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_第1页
变态心理学_第2页
变态心理学_第3页
变态心理学_第4页
变态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变 态 心 理 学健 康 心 理 学,北京大学回龙观医院闫少校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与,国 家 心 理 咨 询 师 资 格 考 试,2,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变态心理学概述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常见精神障碍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健康心理学压力与健康,3,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人的心理活动的两个方面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4,如何正确理解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正常和异常是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的,个体形成群体中国进行的最大规模、以国际公认的调查工具进行的调查显示:在2001至2005年4年调查期间,中国有17.5%的成年人至少患有一个月的一种或多种精神疾病(2009.06)。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有异常心理活动的个体并不是心理活动完全异常异常部分经过系统治疗可以改善或完全被矫正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在人群中会永远并存,精神障碍的概念,精神障碍与精神病精神病性:幻觉;妄想;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并非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显著的精神运动行迟滞;紧张症性行为,6,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7,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的定义变态心理的发生变态心理的种类变态心理各种类的基本性质、特点、具体表现形式 变态心理对人的影响:给人造成怎样的痛苦,它对人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有怎样的破坏 与精神病学的对比研究对象相同变态心理学注重机制和性质;精神病学注重预防、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预防和康复,8,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早期关注西方变态心理学发端于公元前400年生物模型的创立天才的推论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体液说,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包含了“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现代心理学判断的雏形,9,超自然模型的流行:5-16世纪宗教与极端神秘主义占优势心理障碍者的古怪行为是魔鬼附身治疗的方法是驱魔、魔法服剂、宗教仪式等,10,自然科学的出现,使心理的异常现象与大脑你、功能联系起来:17世纪中叶布罗卡(1861)发现失语症;帕斯德的“细菌理论”变态心理学融在精神病学中用唯物的思想对待心理异常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心理模型的发展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11,精神分析生物本能可以是人类心理的动力之一两个基本命题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12,心理模型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精神分析生物本能可以是人类心理的动力之一五个推断力必多心理活动的动力是生物本能性心理发展在力必多驱动下经历三个阶段(幼年)心理结构: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快乐;自我-现实;超我-道德三我冲突产生焦虑;自我防止焦虑的能力是防御机制,13,心理模型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精神分析对异常心理的解释: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发展受挫会造成“固着”和“退化”焦虑体验:自我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以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出现神经症、心理障碍,14,心理模型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行为主义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别: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或精细性特征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神经衰弱与癔病:前者是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后者是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的薄弱,15,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行为主义,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与惩罚,16,人本主义潜能:“你无需事实上也不能教会一粒橡籽长成橡树,但是只要给橡籽一个机会,它内在的潜能就会让它长成一颗橡树。”潜能的性质和特点趋向完美心理异常的原因潜能趋向完美的特征受到阻碍自我无法实现马斯洛:存在焦虑:存在与责任的冲突,17,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正常心理的三大功能:P298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是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异常心理: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18,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标准化区分医学标准:以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为根据统计学标准:偏离正常平均值内省经验标准:病人或观察者的体验社会适应标准:行事背离社会准则,19,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心理学区分原则统一(同一)性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稳定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20,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意向)/行为过程,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21,第一单元:认知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错觉幻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体感障碍(如窥镜症),感知觉障碍,知觉障碍,22,第一单元:认知障碍,幻觉分类: 真性幻觉 按体验来源 假性幻觉 功能性幻觉(同一感受器官) 反射性幻觉(不同感受器官)按产生条件 思维鸣响 (思维化声、思维回响) 心因性幻觉,23,第一单元:认知障碍,思维形式障碍,联想和速度方面,连贯性方面,逻辑性方面,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超价观念,强迫观念,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病理性赘述,思维松弛、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云集,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24,第一单元:认知障碍,思维形式障碍,联想和速度方面,连 贯 性 方 面,逻 辑 性 方 面,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 