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讨.doc_第1页
BIM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讨.doc_第2页
BIM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讨.doc_第3页
BIM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讨.doc_第4页
BIM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 位 论 文 BIM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办学单位: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年级: 建筑工程 2014级本科 学 生: 罗亚强 (010515312809) 指导教师: 刘雷斐 讲师 提交日期: 2016 年 3 月 20 日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现如今在建筑工程上有了详细的业内规范,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上,有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新型材料层出不穷,业主对建筑的新要求,使得原有的施工及管理经验,不足以应对高速发展的施工工艺要求和满足对施工人员素质要求,而这些新问题,使项目管理人员增加了工作量。 科学技术的革新,不仅仅是出现了新的问题,也让我们有了解决问题的新途径。BIM技术是近几年才出现在中国建筑业的新技术,在解决诸多问题上有着强大的处理能力。本论文为了读者清晰、明确的了解BIM。通过分析工程项目的三大管理现状,提出现行的管理办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此同时,阐述BIM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以对比传统的项目施工及管理的方式,探讨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优越性。在论文最后,简述了目前国内BIM技术应用及发展所面临问题和阻碍。关键词:BIM(建筑信息模拟) 建筑工程 项目管理Abstract Today,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with detailed specification of the industry,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enced management personnel and construction personnel. However,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new materials emerge in endlessly, the owner of the building of new requirements, making the original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is not enough to cope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construction personnel quality, and these new problems, make project managers increased workload.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t only is a new problem, also let us have the new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BIM technology is a new technology of appeared in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many problems to solve on a strong processing capacity. In this paper, clear, clear understanding of BIM to reader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major of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put forward the current measur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of the problem, at the same time, the BIM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in contrast to the traditional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discusse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BIM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BIM technology in China in finally, the thesis has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facing problems and obstacles.Keywords: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constructionalThe project management.