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感染与免疫_第1页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_第2页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_第3页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_第4页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细 菌 的 感 染 与 免 疫,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一、正常菌群(正常微生物群)1.概念:寄居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中的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对人体无害(有些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 称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细菌为主,通称正常菌群。 一个健康人体内有1013个细胞,但栖息的细菌则达1014个。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亿个。,2. 分布: 人体表面、口腔、鼻咽腔、外耳道、眼结膜、胃肠道、尿道、阴道都有正常菌群。,皮 肤 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丙酸杆菌、白假丝酵 母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口 腔 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奈瑟菌、乳杆菌、类 白喉棒状杆菌、放线菌、螺旋体、白假丝酵母菌、梭菌。鼻咽腔 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肺炎链球菌、奈瑟菌、类杆菌。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眼结膜 葡萄球菌、干燥棒状杆菌、奈瑟菌。 胃 一般无菌肠 道 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 肠球菌、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梭菌、双歧杆菌、乳杆 菌、白假丝酵母菌。尿 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阴 道 乳杆菌、大肠埃希菌、类白喉棒状杆菌、白假丝酵母菌。,部位 主 要 菌 群,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1.生物拮抗作用 正常菌群有较强的自身稳定性,原籍菌能阻止外籍菌的定植。 占位性保护作用 竞争营养 改变PH 抗生素与细菌素的作用2.营养作用 细菌的酶35%可与人共用。大肠埃希菌合成的维生素B、维生素K可供人体利用。,二、正常菌群生理作用,抗原刺激,促进宿主免疫器官发育成熟,持续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结果,限制了它们本身的危害性,对有共同抗原的致病菌抑制、杀灭,如无菌饲养的小鸡回盲部淋巴结较普通小鸡小4/5,改为正常饲养,2周后恢复正常;双歧杆菌诱导分泌型IgA阻断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肠内细菌对肠粘膜上皮的吸附与穿入。,3.免疫作用,4.抗衰老作用 双歧杆菌通过产生SOD,清除O2-,保护组织细胞,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健康乳儿的肠道双歧杆菌约占肠道菌群的98%。随着年龄增长,老年肠道产H2S和吲哚的芽胞杆菌类的增多加速衰老的过程。,5.抑瘤作用 将等量的亚硝基胍(MNNG)滴入无菌大鼠和普通大鼠结肠内,无菌大鼠癌发生率较正常大鼠高2倍。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一方面可以降解亚硝酸胺为仲胺和硝酸胺盐,另一方面可活化巨噬细胞,提高吞噬能力。,生态学: 生物 环境微生态学: 微生物 宿主(环境)医学微生态学 :人体正常菌群 微生物 微生物 微生物 宿主,微生物,环境,宿主,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一) 微生态平衡 是指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生理平衡。,微生物与宿主、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不同动物、不同年龄、不同部位、微生物平衡各具特征。,正常菌群的分类:原籍菌、外籍菌。1.原籍菌(常住菌):宿主出生后在体内建立并持续存在,有规律的定植于特定部位,定殖区域内的菌类及其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成为宿主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失调时可迅速重建。 免疫原性低,机体并不对其产生免疫应答。优势菌群,2.外籍菌(过路菌):主要来自土壤、水、空气和动物所接触的环境中的细菌,由非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组成,定殖在宿主数小时或数周而不能永久性定居者。如果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或常居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体内定植、繁殖和引起疾病。,(二) 微生态失调,1.概念: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及其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界环境影响下被破坏,由生理组合转变为病理组合状态称为微生态失调。,2.诱发因素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使用抗生素正常菌群寄生部位转移(外科手术、腔镜检查等)环境污染,3.