病理性赘述,思维松弛、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云集,病理性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语词新作,25,第一单元:认知障碍,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强迫观念,超价观念,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原发、继发,26,第一单元:认知障碍,注意障碍,注意减弱注意狭窄,记忆障碍,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虚构,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痴呆,自知力障碍,自知力完整自知力不全自知力丧失(无 自知力),27,第三单元 情感障碍,程度变化,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性质变化,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脑器质性损害,易激惹情感脆弱强制性哭笑欣快,28,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 意志 意志缺乏 障碍 意志倒错 意志减退 精神运动 协调性 性兴奋 不协调性 木僵、违拗、蜡样屈曲、缄默、精神运动性抑制 被动服从、 刻板动作、模仿动作 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29,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0 器质性精神障碍1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障碍2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3 心境障碍4 神经症、应激相关障、躯体形式障碍5 伴生理紊乱和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6 成人人格障碍和行为障碍7 精神发育迟滞8 心理发育障碍9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青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10 未特指的精神障碍,30,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和其它妄想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性障碍,注意鉴别、及时转诊精神分裂症:病因未明,有感知、思维、情绪、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意识、智能一般正常,但有认知功能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出现精神衰退。发作期自知力基本丧失。,31,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和其它妄想性障碍,妄想性障碍又称偏执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单一的或一整套相关的妄想,常持久甚至终身存在,妄想有一定的现实性,并不荒谬,个别可伴有幻觉,但历史短暂而不突出。病前人格多固执、主观、敏感、猜疑、好强等。病程发展缓慢,多不为周围人觉察,有时人格可保持完整。并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32,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和其它妄想性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共同特点:2周内急性起病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23个月内痊愈包括:分裂样精神病、旅途性精神病、妄想阵发,33,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起到辅助作用;注意鉴别和转诊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明显而持久的情绪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心境改变通常伴有整体活动水平的改变。其他症状大多是继发于心境和整体活动的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常常与应激性事件或处境有关。,躁狂发作,三高: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轻躁狂、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复发性躁狂(ICD-10无此诊断),抑郁发作,三低:情绪低落、思维缓慢、精神运动性迟滞(言语动作的减少或迟滞)发作形式:轻度、中度、重度抑郁发作(伴有/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高涨或低落交错发作本病的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紊乱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本次为抑郁,既往有过躁狂;本次为躁狂既往有过心境障碍,持续心境障碍,持续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轻躁狂或轻度抑郁,可以持续多年,有时占据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因而造成相当大的痛苦和功能缺陷。形式: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包含抑郁性神经症),38,第三单元 神经症,神经症的定义: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神经症的特点,意识的心理冲突精神痛苦持久性妨碍心理/社会功能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神经症的评估,心理冲突的性质常形: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显的道德性质;为正常变形: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为神经症,41,神经症的评估,3分:非神经症4-5分:可疑神经症6分:确诊神经症,评分,*以最近3个月情况评估,神经症处理,神经症性问题:慎重对待求助者自知力良好咨询师有资质、有经验、能胜任注意观察,必要时会诊或转诊力求早期诊断,有困难及时会诊或转诊无资质的咨询师要寻求上级咨询师帮助,或转诊,43,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又称为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一组由心理、社会(环境)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是心理咨询临床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急性应激相关障碍,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病程数小时至数天表现: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有人格解体;伴有强烈的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45,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指患者在遭受强烈的活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延迟出现、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从创伤到发病间的潜伏期可从数周到数月不等。病程呈波动性,多数可恢复,少数可转为慢性,超过数年,最后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创伤后应激障碍,“闪回”(闯入性重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错觉、幻觉、触景生情的痛苦(如目睹遗物、旧地重游、周年日等情况时出现异常痛苦,伴生理反应)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回避:在麻木感和情绪迟钝的持续背景下,发生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漠无反应、快感缺失、回避易联想起创伤经历的活动和情境。警觉性增高:植物神经过度兴奋,伴有过度警觉、失眠焦虑/抑郁:可有自杀观念,47,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适应障碍:在重大的生活改变或应激性生活事件的适应期,出现的主观痛苦和情绪紊乱状态,常会影响社会生活和行为表现。一般遭遇生活事件后的1个月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应激性事件:影响社会生活网络的完整性(居丧、分离);影响较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价值系统(移民、难民);发展中的转化和危机(入学、成为父母、未能实现个人希望的目的、退休等),适应障碍,个人素质或易感性在发病的危险度和适应障碍的表现形式方面有重要作用。