目录摘要.Abstract.1 绪论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2国内建筑工程应用BIM技术分析21.3国外建筑工程应用BIM技术概括3 1.4本论文的研究内容.42 BIM在设计阶段的应用62.1实现三维可视化设计62.2减少设计变更工作量62.3减化造价估算工作量72.4整合各参与方的意见72.5本章小结83 BIM在施工阶段的应用及维护93.1实现可视化施工93.2进行施工前的“预施工”93.3BIM在用户使用阶段的应用分析103.4本章小结104 BIM发展的障碍11 4.1 BIM与国情矛盾 114.2 BIM设计成本高11 4.3与现行的制图规范切合度不高.11 4.4 BIM推行环境的欠缺.12 4.5本章小结.12结论与展望.13参考文献.15致谢.16感谢下载载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在快速的向前发展,建筑业也同样如此。全世界每天都有大量的工程项目正在建设着,在消耗大量资源的同时,也在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2011年,我国的建筑业的总产值为11.7734万亿人民币。可见我国的建筑业有着巨大的市场,但是效益很低,终其原因,是由于建筑行业的复杂性,相关技术的创新很难得到推广,而且建筑业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有众多参与者,需要各方协调才能发挥各自作用。所以单单技术改革很难推广到整个建筑业,因此生产效率一直低下。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高的效益。BIM是一项新技术,是这几年才在国内出现的应用技术,在建筑行业里,它适用于从设计到施工,乃至运营管理的全过程,贯穿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目前该技术在建筑项目的设计、招投标、施工等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中的应用非常普遍,而且能够事半功倍,达到令人满意的的效果。它是三维数字可视化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更直观地对建筑工程进行表达和描述,所以在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可以根据不同的规范要求,对BIM系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不同层次的处理及调整。比如,事前对建筑工程可能出现各种问题进行预警,使建设项目各个参与主体能够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正确的应对,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及其他严重后果,同时可为协同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而且目前中国建设量大,建筑业发展快,但同时建筑业需要可持续发展,施工企业也面临更严峻的竞争,如何能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成为了企业继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看到了国内建筑业与BIM结缘的必然性。 BIM(建筑信息模型)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简称,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所以说,BIM是对工程项目相关信息的详尽表达,是数字技术在建筑业中的直接应用,它代表了信息技术在建筑业中应用的新方向。BIM最早由美国Autodesk公司在总结归纳匈牙利Graphsoft公司提出的虚拟建筑概念和美国Bentley公司提出的Signal Building Information概念基础上于2002年提出并将其应用到Refit软件中,我国首次通过Refit软件接触到BIM技术理念的是建筑设计院。BIM涵盖了几何学、空间关系、地理信息系统、各种建筑组件的性质及数量(例如供应商的详细信息)。可以说,BIM就是数据化地描述、展示建筑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了兴建过程及营运过程,而且提取建筑内材料的信息感谢下载载也十分方便。所以,BIM可以根据需求,将建筑内各个部分、各个系统都可以完整的呈现出来。 另一方面,施工文件对准确信息的需求来自多方面,包括图纸、采购细节、环境状况、文件提交程序和其它与建筑物品质规格相关的文件。支持建筑信息模型的人士期望这样的技术,可以为设计、承造、建筑物业主/经营者创建沟通的桥梁,提供处理工程专案所需要的实时相关信息。而提供准确信息的方法是经由工程的各个参与方在各自运行工作的责任期间,就其拥有的信息,对这个建筑信息模型进行增添和参考。例如,当大厦管理员发现一些渗漏事件,首先可能不是探索整栋大厦,而是转向在建筑信息模型查找位于嫌疑地点的阀门。他并且能够依据适当的电脑计算能力,获得阀门的规格、制造商、零件号码和其它在过去曾被研究过的信息,针对可能的原因进行维护。 美国建筑师学会进一步定义建筑信息模型为一种“结合工程专案信息数据库的模型技术”。它反映了该项技术依靠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在将来,结构化的文件如规格能够被轻易搜索出来并且符合地区、国家及国际标准。1.2国内建筑工程应用BIM技术分析 BIM最先从美国发展起来,之后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逐渐被欧洲、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接受、引用。经过多年的应用,目前这些国家的BIM发展和应用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我国在“十二五”正式明确BIM的发展要求。 