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测绘准陆上风电场设施变形测量技术规程Specificationfordeformonshorewindfarmfacilities2024-10-21发布I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基本要求 24.1总体要求 24.2精度等级 3 45观测方法及设备要求 5.5三维激光扫描测量 5.6水平尺测量 6控制网布设与测量 6.1一般规定 6.2变形观测基准网 6.3基准点标石埋设 6.4基准稳定性分析 7风机基础变形观测 7.1一般规定 I 8.2塔简垂直度观测 b3.................1 8.4塔筒风振观测 229质量检查验收与资料提交 239.1一般规定 239.2质量检查 249.3质量验收 249.4成果提交 25附录A(规范性)全站仪投点法测量仪器及标尺安置 附录B(资料性)塔筒垂直度测量成果统计表 参考文献 陆上风电场设施变形测量技术规程2规范性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GB/T12898国家上Y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50026王程测量标准CH/Z3017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作业技术规程JGJ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3术语和定义站中所包含的场内道路、电力线路以及风力发电机、升压站、中控楼等建(构)筑物的统称。是将风能转换为机械功,机械功带动转子旋转,最终输出交流电的电设备。风力发电机一般有风2塔筒垂直度towerverticality风力发电机塔筒顶法兰与机舱连接面中心相对于塔筒底法兰与基础连接面中心在水平面上的偏离程度,括距离和方向。塔筒顶法兰与机舱连接通可称为塔筒顶部,塔筒底法兰与基础连接逾可称为塔基础倾斜foundationinclination深埋钢管标deepburiedsteel-pipebenchmark4基本要求csGPC4.1总体要求4=测风奄场设施变形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风机基础、建(构0筑物应进行沉降观测;b)风机塔筒宜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垂直4.1.2风机运行对周边其他建筑、道路、管线、地面等产生影响时,应对周边环境进行变形测量,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应符合JGJ8的规定。4.1.3风电场设施变形测量采用的空间基准应符合下列规定:a)平面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当采用其他坐标系和高程基准时,应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建立联系;b)系统日期采用公元纪年,时间采用24小时制北京时间;c)同一风机或同一建(构)筑物应使用相同的空间基准。4.1.4风电场设施变形测量项目宜根据地基基础设计级别进行选择,并应符合本文件表1的规定。表1变形测量项目选择地基基础设计级别甲级化级丙级甲级乙级纳级地基基础设计级别甲级乙级丙级甲级乙级丙级★★★★大★★★★★★★★★☆☆★★★☆☆☆☆☆★★★★★★建(构)★★★★★☆★☆☆☆☆☆☆☆☆☆☆注1:★——应测,☆——选测;4.1.5变形观测频率应根据观测对象的实际变形特征、结构特点和场地工程地质条第二年观测不应少a)沉降倾斜、水平位移观测项,运年应第二年观测不应少常3次,第三年后观测每年不应少于1终学会绘1)垂直度小于2.5‰时,宜1次/年;2)垂直度不小于2.5‰小于4‰时,宜2次/年;3)垂直度不小于4‰时,宜3次/年;4.1.6风电场内的升压站、主控楼及辅房、开关站、营地等建(构)筑物宜根据需要开展变形测量,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应符合JGJ8的规定。4.1.7开展现场变形观测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并做好环境保护。团4.2.1变形观度的指标,并崂倍中中34.2.2在设计的情4.2.2在设计的情中‰m‰4.2.3变形观测等级宜根据风机基础等级、塔筒高度及建(构)筑物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精度不应低于本文件表3的规定。