防治增强机体免疫力合理应用抗生素生态防治 应用微生态调节剂 益生菌是定植于人体肠道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的活的有益微生物的总称,如双歧杆菌和乳杆菌。 益生元是能够被肠道内有益细菌分解吸收,促进有益细菌生长繁殖的物质。保护好宏观生态环境和微生态环境,四、机会性致病菌及其主要特点 1. 某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这样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性致病菌。 2.由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3.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1)免疫功能低下(2)寄居部位改变(3)菌群失调,4.机会性感染与易感性宿主 (1)基础疾病与易感性宿主 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移植术后、烧伤等。(2)医源性因素与易感性宿主 治疗基础疾病过程中造成免疫抑制 外科手术使局部和全身的抗感染能力下降 各种临床检查手段增加感染机会 老龄化人群也是机会感染的高危人群,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细菌侵入机体后,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的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或传染。 细菌进入机体能否引起感染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机体的的免疫力,二是细菌的致病力,其结局根据病原菌和宿主两方面力量强弱而定。,病原微生物:又称病原体,指能引起感染或宿主致病的微生物。致病性:细菌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细菌的致病性或病原性。毒力:细菌的致病性强弱,即致病性的强度,是量的概念。 各种病原菌致病性强弱程度不一,并可随不同宿主而异。同一病原菌不同菌株的致病性也有差异。,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LD50 (Median lethal dose)ID50(Median infective dose) 即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接种途径,使一定体重的实验动物的半数动物死亡或感染所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细菌的毒力的表示:,一、侵袭力 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及扩散、蔓延的能力。在感染早期或初始阶段起关键作用。 主要包括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等。,毒力:细菌的致病性强弱,即致病性的强度。 毒力 = 侵袭力 + 毒素,1.荚膜在致病中的作用: 具有抗吞噬和阻挠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如无荚膜的肺炎链球菌注入小鼠,小鼠不感染,而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注入小鼠,引起小鼠死亡。 某些表面抗原 M蛋白、Vi抗原、K抗原都有此功能。,2.粘附素:即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 根据来源可将粘附素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菌菌毛分泌的菌毛黏附素;另一类是是非菌毛黏附素,如G-菌的外膜蛋白、G+菌的脂磷壁酸等。 粘附素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是致病的关键。,3.侵袭性物质:是指细菌产生的,在细菌感染过程中可以协助致病菌抗吞噬或向周围扩散的物质,本身一般不具有毒性。(1)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2)细菌的型分泌系统:是一个由多组分蛋白复合体形成的跨膜通道,与许多G病原菌毒力因子的分泌有关。在病原菌与宿主细胞接触后,这一系统得以启动,启动后细菌分泌与毒力有关的多种蛋白质,从细菌的胞浆直接进入宿主细胞,发挥毒性作用。,除型分泌系统之外,G病原菌尚有I型、型与型分泌系统。,4. 细菌生物被膜:是指细菌粘附于接触表面,分泌多糖基质、纤维蛋白、脂质蛋白等,将其自身包绕其中而形成的大量细菌聚集膜样物。具有屏障作用,对抗菌药物、消毒剂表现出更强的抗性,同时还可抵御机体免疫防御机制的清除。,定植于静脉导管表面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扫描电镜照片(6000),抵抗吞噬,促进扩散,粘附定植,抵抗吞噬,二、毒素 是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的能损害宿主机体,使之发生病变、出现症状甚至死亡的毒性物质,分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 (一)外毒素:是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合成代谢产物,在细胞浆内合成后分泌到菌体外,或在细菌死亡溶解后释放出来。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G+,少数为G。,成分:蛋白质,不耐热。免疫原性:强,可脱毒制成类毒素; 免疫动物可获得抗毒素。作用:毒性强,有组织器官选择性毒害效应。,外毒素的特点,外毒素的分类:(1)根据外毒素的结构分为三类: A-B型毒素,具有典型的A-B两个亚单位,多数外毒素均属此类。攻膜毒素,又称穿孔毒素,作用机制是在宿主细胞膜上形成小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溶血毒素。超抗原毒素,能与MHC-II分子及TCR结合,造成T细胞的非特异性活化,释放细胞因子,导致毒性效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素休克综合征毒素l。