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第章病毒ppt课件.ppt_第1页
微生物学第章病毒ppt课件.ppt_第2页
微生物学第章病毒ppt课件.ppt_第3页
微生物学第章病毒ppt课件.ppt_第4页
微生物学第章病毒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1定义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 结构简单 含一种类型核酸 DNAorRNA 必须在活动的细胞内才能生长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1 病毒的特点 个体微小 以纳米计 能通过细菌滤器 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改变无细胞结构 由内部核酸和外部蛋白质组成 且核酸只有一种 DNAorRNA 存在形式 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 宿主细胞外 病毒基因组 核酸 宿主细胞内严格的专性活细胞寄生物 不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上增殖在宿主细胞协助下 以自身基因组为模板 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 对干扰素敏感具感染性 2 第一节病毒的大小 形态 结构和分类一 病毒的大小 极小 以纳米计 一般为10 300nm牛痘苗病毒300 250 100nm口蹄疫病毒21nm 乙型肝炎病毒18nm大肠杆菌f1噬菌体 5 800nm 3 病毒大小示意图 4 二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球形 杆形 砖形 丝状 蝌蚪状 1 痘病毒 2 弹状病毒 3 副粘病毒 4 疱疹病毒 5 正粘病毒 6 冠状病毒 7 包膜病毒 8 T2噬菌体 9 腺病毒 10 呼肠病毒 11 乳多空病毒 12 小核糖核酸病毒 13 小脱氧核糖核酸病毒 14 烟草花叶病毒 5 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 心脏病毒Cardiovirus MolecularsurfaceofMengovirus radiallydepthcued assolvedbyX raycrystallography 口蹄疫病毒Aphthovirus MolecularsurfaceofFootandMouthDiseaseVirus radiallydepthcued assolvedbyX raycrystallography 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 病毒的电6镜照片 1 6 病毒的电镜照片 2 H5N1型禽流感病毒 HIVVirusParticles HepatitisAvirusreproducinginsideacell hepatitisBvirus 7 烟草花叶病毒 Tobaccomosaicvirus 病毒的电镜照片 3 Bacteriophage SARS冠状病毒 SARSCoronavirus 8 图5 11病毒的基本结构 9 1 1病毒形态学说语 1 病毒粒子 viron 成熟的 结构完整的 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2 衣壳 capsid 包围和保护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 3 衣壳粒 capsonmer 构成衣壳的形态单位 由多肽链组成 4 核心 core 基因组 genome 病毒粒子的中心部分 由DNA或RNA构成 10 1 2病毒形态学说语 5 核衣壳 nucleocapsid 病毒核心和衣壳合在一起的合称 是病毒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结构 6 包膜 envelope 由类脂或脂蛋白组成的病毒外膜 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的出芽方式从宿主细胞释放时获得一层外膜 含宿主细胞膜成分 7 刺突蛋白 spikeprotein 包膜子粒 来自宿主细胞膜但被病毒改造成具有其独特抗原特性的膜状结构 11 2病毒的对称体制 根据病毒颗粒中蛋白质外壳上衣壳粒的排列方式 可将病毒分为以下几种排列 1 二十面体对称无包膜 脊髓灰质炎病毒 X174噬菌体 腺病毒有包膜 疱疹病毒 2 螺旋对称无包膜 烟草花叶病毒 TMV 有包膜 流感病毒 狂犬病毒 3 复合对称无包膜 大肠杆菌的T偶数噬菌体有包膜 痘病毒 砖块状 12 图5 10病毒衣壳对称型式 A 螺旋对称型 