根据相关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所应用的BIM技术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发展并不落后,但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外建筑业大多以市场化为主,企业对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因此发展BIM技术来增加自身的核心能力就是必然的了。但是我国是市场和政府监管并存,主要还是政府起主要推动力,企业就没有动力去发展BIM技术。这就使得两者的BIM技术差异化发展,在美国,谁的BIM技术成熟就意味着谁的企业竞争力强,所以企业的BIM技术发展得就很快了,而整个国家标准层面的BIM体系则发展得较慢;我国则与其截然相反,政府推进BIM应用的力度很大,可企业在操作过程中却遇到很多问题。通过相关文献阅读,发现近几年我国的学者对BIM的研究可以归纳以下方面:第一,BIM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阻碍。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在2009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诠释了BIM在中国目前的应用现状,2011年张春霞通过研究发现BIM技术应用主要是一些大型的设计院,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阻碍BIM发展的因素;第二,BIM在三大目标管理的应用。王爱娟硕士构建了一个项目进度风险分析模型,在结合案例推理系统及调整补充,可以生成完整的进度模型。在2012年,李勇、管昌生基于BIM的目标式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探讨相关的模型。 目前,在国内建筑界,普遍业主有了BIM意识,相关软件商的大力开发,再到设计院的大力推广普及、国家BIM标准的制定,以及BIM相关政策的确立。这些都标志我国的BIM应用正在蓬勃发展。但是,我国目前大部分中小型建筑项目的管理模式还是属于粗放型,均是以经验管理为主,并没有依靠数据进行决策。因此,我国建筑业距离建立成熟的BIM应用体系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第一,巨大的建设量同时也带来了大量因沟通和实施环节信息流失而造成的损失,BIM信息整合重新定义了设计流程,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这一状况。 第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建筑生命周期管理以及节能分析。 第三,国家资源规划管理信息化的需求。所以,住建部的“十二五”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确立了BIM技术在中国建筑信息化发展中的核心位置。 在BIM技术逐渐成为建筑业改革的新方向的今天,国内的大部分设计院建筑设计依然是采用二维的工程制图来进行设计,仅在需要进行特定分析计算时(比如日照、节能)重复搭建并不十分精准的三维(体量)模型。虽然一些项目率先应用了BIM,如2008北京奥运会奥运村空间规划及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南水北调工程、银河SOHO以及香港地铁项目等,相对于中国的建设大浪潮来说,BIM的应用可谓少之又少,只有复杂的超高层建筑才会应用,而这些建筑终究只是少数。虽然从技术上达到一定程度并不难,但要将BIM的应用贯彻到整个建筑产业链中,使BIM真正应用到建筑行业,成为行业的主流(如CAD目前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尚需时日。1.3国外建筑工程应用BIM技术概括 建筑信息模型从提出到逐步完善,再到工程建设行业的普遍接受,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BIM的实践最初主要由几个比较小的先锋国家所主导,比如芬兰、挪威和新加坡,美国的一些早期实践者紧随其后。经过长期的酝酿,BIM在美国逐渐成为主流,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BIM实践产生影响。如今,BIM应用在国外已经相当普及。 BIM技术以及这种特定的称谓是在2002年由Autodesk公司率先提出,并逐渐得到世界建筑行业的普遍接受和认可。2003年起,美国总务管理局(GSA)通过其下属的公共建筑服务处(Public Buildings Service,PBS)开始实施一项被称为国家3D-4D-BIM计划的项目。按照计划,GSA是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来探索BIM的应用,其包含的领域有激光扫描、空间规划验证、4D进度控制、安全验证以及建筑设备分析及决策支持等。根据McGraw Hill的调研报告,美国整个建筑行业应用BIM比例逐年递增,2007年整个行业只有28%的应用BIM,到了2009年增长至49%,在2012年,整个建筑行业应用已达到71%。其高速的发展衍生了很多研究应用的BIM相关机构,而这些机构又促进了BIM应用的标准化。 与美国不同,英国政府强制要求使用BIM。2011年5月,英国内阁办公室发布了相关文件,其中有整个章节关于建筑信息模型,这章节中明确规定,到2016年,政府要求全面协同3D-BIM,并将全部的文件以信息化形式进行管理。 因为伦敦是众多全球领先设计企业的总部,如Foster andPartners、Zahra HadidArchitects. BDP和Arup Sports,也是很多领先设计企业的欧洲总部,如HOK、SOM 和Gentler。所以英国政府发布的强制使用BIM的文件可以得到有效执行。这些设计公司在BIM实施方面已经相当领先了,在拥有这样背景下,英国的BIM技术发展速度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要更加快些。 对比英国,北欧国家挪威、丹麦、瑞典和芬兰虽然也强制却并未要求全部使用BIM,由于当地气候的要求以及先进建筑信息技术软件的推动,BIM技术的发展主要是企业的自觉行为。