,结构:,结合成分 (B亚单位)决定毒素组织特异性 免疫原性强 不被甲醛灭活可提纯为亚单位疫苗,毒性成分 (A亚单位) 决定毒素毒性 免疫原性弱 可被甲醛灭活,A-B结构,外毒素,(2)根据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机制不同分为三类:神经毒素 能选择性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外周神经细胞,通过抑制神经元释放神经介质,引起神经传导功能异常,导致神经肌肉麻痹或神经持续兴奋与骨骼肌痉挛。,肠毒素 典型的肠毒素是在肠道局部产生并仅作用于肠道局部的毒素,可引起胃肠道各种炎症、呕吐、腹泻等局部或全身性症状。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肠毒素是在体外产生,食入后主要作用于呕吐中枢,引起呕吐为主的胃肠道症状。细胞毒素 作用于细胞代谢的某一环节,引起细胞代谢障碍;或直接作用于敏感细胞使之死亡。,按亲和性及作用机制分类的常见外毒素,按亲和性及作用机制分类的常见外毒素,脂质双层,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二)内毒素:G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只在细菌死亡裂解后,才能释放出来的。 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也有类似的LPS,具有内毒素活性。,外膜,内毒素的特性 成分:脂多糖,耐热。 免疫原性:弱,不能脱毒制成类毒素。 毒性作用:弱,无选择性,各菌作用大致相同。,内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 发热反应 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DIC 适量的内毒素由有增强机体非特异免疫作用,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机械性阻挡与排出 皮肤与粘膜 分泌多种杀菌物质 屏障作用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血-脑屏障 血-胎屏障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 体液因素补体、溶菌酶等。,第三节 抗 感 染 免 疫,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体液免疫抗体,抗胞外菌感染。细胞免疫Th1、CTL细胞,抗胞内菌感染。,一、天然免疫 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致病菌等抗原的功能。,特点:(1)作用范围比较广,不是针对某一特定致病菌, 也称非特异免疫;(2)同种系不同个体都有,代代遗传,较为稳定;(3)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应答迅速;(4)再次接触相同致病菌,其功能不会增强。,(一)屏障结构1.皮肤粘膜屏障 第一道防线(1)机械阻挡与排除作用:健康的皮肤黏膜、鼻毛、呼吸道和消化道定向运动的纤毛等,都能阻挡或排除微生物。,(2)分泌抑菌、杀菌物质:皮肤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胃酸等具有抑菌、杀菌作用。,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多种方式,如占位性保护作用、竞争营养、改变PH、抗生素与细菌素的作用等发挥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正常菌群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自然抗体(未经明显感染或人工免疫而在体内产生的血清抗体 ),对一定病原菌有抑制作用。,(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19世纪末,微生物与免疫学家Ehrlich在研究微生物染色技术时发现,将苯胺(当时常用的染色剂,无色黄色黑色)通过静脉注入动物体内时,动物体的所有组织器官都被染色,唯独脑细胞没有被染色。他认为脑细胞没有吸收足够的染色剂。 若干年后,他的学生Goldman将苯胺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时发现脑细胞被染色了,但是动物体的其他组织器官却没有被染色。 说明脑组织和机体其他组织器官间有一层屏障。,2.血脑屏障:,软脑膜:紧贴于脑表面的一层透明薄膜,并伸入沟裂;在脑室壁的某些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形成脉络组织。,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组织;脑毛细血管及包在其壁外的星状胶质细胞构成。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毒性代谢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婴幼儿因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通透性较高,故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脉络组织: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上的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其中有些部位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有分泌功能脉络丛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1.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衔接十分紧密2.内皮细胞外的基底膜是连续的3.脑毛细血管壁外表面积的 85%都被星状胶质细胞的 终足所包围。,脑毛细血管及包在其壁外的星状胶质细胞,3.血-胎屏障:由母体的子宫内膜(基蜕膜)、胎儿绒毛膜构成。胎盘的主体是树枝状的绒毛,绒毛浸泡在母体的血液中进行物质交换,但互不相混。,胎儿血在绒毛微血管内,母亲血充满绒毛间隙,基蜕膜,脐静脉,脐动脉,细胞滋养层,合体滋养层,结缔组织,血管,孕妇发生感染时,母体的基脱膜、胎儿绒毛表层的滋养层上皮及毛细血管壁可阻挡细菌及更大的病原体进入胎血,但病毒(如风疹病毒、HBV等)、某些药物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血。