如烟草花叶病毒 TMV B 二十面体对称型如腺病毒 13 三 病毒的组成 核酸 蛋白质 1 核心 基因组 DNAds DNA double strandedDNA ss DNA single strandedDNA RNAss RNA ss RNA 不具感染性 RNA ss RNA 有感染性 RNAds RNA RNA 正链RNA 指病毒复制时可以把病毒RNA直接作为m RNA进行生物合成 即病毒RNA与m RNA同极性 RNA 负链RNA 不同极性 14 2 蛋白质衣壳螺旋衣壳 以TMV为例 由结构单位聚集形成一平坦的非螺旋的碟状体 helicalcapsid 碟状体与病毒RNA连接 95 Protein 5 ss RNA碟状体形成螺旋 2130个成皮鞋状的蛋白质亚基 衣壳粒 158AA 11750dalton亚基逆时针方向螺旋排列 共130圈 每3个核苷酸与一个蛋白质亚基相结合 15 二十面体衣壳 icosahedralcapsids 以腺病毒为例 20个等边三角形平面 每面含1个六邻体 hexon 由多肽组成的六边形 12个衣壳粒含12个顶角 每个角含1个五邻体 penton 由多肽组成的空心的五边形 每个五邻体上突出一根末端带有顶球的蛋白纤维240个 30条边 252个衣壳粒 16 复合衣壳 以痘病毒Poxvirus为例 呈砖形 在电子显微镜下不具明显的衣壳在核酸外面有双层的包膜围绕 包膜里面围绕一层可溶性的蛋白质抗原 再里面是镶嵌管状突出物的脂蛋白内膜病毒粒子的最内部是致密而呈哑铃状的DNA核心 17 3 包膜 envelope 由含有病毒糖蛋白 特异性抗原 的脂质双层组成 其中病毒糖蛋白系病毒基因组编码 脂质来源于宿主细胞 包膜上的刺突为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 NA 病毒吸附宿主细胞时 NA与膜发生作用 血凝素 hemaglutinin HA 凝集细血球细胞 18 图5 14病毒包膜的形成过程 1 核衣壳 2 细胞膜 3 包膜 4 核衣壳 5 成熟有包膜的病毒粒子 19 图5 16流感病毒粒子的刺突 刺突 spike 病毒的包膜上具有功能性的突起物如流感病毒的刺突上含有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 和血凝素 hemagglutinin 流感病毒吸附到宿主细胞时 NA与细胞膜发生作用 HA可促进病毒凝集红血球细胞的能力 麻疹病毒和腮腺炎病毒都具有神经氨酸酶脊髓灰质炎病毒 腺病毒 麻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等具有血凝特性 20 四 病毒的分类1 真病毒 核酸类型 DNAorRNA dsorss等 线状或环状 分节段或不分节段病毒的形态 球形 杆形 砖形 蝌蚪形等壳粒的数目 排列和对称形式包膜的有无病毒的抗原性宿主的种类 传播方式或媒介种类等 21 2亚病毒 subvirus 类病毒 拟病毒 朊病毒 1 类病毒 Viroid 类病毒 Viroid 只含单独侵染性RNA组分大小 比一般病毒 真病毒 小 eg 马铃薯纺锤型块茎病 PSTD 为50nm长 成分 裸露的RNA分子 MW 105Da耐热性 至90 C仍存活传播 可通过种子传播 22 举例 马铃薯纺锤型块茎类病毒 PSTV 裸露闭合环状RNA分子2个互补半体179核苷酸 180核苷酸122个碱基对 27个内环 Potatospindlefuberdisease PSTV 23 VirusandViroidDiseasesofPotato 24 2 拟病毒 Virusoid 只含不具单独侵染性的RNA组分 定义 包被于病毒衣壳内的环状RNA ss RNA 分子 RNA 2特性 只有和病毒核酸RNA 1合在一起才能感染和复制 依靠辅助病毒的存在才能复制 辅助病毒的复制不需要拟病毒的存在 拟病毒RNA复制的滚环模型自身侵染性RNA为模板 合成多拷贝 RNA 以 RNA为模板合成一系列 RNA 形成复制中间体RI 从RI上形成线状ss RNA 3 RNA 3在RNA连接酶作用下环化成RNA 2 拟病毒分子 25 中心法则 26 3 朊病毒 Prion virino 蛋白侵染因子 只含蛋白质一种组分基本结构单位 朊病毒蛋白 PrP 27000 30000Da 不具感染性 朊病毒单体 由3个PrP构成 具极强的感染性 朊病毒大约由1000个PrP组成 举例 羊瘙痒病 疯牛病 海绵体脑 与动物饲料有关 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蛋白质 27 举例 Prion 普里昂 Aprion shortforproteinaceousinfectiousparticle onbyanalogytovirion isatypeofinfectiousagentcomposedonlyofprotein Theycauseanumberofdiseasesinavarietyofanimals includingBSE 牛海绵状脑病 incattleandCJD 