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C卷.doc_第1页
第五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C卷.doc_第2页
第五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C卷.doc_第3页
第五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C卷.doc_第4页
第五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C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C卷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2013随州)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 . 折本(sh) 羁绊(pn) 亘古(gn) 锲而不舍(q)B . 重荷(h) 狡黠(xi) 干涸(h) 忍俊不禁(jn)C . 绽放(zhn) 蜕变(tu) 星宿(xi) 咄咄逼人(du)D . 灼伤(zhu) 阔绰(chu) 巾帼(gu) 义愤填膺(yng)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闻一多先生在古典研究上兀兀穷年,呕心沥血,鞭僻入里,但是懒于梳理,不修边幅。B . 东北广袤的黑土上到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斑谰的山雕犹如精灵,迎着怪诞的狂风在原野上穿梭。C . 浩浩汤汤的黄河九曲连环,奔腾不息,沿途的疆野见证了曾经战争的惨烈、中原的兴衰、朝代的更迭。D . 娄空是一种雕刻技术,原本用在建筑上,后来时尚界用此表现针织或裁剪技术。3.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 信客教地理栩栩如生 , 效果奇佳,他凭借丰富的阅历,成为了一位优秀的地理老师。B . 农村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不合坐一条板凳。C . 老头子张皇失措 , 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D .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4. (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B .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C .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D .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5. (2分)下列几个句子,排列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孩童时期就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就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A . B . C . D . 二、 语言表达 (共1题;共2分)6. (2分)仿写成语和名言警句。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一见钟情)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_舍己为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先苦后甜_三、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1分)7. (11分)作家赵丽宏说:“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为此七班举行了“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宣传读书活动】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读好书,_。(2)【探讨读书方法】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乙同学:进入初中,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在场的同学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的得体。(3)【检查读书成果】活动结束后,语文老师要求大家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分小组合作编辑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本”。请你给这份文学报起一个有文学色彩的名字。 四、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8分)8.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时间去哪儿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底4期B,有删改)(1)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喝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B .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C . 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D . 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B . 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喝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C . 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D . 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你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B .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4)章第小节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5)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第节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第段中“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划线的“渐渐”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9. (20分)阅读蒲公英一文,完成题。那是春日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清风徐来。草绿了,花开了,那些花儿,在远远近近的绿草间里像星一样闪烁。无数老人和孩子在草里徜徉花里漫步,也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灿烂。那时侯我正失意着,骑着车子在堤上乱走。一不留神,车子歪了下去,险些撞着坐在堤下的一个老人。在向老人表示了歉意之后,我没走,就坐在老人身边。那段日子,失意就像春天的草一样在我的思想里蓬蓬勃勃。很久以来,我看见一片落叶,便伤感,觉得自己也是一片落叶。我看见一片落花,也伤感,觉得自己是一片落花。看见流水,还是伤感,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在这平平淡淡中像水一样流逝了。老人看出了我的失意,跟我说起话来。老人说:“年轻人,怎么这样无精打采呢?”我手里缠着一根草,在老人问过后,我晃了晃那根草说:“我这辈子将像这根草一样平凡。”老人没做声,只是看着我。在老人的注视下我说了起来,我说我是一个很不幸的人,初中是因一场病休学了一年。此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勉强读了高中后,又没考取大学。我又说一个人连大学都没有上过,毫无疑问是一个平凡的人,我这一辈子将在平凡中度过。我还说我是一个不甘平凡的人,我从小就立下志愿,一定要让自己的人生辉煌。说到这里我流泪了,我心里装不下太多的失意,它像汹涌的洪水,找到了决口。老人这时开口了,老人说:“你知道你手里是什么草吗?”“不知道。”“它是蒲公英。”“这就是蒲公英吗,我常在诗人的笔下见到它,可它也很普通呀。”我说。“你没看见它开着花吗?”“看见了,一种小花,毫不起眼。”“是不起眼,但它也可以辉煌。”“在诗人的笔下?”“不。”老人摇了摇头,注视着我。俄顷,他站了起来,跟我说:“我带你去看一个地方吧。”