,滋养层细胞,绒毛,母血,(基脱膜),1.吞噬细胞的种类 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变形运动能力,是机体发生急性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各种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力。,(二)吞噬细胞的作用,2.吞噬和杀菌过程,趋化:吞噬细胞定向聚集到感染部位。识别与粘附:吞噬细胞主要通过模式识别实现对病原菌的识别,使病原体附着于吞噬细胞表面。吞入:内吞形成“吞噬体”或“吞饮体”杀灭与消化: 通过氧依赖性杀菌系统、氧非依赖性杀菌系统杀死和降解细菌。,(1)吞噬细胞的趋化:在细菌产物及细菌刺激宿主细胞产生的趋化因子,如C5a、IL-8等的作用下,吞噬细胞穿过毛细血管壁沿着趋化因子浓度梯度,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作定向运动定向聚集到感染部位。,蜜蜂受花香吸引飞向花丛,(2)吞噬细胞对病原菌的识别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分布于吞噬细胞等表面,主要有Toll样受体、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等,此类受体较少多样性。其配体是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PRR,PRR,吞噬细胞,病原微生物,PAMP,无限的多样性,锁钥,PRR,PRR,吞噬细胞,病原微生物,PAMP,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是PRR的配体,分布于微生物而不存在于宿主细胞,如肽聚糖、LPS、磷壁酸等。吞噬细胞可通过PRR - PAMP结合区分“自己”与“非己”,感知微生物的存在,向机体发出危险信号,启动天然免疫。,因此,天然免疫不会攻击自身成分。,一种PRR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Toll样受体(TLRs)肽聚糖、磷壁酸、LPS等。甘露糖受体(MR) 甘露糖、岩藻糖等。清道夫受体(SR) LPS、磷壁酸等。,磷壁酸,热休克蛋白,(呼吸道合胞病毒),TLR,LPS,Ag-Ab特异性结合,大致的选择,PRR-PAMP的结合并非象Ag-Ab结合那样高度特异性,而只是“大致的选择”识别微生物共有的恒定结构,因此提高了机体识别“非己” 的经济性。,LPS,LPS,TLR,TLR,钩体,沙门菌,奈瑟菌,M,M,M,PRR-PAMP的结合无需细胞增殖,介导快速的生物学反应。 吞入、杀灭与消化。,吞噬作用,(3)吞入:吞噬细胞识别致病菌后,细胞膜内陷,伸出伪足,将致病菌包围并摄入细胞内,形成由部分细胞膜包绕的吞噬体或吞饮体。,吞饮作用,氧依赖性杀菌系统:吞噬引起呼吸爆发,氧依赖性酶活性,O2还原成活性氧中介物(ROI) H2O2、超氧阴离子(O-2)、游离羟基(OH-)、单态氧(1O2)杀菌;通过H2O2、MPO、氯化物组成MPO系统杀菌。,(4)杀灭与消化,NADPH氧化酶,O2,1O2+H2O2,SOD,H2O2+MPO+Cl,O2,OH,吞噬引起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产生NO合成酶(iNOS ),通过产生活性氮中介物(RNI)NO,NO与O-2 结合后可卤化成亚硝酸盐(NO-2)、硝酸盐(NO-3)等杀菌。 氧非依赖性杀菌系统:溶酶体酶、酸性pH等。,iNOS,O2 + 精氨酸 NO + 瓜氨酸,胞内,胞外,4.吞噬的后果,完全吞噬: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中被杀灭和消化 不完全吞噬:只被吞噬却不被杀死, 见于胞内寄生菌。 保护细菌,使其免受破坏;有利于细菌扩散;损伤吞噬细胞。,M内的结核杆菌,组织损伤:吞噬过程中释放的多种水解酶能造成邻近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抗原提呈: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处理病原体后,可将一些有效的抗原表位提呈抗原给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1.补体2.溶菌酶 碱性蛋白,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肽聚糖。3.防御素 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作用于胞外菌,杀菌机制是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三)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二、获得性免疫机制 是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致病菌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特点:(1)针对性强,只对引发免疫力的相同抗原有作用,故也称特异性免疫;(2)不能遗传给后代,需个体自身接触抗原后形成,因此产生获得性免疫需要一定时间,一般是1014天;(3)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其免疫强度可增强。,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以体液免疫为主 胞外菌:是指可以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胞间隙、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等体液中生长繁殖的细菌,它们在体外可以在没有活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中生长。人类的多数病原菌是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奈瑟氏菌、志贺氏菌、霍乱弧菌、破伤风梭菌等。,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体液免疫 胞外寄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 抗体的单独作用 抗体与补体的联合作用 抗体和补体与细胞的联合作用,1.