表3风电场变形观测的等级、精度及适用范围等级水平位和袜准适用范围测站高差中送差变形观测点高程中误差中误差mm用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一等甲级地基基础,一般建(构)筑物注1: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和点位中误差,是指相对于邻近基准点或工作基点的中误差;注2: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按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或相邻变形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确定精度等级:注3:H为塔筒高度(m)。4.3技术设计4.3.1变形观测作业前,应收集相关水文地质、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图纸,并根据风电场工程地质条件)馨)工程概况应包括风电场规模、地形地貌了工程地质条件、所在位置、交通通信条件字中5所处工程阶段等;b)观测目的和任务要求;苏已有测量资料及其分析;d)技术依据、空间基准、观测方法精度等级;e)基准网点位布设及数量、精度估算;f)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观测点选埋;g)测量项目、观测频率;h)仪器设备及其检验要求;i)观测作业及数据处理方法和要求;j)成果内容、形式、时间要求;k)质量检验;1)相关附图、附表等。5观测方法及设备要求5.1一般规定5.1.1变形观测方法选择真根据观测项目类别、观测等级、精度要求水变形速率、监测频率、现场作业条件以及观测对象安全性等指标,按本文件表4选用,也可同时采用联合测量方法。表4变形观测方法的选择测量项目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全站仪免棱镜测量法、全站仪投点法或水三维激光扫描法、全站仪免棱镜测量法、全站仪投点法建(构)筑物5.1.2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应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使用的软件应通过测试或验证。5.1.3当变形测量需要采用更高等级精度时,应对所用的测量方法、仪器设备及具体作业过程等进行专门的精度分析,并宜进行现场验证。65.1.4风机塔筒风振观测及观测点密集区域宜采用自动跟踪测量方法。5.2水准测量5.21水雒测量宜采用数字水准仪,其仪器等级不宜低于DS1或DSZ1。5.2.2当采用水准测量进行垂直位移基准网测量和沉降观测时,水准测量作业方式应符合本文件表5的表5水准测量作业方式沉降观测其他各期沉降观测(采用闭合或附合路线)型仪器型仪器往返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往返测单程观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单程观测单程观测后-前-前7后5.2.3数字水准仪观测要求及观测限差应符合本文件表6和表7的规定表6数字水准仪观测要求mmmm≥4且≤15≥3且≤30≥3且≤50表7数字水准仪观测限差线闭合差限差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限差高差之差限差注:n为测站数。5.2.4观测期间,数字水准仪每反测量前应进行i角测定,一等、二等观测元角不应大于15",三等5.2.5数宗水准仪开箱架设后,应使仪器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趋于一致;开测前应进行预热,预热不少7于20次单次测量。5.2.6水准测量应在水准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应在日出后或日落前30min内、太阳电天箭后、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剧烈或气温突变的时间段进行观测,阴天可全天观测当=52.7晴天观测应对水准仪采取遮阳措施。5.2.8水准观测间歇和检测应符合GB/T12897、GB/T12898的规定。5.3全站仪测量5.3.1三角高程测量5.3.1.1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代替三等水准测量,在布网时宜布设为三角高程导线或三角高程网。5.3.1.2隔点设站法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将全站仪设置在与两观测点距离大致相等的任意位置,从一个高程控制点开始,沿选定路线逐站观测过渡点,以偶数站测至另一高程控制点的方法。