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周围间隙_第1页
血管周围间隙_第2页
血管周围间隙_第3页
血管周围间隙_第4页
血管周围间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男 77岁,腹部手术史,怀疑脑梗塞入院,脑血管周围间隙MRI诊断及鉴别诊断,血管周围间隙的解剖,血管周围间隙的MRI表现,血管周围间隙的鉴别诊断,内容介绍,血管周围间隙简介,1,2,3,4,总 结,5,血管周围间隙简介,血管周围间隙 (perivascular space,PVS),又称 V-R(Virchow-Robin)间隙最初由德国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 (1821 1885年) 与法国解剖学家Charles Philippe Robin(18211885年)对其进行描述血管周围间隙在脑穿支血管经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时,临近软脑膜内陷在小血管周围(不包含毛细血管)形成的介于两层软脑膜之间的间隙,是一个潜在性腔隙。VRS是神经系统内的正常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生理和免疫功能,血管周围间隙简介,VRS扩大多偶然发现,少数出现非特异临床症状,如头疼,头晕,记忆力减退等,VRS增多和扩大见于老年脑、高血压、糖尿病、痴呆、脑白质病变、脑积水、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隐球菌感染、儿童脑发育性疾病等。,血管周围间隙的解剖,血管周围间隙的解剖,过去一直认为,VRS是蛛网膜下腔伴随穿通血管进入脑实质的延伸,与蛛网膜下腔是相通的。电镜与示踪剂的研究证明,大脑半球的VRS与蛛网膜下腔并不直接相通。目前认为,VRS是与软脑膜下腔接续的。VRS是软脑膜随着穿通动脉和流出静脉进出脑实质的延续而成。,血管周围间隙的解剖,VRS的外界是神经胶质界膜,内界是血管外层,随着血管树一直延伸至毛细血管水平,最后,胶质界膜与血管外层融合成盲端。在大脑半球,VRS是由单层软膜构成,在纹状体动脉周围是由双层软膜构成。VRS常常很小,直径约1-2mm。VRS的生理意义是作为脑组织间液排出的一个主要通路。病理生理学意义:VRS内驻有小胶质细胞,参与局部免疫调节。,血管周围间隙的解剖,Photomicrograph (original magnification,20; hematoxylin-eosin stain) of a coronal section through the anterior perforated substance shows two arteries (straight arrows) with surrounding VRS spaces(curved arrows),血管周围间隙的发生率,直径2mm),可称为大血管周围间隙根据大小可将血管周围间隙分为3级,即:级:直径在2 mm以下;级:直径在23mm之间;级:直径超过3mm,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机制,节段性坏死性血管炎或其他原因引起动脉壁通透性增高: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脊液回流受阻使组织间液排出障碍,从而导致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血管迂曲及脑萎缩:老年脑(VRS与年龄明显相关)沿动脉长轴分布的血管周围间隙纤维化和闭塞阻碍了液体流动;,血管周围间隙的MRI表现,血管周围间隙的信号特征只有当VRS扩大到一定程度(直径0.66mm)后,MR才能显示;边界清楚,椭圆形,圆形或管状结构,边缘光滑,通常双侧 直径一般5mm以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低信号,DWI上弥散不受限增强后血管周围间隙无强化小至中等大小(直径 25mm)的血管周围间隙的邻近脑实质一般无信号异常,血管周围间隙的MRI表现,血管周围间隙的部位和形态按照所在部位,VRS分为三种类型。型(基底节型):沿着豆纹动脉分布于基底节区周围(壳核外下部和外囊下部,常位于前连合两侧)最常见型(大脑半球型):沿着髓质动脉分布,分布于皮层下白质(半卵圆中心、胼胝体和侧脑室附近)常为单侧型(中脑型):随着来自大脑后动脉的穿通动脉进入中脑,分布于中脑、桥脑中脑连接处根据形态可分:单发囊型,呈孤立类圆形囊状;局部簇集型,呈多发条状,线状;单侧为主的密集囊型;蜘蛛网型;前两种多见,型,A.横断位T1WI显示双侧基底节多发斑点状低信号灶;B.T2WI显示高信号,C.FLAIR成像显示为脑脊液信号,其周围脑组织信号正常D.DWI显示无弥散受限,型,横断位T2WI显示双侧半卵圆中心多发斑点状高信号灶;B.同一层面FLAIR显示为斑点状低信号,周围脑实质信号正常。