克雅氏病 inhumans Allknownpriondiseasesaffectthestructureofthebrainorotherneuraltissue andallareuntreatableandfatal 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SE发病率约百万分之一潜伏期5 20年 28 五 病毒的主要类群 1 动物病毒脊椎动物病毒 感冒 肝炎 麻疹 水痘 腮腺炎 脊髓灰质炎 口蹄疫 鸡瘟 2 昆虫病毒桑蚕 蜜蜂避免病毒感染 防止农林害虫 新型无污染农药 3 植物病毒 TMV能侵染200种植物 4 微生物病毒 细菌噬菌体 放线菌噬菌体 真菌病毒 29 第二节病毒的增殖 病毒的增殖过程 五个阶段 吸附 attachmentoradsorption 穿入和脱壳 penetration uncoating 生物合成 biosysthesis 装配 assembly 释放 release 30 图5 18dsDNA病毒增殖过程示意图 1 吸附 动画演示 2 侵入 3 脱壳 4 早期mRNA的转录 5 早期蛋白质的翻译 6 病毒DNA的复制 7 晚期mRNA的转录 8 晚期蛋白质的翻译 9 装配 10 释放 31 一 吸附 attachment V 易感宿主细胞 碰撞 静电 病毒吸附 可逆吸附 V 易感宿主细胞 V表面特殊成分 分子 宿主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 V hostcell 不可逆 eg 腮腺炎病毒的包膜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唾液酸 sialicacid 是一类近40种神经氨酸的天然衍生物 32 二 侵入和脱壳 penetration uncoating 1侵入 直接侵入 V与宿主细胞的膜上的受体结合 膜开口 V核酸进入胞浆 胞吞作用 宿主细胞的吞饮作用 胞内酶消化衣壳 释放核酸 融合 有包膜病毒的包膜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融合 核衣壳进入细胞 胞内酶消化衣壳 释放病毒核酸 33 2脱壳 穿入时脱壳核衣壳通过宿主细胞溶酶体酶后释放病毒核酸 痘病毒核衣壳通过溶酶体酶使病毒释放部分病毒核酸 转录和翻译脱壳酶 34 病毒穿入宿主细胞方式 35 隐蔽期和生物合成 eclipse biosynthesis 隐蔽期 eclipsephase V在脱壳后释放出核酸 完整的V粒子不存在 从最初失去感染性至出现V第一个粒子时期 潜伏期 latentphase V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宿主细胞裂解的这段时期 潜伏期 隐蔽期 V颗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所需的时间生物合成核酸复制 蛋白质合成 装配 核蛋白 病毒粒子 基因组复制 m RNA的转录 蛋白质的转译 成熟 36 三 病毒的生物合成 根据核酸类型和mRNA合成方法可将病毒分为6组ds DNA病毒 痘病毒 腺病毒 疱疹病毒 ss DNA病毒 DNA eg 细小病毒 目前尚未发现 DNAvirus ds RNAvirus eg 呼肠病毒 Rwoviruses RNA病毒 eg 脊髓灰质炎病毒 Poliovirus RNA病毒 eg 正粘病毒 流感病毒等 RNA逆转录病毒 eg RNA肿瘤病毒 RNAtumorviruses 37 1 dsDNA DNA 病毒的复制过程 线状或环状双链DNA 如腺病毒 疱疹病毒和痘病毒均具有线性双链DNA 乳多空病毒 Papovaviruses 具有环状双链DNA 双链DNA病毒的复制与一般微生物相同 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即亲代DNA既可以作为转录mRNA的模板 又可作为合成子代DNA的模板 38 2 ssDNA DNA 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以单链DNA作为基因组 复制时以单链DNA为模板 合成双链的 DNA 然后以 DNA为模板合成mRNA和 DNA 39 3 dsRNA RNA 病毒的复制过程 40 4 ssRNA RNA 病毒的复制过程 41 图5 23脊髓灰质炎病毒RNA的合成 复制中间体 replicativeIntermediate RI 是指以 RNA链作为模板 由结合在模板上的病毒蛋白g VPg 启动 合成新的多拷贝的 RNA链 每一条新生子链藉助RNA多聚酶微弱地与 RNA模板相连 这种结构称之复制中间体 新生的 RNA链在合成完成时从模板上脱落下来 复制型 replicativeform RF 是指复制过程中的 RNA dsRNA 形式 42 5 ssRNA RNA 病毒的复制过程 43 6 ssRNA RNA 逆转录病毒的复制过程 44 HIV 逆转录病毒 