5.3.1.3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宜采用每点设站法,也可采用隔点设站法。隔点设站时,应每站变换仪器高度或位置观测两次。5.3.1.4每点设站法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文件表8的规定。表8每点设站法的技术要求等级最天m附合或环瘦度"一测回差差测回数差,差,差,测回差,三等2144266注1:电S磁波测距一测回的定义为照准1次测距离4次(自动观测要求在仪器中设置观测4次取平均值);注2:为电磁波测距斜距;注3:困难情况下,可采取不同时间段测量代替往返观5.3.1.5隔点设站法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文件表9的规定。表9隔点设站法的技术要求等级mm边长测回数附合或环线闭n三等4285出214266等级最大视m前后视m边长测回数附合或环线闭较差注:s为斜距,L为线路总长,单位均为km。边长观测一测回为照准一次测距4次。5.3.1.6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测前、测后分别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测前测后相应互差应小于2mm,隔点设站法无需量取仪器高。5.3.1.7气象元素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温度计宜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读数前应将温度计悬挂在离开地面和人体1.5m以外且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读数应精确至0.2℃;b)气压表宜选用空盒气压表,读数前应置平,指针不应滞阻,读数应精确至0.5hPa。5.3.2平面测量5.3.2.1平面测量可采用三角形网法、前方交会法、极坐标法、自由设站法等观测方法。5.3.2.2三角形网法可用于变形观测水平位移基准网的测量,前方交会法、极坐标法和自由设站法可用于观测点的水平位移测量。5.3.2.3平面测量水平角、边长观测技术要求应符表10的规定。表10平面测量水平角、边长观测技术要求薄级水平角半测回归零差华限差三测回差限差向各测回互差限差"一测回差差往返测精度测角往返63536619696435344168923532214696268944注1:电磁波测距一测回的定义为照准1次测距离4次(自动观测要求在仪器中设置观测4次!注2:往、返较差须将斜距化算到同一高程面上进行比较;注3:困难情况下,测边可采取不同时间段测量代替往返观测;标注4:a为固定误差,m分为比例误差,mm/km;D为测距长度,k团体:5.32.气象元素测量应符合本文件5.3.1.7条给5观测作业除应满足风力作业条件外;朔上扬尘等大气透明度较差的时段,成像清晰9稳定的阴天可全天测量,晴天作业应采取遮阳措施。5.3.2.6前方交会法宜采用点交会法,角交会法的交会角应在60°20之间,边角会法的交会角宜在30°~150°。5.327极坐标法宜采用双测站极坐标法。5.3.2.8自由设站法应至少与3个基准燕或工作基点通视,测站宜设在基准点或工作基点所构成的三角形网的外围或两端。5.3.2.9采用三角形网测量时,技术要求除应符合本文件表10外,还应符合GB50026的规定。5.3.3全站仪投点测量5.3.3.1全站仪投点法可用于风机塔筒垂直度和建(构)筑物倾斜测量。5.3.3.2投点测量使用的全站仪测角精度不应低于2",标尺最小刻划不应大于10mm。5.3.3.3风机塔筒垂直度投点全站仪及标尺安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在风机塔筒底部水平紧贴设置2根相互垂直且带刻划的标尺;b)在风机塔筒底部设置有标尺的两侧分别安置全站仪,且架设位置与塔筒底部中心的连线应与标尺垂直;c)全站仪架设位置距离塔筒不宜小于3/2搭筒高度,并可清楚识别标尺刻度;d)全站仪架设、标尺安置应按附录A中图A.1所示设置。5.3.3.4全站仪投点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塔裔顶部投点时,全站仪应先照准塔简顶部与视线相切的位置,制动水平转轴,自坛需下转动望远镜至标尺并记录读数;b)塔筒底部投点时,全站仪应先照准塔筒底部与视线相切的位置,制动水平转轴,微调望远镜至标尺并记录读数;c)塔筒两侧应分别观测,每个位置应采用盘左、盘右各投点一次,两次观测取中数;d)投点法垂直度测量计算公式应按附录A所列公式执行。5.3.3.5采用投点法测量建筑物倾斜时,测站点宜选在与倾斜方向成正交的方向线上距照准目标不宜小于1.5倍目标高度的位置,且其数量不宜少于2个。5.4卫星定位测量5.4.1卫星定位宜观测二等和三等水平位移基准网和工作基点,也可观测变形观测点。