劳动和社会实践 共青团活动 班主任工作 7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