45 图5 26不同核酸类型病毒的mRNA合成方式 46 四 装配 assembly 细胞核内 大多数DNA病毒的核酸在细胞核内复制 蛋白质在细胞质中合成 最后在细胞核内装配 eg 腺病毒 细胞质中 大多数RNA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及装配均在细胞质中 eg 脊髓灰质炎病毒 47 五 释放 release 裂解性释放出芽 有包膜病毒 buding 仍在宿主细胞内 通过宿主细胞与其他正常细胞之间的接触而扩散 前病毒provirus 48 病毒的装配和释放 summary 装配 DNA病毒 RNA病毒 核酸产生 细胞核内 蛋白质产生 细胞质中 装配 核中完成 核酸产生 细胞质中 蛋白质产生 细胞质中 装配 细胞质中完成 释放 裂解性释放 出芽释放 细胞间接触或融合 49 病毒的生活史 50 第三节病毒的培养一 动物接种 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增殖 故培养病毒必须提供活的细胞一 动物接种病毒接种敏感的实验动物 eg 幼鼠 豚鼠 大鼠 兔 猴等 51 二 鸡胚培养 病毒在鸡胚上增殖的现象包括组织坏死 出现痘疤 血凝试验阳性等孵育7 15天受精卵注射器接种受精卵培养48 72小时 使病毒增殖分离病毒 52 图5 27鸡胚构造和病毒接种部位示意图 53 三 细胞培养 cellculture 获得单个多分散的细胞 机械法或胰蛋白酶消化 eg 人成纤维细胞 新生瘤细胞 猴肾细胞等 传代细胞系 能在体外持续培养增殖 贴壁型 悬浮型 54 四 病毒在细胞内大量增殖的现象1 细胞病变效应 cytopathogeniceffect CPE 病毒DNA编码一种能抑制宿主细胞RNA和蛋白质合成的蛋白质 宿主细胞的大分子合成受到抑制 导致死亡CPE现象为 变圆 坏死 溶解 脱落 凝集 55 图5 28麻疹病毒 measlesvirus 感染的细胞病变效应 细胞病变 56 2 红细胞吸附 被感染的宿主细胞膜上表达病毒特异性的血凝素 eg 流感病毒为病毒的特异性抗原在宿主细胞上的表达导致感染细胞能吸附动物红细胞 红细胞 红细胞与血凝 57 3 被感染的细胞出现包涵体4 干扰现象 感染后virohostcell能干扰随后进入的病毒的增殖 58 病毒感染细胞后形成的包涵体 Cellsinfectedwithadenovirus inclusionswithinthenuclei a 牛痘苗病毒感染后在细胞浆内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 顾氏小体 b 呼肠病毒感染后在核周胞浆内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 c 狂犬病毒感染后在细胞浆内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 内基小体 d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在核内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 e 腺病毒感染后在核内形成的嗜碱性包涵体 f 麻疹病毒在核内和胞浆内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 59 5 细胞代谢改变 1 肿瘤病毒感染细胞后 一般不导致死亡 而是引起细胞性质的变化 称为转化 transformation 并能将所获新特性传于后代 这种遗传学的稳定变化属于恶性转化 60 5 细胞代谢改变 2 转化细胞的关键特征是 失去接触抑制 正常细胞相接触时即停止生长 高度密集生长 即所谓 疯长 出现病毒特异性抗原 肿瘤抗原 tumorantigen TA 和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 tumorspecifictransplantationantigen TSTA 61 5 细胞代谢改变 3 转化细胞移植易感动物 引起肿瘤 增加植物血凝素的凝集能力 引起形态学变化 在转化细胞中 病毒特异性核酸已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去 DNA病毒的核酸可直接整合 62 第四节干扰现象和干扰素一 干扰现象 1 有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 不一定会引起细胞病变 用显微镜观察不到细胞有病毒感染的痕迹 但一种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 可抑制另一种病毒的增殖 这种现象称之为干扰现象 interference 如鼻病毒感染的细胞可干扰副流感I型病毒的增殖 从而不会产生宿主细胞感染流感I型病毒后出现的红细胞吸附现象 63 干扰现象 2 干扰现象没有特异性 可以发生在异种病毒之间 