水平位移基准网或工作基点联测应采用静态测量,变形观测点可采用连续跟踪测量或静态测量。5.4.2卫星定位测量仪器标称精度应优于3mm+1×10℃5.4.3卫星定位静态测量作业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文件表11的规定。表11卫星定位静态测量作业技术要求等级卫星截止高度角数据采样间隔颗5.4.4卫星定做连续跟踪测量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a)连续跟踪测量基准站应设置有基准网点上,数量不少于2个;b)观测站接收机与基站接收机的数据采样间隔宜相同;c)受风力等外界因素干扰较大或观测变化敏感的观测点,接收机宜具备1Hz以上的数据输出能力;d)数据通信可根据工程需要采用光缆或专用数据电缆通信,也可采用无线通信网络传输e)数据处理系统应具备数据存储、实时动态处理、管理和分析能力,能提供观测点的三维坐标。5.5三维激光扫描测量5.5.1三维激光扫描可用于风机塔筒垂直度、挠度、建(构)筑物主体倾斜和三等位移测量。5.5.2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宜选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单次扫描测量精度应优于5mm@100m5.5.3扫描站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根据作业目、精度要求、范围大小、地形、交通状况及作业效率综合考虑扫描站布设b)应依据地形地势、扫描距离角度等确定扫描站c)基于点云数据拼接的扫播设备,相邻扫描站的扫描重叠度不应手30%;d)基于标靶拼接的扫描设备,相邻扫描站公共标靶控制点不应少于3个,重叠区域宜达e)全站扫描仪除考虑扫描站外,还应考虑布设后视站。5.5.4扫描站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a)视野开阔,便于安置设备和操作;b)地基坚实、稳定;c)扫描站需要联测坐标时,还应考虑联测手段对环境位置的要求。5.5.5不同特征风机、建筑物的扫描站布设方式可按图1进行设置。准(CSGPC)中国10P122图1扫描站布设方式图(1-扫描站;2-目标物)中国浚5.6扫描标靶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布设在视野开阔、视线良好、易于从点云或影像识别的位置,应避开有强反射背景b)应均匀布设在被扫描区域,标靶数量不应少于3个:c)基于点云数据拼接的扫描仪和全站扫描仪可不设置扫描标靶。5.5.7三维激光扫描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a)扫描作业应避开沙尘、大雾等恶劣天气:b)宜选择在扫描目标体表面干燥时进行扫描;c)扫描仪与被扫描物的激光入射角不宜大于45°;d)获取同一目标的点云数据时,扫描测程、点间距、扫描频率等有关参数设置宜保持一5.5.8点云数据的拼接可选择以下两种方法之SGla)采用标靶拼接方式时,可选择链式拼接和环式拼接。拼接宜拨扫描次序依次进行,拼好的标靶,数量不应少于3个中通过定向功能,获取目标物真实的拼接。标5.5.9点云数据拼接完成后,六应采用扫描仪随机软件功能对其进行平差处理。会5.6水平尺测量5.6.1水平尺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中c)长度应满足观测对象需要;d)量块量程间隔不大于1mm。5.6.2作业前应对水平尺零位检查,出现偏差时应调整水平尺零位。5.6.3水平尺测量时应避免外界热源使其发生形变,影响气泡位置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5.6.4每期观测时的测量位置应固定并做出标记,观测工作面应平整、干净。5.6.5倾斜超出水平尺最大量程时,应在低端加垫量块后再开展测量。6控制网布设与测量6.1一般规定6.1.1风电场变形测基准网和变形观测网,基准水平位移基准网和垂直位移6.1.2基准点和观测点应埋设标石或标志基准点应在沉降稳定后方可观测,稳定期应粮据观测要求与地质条件确定,基岩上建造的基准点稳定期不宜少于7d,土质覆盖层上建造的基准点稳定期不宜少于6.1.3变形观测基准网起算点应选用稳定可靠的基准点。6.1.4变形观测基准网等级不应低于变形观测网等级。6.2变形观测基准网6.2.1变形观测基准网的基准点可分为水平位移基准点和垂直位移基准点。