2007年,一家芬兰公司“Senate Properties”发布了一份建筑设计的BIM要求报告。要求自2007年10月1日起,“Senate Properties”的项目不仅强制要求建筑设计部分必须使用BIM,其他设计部分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是否采用BIM技术,但目标将是全面使用BIM技术。该报告还提出,在设计招标将有强制性的BIM要求,这些BIM要求将成为项目合同的一部分,具有法律约束力。报告中还作了如下要求:建议在项目协作时,建模任务需创建通用的视图,需要准确的定义;需要提交最终BIM模型,且建筑结构与模型内部的碰撞实验要进行存档。 BIM在欧美各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完善,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BIM政策鼓励机制,而这些机制在保证BIM的应用水平提高前提下,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已经开始深入细化的研究BIM的应用。而我国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可以预见我们和发达国家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1.4本论文的研究内容论文旨在通过对建筑工程的三个阶段的现状分析,以及应用BIM技术后的情况进行相互对比,发现应用BIM技术的优越性,还有目前在我国的应用BIM所受到的阻碍和限制。具体内容为:(1)分析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我国各设计院目前所使用的设计方式,以及欧美等国在应用BIM时的设计方式,对比两者之间的生产效率,分析所产生的差异问题。(2)研究BIM技术在工程施工阶段以及建筑后期维护的应用,主要分析国外的应用情况,指出国内在这两个阶段应用较少的原因。(3)通过上述研究,总结出BIM当前在我国应用普及和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阻碍。2、BIM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设计师需要科学的设计建筑结构的同时,还要了解投资者、使用者的要求,甚至要与建筑周围的环境,城市的规划联系,符合各种规范要求。方方面面的要求使得设计难度增大,目前建筑的结构越来特异,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这些新颖的设计的各种参数都没有先例参考,特别是安全的考虑尤为重要。2.1实现三维可视化设计 建筑设计方面,目前国内主要是CAD二维图纸为主,通常一个项目的整套图纸少则几十张,多则成百上千张,有时甚至数以万计。图纸所包含的数据庞大,设计师和审图者的精力有限,且是人力完成,存在错误是无可避免的;还有一些项目的设计是分开来,由不同的设计师或不同的设计单位独立完成的,这就导致图纸所表现的内容在空间上很容易出现矛盾和偏差。而这些问题往往在施工时才被发现,对工程项目的进度产生影响。建立3D模型,使设计更清楚易懂,一目了然。BIM的设计成果是高仿真的三维模型,设计师可以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视角进入到建筑物内部,对建筑物进行仔细的检查。可以细化到一个建筑构件的具体尺寸大小、所处空间位置和材料质量颜色等特征进行精细化的修改,从而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降低因为设计的错误而对施工进度产生的影响。还可以将三维模型放置在虚拟的建筑所处的区域环境之中,环视整个建筑物周围环境,评估环境可能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产生的影响,因此,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施工进度受到影响,优化项目施工方案。 可以看出,BIM模型与其他建筑模型不同,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图形化模型,BIM模型包含了完整的建筑信息,从构件的尺寸大小到所用材质,到项目整体的位置和所处环境。同时,BIM的可视化效果可以帮助非专业的项目参与方(比如业主、政府)对设计方案的理解,并增加他们对方案的影响。同时还有助于从多专业的角度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2.2减少设计变更工作量设计变更在建筑工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在工程施工现场,往往会出现因碰撞问题而进行设计变更。在过去设计变更发生时,要将设计变更所在的所有图纸从新绘制,这种方法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利用可以非常方便的解决设计变更的问题。首先,我们可以利用BIM技术的模型碰撞检查工具进行检查,提前发现问题,尽可能减少施工后变更的情况出现。当变更发生时,利用BIM模型可以把需要设计变更的内容输入到模型中,只要把模型稍加调整,所需计算的相关工程量的变化就能自动计算出来,不需要重新计算。上海中心大厦高632 米,是国内超高层建筑的一个典例,它的建筑体型为自由塔形,拔地而起,盘旋而上。所以设计上,需要功能强大的三维软件进行参数化建模,BIM 软件充分迎合了这个苛刻的需求,BIM 的参数化和可视化对于施工图的修改和碰撞检测、管线综合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完成复杂结构的设计要求的同时,还尽可能的避免了设计变更的出现。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各种超高层建筑或复杂异形结构建筑都应用了BIM,如,北京鸟巢,广州“小蛮腰”。2.3减化造价估算工作量 在造价项目管理方面,BIM技术的应用对本项目所发挥的最大效益体现在工程量的统计和核查方面。BIM模型的建立可以生成具体的工程数据,通过对比二维设计下的工程量报表和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量统计,发现了大量二维数据的偏差。 