也可发生在同种异型病毒株之间 甚至同一种病毒的无毒株与有毒株之间 灭活病毒与活病毒之间也可发生干扰现象 可发生在动物机体水平 组织培养细胞 不是说任何病毒之间都有干扰现象 例如也有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后 病毒在其中的增殖情况宛如单纯病毒感染时那样良好 如牛痘苗病毒与疱疹病毒 麻疹病毒与脊灰病毒 在病毒疫苗的制备和预防接种上有重要意义 如病毒的减毒活疫苗能阻止毒力较强病毒株的感染 机体被毒力较弱的呼吸道病毒感染后 可在一定时间内对另一些病毒不易感 64 二 干扰素 interferon IFN 1 定义 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病毒之间的干扰现象时 发现的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物质 IFN除不仅具有抗病毒增殖活性外 还有抑制细胞分裂 免疫调节 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是机体细胞受病毒感染或机体在其他IFN诱生剂作用下由细胞基因组控制产生的一类蛋白质 具有抗病毒增殖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其活性的发挥又受细胞另一基因组的调节和控制 干扰素是一种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 其本身并不能直接杀灭病毒 而是通过诱生其他效应蛋白质产生抗病毒活性 具有多方面生物学功能 且为广谱抗病毒活性物质 65 2 干扰素种类 IFN 由白细胞产生IFN 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FN 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产生 66 3 干扰素的性质 干扰素是一组可溶性的糖蛋白分子 分子量约在15000 25000之间 无抗原性的物质 抗病毒范围广抗病毒作用有种属特异性 同种细胞高于异种细胞 人 灵长类动物产生的IFN才对人起作用 病毒的增殖有干扰作用介质对病毒的蛋白质合成起作用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 67 干扰素性质 2 68 4 干扰素的产生和作用机制 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存在着IFN基因 但受阻遏物和操纵子的控制 IFN基因处于被抑制的状态 干扰素基因不能转录和翻译成蛋白质 从而不产生IFN 当病毒感染 或在其他IFN诱生剂作用下 IFN阻遏物失活 IFN基因去抑制而激活 通过转录和翻译合成了IFN蛋白 图5 31 IFN作用同一细胞的另一组基因和 或 迅速释放到细胞外作用于同种细胞膜上的IFN受体 细胞内抗病毒蛋白 antiviralprotein AVP 基因去抑制而激活 转录并翻译产生几种AVP 最终抑制病毒的增殖 69 图5 31干扰素系统示意图 1 细胞 2 抗病毒蛋白基因3 细胞核 4 干扰素基因 5 干扰素 6 细胞 7 细胞核 8 抗病毒蛋白基因9 几种抗病毒蛋白10 病毒颗粒 11 几种抗病毒蛋白12 病毒基因组 13 新病毒颗粒 14 病毒增殖抑制 70 图5 32IFN诱生的AVP抗病毒作用 71 三 IFN诱生剂 polyI C 多聚肌苷酸 多聚胞苷酸 细胞内繁殖的微生物LPS 真菌多糖促有丝分裂剂 植物血凝素 72 五 IFN的制备及应用 细胞诱生基因工程抗病毒 抗肿瘤 73 第五节抗病毒化学疗剂一 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1 温度一般 60 30min 乙肝病毒 60 60min 病毒保存 70 数月 196 数年 2 UV 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 3 X ray 蛋白质和核酸中共价键断裂 4 pH6 8范围内稳定 74 2化学因素对病毒的作用 KMnO4次氯酸碘酊甲醇乙醇环氧乙醇等 75 二 抗病毒的化学治疗剂 1抑制病毒穿入与脱壳的药物盐酸金刚丸胺 抑制甲型流感病毒 2抑制病毒核酸合成 核苷类药物ara C ara A 无环鸟苷 阿昔洛韦 DUFR 三氮唑核苷 病毒唑 ddC ddI AZT 叠氮胸苷 抑制HIV 鸡尾酒疗法的主要药物 3中药 板蓝根 76 图5 33抗病毒药物的化学结构 77 第六节噬菌体 噬菌体 phage bacteriophage 定义 感染细菌 放线菌 真菌的病毒对宿主细胞有高度特异性多数分布在人和高等动物的肠道排泄物或污染的水源和其它材料中大肠杆菌噬菌体 coliphages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 staphylophages 