我听从了老人,也站了起来。随后,我跟着老人沿着那条堤往远处走,大约二十分钟后,我看见了一个足以让我这一生都震撼的景致。那是一块很大的河滩,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大。整个河滩上全部是蒲公英,漫无边际。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那样美,那样灿烂,那样妖娆,那样蔚为壮观,炫目辉煌。一朵小花,也可以这么辉煌么?我们再没说话,就那样伫立着,起风了,花儿轻轻地向我涌来。我忽然觉醒了,心里一下子飘满了那些美丽的蒲公英。我觉得自己也是一朵蒲公英了!一直到现在,那漫无边际的蒲公英还在我眼里烂漫着,而且,在那里我看见了自己。(1)仔细阅读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那段日子“我”失意的原因。(2)请赏析文章第一段画线的句子。(可从修辞手法、语言特点、表达作用等方面进行赏析)据文章内容,概括出文中“我”的心态变化过程,写在方格内。(3)仔细阅读文章,结合下面两句话所出现的语境,具体分析语句中两次出现的“毫不起眼”一词是否意思一致。A:“看见了,一种小花,毫不起眼。”B: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材料一弱小的草呵!骄傲些吧,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 -冰心繁星材料二整个河滩上全部是蒲公英,漫无边际。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那样美,那样灿烂,那样妖娆,那样蔚为壮观,炫目辉煌。10. (12分)(2015福建龙岩)阅读下文,完成1-3题。和为贵“和为贵”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其精髓和要义究竟是什么,今天还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意思是说礼的运用、礼的功用以“和”为最重要,以和谐为目标。结合当今实际,我以为“和为贵”的要义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和为贵”反映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均由多种成分以一定关系共处,形成有机统一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和”。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认为宇宙万物存在于“和”的状态中,没有“和”就没有世界,没有一切事物的存在。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我国古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应当把“和”作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最高目标。“和”是多种成分共生共荣、有机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成分都有确定位置,与其他成分形成密切联系,对整体的“和”发挥一定作用。各种成分所处的位置恰当,能发挥应有作用,“和”的状态就能够保持;任何一种成分的位置和作用不恰当,整体的“和”就会遭到破坏。由此可见,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它应在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别与多样化是正常、合理的,否认差别、强求一致是不正常、不合理的;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应承认在统一的整体内,各成分均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尊重各方利益,尊重不同的思想、信仰等。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还应遵循无过无不及的原则。过和不及都会破坏“和”的局面,正所谓“过犹不及”。如烹饪,各种佐料和水、火,分量都有一定之规,必须做到每一项都无过无不及,才可能做出美味佳肴。同样,在人际关系中,权利和义务、责任和回报都要讲平衡、讲恰当。只求权利、不讲义务,或只讲义务、忽视权利;不负责任或越俎代庖,都会导致对“和”的破坏。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认清自己应处的位置,恰当地处理个体发展与整体和谐的关系。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不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好高骛远,亦不推诿塞责。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应该鼓励;碌碌无为、不求上进,应当反对。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正确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当一天士兵就要安于其位,尽一天士兵的职责;只想当元帅却不能当好士兵的人,非但不可能成为元帅,也不是一个好士兵。为此,应把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与安于其位、尽职尽责有机结合起来。古人所说的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国家和社会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集体和个体秉持无过无不及的理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各得其所,各安其位。(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1月)(1)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 . 春秋时期的人们认为“和”是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的基础,不可或缺。B . 为了保持“和”的状态,我们只需要让各种成分都有其应在的位置。C . 文章第段以烹饪为例,论述了实现“和”应秉持无过无不及的原则。D . 作者认为探索“和为贵”的精髓和要义于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2)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3)作者认为应如何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五、 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11. (8分)(2017黄石)诗文名句默写(1)余谓菊,_。(周敦颐爱莲说)(2)_ , 燕然未勒归无计。(3)零落成泥碾作尘,_。(陆游卜算子 咏梅)(4)长风破浪会有时,_。(李白行路难)(5)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自己虽然身处穷困之境,却依然心忧天下寒士的两句诗是_ , _。(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有一联诗,现在可用来表示客观形势大好,事业发展石头正旺,这一联是_ , _。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2. (10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蜀相: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丞相祠堂即成都诸葛武侯祠。(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诗歌用设问开篇,“何处寻”写出了找寻的艰难,表达出对先贤的追慕之情。第二句写丞相祠堂掩映在高大茂密的翠柏丛中,营造出一种静谧肃穆的氛围。三,四句描写丞相祠堂景色,动静结合,春草青青黄鹂声声,一派春意盎然。春草自碧,黄鹂空鸣,“自”“空”二字于写景状物中,传达出知音难觅的慨叹。五,六句转入议论抒情,概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他忠心报效蜀汉朝廷的一生。(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七、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13. (16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 削荆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拾遗记,有删改)【注】任末:人名。笈:书箱。庵:茅草小屋。荆:灌木名。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