建筑工程量的计算工作是整个造价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最为枯燥繁琐、最容易出错的一步工序。计算造价,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工作:一部分工作是算工程量,另一部分就是套价。因为工程量在不同地方是不一样,因此在计算工程量时很复杂,还经常会发生少算、漏算或重复计算。据相关调查统计:工程量计算占据了造价人员在整个造价工作中所有时间的50%-80%。在工程项目预算过程中,这一道工序所须要花费的时间比其他工序长很多,而且非常需要参与人员有足够的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还要尽量把计算的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避免对工程项目造价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BIM技术模型较传统二维图纸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能够把建筑、结构、机电等信息完整有效的保存下来,并且能快速准确的统计工程量,提出分析报告。BIM模型中由于每一个构件都是和现实中的实际物体一一对应的,所含的信息也都是可以直接拿来运算的,因此计算机在BIM模型中可以根据构件本身的属性,如:类型、尺寸、数量等进行快速识别分类,当需要进行工程量统计时,计算机和智能软件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迅速做出自动运算。专业的BIM造价软件可以进行精确的运算,从而获得更符合实际的工程量数据,在准确率和速度上都较传统统计方法有很大的提高。通过结合BIM技术的数据统计,消除各种偏差后,项目总费用可降低20%左右,同时保证了造价数据的准确性,有效降低了造价工程师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整合信息中心用32个项目对BIM进行了统计,得出结论:使用BIM可以消除40%预算的更改,还可以将造价估算控制在3%的范围内。另外,使造价估算所耗费的时间缩短80%。2.4整合各参与方的意见 BIM把项目各参与方在设计阶段就集合在一起,因此可以将业主、设计方、施工方等各项目参与方的想法和建议都整合到设计中去,这样可以减少在后续工作中各方因信息不畅而引起的冲突,同时也可以将施工方的施工技术方法考虑在内,还有业主因各种原因而变更对建筑的最终效果要求,减少因技术设计变更。 建设项目往往会消耗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如果没有一个详细的资金、材料使用计划是很难完成的。在实际的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专业不同,施工方与业主和供货商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不彻底,业主的资金计划、供货商的材料供应计划与施工进度不匹配,会造成工期延误,浪费不必要的人力。 当然,工程项目也会受当地地质条件、气候特征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交通设施、区域位置、供水供电等社会环境影响。因此,必须在项目的开始阶段就充分考虑到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避免事到临头才进行处理。 信息交流在当今社会是不可或缺的日常,在一个多方合作的建筑工程中,迟滞的信息交流无疑会给工程带来一些没必要的麻烦和损失,2.5本章小结 BIM在设计阶段应用是十分显著的,可以有效的简化设计的过程,可视化的设计方案能很好的表达设计师的理念,让不了解建筑专业的投资者和使用者“看到”最后的结果。BIM主要服务群体就是业主,如果业主能够了解整个建筑,无疑会加快建筑行业的规范化、数据化。3 BIM在施工阶段的应用及维护 在施工阶段,工程项目的管理关系到建筑能否安全科学的建成,能否为施工单位带来效益的决定因素。所以,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和优秀的管理团队对能成功管理工程项目起着决定性作用。而BIM可以说是目前相对先进的技术,其先进性是适用于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的。3.1实现可视化施工 将建筑物及施工现场3D 模型与施工进度相链接,并与施工资源和场地布置信息集成一体,建立4D 施工信息模型。实现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工程进度、人力、材料、设备、成本和场地布置的动态集成管理及施工过程的可视化模拟。比如,利用BIM进行施工质量管理。BIM模型储存了大量的建筑构件、设备信息。可以根据模型中的施工要求,跟踪现场施工人员所使用的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通过先进的测量技术及工具的帮助,可以对施工现场的各类材料进行跟踪、记录、分析,及时了解和掌握现场施工现状,第一时间找出可能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及安全隐患,如,可能出现的不合格材料;因施工人员的不规范操作造成隐患。因此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保障施工的正确,达到监控施工质量管理的目的。 以BIM模型代替传统二维图纸指导现场施工,可以避免现场人员由于图纸误读引起施工出错。此外,BIM通过整合其他技术,指导、跟踪、分析作业现场的各类活动,不仅能保证施工期间不产生重大失误,也为项目运营维护准备了准确、直观的BIM数据库。3.2进行施工前的“预施工” 所谓的“预施工”,是基于BIM技术的进度管理通过虚拟施工对施工过程进行反复的模拟,让那些在施工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虚拟环境中提前发生,再逐一修改,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应对,使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案达到最优。