伤寒杆菌噬菌体 typhoidphages 78 一 噬菌体的形态与结构1 形态 蝌蚪形微球形丝状 Bacteriophage 2 Bacteriophage 1 噬菌体感染细菌 Bacteriophage 3 79 2 大小 蝌蚪形噬菌体 头部80 100纳米二十面体对称尾部100 200纳米 80 3化学组成 1 蛋白质 头部 外壳 尾部 2 核酸 3 6 103bp直到2 5 105bp 噬菌体核酸多数是双链 线状DNA T1 T4 T7 噬菌体等 双链环状DNA PM2 单链环状DNA X174 fd等 双链线状RNA Pseudomonasphaseolica 噬菌体 6 单链线状RNA Q f2等 81 4结构 头部尾部尾领 尾髓 尾鞘 尾板 尾刺 尾丝6类噬菌体的特征与结构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 T1 T7 T偶数噬菌体 T2 T4 T6 T evevPhage 82 图5 35大肠杆菌T4噬菌体结构 大肠杆菌T4噬菌体是蝌蚪形的典型代表头部为稍长的二十面体对称型 大小约为80nm 110nm 内部含有双链 线状DNA分子 分子量为1 12 108Da 尾部由尾领 collar 尾鞘 sheath 尾髓 tailcore 尾板 baseplate 尾刺 spike 和尾丝 tailfibers 组成长短约为110nm 20nm 尾丝可伸展 幅度可达140nm 83 二 噬菌体的增殖1吸附 1 噬菌体尾部 尾丝的尖端 与宿主细胞壁表面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刺突 尾板固定于细胞表面 脂多糖 LPS T3 T4 T7脂蛋白 T2 T6 bacillussubtilisSP 50噬菌体的吸附位点是磷壁酸 2 吸附在细菌的鞭毛上 3 吸附在性菌毛上 大肠杆菌丝状噬菌体M13 84 图5 36大肠杆菌噬菌体吸附宿主细胞的电镜照片 85 2穿入 侵入 蝌蚪形噬菌体的尾部吸附在细胞表面 通常将核酸注入细胞 蛋白质留在细胞外 大肠杆菌T 系噬菌体能水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 其作用相似于溶菌酶 使细胞壁产生小孔 可以导致细菌细胞内容物漏出 86 3生物合成 以ds DNA的T4噬菌体为例 1 早期转录 以噬菌体DNA为模板 利用细菌 宿主 的RNA合成噬菌体mRNA 从而进一步合成早期蛋白质 次早期mRNA聚合酶 更改蛋白等 更改蛋白 其本身无RNA聚合酶功能 但可与细菌细胞内原有的RNA聚合酶结合以改变后者的性质 使其改造成只能转录噬菌体的次早期基因 87 2 次早期转录 3 晚期转录 2 次早期转录利用噬菌体RNA聚合酶或更改蛋白 T4噬菌体 合成噬菌体次早期mRNA 以次早期mRNA为模板合成DNA合成酶 DNA分解酶 晚期mRNA聚合酶等 3 晚期转录合成晚期mRNA噬菌体DNA结构蛋白 溶菌酶等 88 图5 38T4噬菌体的复制过程 复制循环仅需20min 30min与其它病毒比较 除早期转录 晚期转录外还增加了次早期 delayedearly 转录的阶段 89 4装配 动画演示 DNA分子的缩合 通过衣壳包裹DNA而形成头部 尾丝和尾部的其他部件独立装配完成头部与尾部相结合最后装上尾丝 90 图5 39T4噬菌体的装配过程 91 5释放 水解细胞膜的脂肪酶和水解细胞壁的溶菌酶的作用 促使细胞裂解 丝状噬菌体成熟后不破坏细胞壁 eg f1 fd M13 衣壳蛋白合成后沉积在细胞膜上 噬菌体成熟后并不破坏细胞 而是一个个噬菌体DNA外出穿过细胞膜时才与衣壳蛋白结合 92 三 噬菌斑及噬菌体效价1噬菌斑 plague 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 噬菌体裂解宿主菌而形成的空斑 93 噬斑形成单位PFU 效价或滴度PFU m1 不同噬菌体噬菌斑形态和大小各有不同 个噬菌斑就是一个噬菌体裂解细菌的结果 噬菌斑数目即为噬菌体的数目 连续稀释法在液体培养基中测定 以最大稀释度还能溶解相应细菌判为该噬菌体的效价 即噬斑形成单位 phqgeformingunit PFU PFU m1 又称为效价或滴度 titer 94 2噬菌体效价测定方法 双层琼脂平板法 1 噬菌体适当稀释 2 地层平板 2 琼脂培养基7 8ml 3 上层平板噬菌体稀释液0 1ml对数生长期宿主菌悬液0 2ml0 8 琼脂培养基 55 3 5ml 4 37 8 12h 5 观察噬菌斑 95 3噬菌体的分离 1 对数生长期宿主细胞 2 取样加入宿主细胞悬液 培养 3 稀释 4 测PFU ml 噬菌斑形成单位 96 噬菌体分离 可疑材料接种培养过滤除菌滤液 含多种噬菌体 加指定宿主菌培养特定噬菌体培养液变澄清 分离噬菌体成功溶菌空斑实验空斑接种入相应宿主菌液培养纯噬菌体 97 四 一步生长曲线 one stepg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