6.2.2基准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基准点应设在变形影响区以外且在稳固且易于保存的地方;b)当基准点距离变形观测点较远致使作业不便时,宜设置工作基点,工相对稳定便于作业的地方;S满足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c)S满足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体布设要求的基准点;准点与风机或建(构)筑物基础边缘会宜小于基础深度的2倍;e)风机塔简风振变形观测应设置满足三维测量要求的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2点:f)风机塔值垂直度和挠度及建筑物倾斜观测可不设置塞准照。6.2.3当变形观测水平位移基准网采用卫星定位测量映,水平位移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布设位置还应满题a)点位应选在多路径效应不明显、卫星信号接收条件良好的地方:b)点位应避开周围强电磁波干扰源或强反射卫星信息的物体;c)点位应对空开阔,高度角15°以上范围内无障碍物;d)点位距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宜大于200m,距高压输电线路或微波信号传输通道宜大于6.2.4变形观测基准网可根据风机及建(构)筑物的分布情况集中建立,或分区块建立,也可按单个风机、建(构)筑物单独建立。6.2.5每个水平位移基准网点数不应少于4点。6.2.6每个垂直位移基准网点数不应少于3点且应形成闭合路线。当单个垂直位移基准网中某个基准点采用双金属标或深埋钢管标时,基准点数量可减少至2点。6.2.7分区块建立垂直位移基准网时,每个风机或建(构)筑物周边应根据地质情况至少布设子个基准点或工作基点。6.2.8水平位移基准网边长、泵平角观测测回数不应小于本文件表10规定的1.5倍,其余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文件表每的规定。29垂直位移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食本纹件表5、表6和表7的规定。6.2.10基准网首期(即零期)应连续进行两次独立测量。当两次观测结果较差不大于极限误差时,应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变形测量基准的初始值,否则应进行重测。6.2.11每期作业开始前,应对使用的基准点进行检核,对工作基点进行联测。6.2.12基准网宜每半年复测1次,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进行复测:a)当检核发现基准点有可能变动时;b)当工程区受地震、暴雨、洪水、泥石流等破坏性灾害后;c)其他认为需要复测的情况。6.3基准点标石埋设6.3.1基准点可分为水平位移基准点和垂直位移基准点。当需要同时测定沉降和位移变形时,宜设置同时满足沉降和水平位移基准点布设要求的基准点。6.3.2水平位移基准点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冻土地区应埋至当地冻桠线0.5m以下;您二等水平位移基准点应建造具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高度不应低于1.3m,强制对中装置顶面倾角不应大于4'=m对中误差不应超过0.1m。b)深埋钢管水准标石或深埋双金属标的底部应埋在基岩或稳定可靠的土层顿并用保护6.3.4稳固建筑上埋设的墙体水准点可作为三等沉降观测基准点。6.3.5同一变形观测网的基准点、工作基点标石埋设规格应保持一致,混凝土6.4.1首期基准网测量时,当两次独立观测数据较差大于极限误差时,应进行重测,重测后应根据观测6.4.2基准网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b)规模较大的基准网,应对观测值、坐标和高程值、位移量进行精度评定;d)平差方法应采用最小乘法。6.4.3每期复测后,应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各期基准点的平面坐标或高程。对两期及以上的变形观测,6.4.4基准网点稳定性检验,应采用下列方法:a)当采用最小二乘平差检验方法,在满足公式(1)要求时,可认为点位稳定:Q——权系数。c)采用本文件6.6.4条第a)款、第b)款相结合的方法。6.4.5当基于不同基准点测定的变形观测点数据存在明显系统性偏差时,应分析判断并排除不稳定的基6.46处理不稳定的基准点,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对现场勘察分框确认不宜继续作为基准点使用时,应舍弃或作为工作基点使用,并应按需要及时补充新的基准点。补充或舍弃基准点时应新对基准网进行估算;你应检查分析与不稳定基准点有关的各期变形观测结果,并应在剔除影响后,重新进行c)处理结果应及时与项目委托方沟通,并应在技术报告中说明。