再用来指导实际的项目施工,保证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通过预施工,进行建筑、结构、水电管线设计模型间的碰撞试验可以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减少专业协调的时间和工作。现实建筑工程中,很多问题只有通过施工后才能发现,这就引起返工、费用的超支或工期延误等各种问题。通过“预施工”,即进行施工的预演,可以在施工前发现问题,进行变更,这样既可以减少成本,也可以缩短工期。利用BIM模型提供的详细数据可以合理安排资金计划、人工计划、材料计划和机械设备使用计划。在BIM模型所获得的工程量上赋予时间信息,我们就可以得到任意时间段的工程量等信息,进而得到任意时间段的工程造价,而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制定出比较贴合实际的资金计划。同时,还可以根据在任意时间段所得知的工程量,分析出大概所需要的人工、材料、施工设备的数量,之后,能够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3.3 BIM在用户使用阶段的应用分析众所周知,建筑的维护占整个建筑周期一大半的比例,随着时间流逝,维护的成本越来越高。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业主和运营商在维持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后续的维护方面的耗费是成本的近三分之二。特别是翻新维护方面,往往因为丢失竣工的平面图等相关数据而不得不增加不必要的翻新预算成本。 所以,在这里主要针对居民住宅房屋介绍BIM的维护应用。购房者购房时,开发商应该将BIM建立的三维模型作为项目的“说明书”,一并转交给住户,作为购房者装饰房子或改变房屋布局的主要依据。现在很多购房者购房以后,由于不满意房子的布局或想扩展房子的空间,比如在墙壁上掏壁橱,而对房子进行修改。但由于不了解房子的主体结构,很多购房者在改变房子布局时,将房子的承重墙打掉或损害其他的承重构件,以至于房子的安全性能降低,更严重的可能危及整栋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我国应用BIM技术主要是在设计阶段,在施工阶段应用的比较少,而在维护阶段更是少之又少。固然是因为,BIM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才起步没多久,普遍的中小型建筑都没能力使用BIM技术,造成BIM在用户使用维护阶段的市场太小。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也就没有发展这方面的推动力。 3.4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介绍不难看出,BIM的应用在我国的建筑市场只局限在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多数处于辅助作用。特别在施工阶段的应用,大部分只是在施工组织方面起到了的优化作用,在施工进度、成本、质量、协调、安全、信息这些管理方面应用较少。而模拟性只有在复杂结构施工或特殊施工技术要求时才可能用到。4 BIM发展的障碍 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在中国发布的首份关于BIM的中文调研报告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与施工的革新、生产与效率的提升指出,采用BIM的障碍主要包括:大量充足的培训,高级管理层统一认识,软件成本高昂,硬件升级所需的成本高,缺乏客户需求,缺少足够时间来评价BIM应用效果。4.1BIM与国情矛盾从目前具体项目的使用情况来看,使用BIM相关软件达到施工图出图深度的周期相当于原有二维软件出图的1.2倍1.5倍,或者更多。所以在设计时间上,使用BIM技术与我国项目设计周期短的特性有一定得矛盾7。周期长,以为着投资时间长,所承担的风险几率增大。 而且,我国建筑工程几乎大部分是抢工期抢出来的,国外几年建好的东西,国内几个月就可以完工,所以,施工现场经常出现各种问题。而且,我国大多数工程都是在不断修改中完成的,这种修改伴随整个工程的始终,大部分是因为不懂建筑的业主根据喜好要求修改设计,而这种应变节奏是BIM软件赶不上的,所以,指望把现场的实际状况反映到图中显然是很难做到的。而BIM在国外走红的主要原因是BIM系统高效、精确,协同性好,国外设计师往往花几年去完成一座楼的设计到建成,其项目管理规范、协同化程度高,极力避免了施工中的设计变更。4.2 BIM设计成本高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使用BIM技术需投入一定的资金来建立工作新流程,培养具有BIM理念和技术的工作人员,同时要加大设施费投入。这也决定了很多中小设计和施工企业无力开展使用BIM技术。还有就是,BIM构件元素本土化的缺失。3D设计及BIM对构件元素具有一定依赖性,国内软件公司基本没有BIM概念的设计软件,或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外软件产品在构件元素本土化方面做得不到位,这就使得国内设计院如使用BIM设计软件,就必须自行开发构件,这对于设计院来说很难承受。4.3与现行的制图规范切合度不高 由于软件开发的地区差异,应用BIM相关软件(如REVIT)出图的标准和我国现行制图规范尚有一些差距,故需要在REVIT设计完成后,再转换到CAD完善并出图,因此造成了REVIT的出图效率较“天正”等较为成熟的二维设计软件效率低的结果。 现有二维设计的不足已被当前产业和市场容忍。如人力成本和场地成本较低;因设计缺陷所造成的工程问题解决成本也相对较低;设计院任务多,没有时间做BIM软件培训;同时3D设计的收益和成本未被良好的评估或未被市场认可。4.4 BIM推行环境的欠缺 BIM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建筑行业操作模式,如果政府不大力推行,打破目前操作方式很难,此外国内也缺少可参考的BIM操作模式实例。