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缺乏质疑精神.docx_第1页
语文缺乏质疑精神.docx_第2页
语文缺乏质疑精神.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缺乏质疑精神,造就“认同式教学”山丹三中 赵宏武 语文课上,在讲一篇课文之前,老师会先向学生讲文章好在哪,然后老师就会按近乎完美的“好”来分析,包括语言的表达、段落划分、论证方式,甚至是标点符号。这就是“认同式教学”:先无条件肯定,再由此具体分析。这种“认同式教学”使我们从来不曾在答案中写过原文的否与不。久而久之,我们学会了要将不正确的道理作为道理来讲,要将作者的观点全部肯定,只有遵守这样的标准,才可以在应试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看看现在的初中毕业生,有几个能够用中学语文课学到的知识读书、写文章,甚至日常的交际写作都不能达到文通字顺的基本要求。”要想突破这种教学误区必须采用辩证式教学,可以采用黑格尔的哲学三段论,即正题、反题、合题。在教学中,课文就是正题,反题就是提出质疑,而正反两方面冲突讨论最后融合的结果就是合题。 以名篇吴晗的谈骨气为例,几乎所有的中学老师都会告诉学生,文章的第一句话“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是这篇文章的论点,而接下来的3个例子:文天祥、闻一多和饿者“不受嗟来之食”,是作为论据来证明这一论点的。这样分析是正确的吗?“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文章的论点吗?3个论据能充分证明这一论点吗?事实上用3个特殊的事例,表面上条理清晰、论证合理,但实际上却没有合理性,忽略了集合概念与个体事例的矛盾性,也就是说3个例子不能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因为随便就可以找出一些没有骨气的例子。如果想论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应该是以历史上能表现我们整个民族的气节的实例做论据,这样才有整体的说服力,而吴晗先生举的3个例子只是想告诉国人自古以来就不乏有骨气的中国人,谈骨气是什么,中国人是应该有骨气的,这才是文章的论点。另外,饿者“不受嗟来之食”不能作为论据,不能证明穷人的骨气。因为“嗟”只是一个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无感情色彩,更无侮辱性的意思。这只是表现了穷人太过敏感,以生命的代价换来“面子”,不是骨气而是叫人费解的一种举动。吴晗先生举此例子不合理。谈骨气一文的教学无论是从知的角度还是从德的角度都有叫人质疑的地方,然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认同式教学”却是全面肯定,即认同文章中的价值观和写作艺术,缺少批判意识。 还有,中考时同学们经常要练习一些填写标点符号的习题,但是这些习题大多出自课本,学生只要原封不动地背下来填上去就能得满分。可是原文的标点符号就一定是正确无误的吗?而且有时为什么这个地方就要用逗号或句号,老师也不知道,但就是有标准答案。我们现在才知道标点符号只是语气停顿的标志,完全没有必要按某个人的标准去做。诸如此类,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然而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教学大纲,每个阶段都有任务,我们中学老师只能这样讲。如果按照辩证式教学,那么我们很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我们怎样加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