6.4.7当基准网中基准点均判定为稳定后,应沿用原基准点成果。7风机基础变形观测7.1一般规定7.1.1风机基础变形观测宜包括沉降、倾斜和水平位移,并符合下列规定:a)沉降应测定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b)倾斜应由沉降差值及其点间水平距离计算获得;c)预应力混凝土筒形基础应进行水平位移观测。7.1.2变形观测点应根据风机地基基础设计级别、基础形状及观测条件等进行布设,点位应便于观测、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7.1.3风机基础沉降,基瓣倾斜、水平位移观测时,作业现场地面风方检大于4级。7.1.4各期变形观测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a)各期变形观测应在规定时间内成;b)不同期观测,宜来用相同的网形、路线、方法、仪器设备,中二等变形观测宜固定观测人员、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及相近的观测环境条件;c)各期变形观测过程中,应进行现场巡视并记录气象、周边环境状况以及作业中出现的有关情况;d)发现观测点破坏或遮挡,以及其他无法观测的情况,应在成果中说明,并应及时报告7.2变形观测点布设7.2.1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设在基础承台上,与塔简底部中心成中心对称,成对设置,数量不应少于两对,且其中一对应沿主导风向布置,另一对应以主导风向为基准方向均匀分布;b)阴阳地基或不同土层地基基础宜按分界线垂直方向增设观测点7.2.2风机基础沉降观测标志理设应符合下列规定:县直为半球状的不锈钢或铜质标志;b)宜安装标志保护盒或保护盖其两径应便于水准标尺竖立;中国测绘学会团体c)标志编号宜对应所属燃机机组,分别按逆时观测点宜编为1号h)理设后应绘制沉降变形观测点与塔筒门或爬梯)的对应位置关系图。733风机基础水平位移观测点应布设在基础承合生,与塔筒底部中心成中心对称,数量不应少2点。7.2.4风机基础水平位移观测点与沉降观测点可分别布设,也可布设7.3.1风机基础沉降观测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地基复杂的基础应采用复合方法。7.3.2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的精度等级应根据地基基础设计级别及塔筒高度综合确定。7.3.3风机基础一等或二等沉降观测应采用水准测量,三等沉降观测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7.3.4风机基础沉降观测应形成闭合路线,至少有1个基准点与就近的观测点联测构成支线,并符合下a)首期观测时,支线、沉降观测闭合路线应进行往返观测,水准路线如图3所示;线如图3所示。图2首期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图3首期后各期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7.3.5每期沉降观测结束后,宜计算变形观测点相邻期的沉降量、累计沉降量及沉降速率等。风机基础两点间相对倾斜(图4)用倾斜率表达,可利用轴对称的两个观测点间的沉降差和距离计算,如公式(2)所示:(2)k一津础院降观测点A到观测点B方向上的倾斜率缩);—A变形观测点的沉降量(m)图4基础轴对称点间倾斜7.5水平位移观测7.5.1风机基础变形观测应以沉降为主,当基础发生沉降变形时,应进行水平位移观测。7.5.2水平位移观测应根据现场作业条件,采用三角网法、前方交会法、极坐标法、卫星定位测量等方7.5.3水平位移观测的精度等级应符合本文件表3的规定。8塔筒变形观测8.1一般规定8.1.1风机塔筒垂直度、挠度观测作业现场地面风力不应大于4级,且在风机停机状态下进行。8.1.2风机塔筒风振观测应选在受强风作用的时段进行。8.1.4风机塔筒垂直度、挠度观测可不设置观测点,当需要设置观测点时,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当测定塔筒垂直度时,应沿同一竖直线按组布设顶部和底部对应观测点,视需要布设中部观测点;每个塔筒垂直度观测数量不应少于2组,每组的观测点不应少于2点;b)当测定塔筒挠度时,应沿同一竖直线分别布设所测范围的上部、下部及其之间的观测8.2塔筒垂直度观测8.2.1风机塔筒垂直度观测精度等级应符合本文件表3的规定。