左侧半球两个病灶(箭示)显示为中央低信号,周围高信号,此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 型,矢状位(A)及横断位(B)T1WI显示脑干管状低信号灶;C.T2WI显示脑脊液样高信号灶,不典型的血管周围间隙,偶尔,VRS明显增大,表现出占位效应,类似囊样占位巨大的VRS常见于中脑-丘脑区域,可以压迫第三脑室引起脑积水,巨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横断位(A)及矢状位(B)T2WI显示间脑及丘脑区多发囊样病灶,囊液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其周围脑实质信号正常;病灶未见实质成分。C.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病变压迫中脑导水管致幕上脑积水,巨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血管周围间隙的鉴别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急性期T1低信号,T2高信号,FLAIR高信号慢性期病灶FLAIR上表现为中心低信号,周围高信号环绕,提示胶质增生发病8周内可以有强化表现,腔隙性脑梗死,慢性腔梗,血管周围间隙的鉴别诊断,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多见于早产儿,是一种由于围生期缺血缺氧引起脑白质病急性期白质发生血管充血和凝固性坏死,随后坏死区空洞形成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终末期的典型MRI表现为:病变多对称出现胼胝体变薄T2WI在脑室周围白质出现异常高信号灶脑室周围白质显著丢失可致附近脑室代偿性扩大囊性成分外围绕增生的神经胶质,尤其在FLAIR 成像上更易见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男孩,3岁。发育落后。双侧脑室三角区附近分布的病灶,FLAIR上周围可见高信号改变。,血管周围间隙的鉴别诊断,多发性硬化(MS)在脑室周围和皮质下白质的多发性硬化病灶与型血管周围间隙相似单个多发性硬化斑块多呈卵圆形,类似于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多发性硬化病灶的长轴多垂直侧脑室排列急性期在T1WI 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慢性期T1WI呈中央低、边缘稍高信号病灶,T2WI与FLAIR呈高信号,增强后可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强化的程度依赖于炎症反应的程度,血管周围间隙的鉴别诊断,隐球菌病新型隐球菌引起的机会性感染,见于免疫功能缺陷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好发于颅底,通常引起轻度的炎症反应,常伴有脑膜感染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有很多表现,VRS扩大可以是最早的表现之一,随病情进展而出现脑膜脑炎、脑实质内隐球菌性肉芽肿或脑脓肿。CT最常见的表现是脑室扩大、脑膜增强、脑梗死,其次是脑室炎和脓肿形成。MRI最主要的表现是VRS扩大(CT显示的梗死有一半是VRS扩大)和脑膜增强,其次有隐球菌性肉芽肿、出血性梗死和脑桥脓肿。,脑隐球菌感染,58岁女性,HIV阳性患者。基底节区见多个扩大的VRS。CSF中检出新型隐球菌。,血管周围间隙的鉴别诊断,脑囊虫病由猪肉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颅内所造成的疾病病灶可位于脑实质(灰白质交界区、基底节、小脑、丘脑)、蛛网膜下腔、脑室或脊髓感染的不同时期MRI表现不同:最初的囊泡期,病灶在所有序列上与脑脊液等信号,类似于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但可见偏心性的囊尾蚴头节,增强后一般无强化胶质囊肿阶段,与脑脊液相比呈轻度高信号,周围可见同程度的脑水肿,增强后囊壁及头节可见强化结节期,出现增厚收缩的囊壁,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周围水肿消退钙化结节期,病灶萎缩完全钙化,在所有序列上表现低信号,梯度回波序列对于显示钙化的节很有帮助,脑囊虫病,17岁男孩,脑实质囊尾蚴感染,T1WI可见偏心的头节,血管周围间隙的鉴别诊断,蛛网膜囊肿蛛网膜内的囊肿,囊肿中的脑脊液与脑室系统不相通幕上的蛛网膜囊肿多见于颅中窝、鞍上池、凸面蛛网膜下腔在MRI所有序列与脑脊液信号一致发生部位的不同使之易与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鉴别,蛛网膜囊肿,血管周围间隙的鉴别诊断,神经上皮囊肿是罕见的良性病变,多数无症状病灶可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厘米,可有占位效应神经上皮囊肿起源于室管膜,囊肿可发生于侧脑室或第四脑室,但与脑室不相通;也可发生于大脑半球、丘脑、中脑、脑桥、小脑蚓部及内侧颞叶或接近脉络膜裂处多不易鉴别MRI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