抗体的单独作用 抗毒素对毒素的中和作用 IgG、SIgA阻止细菌粘附,2.抗体与补体的联合作用 溶解微生物 3.抗体和补体与细胞的联合作用 调理作用 ADCC,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以细胞免疫为主胞内菌:分两种 兼性胞内菌和专性胞内菌 兼性胞内菌是指在宿主体内,主要寄居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在体外无活细胞的培养基中亦可生长,如结核分枝杆菌、伤寒沙门氏菌、布鲁氏菌等。 专性胞内菌则不论在体内体外都必须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如立克次体、衣原体等。,Th1,CTL,1.CD4+Th1细胞 分泌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和NK细胞、促进CTL增殖和分化。,细胞免疫 胞内寄生微生物,2.CD8+CTL细胞 通过细胞毒途径(穿孔素/颗粒酶)、凋亡途径(Fas/ FasL)破坏感染细胞。,抗细菌感染免疫特征,第四节 细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一)感染的来源,1.外源性感染,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为主) 患病及带菌动物,2.内源性感染 条件致病菌,(二)传播途径,4. 血液 5.经节肢动物媒介 6.性传播,,即粪口途径。,病原菌 人,如破伤风杆菌。,1. 呼吸道 如肺结核、百日咳。,2. 消化道 如伤寒、霍乱、食物中毒。,3. 皮肤创伤,伤口,(三)感染的发生,感染是否发生取决于病原菌的毒力、数量、侵入途径、机体的免疫状态以及社会和环境因素。,宿主的免疫状态,病原菌,毒力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途径,社会和环境因素,感染的发生,细菌侵入的数量,感染的发生,除细菌必须具有一定的毒力外还需有足够的数量,所需菌量的多少一方面与致病菌毒力强弱有关,如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需菌量越少;反之则菌量需大。另一方面取决于宿主免疫力的高低。如毒力强大的鼠疫耶氏菌,在无特异性免疫力的机体中,数个菌侵入就可发生感染,而肠炎沙门菌常需摄入数亿个菌才引起急性胃肠炎。,细菌侵入的部位,有了一定的毒力物质和足够数量的致病菌,若侵入易感机体的部位不适宜,仍是不能引起感染。致病菌都有其特定的侵入部位。如伤寒沙门菌经口,脑膜炎球菌经呼吸道,破伤风杆菌经创伤、厌氧环境。结核分枝杆菌可多途径侵入: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等部位都可以造成感染,这与致病菌需要特定的生长繁殖的微环境有关。,社会因素对传播途径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钉螺的消灭及饮水卫生、粪便处理的改善,使血吸虫病、霍乱、钩体病被控制或消灭;计划免疫提高人群免疫力 接种牛痘使全人类消灭天花等。 环境因素主要指地理、气象、生态条件等,许多传染病都呈现严格的地区和季节分布,如乙型脑炎的流行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一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等又与生态条件关系密切。,社会及环境因素,(四)感染的类型,1.隐性感染:当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又称亚临床感染。 隐性感染后,机体常可获得足够的特异性免疫力,能够抗御相同致病菌的再次感染。,2.显性感染 当宿主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致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又称临床感染。,显性感染,按病情缓急: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按病变部位: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菌血症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3.带菌状态 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但病原体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称为带菌状态。 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 在显性感染病愈之后,体内带有病原菌的人称为恢复期带菌者;隐性感染之后,体内带有病原菌的人称为健康带菌者。共同特征是没有临床症状但能不断排出病原体,因而在感染性疾病中成为重要的感染源。,第五节 医院感染,一、概念: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在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同时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以后才发病者(中国国家卫生部1990年)。,医院意味着: 1.各种病原微生物繁殖和栖息的场所,细菌的环境贮源。 2.大量易感人群和感染源的存在。 3.各种介入性诊断、治疗手段的实施,抗生素、放疗、化疗广泛使用等。 4.医院卫生设施、管理机制不完善。,二、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三、医院感染的分类 按微生物来源分类1.内源性医院感染 患者在医院内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等原因使自身寄居的正常菌群转变成机会性致病菌而导致的感染。,2. 外源性医院感染 患者遭受医院内非自身存在的微生物侵袭而发生的感染。包括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 交叉感染:病人和病人之间,病人和医务人员之间、病人和陪护人,探视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