8.2.2当从塔筒外部进行垂直度观测时,宜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现场观测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823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全站仪观测,测端距塔筒中心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3/2塔筒高度,并应符合a)采用三维敬比书猫、全站仪免校镜或投点法观测少于2站,且相邻两个b)采用全站仪水平角观测,测站数不应少于2站,且相邻两个已知点与塔筒底部年心的连线所构成的角度应在60120°之间。8.2.4塔筒垂直度观测成果整理可按本文件附录B执行。8.2.5三维激光扫描塔筒垂直度测量8.2.5.2扫描站布设除应本文件第5.5.3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a)扫描站可选择架设在满足要求的具有强制b)戈壁平坦区的风电场,扫描站可均匀分布在风机塔筒四周,5.5.5条图1(a)执行;按本文件第5.5.5条图1(b)执行,每侧可布设远近2站,近站应能扫描到塔简与基础的连8.2.5.3当不采用基准点设站观橱府,可定义磁北方向为扫描坐标系的方橱8.2.5.4三维激光扫描塔筒垂直度数据采集应符合本文件第5方节的规定。8=355省由设站的点云拼接时,可选择固扫描站坐标系为基准,其余各站数据依次进行辨接,并进行平差处理。8.2.5.6点云数据平差后,应先对塔简表面点云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后进行点云切片,截取塔筒顶部和8.2.5.7对塔筒顶部和底部切片点云应按最小二乘原理拟合计算其几何中心坐标和高程值。8.2.5.8塔筒垂直度(图5)计算塔筒倾斜率和倾斜方向分别应按公式(3)和公式(4)进行。中国测绘学会中国测绘学会团体中国测绘学会团能图5塔筒垂直度计算示意图 3会 (4)xa,yo,zg——塔筒底部中心0,的坐标;x,yo,,z,——塔筒顶部中心0₂的坐标;I——塔筒倾斜率(‰);a——塔筒倾斜方向(°);0——塔筒倾斜夹角(°)。8.2.6全站仪塔筒垂直度测量8.2.6.1全站仪投点法除应符合本件5.3.3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a)宜采用2台全站仪同时进行观测;b)塔筒基础上放置的标尺长度应大于塔简边长或直径,标尺应垂直于对应观测点与筒底部中心的连接线,两标尺离开塔筒的距离应相等。8.2.6.2当采用免棱镜全站仪观测塔筒垂直度时,测量及计算方法应与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相同。8.2.6.3当采用全站仪水平角观测塔筒垂直度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一、二等垂直度观测全站仪测角精度不应低于±2";b)观测精度为一等时,测站点和定向点应采用带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c)全站仪应架设已知控制点上并设置定向点,如图6所示,全站仪在A、B设站,每个测站应分别观测塔筒底部和塔筒顶部读取1、2、3三个方向角;d)方向角观测时,任意选取塔筒顶部圆周上一点,采用激光粗调方法使目镜对准塔筒顶部左边缘切点,然后精调对准。向右旋转全站仪目镜,粗调对准右边缘切点,然后精调对准。当两个切点确认后,根据两点之间的水平角,精调并确认校准,测量方向角1、2、3:e)水平角测量测回数不应少于2个pC)绘学BB图6塔筒垂直度全站仪水平角观测示意图8.2.7水平尺测量前应清洁塔筒内上层平台法兰面,水平尺应设置在法兰面上,观测线不少于两条且观测线方向应正交,水平尺长度应大于塔筒最上层平台法兰内径100mm,塔筒内部空间结构受限时,可调整水平尺测量位置,两次测量方向垂直即可。8.3塔筒挠度观测8.3.1塔筒挠度为横向挠度,观测宜优先采用三维激光扫描观测,当现场观测条件不具备时,时采用全站仪水平角观测法。8.3.2塔筒挠度观测的精度等级可采用二等或三等。8.3.3三维激光扫描塔筒挠度测量8.3.3.1塔筒挠度三维激光扫描观测、全站仪投点或水平角观测方法应与塔筒垂直度观测方法相同。8.3.3.2三维激光扫描观测塔筒挠度点云数据切片应先提取塔筒顶部和底部点云,再根据需要按等高间距或指定位置选取塔筒筒身所需位置的水平截面点云,并拟合计算其几何中心坐标和高程值。8.3.3.3塔筒横向挠度f,(图7)应按下列公式(6)计算:式中: xo,,yo,,zo,——塔筒顶部中心O₂的坐标。准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绘学会图7塔筒横向挠度8.3.4全站仪水平角测量塔筒挠度8.3.4.1全站仪水平角法观测塔筒挠度除应符合本文件第8.2.6.3条的规定外,宜观测塔筒筒身拼接缝标志处的水平角。8.3.4.2塔筒挠度应按塔筒底面中心所在竖直轴线为基准线,计算各塔段顶部中心的偏离。