国内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等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这也成为BIM实施的一个阻碍。此外,不能否认的是,我国建筑业长期处在一个低成本运行的生态环境中,这使得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费用去进行精细化设计、施工、运维等,这对于整个行业和BIM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阻碍。 有经验的设计师学习复杂、新软件积极性不高,施工时的设计变更、图纸调整带来的巨大模型维护工作量等都是阻碍国内BIM实施的相关因素。 很重要的一点,目前国内缺乏系统化、行之有效的BIM标准,这些标准包括数据交换标准、BIM应用能力评估准则、BIM项目实施规范流程等,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些标准早已推出,如美国的NBIMS。4.5本章小结由此可见,阻碍我们发展BIM技术的发展是市场需求,对比CAD这类二维设计软件,无论是成本还是人才储备,都有着巨大的差距。通过研究,发现只有在一些耗资巨大的工程才应用BIM进行辅助优化,达到减少造价预算的目的。而中小型建筑应用BIM则代价大于利益,这是阻碍BIM发展的重要原因。结论与展望 BIM作为新世纪的建筑业的技术革命,会对整个建筑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对BIM的了解和应用必然会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上有着巨大的变革。通过本文研究探讨,可以明确BIM这门新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详情。 所有工程项目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工程前期的设计阶段应用,对比CAD等设计工具,BIM在设计阶段具有的明显优越性,特别是碰撞实验,能有效的减少设计变更;在工程的施工阶段,其与先进的信息统计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数字化监督,清晰明确的了解施工进度;在建成之后的建筑维护阶段,业主可以通过建构的BIM模型了解建筑,后期的维护也可以通过BIM查找问题,进行模拟处理。可以预见的是,BIM 以其可视化、协同效率高、参数化及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关注必然会在行业市场里的赢得广泛的认可,而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建筑市场,所有单位基本都已经在应用BIM。目前,BIM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应用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其中在美国的应用最为广泛和深入。我国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项目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上使用了BIM,特别是随着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标志着我国自己的BIM技术开始普及应用。虽然,国外发展的BIM发展非常完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照搬学习人家的东西就行了,必须结合国内的建筑标准,以及市场需求,发展出属于自己的BIM技术应用形式。而随着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我们在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BIM系统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定的一步。我国虽然尚未取得重大 BIM 成果,但也在超高层建筑中勇于实施 BIM。从相关文献揭露来看,这些项目的 BIM 应用侧重于项目的前期方案设计阶段以及复杂构件及节点的深化设计阶段,契合了 BIM 将设计工作前移、节省大量绘制施工图的时间用于优化建筑方案的理念。国内的超高建筑应用 BIM,在相关媒体报道中屡屡强调 BIM,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响应国家住建部对建筑产业信息化发展的号召,以新技术来包装和宣传项目。与此同时,实施和推进 BIM 的发展和应用。不可否定的是, BIM 的三维可视化设计过程更易于问题的发现,大大提高了设计的质量和效率。利用 BIM 进行施工模拟、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建造,将问题尽量消灭在实际建造之前,降低了材料、劳动力、和安全性的损失,提高了效率,有利于工程进度。 虽然BIM技术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应用还不成熟,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越来越多的项目使用BIM,相信经过实践的历练,时间段的推移,未来BIM在建筑项目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成熟,我国的BIM应用状况一定会迎头赶上。而如今,BIM已经在中国引起了建筑业的变革,在即将到来的大发展中开拓创新,大胆前行,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获得机遇。 然而,现行的建筑工程法规,行业标准都是以 CAD 二维图纸进行设计成果的交付,因此 BIM 模型需要转化为二维施工图,施工图的主要工作量还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