表现:情绪障碍:抑郁、焦虑、烦恼、或以上混合无力应付的感觉,无从计划或难以维持现状一定程度的处理日常事物能力受损可伴有品行障碍,尤其是青少年,49,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在个体发育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偏离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心理咨询和治疗作用有限,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人格障碍,偏执性人格障碍:猜疑、固执己见分裂样人格障碍:奇特、冷漠、人际疏远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不符合社会规范、违法乱纪、冷酷无情冲动性人格障碍:阵发性情绪爆发,伴冲动性行为,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过分感情用事,夸张强迫性人格障碍:过分要求严格,完美无缺焦虑性人格障碍: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依赖性人格障碍: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52,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睡行症、夜惊、梦魇、发作性睡病,53,第七单元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没有器质性病变,以人格倾向为基础,在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精神障碍、分离性障碍: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附体障碍、情感暴发、假性痴呆,2. 转换性症状: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冲突时,以躯体症状的方式表达。表现为运动/感觉障碍,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运动障碍:肢体瘫痪、痉挛发作感觉障碍:癔症性失明、癔症性失聪、感觉缺失3. 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流行性癔症或集体发作,55,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第一单元 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56,第一单元 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本书定义: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57,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体验标准: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两条:良好心情:心情愉快;适度的自我控制与调节;适度的紧张;积极主动恰当的自我评价:有自知之明,58,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准,操作标准:也叫效率标准,指用观察、实验和测量等方法,衡量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包括:心理学标准(心理的效率)社会标准(社会功能):工作、学习效率和人际关系,59,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准,发展标准:纵轴。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大,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是心理健康的标志。,60,郭念锋:关于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心理活动强度: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健康心理活动耐受力:对慢而长的精神刺激耐受健康周期性节律:节律 ,心理健康意识水平:注意水平,心理健康暗示性:暗示性,心理健 康,心理康复能力:康复能力健康心理自控能力:自控能力健康自信心:自信心健康社会交往:接触 健康环境适应能力:适应性健康,61,第三单元:概念的区分及内涵,“正常”和“异常”,是标明和讨论“有病”或“没病”等问题的一对范畴。而“健康”和“不健康”,是另外一对范畴,是在“正常”范围内,用来讨论“正常” 的水平高低和程度如何。可见,“健康”和“不健康”这两个概念,统统包含在“正常”这一概念之中。这种区分,是符合实际的,因为,不健康不是有病,不健康和病是两类性质的问题。另外,在临床上,鉴别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与区分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的标准也是截然不同的。对于是否有病,心理咨询是为了鉴别;精神病学是为了治疗,62,心理状态,异常心理,正常心理,健康心理,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不健康心理,确诊神经症、人格障碍、各种精神障碍,三原则,心理健康十项标准,疾病,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63,概念的区分,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划分为“健康的心理”、“不健康的心理”和“精神障碍”三大类,并分别使用“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异常心理”这三个概念来表达。,64,健康心理与不健康心理的内涵,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不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65,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一、用途1、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2、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3、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4、咨询方案的制定 5、疗效评估6、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7、职业培训8、心理健康状况调查9、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66,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二、效度 :即真实性,意思是分类中的类别在哪些方面和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客观真实。 (借鉴了神经症的分类)症状学效度 预测效度 自然发展的预期干预下的预期结构效度 人口学因素、个性心理特征、身体健康水平社会变迁等,67,心理不健康的分类,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一般心理问题 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P333,68,心理不健康的分类,诊断为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2、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69,心理不健康的分类,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P334在心理咨询临床上,对“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关键问题是与神经症进行鉴别。鉴别的要点是前者“内心冲突的性质”为现实性的或道德性的;“病程”限在半年之内。,70,心理不健康的分类,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必须满足如下条件:1、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求助者分别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等);2、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3、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4、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71,心理不健康的分类,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 -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即可疑神经症。P335评分:4-5分可疑神经症:不能确诊是否神经症心理冲突是变形的,72,第七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是“保健、诊病、防病和治病的心理学”工作领域: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学问题疾病防御和治疗中的心理学问题疾病患者的心理学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