8.3.4.3单测站观测计算应符合下刻规定:a)测站至塔筒底面中心的水平距离,可通过测量已知精确高度塔段顶部、底部的垂直角游得会b)对于塔筒中的每一塔段:单测站观测后,塔段拼接面中心与测站基准方同的夹角β(图8)可按公式(7)计算:β、β₂——塔段拼接缝两侧与基准方向的夹角(°)。H图8全站仪法塔段挠度观测与计算c)第个塔段顶部中心方向与塔筒底面中心方向的夹角按公式(8)计算:国测绘学-端会国测绘学△β₁——第i个塔段顶部拼接面中心方向与塔架底面中心方向的夹解;p—第;不塔段顶端拼接面中心与测站基准方向间的乘角);测——塔架底面中心与测站基准方向间的夹衔)。v;=D×1000×tan△β,………8.3.4.4塔筒中塔段挠度f₁、方位角T(图9)可按公式(11)、公式(12)计算。应取各塔段挠度的 (12),—第;个塔段的挠度(mm);8.4.2风振观测宜采用卫星定位连续跟踪测量,卫星定位接收机天线安置在待测高耸结构的顶部,观测8.4.3卫星定位连续跟踪测量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a)动态变形测量应建立由参考站、观测站、通信网络和数据处理分析系统组成的卫星定b)动态变形监测系统应至少设置1个参考站,必要时可增加1个参考站,其距观测点的距离不应超过3km;c)参考站宜直接设置在位移基准点上。当位移基准点不能作为参考点站时,应设置位移d)参考站和观测站应与数据处理分析系统通过通信网络进行连通,并应保证数据实时传8.4.4卫星定位连续跟踪测量数据处理分析系统软件应具有下列基本功能:a)具备自动数据后处理和1Hz及以上速率的实时动态数据处理能力,能提供观测点的三b)具备观测点变形量限差检核和报警能力,能进行监测点最大变形量、连续同向变形趋每具备信号去噪、单历元变化量解算能力:8.4.5应利用获得的观测点平面坐标时间序列计算其水平位移分量时间序列,8.4.6风速和风向应采用风速计或风速传感器测定,观测频率宜为每分钟1次。9质量检查验收与资料提交9.1一般规定9.1.1风电场变形观测成果质量管理应采用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并应满足下列要求:9.1.2变形观测成果质量检验应按下列文件执行:众技术设计或实施方案;d)质量管理文9.1.3变形观测成果量检验结果评定,变形观测成果质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级。中9.2质量检查中9.2.1变形观测成果质量的二级检查应采用内业全数检查、外业针对性检查的方式进行。9.2.2自动化观测应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实时性、完整性,通过对各类观测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定期进行比对测量检查,保证自动化观测成果的可靠性。9.2.3变形观测成果应检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a)技术设计书;b)基准点、变形观测点布设位置图;c)标石、标志构造及埋设资料;d)仪器设备检定和检验资料e)变形观测记录和内业计算f)观测成果图CPC)9.2.4发现不符合领目时,应提出处理意见,返回作业项目部进行后的成果应重新进行检查,■直至满楚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预防接种技能竞赛判断题(附答案)
- 商业领域中AI技术的创新应用与前景
- 教育政策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
- 货物订购合同范本2025年
-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任务和依据2025年
- 家庭装修瓦工承包合同范本2025年
- 防治贫困主题班会课件
- 家禽养殖技术服务合同范本2025年
- 教育领域的科技力量解析区块链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价值
- 工程设计合同补充协议书范本(2025版)
- 神经外科体温管理
- 爱护公物知识课件
- 《高等数学基础》课件-第三章 导数与微分(含课程思政元素)
- 雨季安全用电常识
- 银行业务拓客策略
- 养个猪创业计划书
- 医院洗衣房管理制度大全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专家共识2025
- 支付宝防诈骗试题及答案
- 茶叶加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深信服下一代防火墙技术白皮书2023112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